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

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德,朱元石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 北京
  • 政治
  • 外交
  • 文化
  • 人物
  • 传记
  • 改革开放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2876
版次:3
商品编码:111551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口述史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十年风雨、十年文革,已然离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之远,似乎因此也有些遥远而不真切了。《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作者恰恰是1966年调任的北京市市长,因此吴德作为红色中国首都的市长,对这一历史的见证与感受可谓是真切的一个,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目睹了政府失去,“一月夺权风暴”后的动乱。经历了庐山会议,林彪事件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风雨,更亲历了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处理过程,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斗争。如今,作者已去世九年,他的口述十年风雨的文革史的自传性作品终于获得出版,不仅为读者了解文革、尤其是文革的中心地带——北京——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接近真相的窗口,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久经政治风浪者的内心独白。正因为吴德本人的独特身份,这本口述史是研究文革不可多得的史料。

内容简介

  吴德(1913—1995)河北省丰润县人,学生时代就追求进步思想,投身革命活动。1932年参加中华民族反帝大同盟,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至1937年,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历任全总华北办事处驻唐山市工会特派员,唐山市工联党团书记,华北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北平市委副书记、职工部部长,华北铁路工委书记。他曾代表河北省委参与领导唐山开滦煤矿大罢工和唐山市总同盟罢工,在我国工人运动中有较大影响。1937年4月,赴延安参加了苏区党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1937年抗战爆发后,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冀热察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兼冀东分委书记,代表河北省委参与组织冀东武装起义,直接领导发动开滦煤矿工人起义,为建立、壮大冀东抗日联军,坚持和发展冀东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任中央敌后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45年,出席了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冀热辽分局组织部部长,晋察冀边区政府交通局局长兼平绥铁路局局长、党委书记,晋察冀中央局秘书长,冀东区党委书记,冀东军区政委兼唐山市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燃料工业部副部长。1950年3月,受中央派遣协助平原省工作,同年7月任平原省委书记。1952年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兼市长。1955年至1966年,任吉林省委书记兼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东北局书记处书记。1956年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补选为中央委员)。1966年至1978年,历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兼市长,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北京卫戍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是中共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曾当选为中共十届、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因“文化大革命”中所犯错误,被免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市革命委员会主任职务。1980年2月被免去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同年4月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2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

目录

一 动荡的北京市委

二 当政府失去权威的时候

三 “一月风暴”以后

四 北京市抓“五一六”的情况

五 难缠的江青

六 从国务院文化组到四届人大

七 庐山会议和林彪事件

八 关于在批判“经验主义”等问题上同“四人帮”的斗争

九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解放干部问题|:的一场斗争

十 “反击右倾翻案风”纪事

十一 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经过

十二 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斗争

十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市的经济建设

后记

前言/序言




《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是一部由吴德先生口述、记录其在北京工作期间十年间所经历的种种风雨与故事的著作。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流水账,而是深入细节,勾勒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普通人在首都北京的奋斗、成长与思考。 一、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缩影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吴德先生个人的经历集合,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生动写照。十年的光阴,足以让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也足以让无数细微之处折射出宏大的时代图景。吴德先生在北京的工作经历,恰好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充满了机遇、挑战,也伴随着迷茫与阵痛的年代。 书中的叙述,从吴德先生初到北京开始,就带着一种初来乍到的新鲜感与对未来的憧憬。他如何适应北京这座大都市的生活节奏?他所从事的工作具体是什么性质?是基层奉献,还是关键岗位?书中都会一一展开。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共同成长。 例如,在描述工作场景时,书中可能不会只停留在“我做了什么”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工作的具体细节:当时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办公条件是怎样的?同事们之间是如何协作的?面对的挑战又是什么?是技术瓶颈,还是政策调整?这些细节的刻画,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工作氛围。 二、 日常生活的点滴与情感的流露 除了工作,这本书更注重展现吴德先生在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座城市,不仅有工作岗位,更有无数的街头巷尾、市井烟火,以及居住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他对北京的初印象:高楼大厦的初现,胡同里的生活气息,公共交通的不便,或是物价的起伏。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北京。 情感的流露,是这类口述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吴德先生在十年间,必然会经历喜怒哀乐。与同事的 camaraderie,与家人朋友的思念,对社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都可能成为书中动人的篇章。他或许会回忆起某个难忘的同事,某次集体的欢笑,某次面对困难时的相互扶持,或是某个让他感到振奋的瞬间。这些情感的真实流露,能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一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保有其独立的情感世界。 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他在北京的居住情况:是集体宿舍,还是合租,或是后来拥有了自己的小家?他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周末会做些什么?与北京本地人的交往如何?这些生活细节的描绘,能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他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如何在北京这座城市扎根。 三、 个人成长与思考的轨迹 “十年风雨纪事”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个人成长与思考轨迹的梳理。吴德先生在北京工作的这十年,正是他人生中思想逐渐成熟、视野不断开阔的关键时期。他所经历的事件,所遇到的问题,所观察到的现象,都会在他心中留下烙印,并促使他进行反思。 书中可能会呈现出他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对于政策的理解与体会,以及他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与调整。他如何从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有经验、有担当的职业人士?他在这十年间,学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遗憾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自然产生的疑问,也是本书价值所在。 比如说,如果吴德先生的工作与某个具体的行业相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这个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状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他在这其中的角色。他如何理解行业的变化,如何适应新的技术或管理模式?他是否经历过职业上的转折,例如晋升、转岗,或是参与过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项目?这些内容,都能够展现出他个人的成长路径。 四、 细节的力量: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 之所以说本书“详细”,是因为它必然会注重细节的呈现。历史的厚重感,往往就蕴含在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吴德先生的口述,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具体的场景,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这种细节可能体现在: 人物的刻画: 他可能会回忆起与他共事过的一些重要人物,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性格特征,他们在某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这些人物的鲜活描绘,能让历史场景更加立体。 事件的还原: 对于书中提及的重大事件或个人经历的转折点,作者不会止于概括,而是会通过生动的细节,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事发时的地点,参与人员,对话内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事件发生后带来的影响。 环境的描写: 当年北京的城市面貌,他所工作的单位环境,他常去的街道、商店,甚至是他居住的房间,这些环境的描写,都能帮助读者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北京风貌。 物品的细节: 那个年代特有的物品,比如搪瓷杯、老式自行车、粮票、布票,甚至是当时流行的书籍、报纸,这些物品的提及,都能勾起读者的时代记忆,或者让他们对那个时代有更直观的了解。 五、 总结: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个人史 《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这本书,通过吴德先生个人的视角,以十年为时间线,在北京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记录了他的工作、生活、成长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份个人履历,更是一部承载着时代记忆、充满个人情感、富有深度思考的口述史。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一个具体个体的生命历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并从中获得启示。它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因为它饱含着真实的情感;它也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因为它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深刻洞察。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吴德先生在北京的十年经历,更能从中体会到时代变迁的印记,以及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努力与奋斗。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这本《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的书名,瞬间就点燃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探究欲。我一直认为,最真实的历史往往蕴藏在普通人的回忆之中,而“十年风雨纪事”这几个字,恰恰预示着一场不平凡的旅程。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时代变迁的城市,更是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的重要原因。我想象中,这本书会像一部电影,把我带回那个特定的十年,让我亲眼看到吴德先生在北京的工作场景,感受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工作的生动细节:也许是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的辛劳,也许是与同事之间温暖的互助,又或许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智慧。我期待不仅仅是了解事件本身,更想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是如何在变革中寻找方向,如何在挑战中保持乐观,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本书如果能够真实地还原那个时代的北京,还原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历程,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励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更加珍惜拥有,更加努力前行。

评分

评价四: 《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让我立刻产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我尤其关注“口述”这两个字,这意味着这本书将以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真诚的方式来讲述作者的经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亲切感和共鸣感,就好像是一位长辈在给我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场景和感人至深的情感。作者吴德先生在北京的工作经历,肯定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好奇他在这十年里,具体从事了什么样的工作?是在一个特定的行业,还是跨越了多个领域?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是支持他的领导、一同奋斗的同事,还是他帮助过的人?书中会不会有关于工作中的趣事、挑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详细描述?我期待通过这些具体的工作经历,去了解那个时代北京的社会面貌,去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能够让我们这些后辈更加了解历史,更加理解人生的意义。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的书名《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让我对作者的经历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十年风雨纪事”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想象。我猜想,这十年一定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笑也有泪水。而“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则将这一切故事聚焦在北京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变迁。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具体的年代,去感受那个年代北京的独特气息,去了解在那段时期,普通市民的生活是怎样的。书中描写的“风雨纪事”,可能不仅仅是宏观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在这些宏观背景下,个人所经历的具体事件,比如工作上的挑战、人际关系的磨合、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在北京工作的一个普通人,亲身经历着这些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在北京这座城市留下自己的足迹。

评分

评价一: 一直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北京充满好奇,尤其想知道普通人是如何在这座城市中经历时代的变迁,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十年篇章。这本书的名字《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光听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和故事性。我期待着通过吴德先生的视角,去触摸那个年代北京的脉搏,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普通人在时代大潮中的坚韧与奋斗。我想象中的北京,在那十年里,一定既有改革开放初期的勃勃生机,也伴随着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人们的生活或许不像现在这样物质丰裕,但精神层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朴实的情感交流,或许会更加真挚。这本书的“口述”形式,更是让人觉得亲切,仿佛吴德先生就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他的经历。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那个时代北京的鲜活细节,比如当时的交通、住房、工作单位的氛围,人们的穿着打扮,甚至是一些街头巷尾的俚语和风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从中能看到一个普通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

评分

评价二: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应该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扎实的叙事。书名中的“十年风雨纪事”和“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暗示着作者经历了不平凡的十年,并且这些经历都与他身处北京的工作息息相关。我一直对那些记录个人真实经历的书籍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力量,最真实的时代印记。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可能不会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但字里行间一定会流淌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工作经历的描述,因为工作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生计,更关乎个人的价值实现和成长。吴德先生在北京的工作经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充满挑战的改革年代,还是充满机遇的奋进时期?书中会不会有关于同事、领导、工作环境的生动描写?会不会有那些让他印象深刻的项目、任务,甚至是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它们的故事?我渴望从这些细致的描写中,去理解一个普通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职业生涯,去感受他如何在这个城市中,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书写人生的篇章。

评分

内容比较有意思,读一读也能了解下历史

评分

一本好书,京东自营,快递给力,值得购买。

评分

内容比较有意思,读一读也能了解下历史

评分

而以OK没办法的推开看看你那

评分

有参考作用。

评分

宝辉对这辆爱护倍至。但是和黄总不同的是,他的车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因为宝辉已经进入了改装的高级阶段,就是什么都不改装。当然原因是因为宝辉的经济情况没有黄总好,属于娶媳妇正好没钱办事那种。宝辉换了以后,开车的风格顿时温柔了不少。宝辉说,他要温柔5000公里,因为要磨合。

评分

一次买的太多,还没有时间看。就为了解那段历史的。

评分

此书是了解十年的好书。值得你拥有。

评分

十年风雨、十年文革,已然离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之远,似乎因此也有些遥远而不真切了。《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作者恰恰是1966年调任的北京市市长,因此吴德作为红色中国首都的市长,对这一历史的见证与感受可谓是最为真切的一个,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目睹了政府失去权威,“一月夺权风暴”后的动乱。经历了庐山会议,林彪事件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风雨,更亲历了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处理过程,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斗争。如今,作者已去世九年,他的口述十年风雨的文革史的自传性作品终于获得出版,不仅为读者了解文革、尤其是文革的中心地带——北京——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最接近真相的窗口,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久经政治风浪者的内心独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