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中期著作》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繼續,早期著作的五捲本於1972年完成。與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捲按照年代順序齣版,並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齣版的各捲是現代語言協會美國作傢版本中心的版本,加蓋有該中心“認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捲,每捲400至600頁,總共有7152頁,收錄瞭杜威在該時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這本書的文筆,用“古典的優雅”來形容或許最為貼切,它散發著一種曆經時間沉澱的厚重感,讀起來需要投入極大的耐心,但迴報是巨大的。作者對於概念的界定極其嚴謹,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似乎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這使得閱讀過程既緩慢又充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論證鏈條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大敘事能力,他總能將看似零散的觀點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嚴密無暇的邏輯之網,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構建體係的功力。那種行文風格,讓人聯想到十九世紀末期歐洲大陸哲學傢的風範,邏輯推演步步為營,如同精密的手錶機械般運作,毫不拖泥帶水,但又在關鍵處留有哲學傢特有的那種韻味和留白,非常考驗讀者的專注力,但一旦跟上瞭節奏,那種順暢感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關於形而上學基礎的探討,讀起來確實有些費力,它要求讀者對哲學史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很容易在紛繁復雜的曆史脈絡中迷失方嚮。但如果能夠堅持下來,你會發現作者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那些經典問題,他並不是簡單地重復康德或黑格爾的觀點,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極具創造性的推進。比如他對“時間性”的論述,徹底打破瞭我以往對綫性時間的刻闆印象,他將時間視為一種內在的建構要素,而不是外在於心靈的獨立實體,這種顛覆性的認知衝擊,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之一。對於有誌於深入研究現象學或實用主義源頭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繞不開的一座高峰,雖然攀登過程略顯崎嶇,但山頂的風景絕對值得每一次喘息和努力。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雖然整體上是學術性的著作,但其中穿插瞭一些非常個人化的反思片段,使得整體閱讀體驗不至於太過枯燥。我特彆喜歡那些看似與主綫略有偏離,實則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插敘,它們像是給嚴謹的邏輯論證提供瞭一點人性的溫度和呼吸的空間。這些片段常常是作者在特定曆史或個人遭遇下的心路曆程記錄,反而更讓人感到親近和真實。它提醒我們,偉大的思想並非憑空産生,而是與一個具體、有血有肉的個體經曆緊密相連的。這種將個體生命體驗融入宏大哲學構建的做法,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感染力,讓讀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作為一個思想者所經曆的掙紮與突破,讀起來更像是一部思想傢的“心靈史”,而非單純的理論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哲學思辨簡直是思想的盛宴,尤其是在探討“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邊界時,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其中,那種感覺就像是跟一位智者麵對麵地對話,他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不斷地拋齣更深刻的問題,引導著我去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認知框架。特彆是關於知識的建構過程,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不自覺地運用著某些預設的範疇。讀完那些關於“心智活動如何塑造世界圖景”的章節後,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客觀實在”的理解,那種震撼感,遠超一般的學術著作。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立刻“拿來就用”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次對思維深度的淬煉,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內化。那些看似繞口的術語背後,其實隱藏著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最本質的關懷與探索,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強烈的“實踐性關懷”,它並非高懸於雲端的純粹思辨,而是深深植根於人類具體的生活經驗之中。作者似乎總是在探問:“我們是如何‘做’齣意義的?”而不是“意義‘是’什麼?”。這種焦點從本體論轉嚮方法論的轉變,對於我理解日常的倫理睏境和決策過程有著極大的啓發。特彆是關於“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論述,讓我對我們賴以生存的那些無意識行為模式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不再輕易接受既定的分類和界限,而是傾嚮於觀察事物在實際運作中的流動性和適應性。這是一種活的哲學,它不提供安撫,隻提供工具,讓你去親手改造你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思維惰性。
評分杜威收錄於《創造性智慧》中的文章《哲學復興的需要》,可能是杜威這捲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當霍勒斯·M·卡倫早在1913年嚮杜威提齣編一本題為“實用主義態度”論文集的想法的時候,杜威並沒有全部接受這個意見;杜威寫信給卡倫說:“我並不喜歡搞什麼確定的派係,我認為實用主義的精神與敞布一些觀念——宣傳一些觀念是相悖的。”不過,早在1913年,杜威就開始考察將在那個文集中成為核心問題的觀點,當然,這個文集包含瞭其他一些著名學者的文章,比如A·W·摩爾、J·H·塔夫茨、霍勒斯·卡倫、喬治·米德、博伊德·博德、亨利·沃爾格瑞夫·斯圖亞特、哈羅德·查普曼·布朗。1913年,杜威寫信給博德說,他想要寫的是“關於哲學的本質,以及如果實用主義哲學傢將他的概念忠實地應用於自身,這些概念將會對哲學産生什麼影響”。從這一原初的動機齣發,可以理解杜威文章中那個重要的評述:“當哲學不再成為處理哲學傢提齣的問題的工具,而成為一種由哲學傢為解決人類問題而培育齣來的方法時,哲學纔實現瞭自身的復興。”
評分3.與早期教育有關的遊戲和想象力
評分心理發展
評分杜威的參考書目
評分同樣,隨著冷戰的結束,國傢的作用和價值也越來越受到質疑。誠然,在上個世紀,國傢帶給人們的記憶並不太愉快,30年代的法西斯、冷戰時期東歐的紅色專政,都讓人們覺得“國傢對於人來說是太過分瞭”。這種質疑,不僅開始讓人們對“國傢”懷有著一種警惕,而且連同20世紀“福利國傢”的理念和實踐也遭受到瞭廣泛的質疑。
評分杜威的著作,這本主要是關於道德的,喜歡道德哲學一定要收下,
評分這一時期也是杜威開始走嚮政治舞颱,並就一般公眾利益發言的時候。就像哈恩在他的導吉中所說的,“在1916和1917年,他對許多問題作齣瞭自己的評論:從強製性的普遍軍訓,到威爾遜一休斯的總統競選;從思想的徵兆,到和平主義的未來;從美國將為之戰鬥的東西,到恰當的和平條款;從學校中的民主與忠誠,到恰當地解釋美國在戰爭中是友好的中立還是投入戰爭之間的搖擺不定,或者理解德國的精神;從美國的教育與文化,到當代教育中的問題(戰爭這一話題籠罩瞭大部分的討論)”。
評分2009年,重病中的托尼•硃特在紐約大學做瞭一場艱難的演講。國內引進的首部硃特作品——《責任的重負》的譯者章樂天提到這場演講時說,演講的主題沒有離開過“失敗”:“社會民主的失敗,民族和解的失敗,歐洲和北美互相理解的失敗,最終是人類翻過現代史這一頁的努力的失敗”。陷在對新世紀滿滿失望之情中的硃特,最後留下一個驚人的判斷:“我們生活在一個以往的年代”。而這句判斷成為硃特晚年作品《重估價值:反思被遺忘的20世紀》的最好注腳。
評分譯後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