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智慧城市建設思路與規劃》介紹瞭智慧城市建設思路、頂層規劃、城市級“一級平颱”與業務級“二級平颱”的規劃與設計,以及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的實施。作者集長期在新加坡從事信息化係統集成和智能化係統工程谘詢顧問之經驗,分享瞭新加坡“智慧島”建設的經驗與啓示;還以在國內從事多個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總體規劃的實踐,提供瞭“數字東勝”、“智慧廣州”和“智慧剋拉瑪依”的建設案例。
《智慧城市建設思路與規劃》可作為智慧城市頂層規劃和業務級平颱及應用係統底層設計的參考資料;可作為各級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門在製定智慧城市總體規劃和編製專項係統工程實施方案時的參考書;也可以作為智慧城市信息係統集成工程師培訓和大專院校相關專業授課的教材。
作者簡介
李林,1982年畢業於南京郵電大學無綫電通訊專業,1984年在深圳大學通訊技術研究所從事瞭5年的移動通訊教學和研究,1989年齣國高級訪問學者,現定居新加坡,李林教授在新加坡科技電子研究院(STE)專業從事信息化及係統集成技術研究近10年,期間參與新加坡“智慧島”和香港“數碼港”建設。從1992年至今參與近100個智能建築、數字社區、數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係統工程的規劃、設計、項目顧問和係統工程承包。
李林教授現擔任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促進會會長,國際智慧城市認證中心評審高級專傢,新加坡新電子係統(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南京物聯網應用研究院副院長,南京郵電大學教育部無綫寬帶通信及顯示技術工程中心教授兼智慧城市首席技術專傢,同時也是北京工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智能化專業客座教授。擔任內濛古鄂爾多斯市“數字東勝”首席技術顧問、《剋拉瑪依智慧城市先導項目研究》課題組首席技術專傢、山西“智慧長治”可行性研究首席規劃師。
李林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齣版有關智能建築、數字社區、數字傢庭、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麵專著10多部,近1韆多萬字,是目前在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知識界齣版專著最多的專傢之一,特彆在數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方麵率先全麵和完整地提齣瞭智慧城市的概念、理論體係、知識體係、建設體係、功能體係、係統體係、技術體係、信息體係、標準體係,指標體係、評估體係等齣版的專著《數字城市建設指南》上、中、下(下冊近期齣版),近400萬字,堪稱集數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領域大成,為科學規劃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提供瞭理論基礎和建設策略,以及城市信息化係統工程實施的具體應用和方法、
李林教授通過鄂爾多斯市“數字東勝”工程首席技術顧問的實踐,嚮國傢知識産權局申請瞭數字城市《城市級數字化應用一級平颱》國傢發明專利權已獲批準,該專利是建設數字城市信息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交換的關鍵性技術和應用平颱對於在建或擬建的數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都是不可缺失的技術應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智慧城市概述
1.1 智慧城市基本概念
1.2 IBM的智慧城市
1.3 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
1.4 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現狀
1.5 國外智慧城市建設經驗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現實意義
2.1 智慧城市是全麵實現“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支撐
2.2 智慧城市促進政府管理創新
2.3 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科學化管理水平
2.4 智慧城市推動社會民生服務業
2.5 智慧城市帶動企業信息化應用
第三章 新加坡“智慧島”建設經驗與啓示
3.1 新加坡“智慧島”概述
3.2 新加坡智慧型電子政府的打造
3.3 新加坡智慧城市綜閤管理體係的規劃與實施
3.4 新加坡城市公共安全監管體係的規劃與實施
3.5 新加坡城市智能交通管理體係的規劃與實施
3.6 新加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與啓示
3.7 新加坡注重社會民生和社區服務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設思路與研究
4.1 智慧城市建設指導方針
4.2 智慧城市管理與服務指標體係研究
4.3 智慧城市建設前期工作的重要性
4.4 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和任務
4.5 智慧城市指標體係
第五章 智慧城市頂層規劃
5.1 概述
5.2 智慧城市知識體係規劃
5.3 智慧城市建設體係規劃
5.4 智慧城市雲計算技術應用
5.5 智慧城市物聯網技術應用
5.6 智慧城市無綫通信技術應用
第六章 智慧城市城市級“一級平颱”規劃與設計
6.1 智慧城市城市級“一級平颱”規劃原則與總體架構
6.2 智慧城市城市級“一級平颱”業務架構
6.3 智慧城市城市級“一級平颱”邏輯架構
6.4 智慧城市城市級“一級平颱”接口架構
6.5 智慧城市城市級“一級平颱”技術特點
6.6 智慧城市城市級“一級平颱”實現功能
第七章 智慧城市業務級“二級平颱”規劃與設計
7.1 智慧城市業務級“二級平颱”總體架構與規劃原則
7.2 智慧政府平颱規劃與設計
7.3 智慧城管平颱規劃與設計
7.4 智慧城市應急指揮管理平颱規劃與設計
7.5 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颱規劃與設計
7.6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颱規劃與設計
7.7 智慧城市節能減排管理平颱規劃與設計
7.8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平颱規劃與設計
7.9 智慧城市市民卡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0 智慧城市社會民生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1 智慧社區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2 智慧醫療衛生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3 智慧教育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4 智慧房産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5 智慧金融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6 智慧旅遊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7 智慧城市智能建築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8 智慧城市智能小區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19 智慧電子商務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7.20 智慧企業服務平颱規劃與設計
第八章 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實施
8.1 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實施指導方針
8.2 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實施保障措施
……
第九章 智慧城市案例介紹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2.智慧城市管理指標體係
智慧城市管理指標用來衡量城市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果,其作用在於評價中國城市管理水平,檢查存在的問題,提供城市管理指南。城市管理指標不僅可以衡量城市之間在總體管理效率水平上的差異,也可以衡量城市之間在經濟效率、結構效率、社會效率、人員效率、發展效率、環境效率等方麵的差異,從而有助於加強城市的全麵管理,確保區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條件下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智慧城市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這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徵,其智慧城市管理水平主要體現在城市綜閤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交通運輸管理、應急指揮管理、節能減排管理、基礎設施管理、社會管理、社區管理、企業經濟轉型與服務等方麵。
3.智慧城市社會責任指標體係
智慧城市社會責任指標用來衡量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該承擔的權益責任、環境責任、誠信責任以及和諧責任。社會組織應該提齣以一種正外部性的方式經營和管理。如果一個組織不僅承擔法律上和經濟上的義務,還承擔瞭“追求對社會有力的長期目標”的義務,就可以被認為是具有社會責任的組織。對於政府而言,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提高政治文明、傳播城市形象以及對權益責任的維護等方麵。
通過智慧城市來提高社會責任,這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徵,其智慧城市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權益責任、環境責任、誠信責任、社會責任、和諧責任等方麵。
……
前言/序言
智慧城市建設思路與規劃 內容簡介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如何構建一個更智能、更高效、更宜居的城市,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書《智慧城市建設思路與規劃》旨在為各級政府部門、城市管理者、規劃師、技術開發者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前瞻性的智慧城市建設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南。本書不僅深入剖析瞭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發展曆程與內在邏輯,更著眼於當下挑戰,提齣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建設思路與規劃方法,為我國乃至全球的智慧城市發展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的理論基石與發展演進 本部分將從宏觀視角齣發,係統梳理智慧城市的起源、演變及其核心要素。我們將追溯智慧城市概念的萌芽,分析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徵與演進邏輯。 智慧城市的定義與內涵: 深入探討“智慧城市”這一概念的多維度解讀,闡述其不僅僅是技術堆砌,更是以人為本、技術賦能、數據驅動、係統整閤的城市發展新範式。我們將重點解析智慧城市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改善民生服務、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城市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關鍵作用。 智慧城市發展的驅動因素: 分析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包括但不限於:信息技術的指數級增長(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全球城市化浪潮帶來的挑戰、市民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政府在提升治理能力方麵的迫切需求、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追求。 智慧城市的關鍵構成要素: 詳細闡述構成智慧城市的關鍵要素,通常包括: 智慧基礎設施: 泛在的網絡連接、高效的能源係統、智能的交通網絡、綠色環保的建築等。 智慧治理: 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高效的政務服務、透明公開的城市管理、跨部門協同聯動等。 智慧産業: 科技創新驅動的數字經濟、新興産業集群、現代服務業升級等。 智慧民生: 優質便捷的教育、醫療、文化、旅遊等公共服務,以及更加安全、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智慧環境: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如智能水務、智慧能源、垃圾分類與迴收、生態監測與保護等。 智慧安全: 城市公共安全保障體係的智能化,包括視頻監控、應急響應、災害預警、網絡安全等。 智慧城市發展模式與案例分析: 選取國內外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麵具有代錶性的案例,對其發展模式、成功經驗與麵臨的挑戰進行深入剖析,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參考視角。例如,我們將探討基於技術主導型、需求驅動型、區域特色型等不同發展路徑的特點。 第二部分: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思路 本部分將聚焦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性思考,提供一套科學、係統、可落地的建設思路,指導城市如何循序漸進地邁嚮智慧化。 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嚮: 強調智慧城市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瞭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幸福感和獲得感。所有技術應用和規劃設計都應圍繞市民的需求展開,解決市民的痛點問題。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智慧化手段,真正實現“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數據驅動的決策與服務: 闡述數據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如何采集、整閤、分析、應用城市各類數據,形成城市運行的“數字畫像”,從而實現精準決策、精細管理和個性化服務。我們將探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在城市治理中的具體應用場景。 技術與場景的融閤創新: 強調技術應用的落地性和實用性。智慧城市建設並非一味追求最新技術,而是要將先進技術與城市發展的具體場景、市民的實際需求緊密結閤,實現技術與場景的深度融閤,産生切實的效益。 開放共享的生態構建: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市民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本書將探討如何構建一個開放、包容、協同的智慧城市生態係統,打破信息孤島,促進資源共享,激發創新活力。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考量: 智慧城市建設應與城市的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契閤。我們將重點關注如何通過智慧化手段,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城市發展的長遠目標。 安全可靠的網絡與信息體係: 智慧城市高度依賴於信息係統,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安全保障體係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生命綫。我們將探討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關鍵問題。 迭代演進與敏捷開發: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本書將提倡采用敏捷開發、快速迭代的模式,根據實際運行效果不斷優化和完善智慧化應用,避免“一步到位”的僵化思維。 第三部分: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方法與路徑 本部分將從實踐層麵齣發,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規劃方法論和可行的實施路徑。 現狀評估與需求分析: 詳細介紹如何對城市現有基礎設施、技術水平、治理能力、産業結構、民生服務等進行全麵評估,並深入開展公眾需求調研,精準識彆城市在智慧化方麵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 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 闡述製定智慧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性,包括明確城市智慧化發展的願景、目標、重點領域、發展路徑、關鍵指標以及保障措施。我們將強調規劃的係統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分領域專項規劃: 針對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社區、智慧旅遊等關鍵領域,提供詳細的規劃編製指南。本書將深入剖析每個領域的應用場景、技術需求、建設重點以及協同機製。 技術路綫與標準體係: 探討如何選擇適閤城市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的技術路綫,以及構建統一的技術標準和信息標準體係,確保不同係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 實施路徑與項目管理: 給齣智慧城市建設的多種實施路徑,包括試點示範、分步推進、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閤作)等。同時,也將探討有效的項目管理方法,確保智慧城市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按期交付。 人纔培養與能力建設: 強調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大量高素質人纔。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教育、培訓、引進等多種方式,加強智慧城市領域的專業人纔隊伍建設。 評估與優化機製: 建立科學的智慧城市建設評估體係,定期對智慧化應用的成效進行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持續的優化和調整,實現智慧城市建設的良性循環。 政策法規與體製機製保障: 探討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規框架以及體製機製創新。例如,數據開放共享的政策、網絡安全法規、數據隱私保護條例等。 光盤內容(說明): 附帶的光盤提供瞭一係列輔助學習和實踐的資源,旨在進一步深化讀者對本書內容的理解。其中可能包含: 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的行業白皮書和研究報告: 提供宏觀趨勢分析和深度洞察。 智慧城市典型案例的詳細介紹與視頻資料: 直觀展示智慧化應用的實際效果。 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的技術標準和規範性文件: 作為實際操作的參考依據。 智慧城市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匯編: 方便讀者瞭解國傢和地方的指導性文件。 智慧城市建設的評估指標體係示例: 為城市評估自身發展水平提供工具。 可能包含的用於輔助規劃的工具軟件演示或試用版(視具體情況而定): 幫助讀者瞭解和使用相關工具。 結論: 《智慧城市建設思路與規劃》一書,憑藉其係統性的理論框架、前瞻性的戰略思路、以及實操性強的規劃方法,必將成為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必備參考。本書不僅為城市管理者提供瞭一張清晰的智慧化發展藍圖,也為所有緻力於推動城市進步的從業者和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思想啓迪和實踐指引,共同邁嚮更加智能、高效、宜居的未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