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访问计划,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筹备时期,即由筹备主任(嗣任首任所长)郭廷以开始拟订进行,其目的在访问当代军事、政治、外交、文教、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人物,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保留忠实而深入的纪录,以备历史学者之研究。自一九五九年十月起迄一九七二年九月止,参加访问工作者先后有沈去龙、王聿均等二十二人,接受访问者七十余人,成稿六十六份,约四百八十万言。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作。
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和对人物精神的探寻,让我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试图捕捉“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在那个背景下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我能感受到整理者在收集资料和访谈时所投入的巨大心力,那种对事实准确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历史人物复杂人性的包容与理解。这种精神渗透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来不是由单一的、完美的英雄构成的,而是由一群在特定环境下面临选择、做出挣扎、最终留下印记的鲜活个体共同铸就的。这种深沉的反思和对历史责任感的强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纪实文学,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见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极其吸引我。有时,你会读到非常精准、近乎于学术论文的严谨表述,每一个名词的运用都掷地有声,体现了对专业领域的敬畏;但下一秒,可能就会跳跃到一种非常口语化、带着人情味的叙述,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就是当事人坐在你面前,一边喝着茶一边回忆往事,那种语气、那种情绪上的起伏,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种“正经”与“鲜活”的交织,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冷硬的学术史料,变得立体可感、触手可及。这种多重语态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也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能够进入的切入点,无论是想深入研究历史细节的学者,还是仅仅想了解那个时代风貌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具有匠心,它似乎不是完全按照时间线来推进的,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主题或人物的“光环”来展开的。你会发现,即便是谈论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侧面,最终也会巧妙地回归到主线人物或机构的核心精神上。这种环形或螺旋式的结构,避免了传统传记或机构史的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僵硬感。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每一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相连,共同构成了那个特定时空下的学术图景。这种安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体会到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和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片段。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收紧,什么时候该放开。有些章节会聚焦于某件具体事件的讨论,讨论得非常深入,细节丰富到让人感觉自己就在现场参与了那些学术争论;而另一些篇章则会突然切换到更宏观的背景介绍,比如当时特定的政治气候或是整个学术界的生态环境。这种跳跃感和层次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发现的乐趣,你不会感到枯燥,因为总有新的信息点在不经意间抛出来。最难得的是,作者或整理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有些地方并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把解释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主动去思考和探寻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拿到手的时候就注意到封面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色调偏向沉稳的米白和深灰,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那种亮闪闪的商业畅销书的做派。内页的字体排版也显得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宽松,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黑白照片的颗粒感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能让人直接穿越回那个时代,看到那些历史人物鲜活的样子。这本书的开本也比较方便携带,放在包里随时拿出来翻阅都很合适,看得出出版方在实体书的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一本聚焦于学术机构和人物口述历史的记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所记录内容的尊重与致敬。整体感觉,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传递出一种专业和严肃的气息,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即将接触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2)林繼庸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00元 平裝150元 225頁 1983年出版
评分生活中的郭廷以,为人率真,不喜欢闲谈,而喜欢探讨学术话题,对那些话不投机者虽然谈不上冷眼相对,但往往缄默不语,颇有无友不如己的样子。对晚辈他并不以长者自居,常常会就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向年轻人或悉心询问,或衷心赞赏。他晚年身居国外,生活清贫,但笔耕不辍,全力删改自己的著述,颇具颜回风范,而在这个时期最终定稿的《近代中国史纲》现在已经成为了了解近代史的首选之作。
评分¥53.00
评分很好很满意 下次再来
评分邮来后感觉还不错,没来及看
评分业内人士指出,拥有高粘性用户群和强大物流体系的京东网上商城,在进入百货市场一年后,便迅速得到用户认可,市场份额跃居网上零售行业首位。而此次,在得到国内主流出版机构的鼎力支持下进军图书领域,将对沉寂多年的中国网购图书市场产生地震效应,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图书市场大地震 京东悄然杀入挑战最低价
评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
评分以上是笔者综合此书中各位述者的视角后,所得出的对郭廷以先生的认识,其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望方家指正,以期让更多的学人了解郭先生的风采。
评分1952年冬至1955年夏之间,中研院获得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和美国洛氏基金会补助,在台北县南港镇兴建中研院的新院址,将史语、数学两所迁到新址,后来又成立经济学研究所,恢复化学、植物学研究所,并在台北市区确定总办事处地址。至此中研院往昔的规模,又逐渐恢复。据林忠胜先生访问记录所云:时任代院长的朱家骅先生很早就有意使用迁台国府旧档,揭开本院近代史研究序幕。近史所成立之议,在当时史语所引起很大的反对声浪,但朱先生还是独排众议。1955年2月1日近史所筹备处正式成立,郭廷以先生任筹备处主任,后续任首任所长,开始了将近史所从襁褓培育成日后享誉海外的近代史学派的历程。可以说,近史所草创时期,无论从研究人员、研究题目和资源以及所内一切同开办有关的事物,绝大多数都与郭廷以先生有关。据陈存恭先生受访纪录,郭先生从事筹办、奠定近史所基础的工作:一是充实所内图书文献资料,特别是购买国内外图书馆绝版书籍微缩胶卷及美国国会文书,影印未刊行的外交档案;二是注重史料收集和编纂工作,对争取到的“外交部”旧档,由所内同仁陆续进行编目;后来更是与哥大合作开展口述历史工程。所内逐渐形成培养研究人才的机制,如不拘出身来历选拔学者、例行学术讨论会、注重专题研究,鼓励同仁撰写专著,轮派同仁出国进修等。举凡一个研究单位所需高屋建瓴的举措,郭先生几乎都投入精力,他的研究风气是精细严谨,随时注重资料的收集,对学生论文每每亲自校阅、订正,所内青年学者得到很好的训练,将此学风继承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