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1840~1949百年家族

微历史:1840~1949百年家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牧 著
图书标签:
  • 微历史
  • 家族史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史
  • 历史研究
  •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百年变迁
  • 历史人物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56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5625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段子体重放中国那些耀眼的家族,轻松幽默看透社会名流人生经历。
  2. 以小见大,透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巨变。
  3. 比相声更好看,比小说更吸引人的历史。

内容简介

  《微历史:1840~1949百年家族》沿用了微博和语录体的形式,通过搜集袁世凯、李鸿章、梁启超、盛宣怀等近代牛人家族好玩、有意思的段子,及大量稀见的老照片,以勾勒其官场、婚姻、社交诸网络,从而展示百年社会场景。

作者简介

  王牧,男,汉族,年龄三十有余。河南淮阳人,求学于古都开封。喜爱老祖宗留下的一切好东西,常年游走、读书、感悟、写作,现居北京。作品:《和珅全传》《曹操全传》《大太监李莲英》《狼性战争》等。

目录

文章经国,家道永昌:李鸿章家族
向李瀚章行贿的人很多,但是李从来没有让这些人吃过亏,因而获得“取之有道”的美誉。他为官三十年从来没有以“贪酷”的名义弹劾过任何人,人送外号“官界佛子”。
一门三院士:梁启超家族
1900年,身居国外的梁启超与华侨子弟何惠珍擦出火花。梁虽再三婉拒了何女士的求爱,但是心中的小鹿仍跳个不停。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梁将此事告诉了结发妻子李蕙仙。李女士根本不理睬梁的忏悔,而是回信说:你又不是女子,不需要从一而终,如果喜欢何女士,我直接禀告父亲大人,成全你们就是。李女士知道父亲梁宝瑛绝不会同意他娶小,梁当然也明白,遂急忙回信向老婆大人表白:对何蕙珍只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已经对其“一言决绝,以妹视之”。
多子多孙未必就多福:袁世凯家族
袁世凯处世的八面玲珑与嗣父袁保庆的教育及少年时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据史料记载,袁保庆到南京署理江南盐运道时,新娶了一房漂亮的姨太太金氏,此人是南京城里有名的交际花,凭借花容月貌,恃宠而骄,经常和正室牛夫人争吵,闹得家中硝烟弥漫。此时才十一二岁的袁世凯却能调停其间,既可博得牛夫人欢心,又可逗得金姨太太开怀大笑,两个女人往往会看在袁世凯的分儿上,暂停她们之间无休止的“战争”。
从总统到总经理:黎元洪家族
危文绣被人骗到了汉口烟花巷内。她凭借美貌与歌喉,一跃成为汉口红得发紫的风尘女子,但是危出污泥而不染,卖艺不卖身。1905年,铁良视察湖北练兵情况,在黎元洪的安排下,铁大加赞赏。张之洞对于爱将很满意,便破例让黎陪铁良喝花酒。黎因此结识危文绣,并把她娶回家。
想当和尚的总理:段祺瑞家族
段宏业的小女儿(即段祺瑞最小的孙女)叫段惠敏,1938年生于天津。在天津上小学时,一次历史课上,当老师讲到五四运动时,提到了当时的一些卖国贼。下课后,知道她是段祺瑞孙女的一些同学笑话她是“卖国贼”的后代,使她受到很大刺激。回家以后,段惠敏和母亲又哭又闹,觉得自己的家庭对国家造成了损害,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到学校去读书了。
老子英雄儿好色:张作霖家族
赵春桂是张作霖的结发妻子、患难时的伴侣,性情温和。张作霖好骂人,常与同伙发生龃龉,经赵氏从中斡旋,赖以相安无事。因此,张作霖的拜把兄弟对赵氏既敬佩又顺服。张作霖的心腹将领辅帅张作相常说:“大帅能成就大业,多亏我那老嫂子。”
戏如人生:梅兰芳家族
追星族王惟琛一直单恋孟小冬,始终得不到孟小冬回报,正在百般愁苦之际,听说小冬已被梅兰芳“抢了去”,便提了把枪闯进梅府。当时梅兰芳正与几个朋友吃饭,在座的北京《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对梅说他先出去看看。两人言语几句,王惟琛便持枪挟持了张汉举,见有警察到来,王惟琛一紧张走火打死了张汉举,自己也被打成“蜂窝煤”。
民国外交第一家:顾维钧家族
唐小姐哭哭啼啼地跑到父亲面前道:“孩儿若不能和维钧结合,一定削发为尼!”此时贵为国务总理的唐绍仪觉得不妥。唐小姐见状,跑到了北京郊外的白云庵,并叫人通知唐总理说已择期落发,但唐绍仪仍未理睬。唐小姐见此计不成,再生一计,她又回到城里,叫人通知唐总理,说再不答应她的要求,她只好到八大胡同(旧时北京娼妓集中区)去做生意,并且挂上现任国务总理小姐玫瑰的金字招牌。这一记闷棍,果然把唐总理打昏了,他立刻请回了自己的女儿,宣布“无条件投降”。
红顶商人:盛宣怀家族
盛宣怀排行老大,兄弟共六人,列“怀”字辈。老二盛俊怀、老三盛廷怀和老四盛寰怀均不幸夭折;老五盛星怀候选知府,在甲午战争的朝鲜战役中不幸牺牲。老六盛善怀也英年早逝。兄弟六人中,夭折了两个,牺牲了一个,另外两个兄弟亦不长寿,均在二十岁左右就去世了。惟独老大盛宣怀一枝独秀,官运亨通,多子多孙。
现代吕不韦:张静江、张石铭家族
1925年8月,张石铭在上海突遭绑票。在筹款赎人的时候,张家账房特用了浙江兴业银行的连号新钞票(张家是浙江兴业银行的股东),并暗中联络了巡捕房注意追踪这批连号钞票的流通情况。原来是“海上闻人”杜月笙手下的干将张松涛干的(张松涛是杜月笙的大弟子,在汉口路西藏路一带办起了扬子饭店、皇后大戏院)。巡捕房不愿得罪杜月笙,案子也只好不了了之。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家族
1937年,福建人陈兴龄在当时一份名为《逸书》的杂志上撰文介绍闽侯林氏“民”字辈四兄弟的革命往事。四民分别是林长民、林肇民、林尹民、林觉民。林长民在1925年仓促遇难于郭松龄反奉之变中。林肇民、林尹民、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管他结婚多少次:蒋介石家族
蒋介卿死后,当时并没有安葬,只是草草做了处置,直到1937年4月22日才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蒋介卿之妻单氏认为机会难得,私下对总管蒋孝祥说:“阿叔(指蒋介石)花钱是不在乎的,他帮我家的忙也只有这一次了,你在账目上可以多报一些。”所以报了棺木费3000元,出殡费9000元,共12000元,实际只用了8000元左右,单氏趁机捞了一笔钱。
基督将军:冯玉祥家族
当时每哨里要设一个专代官长喊操的教习,教习的待遇随能喊的人数多少而定。冯玉祥为了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东大校场练习喊操,不管春夏秋冬,天天苦练。当时,同伴中一些人送他一个绰号,叫“外国点心”,意思是如此拼命喊操,早晚还是会被洋鬼子打死,而冯玉洋却特意刻了一枚“外国点心”的图章以自励。
四川第一家:刘湘家族
但第一个士兵领到军饷后一数,还差两个月的,便大声嚷嚷道:“报告军长,这饷明显不够啊!”刘湘虽然被问得内心发毛,但还是故作镇静地盯了唐式遵一眼。唐式遵立马明白过来,站出来向士兵发话说:“弟兄们,我怕这银洋发到你们手上,你们非赌即嫖,很快花光,所以我把它扣起来做生意,等发了财,再加倍还给你们!”从此刘湘对唐式遵也格外器重。
苏门三学士,周氏三兄弟:鲁迅家族
鲁迅的母亲鲁瑞通过自学识字。老太太很喜欢读中国的旧式小说,鲁迅、周作人兄弟就到处搜罗小说给她看。老太太看书很快,大约过个把星期,就会跟鲁迅要书看。《呐喊》出版之后,有人给老太太看,特别指明《故乡》一篇特别好,老太太马上戴上眼镜,开始读《故乡》。读完这篇之后,她原书交还,说:“没啥好看,我们乡间也有这样的事情,这怎么也可以算小说呢?”老太太比较喜欢看张恨水的小说,鲁迅便买来寄给母亲看。
附录

精彩书摘

  李鸿章的七世祖本姓许,名稹,因过继给本村姻亲李家而改姓李,故李门有祖规:李许二姓不通婚,而与族外之许姓则不禁。
  -李鸿章的母亲一生养育了八个子女。当时生活十分窘迫,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一筹莫展,时而写诗发牢骚:“难得多累怨丁添,烦碎高堂问米盐。”李母知道后,瞪着眼说:“我教孩子们发奋读书,日后都成为栋梁之才,还怕什么穷困?”
  -李鸿章之父李文安小时候有点儿“愚钝”,快四十岁才考中进士,却是李家第一个进士,而且不早不晚,正好与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叫“同年”)。老爷子勤勤恳恳,在北京当了十八年“监狱长”。虽没有给家族带来多大的官运、财运,却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让儿子李瀚章、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
  -1870年,李鸿章从湖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留下的湖广总督的位置正好由大哥李瀚章接任。当时李鸿章的老母亲正随着他住在总督署内。总督要换人,而老母亲是同一个,自然无须“挪窝”。这可羡慕死了众乡邻:“人家老李家是总督换防,老太太不换防。”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早于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幕府,甚得曾的欢心,为湘军后勤做出了卓越贡献。李瀚章的这一经济细胞惠及数代。交通银行第一任总经理是他的二儿子李经楚,中国银行的第一任总经理则是他的外孙孙多森(李瀚章二女儿的二儿子)。
  -李鸿章侄女对儿子孙多森的家训:当今欧风东渐,欲求子弟不坠家声、重振家业,必须攻习洋文,以求洞晓世界大势,否则断难与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1898年,孙多鑫、孙多森兄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制面粉厂——阜丰面粉厂。之后在周学熙的推荐下,孙多森主掌了中国银行业务,完成了从“面粉大王”到“银行大王”的华丽转身。
  -李瀚章任两广总督时,广东巡抚是满族人刚毅,后台硬,所以只好“尽鬻(售)各武职”。李瀚章过生日时,原李家厨子杨某送来一万两礼金,想让大老爷给安排个职位。李瀚章给他安排了钦防统领。但杨一打听,一个月才三百两银子,关键是没有外快,便跑去总督府诉苦。李瀚章听说后,便把杨骂了回去。还是门丁点拨了杨:你手下不是有那么多管带的职位吗?现在这个很抢手啊。杨心领神会,回去便实行“竞争上岗”,不几天,除成本回收之外还赢利三千两。
  -向李瀚章行贿的人很多,但是李从来没有让这些人吃过亏,因而获得“取之有道”的美誉。他为官三十年从来没有以“贪酷”的名义弹劾过任何人,人送外号“官界佛子”。
  -李蕴章的女儿嫁给了陆静溪,生下陆英。陆英便是合肥四姐妹的母亲、大文豪沈从文的岳母,她有四个女儿: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
  -据宋路霞所著《李鸿章家族》记载,李鸿章四弟李蕴章和五弟李凤章才是李家有钱人。李蕴章年轻时期眼睛失明,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两个手同时打算盘,他背着手绕地基一圈,就能算出建房要多少工料和时间。太平天国时期的英王府就是被李家老四买下的。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光影流转:近代中国都市的变迁与记忆》的图书简介。 --- 《光影流转:近代中国都市的变迁与记忆》 一卷关于时间和空间交织的史诗,一幅流光溢彩的近代中国城市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家族的兴衰轨迹,而是将目光投向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近代城市群的宏大叙事与细腻生活。它是一部关于空间重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以及日常文化建构的史论,试图描摹出那个风云变幻的百年间,中国都市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剧烈碰撞中,一步步成为我们今日所见之貌的。 引言:破碎与重构的都市底色 近代中国的开端,始于一系列被强行打开的港口。这些港口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熔炉,也成为了理解整个近代中国转型的关键入口。本书的基石,便建立在一个核心命题之上:城市,作为现代性的试验田,如何加速并扭曲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不探究特定家族的内部政治,而是考察这些城市空间如何被重新规划、被不同阶层如何占据和使用,以及这些空间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居住其中的人们的身份认同。 第一部分:空间的原点——从口岸到都会的诞生(1840-1895)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通商口岸设立之初的城市形态。不同于传统城池的内敛与等级森严,这些新生的都市空间被赋予了“租界”和“公共”的新概念。我们将考察: 海关的权力结构:海关如何作为第一个现代化的行政机构,介入城市管理,并重塑了沿江沿海的经济地理。 基础设施的早期引入:从码头、栈房到最初的电报线,这些技术奇观是如何改变城市居民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认知。例如,蒸汽机的轰鸣和火车轨道的铺设,如何打破了传统农耕社会的节奏,植入了“效率”的现代性焦虑。 早期商业资本的集聚:分析早期买办阶层与外商洋行如何通过对港口和仓库的控制,确立了近代商业资本的雏形,以及这种资本如何开始渗透到城市的生活肌理之中。 第二部分:流动的社会与垂直的城市(1895-1927)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新的政治思潮涌入,使得城市进入了快速“向上”生长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重点在于社会阶层的剧烈流动性和城市垂直空间的拓展。 “新式”家庭的兴衰:本书将对比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如南下求学的知识分子、归国创业的实业家、底层进城务工的移民)在都市空间中的居住模式变化。我们关注的是公寓楼、里弄、棚户区这三种主要居住形态的并存与冲突,它们如何象征着财富、阶级与命运的区隔。 消费文化的萌芽与媒介的渗透:聚焦于新兴的百货公司、剧院、咖啡馆、以及公共花园的出现。这些被精心设计的消费场所,不仅是买卖商品的,更是“新生活方式”和“现代品味”的展示台。报纸、画报等大众传媒如何通过广告和故事,在城市中编织出一套共享的、却又充满阶级差异的文化符号系统。 政治生活的“剧场化”:探讨学生运动、工人罢工等重大政治事件如何以城市广场、街道、大学校园为舞台,将原本封闭的政治权力斗争,转化为一场面向“公众”的视觉展示。 第三部分:都市的呼吸——日常生活的微观历史(1927-1949)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普通市民在都市生活中的“在场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转化为可感知的、充满细节的日常生活片段。 城市的水、电与卫生革命:详细考察自来水系统、电力普及和公共卫生(如隔离医院、垃圾处理)的建设,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市民的健康观念和对“公共福祉”的认知。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权力干预和市民权利意识觉醒的体现。 职业的谱系与劳动者的空间:不同于以往关注工厂主,本书细致梳理了如人力车夫、电话接线员、裁缝、小贩等新兴职业群体的工作空间与生存策略。他们的通勤路线、休憩场所,构成了城市毛细血管般的生命网络。 战争阴影下的城市韧性:抗战爆发后,城市功能如何被压缩、转移、或被迫适应。从“空城计”的撤离到沦陷区的苟延残喘,再到光复后的重建,城市空间如何成为抵抗、妥协与希望的混合体。这一时期,城市的安全感与流动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结语:城市的遗产 《光影流转》试图证明,近代中国的“现代性”并非是自上而下或由外而内简单灌输的结果,而是数百万人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通过无数次的摩擦、选择、模仿与抵抗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复杂产物。这些城市所承载的社会张力、文化基因和空间记忆,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生活。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去重新解读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关于城市自身的呼吸与心跳。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融合了城市地理学、社会史、技术史和文化研究的成果。 丰富史料:大量运用了城市规划档案、商业广告、私人日记、早期电影剧本等一手文献。 重塑叙事:将“都市”本身视为一个主动的历史角色,而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背景板。 适合读者:对近代中国转型、城市研究、社会生活史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试图理解今日中国都市复杂性的探索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1840-1949)的了解,大多停留在重大的政治事件层面,总觉得遥远而抽象。但这本作品彻底改变了我的视角。它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也没有高呼口号,而是专注于“活下去”这个最原始的需求。那些曾经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关于生存智慧、人情冷暖、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之间的权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去英雄化”的视角,反而更具感染力,因为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推动力,往往是千千万万个平凡人,在泥泞中摸索前进的微弱光芒。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将一个世纪的沧桑浓缩在这些家族的故事里。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对“时间”的感知。作者似乎掌握了一种特殊的魔力,能将一百多年的跨度压缩在读者的眼前,却又不失其广阔。你会清晰地看到,上一代人坚守的信条,是如何在下一代人那里被悄无声息地瓦解或重塑的。它不是简单的代际更替,而是展示了一种微妙的文化断裂与延续。比如,书中对某一家族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对“家业”概念的理解变化,就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那种拉锯式的博弈。这种对时间刻度的细腻把控,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漫长岁月的余韵,反思自己与家族、与时代的联系。

评分

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人物命运时的那种克制与深情,非常到位。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个角色,他们都是那个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有各自的局限和闪光点。最让我动容的是,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风云变幻,那些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纽带——爱、怨、责任、疏离——却以一种极其顽强的方式流淌下来。这种血脉相连的韧性,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具有穿透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漫长的、温柔的审视,看到一代代人如何在时代的夹缝中寻找自我定位,如何在聚散离合中维系着那个脆弱的“家”的意义。这是一部关于人的韧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太抓人了,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去触摸那些鲜活的生命脉络。作者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选择了极其精微的切入点,聚焦于时代变迁下普通人命运的细微转折。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节描绘,比如某一户人家在战火中如何艰难地保存下一件祖传的玉器,或者在社会动荡时期,一位女性如何凭借着一份旧时代的技能,在新世界里找到了一席之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组合起来却构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历史厚重感。它让人深刻体会到,那些冰冷的年份和宏大的事件,最终都是由无数个体的喜怒哀乐、挣扎与抉择所构成的。读完之后,我感觉对“历史”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文字,而是有温度、有气味的、活生生的过去。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令人叹为观止。它有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力量,不煽情,却字字珠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者对人物内心复杂挣扎的精准捕捉而停下来,反复回味。这种文字的质感,使得即便是描述那些相对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也充满了张力和韵味。它不像有些历史题材的作品那样堆砌史料,而是将考据融入到叙事肌理之中,浑然天成。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在历史的纵深感和人物的个体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烟火气,感受到那种夹杂着希望与绝望的复杂情绪,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严肃的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很垃圾的一本书,像是在哪里找来的一些资料,乱七八糟的拼凑在一起,第一次看烦,第二次看眼花缭乱,满头星星,更烦。

评分

书很多很全,关键送货快

评分

装帧排版不是太好,当作一篇篇小故事也能看下去。张作霖一家还颇具传奇色彩…

评分

精彩的历史。伟大的百年家族

评分

好书啊,真心推荐购买,强烈建议

评分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早于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幕府,甚得曾的欢心,为湘军后勤做出了卓越贡献。李瀚章的这一经济细胞惠及数代。交通银行第一任总经理是他的二儿子李经楚,中国银行的第一任总经理则是他的外孙孙多森(李瀚章二女儿的二儿子)。

评分

微历史,叫我想起了微博,想起了微信,想起了简单但是直接的方式

评分

家族百年,百年沉沦,好多烟消云散,当年却是树大招风,有的繁盛,有的消亡,我等老百姓就等着看笑话的命了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