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介绍了智慧城市建设思路、顶层规划、城市级“一级平台”与业务级“二级平台”的规划与设计,以及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作者集长期在新加坡从事信息化系统集成和智能化系统工程咨询顾问之经验,分享了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还以在国内从事多个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践,提供了“数字东胜”、“智慧广州”和“智慧克拉玛依”的建设案例。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可作为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和业务级平台及应用系统底层设计的参考资料;可作为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和编制专项系统工程实施方案时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师培训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授课的教材。
作者简介
李林,1982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通讯专业,1984年在深圳大学通讯技术研究所从事了5年的移动通讯教学和研究,1989年出国高级访问学者,现定居新加坡,李林教授在新加坡科技电子研究院(STE)专业从事信息化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近10年,期间参与新加坡“智慧岛”和香港“数码港”建设。从1992年至今参与近100个智能建筑、数字社区、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项目顾问和系统工程承包。
李林教授现担任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会长,国际智慧城市认证中心评审高级专家,新加坡新电子系统(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南京物联网应用研究院副院长,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无线宽带通信及显示技术工程中心教授兼智慧城市首席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智能化专业客座教授。担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数字东胜”首席技术顾问、《克拉玛依智慧城市先导项目研究》课题组首席技术专家、山西“智慧长治”可行性研究首席规划师。
李林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出版有关智能建筑、数字社区、数字家庭、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专著10多部,近1千多万字,是目前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知识界出版专著最多的专家之一,特别在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方面率先全面和完整地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建设体系、功能体系、系统体系、技术体系、信息体系、标准体系,指标体系、评估体系等出版的专著《数字城市建设指南》上、中、下(下册近期出版),近400万字,堪称集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领域大成,为科学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建设策略,以及城市信息化系统工程实施的具体应用和方法、
李林教授通过鄂尔多斯市“数字东胜”工程首席技术顾问的实践,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数字城市《城市级数字化应用一级平台》国家发明专利权已获批准,该专利是建设数字城市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的关键性技术和应用平台对于在建或拟建的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都是不可缺失的技术应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智慧城市概述
1.1 智慧城市基本概念
1.2 IBM的智慧城市
1.3 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1.4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1.5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2.1 智慧城市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支撑
2.2 智慧城市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2.3 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
2.4 智慧城市推动社会民生服务业
2.5 智慧城市带动企业信息化应用
第三章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经验与启示
3.1 新加坡“智慧岛”概述
3.2 新加坡智慧型电子政府的打造
3.3 新加坡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3.4 新加坡城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3.5 新加坡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3.6 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3.7 新加坡注重社会民生和社区服务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研究
4.1 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方针
4.2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研究
4.3 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性
4.4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任务
4.5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第五章 智慧城市顶层规划
5.1 概述
5.2 智慧城市知识体系规划
5.3 智慧城市建设体系规划
5.4 智慧城市云计算技术应用
5.5 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应用
5.6 智慧城市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第六章 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规划与设计
6.1 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规划原则与总体架构
6.2 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业务架构
6.3 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逻辑架构
6.4 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接口架构
6.5 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技术特点
6.6 智慧城市城市级“一级平台”实现功能
第七章 智慧城市业务级“二级平台”规划与设计
7.1 智慧城市业务级“二级平台”总体架构与规划原则
7.2 智慧政府平台规划与设计
7.3 智慧城管平台规划与设计
7.4 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5 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6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7 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8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7.9 智慧城市市民卡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0 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1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2 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3 智慧教育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4 智慧房产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5 智慧金融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6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7 智慧城市智能建筑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8 智慧城市智能小区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19 智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7.20 智慧企业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
第八章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
8.1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指导方针
8.2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
第九章 智慧城市案例介绍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智慧城市管理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管理指标用来衡量城市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果,其作用在于评价中国城市管理水平,检查存在的问题,提供城市管理指南。城市管理指标不仅可以衡量城市之间在总体管理效率水平上的差异,也可以衡量城市之间在经济效率、结构效率、社会效率、人员效率、发展效率、环境效率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有助于加强城市的全面管理,确保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智慧城市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其智慧城市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城市综合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应急指挥管理、节能减排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社会管理、社区管理、企业经济转型与服务等方面。
3.智慧城市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社会责任指标用来衡量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该承担的权益责任、环境责任、诚信责任以及和谐责任。社会组织应该提出以一种正外部性的方式经营和管理。如果一个组织不仅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力的长期目标”的义务,就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社会责任的组织。对于政府而言,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提高政治文明、传播城市形象以及对权益责任的维护等方面。
通过智慧城市来提高社会责任,这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其智慧城市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权益责任、环境责任、诚信责任、社会责任、和谐责任等方面。
……
前言/序言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 内容简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如何构建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宜居的城市,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本书《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城市管理者、规划师、技术开发者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前瞻性的智慧城市建设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发展历程与内在逻辑,更着眼于当下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与规划方法,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石与发展演进 本部分将从宏观视角出发,系统梳理智慧城市的起源、演变及其核心要素。我们将追溯智慧城市概念的萌芽,分析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演进逻辑。 智慧城市的定义与内涵: 深入探讨“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多维度解读,阐述其不仅仅是技术堆砌,更是以人为本、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系统整合的城市发展新范式。我们将重点解析智慧城市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改善民生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城市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智慧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 分析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的指数级增长(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全球城市化浪潮带来的挑战、市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政府在提升治理能力方面的迫切需求、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 智慧城市的关键构成要素: 详细阐述构成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通常包括: 智慧基础设施: 泛在的网络连接、高效的能源系统、智能的交通网络、绿色环保的建筑等。 智慧治理: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高效的政务服务、透明公开的城市管理、跨部门协同联动等。 智慧产业: 科技创新驱动的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升级等。 智慧民生: 优质便捷的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以及更加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智慧环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如智能水务、智慧能源、垃圾分类与回收、生态监测与保护等。 智慧安全: 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智能化,包括视频监控、应急响应、灾害预警、网络安全等。 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与案例分析: 选取国内外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发展模式、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参考视角。例如,我们将探讨基于技术主导型、需求驱动型、区域特色型等不同发展路径的特点。 第二部分: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思路 本部分将聚焦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性思考,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落地的建设思路,指导城市如何循序渐进地迈向智慧化。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强调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幸福感和获得感。所有技术应用和规划设计都应围绕市民的需求展开,解决市民的痛点问题。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智慧化手段,真正实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数据驱动的决策与服务: 阐述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如何采集、整合、分析、应用城市各类数据,形成城市运行的“数字画像”,从而实现精准决策、精细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我们将探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在城市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技术与场景的融合创新: 强调技术应用的落地性和实用性。智慧城市建设并非一味追求最新技术,而是要将先进技术与城市发展的具体场景、市民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产生切实的效益。 开放共享的生态构建: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市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协同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激发创新活力。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 智慧城市建设应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智慧化手段,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 安全可靠的网络与信息体系: 智慧城市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生命线。我们将探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问题。 迭代演进与敏捷开发: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本书将提倡采用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模式,根据实际运行效果不断优化和完善智慧化应用,避免“一步到位”的僵化思维。 第三部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法与路径 本部分将从实践层面出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规划方法论和可行的实施路径。 现状评估与需求分析: 详细介绍如何对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技术水平、治理能力、产业结构、民生服务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深入开展公众需求调研,精准识别城市在智慧化方面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 阐述制定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包括明确城市智慧化发展的愿景、目标、重点领域、发展路径、关键指标以及保障措施。我们将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分领域专项规划: 针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关键领域,提供详细的规划编制指南。本书将深入剖析每个领域的应用场景、技术需求、建设重点以及协同机制。 技术路线与标准体系: 探讨如何选择适合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技术路线,以及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体系,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实施路径与项目管理: 给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多种实施路径,包括试点示范、分步推进、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同时,也将探讨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确保智慧城市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期交付。 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 强调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培训、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智慧城市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评估与优化机制: 建立科学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估体系,定期对智慧化应用的成效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的优化和调整,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 政策法规与体制机制保障: 探讨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规框架以及体制机制创新。例如,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网络安全法规、数据隐私保护条例等。 光盘内容(说明): 附带的光盘提供了一系列辅助学习和实践的资源,旨在进一步深化读者对本书内容的理解。其中可能包含: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行业白皮书和研究报告: 提供宏观趋势分析和深度洞察。 智慧城市典型案例的详细介绍与视频资料: 直观展示智慧化应用的实际效果。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作为实际操作的参考依据。 智慧城市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汇编: 方便读者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指导性文件。 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示例: 为城市评估自身发展水平提供工具。 可能包含的用于辅助规划的工具软件演示或试用版(视具体情况而定): 帮助读者了解和使用相关工具。 结论: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一书,凭借其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前瞻性的战略思路、以及实操性强的规划方法,必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必备参考。本书不仅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张清晰的智慧化发展蓝图,也为所有致力于推动城市进步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和实践指引,共同迈向更加智能、高效、宜居的未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