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也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党内合作的方针后,国共合作开始具体实施。孙中山决定第一步是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此时的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比较松散的政治团体,难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有效团结各种革命力量,真正发挥领导作用。
评分1923年10月,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鲍罗廷同中共商议帮助国民党改组的方法,决定力促孙中山召集改组会议。由于中共中央在三大结束后又移往上海,这项工作主要是在鲍罗廷和中共广东党组织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评分这个主导性的说法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被动性与紧迫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挑战-回应”模式。随着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和对历史的更深入考察,现代学者更乐于关注动态的变化和中国人作为主体的主动奋斗,认为不应过多强调被动反应。徐中约的这本著作(其英文标题《现代中国的兴起》也许更适合)无疑也是围绕着这一主线展开的,在他看来,中国近代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历史。
评分给力
评分此后,各地的共产党人,如北京的李大钊,直隶的韩麟符、于方舟,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山东的王尽美等人,积极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在欧洲,旅欧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80多人于1923年6月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年11月,国民党旅欧支部在法国里昂举行成立大会,新选举的评议部有半数成员是共产党人。
评分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也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党内合作的方针后,国共合作开始具体实施。孙中山决定第一步是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此时的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比较松散的政治团体,难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有效团结各种革命力量,真正发挥领导作用。
评分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中国的近代是突然到来的:传统教科书都强调1840年*战争的指标性意义,当时这个已昏睡百年的帝国被洋人的枪炮惊醒,从此不情愿地被人卡着脖子、步履蹒跚地拖进现代化的角斗场,从而与其过往的悠久历史产生一个深刻的断裂。
评分此后,各地的共产党人,如北京的李大钊,直隶的韩麟符、于方舟,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山东的王尽美等人,积极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在欧洲,旅欧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80多人于1923年6月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年11月,国民党旅欧支部在法国里昂举行成立大会,新选举的评议部有半数成员是共产党人。
评分挺好的,有点点贵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