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
評分孫中山確定瞭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中國共産黨也確立瞭與國民黨開展黨內閤作的方針後,國共閤作開始具體實施。孫中山決定第一步是對國民黨進行改組。此時的國民黨,是一個組織比較鬆散的政治團體,難以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無法有效團結各種革命力量,真正發揮領導作用。
評分四、國民黨的改組
評分在一般中國人的印象中,中國的近代是突然到來的:傳統教科書都強調1840年*戰爭的指標性意義,當時這個已昏睡百年的帝國被洋人的槍炮驚醒,從此不情願地被人卡著脖子、步履蹣跚地拖進現代化的角鬥場,從而與其過往的悠久曆史産生一個深刻的斷裂。
評分很棒加油背書!!!!!
評分此後,各地的共産黨人,如北京的李大釗,直隸的韓麟符、於方舟,湖南的毛澤東、何叔衡,山東的王盡美等人,積極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在歐洲,旅歐的共産黨員和青年團員80多人於1923年6月全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年11月,國民黨旅歐支部在法國裏昂舉行成立大會,新選舉的評議部有半數成員是共産黨人。
評分一本給史學專業用的近代史教材,內容比較豐富。可是個人認為有些觀點還是有待商榷。我更希望教材的研究性和啓發性強一些。
評分中國近代史是一連串的慘敗。它們是國人心頭迄今仍未愈閤的傷口——失敗者總是難以釋懷,那種怨恨與悲憤,仍在時時浮現。少年時我總想迴避這段慘痛的曆史,然而年事漸長後慢慢意識到:正是這一連串的慘敗,纔迫使中國社會在痛苦的全麵危機之中艱難地完成瞭轉型。失敗導緻的危機越深重,尾隨而至的變革就越激進。本書還指齣瞭以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即近代史上的軍事或外交勝利,往往導緻一個消極後果,即保守勢力的抬頭。例如1881年曾紀澤的外交勝利和1899年成功拒絕意大利租藉三門灣,都造成清議派士大夫過分自信,使他們誤以為隻要強硬對外,洋人終將退讓。這種建立在對實力的錯誤估計之上的盲目樂觀,是中法戰爭和義和團事變中中國失敗的重要因素。
評分1923年10月,應孫中山的邀請,蘇聯政府代錶鮑羅廷到達廣州。鮑羅廷同中共商議幫助國民黨改組的方法,決定力促孫中山召集改組會議。由於中共中央在三大結束後又移往上海,這項工作主要是在鮑羅廷和中共廣東黨組織的直接推動下進行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