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独创社会发展指数,有理有据衡量虚无缥缈的“文明”,以对比不同社会发展程度,揭示世界的未来。
《西方将主宰多久》作者新作,也是《西方》的续篇。进一步解答为何西方主宰世界。
尼尔·弗格森、贾雷德·戴蒙德等全球知名学者推荐。
内容简介
《文明的度量》是《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续篇。就其书中提到的“社会发展指数”,作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并使用突破性的社会发展研究数据进一步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社会发展状况。
这次,作者对东西方发展状况的研究跨度1.5万年。深入总结西方什么时候主导了世界、为什么主导世界,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1世纪。
作者简介
[美]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
目录
第一章 我们如何度量文明
为何西方主宰了世界
社会发展:定义
进化、分化、能量:怎么理解社会发展
批评与缺点:谁犯了错
我们需要解释什么
第二章 跨越时空的度量:社会发展指数
定量、东西方、时间:什么支撑着社会发展指数
社会发展是可以计算的
250分还是0.01分
反对者的声音
通吃:展示历史的轮廓
第三章 能量获取交替上升
出发点:库克框架
度量的单位
证据的本质
中断与增长:西方能量获取
后来者居上:东方能量获取
无法突破的“硬天花板”
.
第四章 社会组织:上限未定
办法、假设和来源
从穆赖拜特到纽约
从姜寨到东京
多少人才够
第五章 战争能力工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差距
量化战争能力
西方是军事霸主吗
难以评估的东方
工业革命改造枪炮
第六章 信息技术:它影响了社会
读写和计算
信息技术计分牌
西方识字率
东方识字率
信息技术的反馈回路
第七章 让历史成为指南:度量文明的意义
误差和讹误
指数的直观显示
物质与文化的角力
直线发展和多线发展的进化
社会进化的方向
精彩书摘
物质与文化的角力
我曾经说过,社会发展指数的主要贡献之一是迫使分析家分析得更加清楚明确。指数是形容需要做出解释的模式的宝贵工具,那些像我一样持这种观点的人都不得不详细地讲清自己的证据和方法。那些持不同意见者或认为指数的设计或运用不合理的人,也能够清楚地看到指数是怎样运作的,从而进行详细的批驳。争论的双方都不必陷入含糊的斥责。这种含糊的斥责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新进化论的争论中曾非常普遍。
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我只关注了世界上两个地区,但社会发展指数无疑可以扩大为真正的全球性工具。我常常想,这可以为解决社会科学中一些长久争议不休的问题做些贡献,比如物质力量和文化力量在塑造历史方面哪个相对更重要。
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我严厉地批判了唯物主义者,提出过去16 000 年来东方和西方社会发展惊人的相似性,表明两个地区的文化特性并没有很大不同。与之一脉相承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其需要的思想(或者也许是其值得拥有的思想)。不过,这至多仍是一种假设,而一种适当的全球性社会发展指数,显然将是进一步检验这一观点的工具,将世界的不同部分视为历史的自然实验。
最有用的对比,也许是旧世界和新世界的对比,因为自大约公元前10000~公元1500 年,两个时段基本上没有进行有意义的接触。欧亚大陆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也是如此,但新世界还有另一个有利条件,使其与欧亚大陆的对比富有成果。新世界有一处像旧世界而不像澳大利亚的特点,就是在冰期结束时,也有一个包含有大量且集中的可供驯化的动植物的幸运纬度带。澳大利亚的西南部的确也有一个地中海气候区,但在冰期结束时却没有进化出同样丰富的小麦、大麦、稻子、玉米、土豆、绵羊、山羊、猪或牛,这使得驯化动植物并在本地发展出复杂社会比在欧亚大陆困难得多。
如果文化当真是个因变量,我们也许要指望新世界的核心地带以类似于旧世界核心地带的方式扩张,引发同样一系列后发优势、发展悖论、社会崩溃,以及我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描绘的所有其他现象。
如果将社会发展指数扩展到新世界,就会看到类似事情的确发生了。驯化动植物首先出现在新世界的幸运纬度带,在瓦哈卡地区和秘鲁高原。随着这些地区的社会发展,城市和国家出现了,新的核心地带(即尤卡坦半岛、墨西哥河谷)在最早驯化动植物的地区旁形成了。图 . 是一幅简图,展现了古代复杂社会的个地区主要的文化转型,加强了人们的这一印象:旧世界和新世界最早的农业核心地带,遵循大致相同的时间表,在很大程度上独立地历经了同样的发展阶段。
耕作(人类对植物生命周期的干预,所产生的选择压力会导致植物出现非自然的大种子)开始与驯化(人类的干预使动植物的基因发生重大改变,使它们转化为只能在人类继续干预下才能生存的新物种)开始的时间间隔,在旧大陆普遍为大约2 000 年;在新大陆普遍为大约4 000 年,可能是因为新世界的农作物不及旧世界的适应性强。例如,将墨西哥类蜀黍转化为玉米,比将野生小麦、大麦或稻子转化为它们的驯化品种,需要的基因转变要多得多。
然而,由于动植物驯化到城市、国家兴起之间的时间间隔,新世界(约3 000 年)比旧世界(3 000~ 4 000 年)短,这被部分拉平了。在旧世界,又过了1 500~3 000 年,像埃及旧王国和中国商朝这样的国家才变成了真正的帝国,统治着200 万以上平方千米的疆域和数千万人口。在新世界,在像莫切文化和特奥蒂瓦坎这样最早的真正国家兴起大约1 500 年之后,征服者才来到美洲,切断了本土人的试验;但是在那个时候,印加和阿兹特克的扩张已经产生了与旧世界最早的帝国规模大致相当的组织。假如没有被侵扰,那么再过 1 000 年,它们完全有可能沿着旧世界帝国道路发展。
作为一名外人看新世界的考古记录,我的印象是:专家根据这份资料算出的社会发展指数,将表明美洲系统性地落后于欧亚大陆,其模式与我在《西方将主宰多久》提出的论点非常相符。在能量获取方面,新世界的一些农作物比旧世界的要强,但美洲缺乏役畜一定严重影响了人均可获得的能量。缺少这样有用的动物,很可能是新世界的运输中车轮使用得非常有限的很大原因,尽管在欧亚大陆,由人推动的独轮车于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公元前1世纪在中国,已经显然独立地发明出来了。
在信息技术方面,无论旧世界还是新世界,记录文字和数字的系统都是伴随着最早的城市和国家的出现而投入使用的,然而与大约公元前1500 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实践,或者大约公元前500 年中国的实践相比,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在大约公元1500 年时对这些技术的使用,似乎仍然非常有限。
在战争能力方面,一些大约是在旧世界最早的国家出现的时代发明的技术(例如堡垒等),在新世界大约也是在同样的时代出现的,但是在随后的1 500 年中,这些技术在美洲的传播不及欧亚大陆快。而且一些其他技术(例如青铜武器和盔甲),在美洲根本没有出现;由于美洲所有有可能进化为驯服马的野马品种在人类到来之后都消失了,新世界的军队无疑从来没有发明过战车和骑兵。
弓箭在新旧世界的命运更是有趣。弓是60 000 年前在非洲发明的,然后传遍了旧世界。到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时,强劲有力的合成弓已经在旧世界所有的复杂社会应用了,十字弩也在中国发明了。然而,据我们至今所知,最早移居美洲的人并没有引进弓,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人重新发明了弓,直到大约公元前2300 年,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极小工具传统”遗址才出现了箭头。这些武器随后非常缓慢地在北美传播,直到大约公元1100 年才传到中美洲,并且始终没有达到旧世界弓的精致程度。
相反的是,城市规模似乎在新世界的某些部分发展得比旧世界要快。到公元500 年时,今墨西哥境内的古代印第安文明特奥蒂瓦坎可能已有10 万~20 万居民,比欧亚大陆任何地区最早的城市出现后1 000 年内的任何遗址都大得多。最早达到特奥蒂瓦坎可能达到的规模下限的旧世界遗址,是大约公元前700 年的尼尼微;直到公元前3 世纪时才有城市达到其上限,是亚历山大。
对新旧世界的这些差异的解释,可能已经具备。贾雷德? 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指出欧亚大陆比之美洲有三大地理优势,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使其在我所谓的社会发展中领先的原因。
戴蒙德说,首先,在冰期结束时,欧亚大陆拥有比美洲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使得亚洲西南部和东部的人们比中美洲或安第斯地区的人们更容易驯化植物和动物。其次,新世界有可能驯化的大型(即重达 00 磅以上的)哺乳动物,在最早的人类殖民该大陆后很快出现的巨型动物灭绝现象中大多被消灭了。最后,甚至大陆的布局都对美洲原住民不利。欧亚大陆基本上是东西走向的,因而起源于西南亚的观念、制度和实践,能够在地理学家们称之为“生物群系”的统一的生态区中传播数千英里,到达欧洲或中国。美洲则相反,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意味着在中美洲或安第斯地区崭露头角的观念、制度和实践,只能在小股人群(相对于旧世界而言)中流传,然后才能跨越极其不同的生物群落区。因此,新世界的观念、制度和实践要很长时间才能浮现,要更长时间才能传播。
由于大陆数量太少,戴蒙德的观点很难验证,尽管最近一项对语言多样性的研究的确提供了至少是有限的支持。新世界的社会无疑有其独特的特色,它们有早熟的(相对于旧世界社会而言)城市化,却又较慢采用新的作战方式和信息技术,这一现象仍亟待解释。将社会发展指数延伸到全球尺度上,将更容易看出戴蒙德的地理框架是否能解释新旧世界的差异,或者我们是否需要赋予文化因素更重要的地位。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第二章 跨越时空的度量:社会发展指数
对社会发展进行真正的全球考察,尽可能详细地评估世界所有地区的情况,当然是非常受欢迎的。然而,那需要极其大量的工作,对于解释为什么西方主宰世界这个问题着实是个钝器,它增添了不必要的复杂性,经不起简单的检验。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历史的镜像·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简介内容将完全避开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可能涉及的具体主题,专注于构建一个全新的、详实的图书内容介绍。 --- 《星辰轨迹:失落的恒星文明与宇宙生态学的重构》 导言:当光年成为历史的尘埃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也非纯粹的物理学教科书。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考古学探险,深入探究一个在宇宙尺度上已被遗忘——或者说,被刻意抹去——的超级文明的兴衰轨迹。我们聚焦于“艾欧斯”(Eos)文明,一个在数亿年前活跃于猎户座旋臂边缘的星际帝国。艾欧斯文明的最终崩溃,并非源于单一的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源于其对宇宙基本法则——即“宇宙生态学”——的深刻误判和违背。 本书旨在通过重建艾欧斯文明的社会结构、技术进步路径以及最终的自我毁灭机制,为当前人类文明提供一个至关重要的“度量衡”:即任何文明在演化过程中,其内部复杂性与外部环境承载力之间必须达到的动态平衡点。 第一部分:艾欧斯的崛起——“熵减”的悖论 第一章:起源与星际扩张的早期模型 艾欧斯文明的起点,是一个被双子恒星系统哺育的宜居行星。早期的艾欧斯社会展现出惊人的有机统一性,其技术发展遵循着一种“近乎完美”的资源循环模式。本章详细分析了艾欧斯早期社会如何通过对引力透镜效应的初步掌握,实现了首次亚光速旅行,并建立了对母星系内五颗行星的殖民网络。我们关注其初级政治结构——“共识矩阵”的运作方式,一个基于生物神经反馈机制的决策系统。 第二章:技术奇点与“维度工程”的萌芽 随着对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加深,艾欧斯文明进入了“维度工程”的实验阶段。书中首次公布了从深空探测器残骸中复原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艾欧斯人如何尝试构建“稳定折叠空间”以实现超光速通讯和物质传输。然而,我们指出,正是对“零点能”的过度抽取,开始在局部宇宙区域造成难以逆转的微观结构扰动,这是文明衰亡的第一个信号。 第三章:社会阶层的固化与“认知屏障”的形成 技术的飞速发展并未带来社会平等的提升。艾欧斯社会迅速分化为掌握“维度技术”的精英阶层(“观星者”)和负责基础物质生产的劳动阶层(“地基者”)。本章的核心是分析“认知屏障”的形成——观星者通过基因编辑和信息隔离,创造了一种近乎无法被地基者理解的高级思维模式。这种信息不对称性,极大地削弱了文明应对外部危机的集体反应能力。 第二部分:文明的临界点——生态反馈的崩溃 第四章:宏大工程的阴影——“卡西米尔干预” 艾欧斯文明的巅峰之作,是其试图“稳定”整个星团的“卡西米尔干预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在星系间设置能量屏障,以规避超新星爆发的风险。本书通过数学建模展示了该工程的灾难性后果:能量屏障的运行极大地干扰了星际介质的正常流动,导致了星系内气体云的“失衡性聚集”,为后来的连锁反应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生态失衡的物理体现——“维度回响”现象 随着宏大工程的持续运作,宇宙开始对艾欧斯文明施加“反作用力”。我们引入了“维度回响”的概念,即高强度技术干预导致的局部时空结构退化现象。书中详细描述了回响现象如何表现为物理定律的随机波动,对星际航行和通讯造成毁灭性打击,并首次揭示了艾欧斯人试图用生物技术来“修复”物理环境的徒劳努力。 第六章:内部冲突的升级——信息战与意识形态的碎片化 在外部压力增加的同时,艾欧斯内部的裂痕彻底爆发。观星者试图利用“意识场同步技术”强制统一地基者的思想,以应对危机。本章分析了这场“意识形态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它如何导致了文明核心价值的彻底瓦解。当一个文明的底层逻辑(对现实的共同认知)崩溃时,其技术优势将瞬间化为乌有。 第三部分:文明的终结与“度量”的重塑 第七章:最后的光芒——数据的封存与逃亡 在文明彻底解体前的最后几千年,一小部分“异见者”意识到技术干预的不可逆转性。他们启动了“方舟计划”,并非是载人逃亡,而是将文明的全部知识——包括其错误——以高度压缩的形式,编码进一种新型的、能够抵抗时空扭曲的“量子晶体”中。本章分析了这些晶体被随机抛射至不同星系的物理过程。 第八章:宇宙生态学的教训——复杂度与脆弱性的关系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此处得到总结:一个文明的“成熟度”不应以其掌握的能量规模来衡量,而应以其对自身复杂性所带来的脆弱性的认知程度来衡量。艾欧斯文明因其对“熵增”的系统性抵抗失败,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崩塌。我们提出了“文明承载指数”(CCI),一个综合考量技术复杂度、社会公平度和环境适应性的新型度量标准。 第九章:对未来文明的警示——“不干预原则”的回归 通过对艾欧斯文明的全面解剖,本书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宇宙中,是否存在一个“不应被触碰的边界”?我们论证了,真正的进步在于适应和理解自然法则,而非试图凌驾于其上。本书的结语部分,呼吁新兴的星际文明(包括我们自身)必须将生态学的谦卑置于技术雄心的首位,避免重蹈艾欧斯文明覆灭的覆辙。 附录: 艾欧斯文明时间线残片;量子晶体数据恢复报告;CCI模型推导过程。 --- 目标读者群体: 对宇宙学、社会演化理论、复杂系统科学以及人类未来命运抱有深刻思考的读者。尤其适合对历史教训的跨学科应用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 本书特色: 结合了最新的天体物理学推测、社会结构分析和前沿的理论物理概念,以叙事性极强的考古学发现为基础,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令人信服的星际文明衰亡案例。全书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度量”视角,审视技术进步与社会稳定之间的永恒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