唐德刚关于抗战研究,尤其是“汪精卫投敌始末”的系列长文**次在大陆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除唐德刚外,《从甲午到抗战(对日战争总检讨)》还辑录了吴相湘、黎东方等台湾近现代史研究大家的相关文章,堪称台湾中日战争研究必读之书! 从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日两国五十年荣辱易位。到**我们回头看,历史深处值得反思。 两次中日战争的硝烟已散尽七十余年,两国心结依旧未解,血的教训警示我们正视历史,面向和平未来。
自1894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 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 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以中华民族之浴血奋 战,取得全胜之局告终,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 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 于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
     唐德刚著的《从甲午到抗战(对日战争总检讨) 》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 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汪精卫投敌始末” 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国内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 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编 对日战争反思
杨元忠唐德刚:中日黄海血战中国海军大败的讨论
唐德刚:台儿庄大捷的历史意义
唐德刚:纪念抗战对日索赔
唐德刚:八年抗战史新解杂录
黎东方: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初步总结
吴相湘:从屈辱的马关条约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编 汪精卫投敌始末
唐德刚:高宗武探路、汪精卫投敌始末(一)
唐德刚:走火入魔的日本现代文明
——“高宗武探路、汪精卫投敌始末”之二
唐德刚:使中国全土“满洲化”的和战经纬
——“汪精卫投敌始末”之三
唐德刚:从通敌到出走的曲曲折折(上)
——“汪精卫投敌始末”之四
唐德刚:从通敌到出走的曲曲折折(下)
——“清精卫投敌始末”之五
唐德刚:从高宗武之死,谈到抗战初期几件重要史料
第三编 日本侵华罪行再探讨
吴天威:日本向袁世凯所提“二十一条”与新发现的孙中山“日中盟约”
——为纪念“五九国耻纪念日”七十七周年
梁敬:“九一八”事变的内幕
——并论日本篡改教科书之可悲
姜国镇著唐德刚序: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从军慰安妇
吴天威: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五十三周年
——国人亟应注意日本否认侵华、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阴谋
李恩涵: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岂容抹杀
——驳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之两度狂言
沈云龙:论设立“国耻纪念馆”的重要性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十一周年而作
吴相湘: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对策
——用真材实料来争一时和千秋
吴天威:凭吊日本侵华细菌战大本营原址
平涛编 著李立德提供:日本“慰安妇”事实俱在
——从其曝光经过与深入搜集探索
沈云龙:惊闻胜利泪沾巾
——谨以个人辛酸回忆纪念抗战胜利三十周年
《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原以为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是过去的定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历史是鲜活的,是充满争议的,更是可以被不断重新解读的。作者在处理“从甲午到抗战”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去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描绘,从晚清的颓败到民国的动荡,再到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每一个时代的特征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曾以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革命的复杂性,以及革命成果的脆弱。它让我明白,历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对于抗日战争的描写,则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它不仅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民族精神的颂歌。书中对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烈士的描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
评分每当我翻开《从甲午到抗战》,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远足,穿越那段充满屈辱、抗争与牺牲的时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民族在近代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辉煌。从甲午海战的惨败,它揭示了那个帝国积重难返的弊病,以及西方列强窥伺中国利益的野心。书中对战役细节的描绘,以及对当时决策者行为的剖析,都让我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而后,书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各种思潮和变革中的探索,从维新变法的尝试到辛亥革命的爆发,再到军阀混战的混乱,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我被书中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描绘所吸引,他们或投身革命,或寻求改良,都为民族的未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向抗日战争,这本书则将中国人民的伟大抗争精神推向了高潮。从正面战场的激烈厮杀,到敌后战场的游击斗争,再到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每一个方面都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魂。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充满了偶然与必然,但最可贵的,是那些在逆境中从未放弃希望的中国人。
评分《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我一直对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感到愤慨,但又觉得缺乏一种深入的理解。《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它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甲午海战的爆发,以及中国人民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抗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战争时所运用的语言,既有史诗般的壮阔,又不失人性的关怀。例如,书中对于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遭遇的描写,让人感到心酸;而对于革命者们前赴后继的牺牲,又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单线发展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力量在相互作用。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会在近代饱受欺凌,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最终走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人物,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血泪史诗。
评分在我阅读《从甲午到抗战》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历了无数次的心灵冲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线性前进,而是一个充满曲折、反复,甚至带有某种宿命色彩的进程。从甲午海战的惨败,它揭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那是一种被动挨打、丧失主权的屈辱。而书中对这场战争的深入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更触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深层病灶。随后,这本书带领我们走向辛亥革命的爆发,尽管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但最终的结局却并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这种历史的张力,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然后,是那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本书在描述这场战争时,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进行了有机地结合。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战争细节的描绘,那些战役中的战术策略,以及普通士兵的英勇事迹,都让我深受感动。它让我明白,这场胜利并非偶然,而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冰冷的史实,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更是我们理解当下、走向未来的重要启示。
评分《从甲午到抗战》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那种复杂的情感。它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励志故事,也不是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而是沉甸甸的历史,是民族血泪凝成的篇章。翻开它,就像推开了尘封已久的往事,迎面扑来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硝烟和悲怆。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场场战争,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战争背后的根源,从甲午海战那屈辱的一枪开始,它就带领我们一步步审视那个衰败帝国是如何在列强的夹缝中挣扎求生,又是如何一次次被命运推向更深的深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晚清官僚体制的描写所震撼,那些腐朽、低效、甚至是卖国的行为,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也更加理解了为何近代中国会历经如此磨难。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的同时,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忍直视的细节,从士兵的苦寒,到百姓的流离失所,再到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每一个层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迫使我反思,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这样的悲剧?又是怎样的民族精神,在绝望中迸发出不屈的呐喊?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深刻的民族情感的洗礼,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沉的理解和更强烈的责任感。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照出过去,也映射着现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我一直对甲午战争的结局耿耿于怀,觉得那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在解读甲午战争时,不仅仅聚焦于海战的胜负,更深入地剖析了导致这场失败的深层原因,比如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清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对外政策的失误。这些分析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后续章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接着,书中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经历甲午战败后的痛苦挣扎,以及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潮如何涌现。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北洋军阀的统治,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起伏和矛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历史脉络时的条理清晰,他能够将纷繁的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不失生动性。而到了抗日战争的部分,这本书则将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抗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描述了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也深入刻画了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承受和贡献。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多么来之不易。
评分《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历史著作那样枯燥,也不像一本小说那样虚构,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融合。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运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仿佛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所打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抉择与抗争,都栩栩如生。例如,书中对于一些默默无闻的抗日战士的描写,他们可能没有显赫的身份,也没有辉煌的战绩,但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同样值得我们铭记。这种“小人物”视角,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更加立体和人性化。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深刻探讨,各种救国救民的思潮如何碰撞、融合,最终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一条艰难的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是复杂而多维度的,绝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概括。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一本让我沉思的书,也是一本让我充满敬意的书。
评分当我合上《从甲午到抗战》的最后一页,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感,更是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这本书以一种极其详实的笔触,勾勒出了从甲午战争的惨败到抗日战争胜利的这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画卷。我被书中对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状态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从腐朽没落的清廷官员,到怀揣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再到饱受战乱之苦的普通民众,每一个群体的命运都交织在这段历史之中。作者在梳理事件时,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感到羞耻和痛苦的部分,比如甲午海战中清政府的种种失误,以及辛亥革命后国家政局的混乱。这些真实的描写,反而让历史更加具有震撼力。而对于抗日战争的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书中对那些前线将士的英勇事迹,以及后方人民的坚定支持的描述,都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是复杂而多变的,但无论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坚韧、勇敢、爱国——始终闪耀着光辉。
评分《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储存着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的血与泪,也闪烁着不屈的火光。我从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挖掘。从甲午战争的屈辱开始,这本书就带领我一步步审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从政治的腐败,到经济的落后,再到军事的孱弱,每一个方面都让人感到痛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甲午海战失败原因的分析所打动,它不仅仅归咎于军事上的失利,更揭示了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随后,书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觉醒和探索中的努力,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我曾经对辛亥革命的成果感到惋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革命的复杂性和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当历史进入到抗日战争的篇章,这本书则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推向了高潮。它不仅仅描述了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也展现了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以及人民群众的坚定信念。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没有哪一次民族的胜利是轻易得来的,而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它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沉的理解和更强烈的认同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对历史的既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对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了解,停留在教科书的那些零散片段,知道大概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但《从甲午到抗战》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将那段波澜壮阔却又充满血泪的历史,一层层剥离开来,让我们得以窥见其最真实的肌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战役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的能力。宏观上,它清晰地勾勒出国际局势的变化,列强对中国野心的演变,以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尴尬地位。微观上,它又聚焦于那些普通士兵、革命者、甚至是普通民众的命运,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牺牲、他们的无奈,都通过生动的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同身受。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解读所吸引,他们不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而是被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选择的艰难。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拷问。它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一代代中国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不放弃抵抗?是什么样的智慧,让我们在无数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这是一种深沉的思考,也是一次关于民族复兴的壮丽史诗的序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