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正日渐显著地表现在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因此,科学、客观地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可能影响,正确理解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当前科学界必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农业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农业产量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作物产量除了受技术、品种因素影响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气候要素。它既为作物提供物质、能量基础,又是农业技术有效实施的一个限制因素。产量变化的总趋势也会因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加大而呈现不可持续性,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粮食短缺,这在历史上已有过教训。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相应地增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模型的发展
1.2.2 农业干旱研究现状
1.2.3 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
第2章 WOFOST作物模型原理
2.1 模型简介
2.2 模型的功能
2.3 模型的主要结构
2.3.1 气候数据处理模块
2.3.2 作物参数处理模块
2.3.3 土壤参数处理模块
2.3.4 模型参数
第3章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
3.1 作物模型WOFOST参数改进方法
3.1.1 作物模型输入数据
3.1.2 作物模型参数改进方法
3.1.3 作物模型的验证
3.1.4 WOFOST作物模型在12省(市)冬麦区的应用
3.2 1952-2005年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的影响
3.2.1 我国北方地区1952-2005年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2.2 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GCMs模拟的未来100 a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的影响
3.3.1 GCMs模拟的A2情景下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的影响
3.3.2 GCMs模拟的AIB情景下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的影响
3.4 RegCM3模拟的2071-2100年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
3.4.1 区域气候模式情景数据订正方法
3.4.2 RegCM3模拟的气候变化分析
3.4.3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4.4 小结
第4章 气候变化对我国南方水稻种植的影响
4.1 南方稻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4.1.1 南方稻区活动积温变化
4.1.2 南方稻区水稻生长季变化
4.1.3 南方稻区降水量变化
4.2 南方稻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
4.2.1 长江中下游高温日数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4.2.2 华南地区高温日数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4.3 小结
第5章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水稻和玉米种植的影响
5.1 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5.1.1 东北地区活动积温变化
5.1.2 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变化
5.1.3 东北地区降水量变化
5.2 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变化
5.2.1 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变化
5.2.2 东北地区干旱变化特征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在北方麦区,由于日降水量在1-3月份较少,4-6月份逐渐增多,7-8月份最多,9月份以后逐渐减少。因此,本文根据实际日降水量的时间分布将一年365d分为第1-100d、第101180d、第181-250d及第251-365d共4个时段。由于在大多数时间内,日降水量为0,因此,在式(3.2)中样本总数不包括无降水日数。
由表3.15可以看到,第1100d实际观测的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0~9.7mm,有149个样本,占样本总数的89%,而RegCM3气候模式模拟的日降水量普遍偏大,特别是观测的日降水量1.0~9.7mm变化范围内,模拟的大部分降水量大于20mm,从cf来看,在第1-100d内,模拟的日降水量普遍偏大,cf的变化范围为0.12~0.41,特别是观测的日降水量为1.0~9.7mm时,cf仅为0.12,说明模拟的日降水量是观测值的8.5倍。第2个时段为第101-180d,这一时段内降水逐渐增多,表3.16显示,实际观测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0~18.8mm,有284个样本,为总样本数的86%。从cf来看,在这一时段内模拟的降水量比实际的降水量偏多,其中1.0~18.8mm降水量偏多较大,cf仅为0.22。表3.17为第181250d(7-8月份)降水量实际观测值与模拟值的比较,由表3.17可以看到,7-8月份降水主要集中在1.0~76.8mm,日降水量大于76.8mm的样本数比较少。另外,由表3.17还可以看到,实际观测的降水量大于114.7mm的有4个样本,而RegCM3气候模式没有模拟出大于100mm的降水。整体上7-8月份RegCM3模拟的日降水量比观测值偏小,cf的变化范围在1.85~3.28之间,说明模拟的日降水量与实际观测值偏差较多。表3.18为第251-365d(9-12月份)观测的日降水量与模拟的日降水量之间的比较及订正,由表3.18可以看到,9-12月份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0~20.3mm,模拟的日降水量比观测的日降水量明显偏大,cf的变化范围在0.26~0.58之间,说明模拟的日降水量一般比观测的日降水量偏大1倍以上。
总体上,模拟的日降水量在7-8月份比实际观测的日降水量偏小,而其他月份模拟的日降水量比观测的日降水量偏大。如果作物模型直接应用模拟的数据进行评估,冬小麦一般6月份成熟,在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模拟的日降水量就会比实际日降水量偏大,模拟的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可能偏轻。
……
前言/序言
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韧性之路:一本深度探析的学术著作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零散影响,而是以严谨的学术视角,深入剖析了这一复杂议题的全貌。作者倾注多年心血,将气候学、农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精细蓝图。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宏观视野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既有对中国农业系统整体脆弱性的深刻揭示,也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面临的具体挑战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在中国农业系统中的具象化 本部分是理解后续分析的基础。作者首先回顾了中国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包括但不限于气温升高、降水格局改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热浪、霜冻)等。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科学模型,清晰地展示了这些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在中国不同区域的差异性。例如,北方地区面临的干旱风险加剧,南方地区则需要应对更频繁的洪涝和台风侵袭。 随后,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这些气候变化如何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作者详细阐述了: 温度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高温可能导致作物授粉失败、加速成熟但降低产量和品质;生长季的变化会影响作物的物候期,可能导致与最佳种植窗口不匹配,或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对于温带和寒带作物,生长季的延长可能带来机遇,但也伴随着新的病虫害威胁。 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降水量的增减、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都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进而影响作物灌溉需求、播种和收获的适宜时机。干旱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而洪涝则会造成作物淹没、土壤养分流失、病害蔓延。 极端天气事件的冲击: 突发性的干旱、洪涝、冰雹、强风等,能够瞬间摧毁多年的辛勤耕耘,给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本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展现了这些极端事件对区域农业经济和农民生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长远影响。 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的影响: 虽然CO2升高理论上可能通过光合作用提高部分作物的产量,但本书也强调了其边际效应递减,并且高CO2浓度通常伴随着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这些负面效应可能抵消甚至超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高CO2还可能降低作物的营养价值。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系统深层机制的扰动 本部分将分析从物理层面上升到系统层面,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中国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土壤健康与水资源承载力: 长期高温和不合理的灌溉可能加剧土壤盐碱化和酸化,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水资源短缺或分配不均,将使本已紧张的农业用水更加捉襟见肘,特别是在灌溉农业高度发达的北方地区。本书会深入分析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紧缺的协同效应,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制约。 病虫害的演变与蔓延: 温度和湿度的改变会影响病原菌和害虫的生命周期、繁殖速度和地理分布。一些原本在南方流行的病虫害可能向北迁移,对北方地区的作物构成新的威胁,也可能导致原有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治理难度加大。 农产品结构与区域布局的挑战: 气候变化迫使农民和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现有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某些传统优势作物可能不再适应新的气候条件,需要调整为更耐旱、耐涝或耐高温的品种,或者改变传统的种植区域。这种调整过程既是挑战,也蕴含机遇,但也可能伴随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农作物本身,还可能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功能。例如,授粉昆虫的数量和活动可能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可能下降,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如固碳、净化水源)可能减弱。 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的韧性: 气候变化带来的产量波动和区域性歉收,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同时,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供应链也可能因极端天气事件而中断,加剧市场波动,影响食品供应的稳定性。本书将从国家层面探讨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战略提出的新课题。 第三部分: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路径 在充分揭示了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应对策略和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这部分内容是本书最具实践意义和前瞻性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而是提供解决方案。 适应性策略的构建: 品种改良与优化: 重点介绍中国在培育耐旱、耐涝、耐高温、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未来育种方向。包括利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先进技术。 耕作制度的创新: 探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技术、轮作套种、有机种植等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如何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压力。 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 介绍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措施,如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温室大棚、发展智慧农业监测预警系统等。 水资源管理与利用: 深入分析中国在水资源高效利用、节水农业发展、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和技术实践。 病虫害综合防治: 强调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型病虫害管理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减缓气候变化的农业实践: 温室气体减排: 探讨农业领域减少甲烷(如水稻田管理)、氧化亚氮(如化肥施用)和二氧化碳(如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农业碳汇)排放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发展低碳农业: 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可再生能源在农业中的应用: 介绍太阳能、风能等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政策与制度保障: 农业保险与风险管理: 分析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增强其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 财政支持与激励机制: 探讨政府如何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农民采纳气候适应性和减缓措施。 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 强调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构建高效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将先进技术和理念送达田间地头。 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在气候变化与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社会经济层面的考量: 农民的培训与意识提升: 强调对农民进行气候变化知识和适应性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应对能力。 农村社区的韧性建设: 探讨如何通过发展多元化经济、加强社会保障等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韧性。 气候变化与粮食价格联动分析: 探讨气候事件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来稳定物价。 结语:迈向可持续与有韧性的中国农业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中国农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作者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并非单靠某一项技术或某一项政策,而是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层面的、协同推进的战略。本书希望通过其深入的分析和扎实的证据,为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农业从业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农业发展的人们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探索一条通往可持续、有韧性、并且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国农业发展新路径。这本书将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它将指明一条充满希望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