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員、著名學者馬勇全麵解讀1895-1915年間的中國變革史,探討曆史中變與不變的本質和內涵,從舊路中尋齣改革的答案。
1、曆史的發展總是呈階段性的螺鏇上升態勢。在平靜中孕育著突破,經過突破卻又往往迴復到先前否定過的階段。當然,這僅僅是就形式而言。因此,曆史研究與曆史解說的復雜性往往不在於我們是否認識到瞭“曆史真相”,而在於我們能否透過“曆史現象”本身觀察那些“已變”和“不變”的本質與內涵。馬勇老師《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正是透過原來我們已經熟知的曆史來看清曆史的真實麵目。
2、1895-1915年的中國政治發展,不僅構成近代中國發展變化的一個分水嶺,而且實在是近代中國急劇變化的一個縮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係統全麵地闡釋這20年中國政治變化與思想變化的內在關聯,不僅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於我們今天怎樣從一般意義上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怎樣擯棄純物質主義、國傢主義,轉嚮構建一個現代國傢,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啓示。
作為一個對政治史相對感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政治權力結構變遷的梳理上做到瞭極高的水準。它沒有落入那種簡單將清末改革視為“守舊與進步”對決的俗套敘事中。相反,作者細膩地剖析瞭中央與地方、滿漢官僚集團、以及新興軍事力量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我感覺作者對檔案和地方誌的挖掘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很多地方引用的地方官員奏摺細節,是此前我閱讀的任何相關書籍中都沒有齣現過的。讀完後,我對“權力真空”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不是一個瞬間的崩塌,而是一個漫長、充滿博弈和妥協的過程。這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考據,為全書奠定瞭堅實的基石,讓那些宏大的曆史判斷,都顯得無比紮實和可信。它成功地將一個宏大的曆史時期,還原成瞭一係列具體、可感知的政治運作場景。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那個時期的曆史有些概念模糊,總覺得那是一段被“現代化”和“衰落”兩個標簽簡單概括的時期。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它有一種驚人的敘事張力,節奏掌控得極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沉浸到瞭那種即將發生巨變的氛圍裏。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對比的手法,比如將沿海新興的工業城市與內地保守的農業鄉村並置描寫,那種鮮明的張力讓人對“變革”有瞭更立體的理解。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政治運動時的那種冷靜,他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行動背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心理。讀到關於文化思潮碰撞的那幾章時,我甚至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引用的那些晦澀的哲學思辨,感覺自己的思維也被拉伸和重塑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是在告訴你曆史“是什麼”,而是在引導你思考曆史“為什麼會這樣”。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多維度、充滿層次感的晚清社會剖麵,讓人感到震撼,也讓人感到一種曆史的宿命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很多曆史著作往往為瞭追求學術的嚴謹性而犧牲瞭文學性,但這本卻完美地融閤瞭兩者。作者的遣詞造句帶著一種老派文人的典雅與精準,但敘事節奏又非常符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尤其是在描繪那些衝突爆發的瞬間,比如某次關鍵性的會戰或是某個重大的政策頒布時,那種筆力韆鈞的描寫,仿佛能聽到曆史發齣的低吼聲。我記得有一段關於知識分子群體內部路綫分歧的描寫,作者沒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詞語,僅僅是通過對話和信件片段的組織,就將那種理想與現實的撕裂感錶現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仿佛在品味一杯醇厚的陳年老酒,每一層味道都需要時間去細細咂摸纔能體會其精妙。它教會瞭我,真正的曆史不是冰冷的年代記錄,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痛苦抉擇所構築的復雜文本。
評分這部書,光是名字就帶著一股子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仿佛一下子把你拽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被它精美的裝幀和那略顯陳舊的字體設計吸引住瞭。作者在開篇就展現瞭極其深厚的史學功底,他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敘事框架,而是選擇從一個非常微觀的視角切入,聚焦於當時社會中幾個關鍵人物的生活軌跡。比如,對某個地方士紳在麵對新式學堂衝擊時的內心掙紮,描述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仿佛手裏握著無數份塵封的檔案,卻知道該如何提煉齣最能觸動人心的細節。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就像是親身經曆瞭一場漫長的、充滿矛盾與張力的社會轉型,那些人物的喜怒哀樂,那些製度的搖搖欲墜,都真實得仿佛觸手可及。這本書絕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枯燥敘述,它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復雜,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在那樣一個巨變的時代,究竟是哪些力量在推動著曆史的車輪,而又是哪些微小的個人選擇,最終匯聚成瞭時代的洪流。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曆史現場感的營造,實在令人嘆服。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醍醐灌頂的地方,在於它對“文化心態”的捕捉和分析。那個時代,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不僅僅是槍炮和條約的較量,更是思想和信仰層麵的激烈衝突。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解讀當時的文學、藝術、乃至民間迷信的變化,這一點處理得極其高明。他展示瞭傳統儒傢思想在麵對西方科學理性衝擊時,是如何經曆內部的自我解構和重塑的。我從中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內心的焦慮、希望、以及最終的幻滅感,那種集體情緒的波動,比單純的政治事件描述更讓我感到震撼。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明白,大變革的真正內核,是人心靈深處的震顫與重構。它讓我意識到,要理解那個劇變的時代,我們必須深入到那個時代的文化肌理之中去感受脈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事件羅列上。這本書的洞察力,是卓越的。
評分資中筠,資深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傢,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參與創辦《美國研究》雜誌與中華美國學會,曾任雜誌主編與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創辦中美關係史研究會並任第一、二屆會長。1996年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仍繼續著述,並應邀參加各種學術活動。除有關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的專業著述外,撰有大量隨筆、雜文,並翻譯英、法文學著作多種。主要著作:《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裏根》、《20世紀的美國》、《財富的歸宿》、《資中筠集》等。
評分挺有深度和意義的,讀瞭很有收獲
評分比其它網站便宜一點今天我在網上買的幾本書送到瞭。取書的時候,忽然想起一傢小書店,就在我們大院對麵的街上,以前我常去,書店的名字毫無記憶,但店裏的女老闆我很熟,每次需要什麼書都先給她打電話說好,晚上散步再去取。我們像朋友一樣聊天,她還時常替讀者找我簽名。可是,自從學會從網上購書後,我再也沒去過她那裏瞭,今天忽然想起她,晚上散步到她那裏,她要我教她在網上買書,這就是幫她在京東上買瞭這本書。好瞭,廢話不說。還可以,和印象裏的有一點點區彆,可能是我記錯瞭書比我想的要厚很多,就是字有點小,不過挺實惠的,很滿意!書非常好,正版的,非常值,快遞也給力,必須給好評,就是感覺包裝有點簡陋啊哈哈~~~不過書很好,看瞭下內容也都很不錯,快遞也很給力,東西很好 物流速度也很快,和照片描述的也一樣,給個滿分吧 下次還會來買!好瞭,我現在來說說這本書的觀感吧,網絡文學融入主流文學之難,在於文學批評傢的缺席,在於衡量標準的混亂,很長一段時間,文學批評傢對網絡文學集體失語,直到最近一兩年來,諸多活躍於文學批評領域的評論傢,纔開始著手建立網絡文學的評價體係,很難得的是,他們迅速掌握瞭網絡文學的魅力內核,並對網絡文學給予瞭高度評價、寄予瞭很深的厚望。隨著網絡文學理論體係的建立,以及網絡文學在創作水準上的不斷提高,網絡文學成為主流文學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見的事情,下一屆的“五個一工程奬”,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網絡文學作品的入選。現在,京東域名正式更換為JDCOM。其中的“JD”是京東漢語拼音(JING DON|G)首字母組閤。從此,您不用再特意記憶京東的域名,也無需先搜索再點擊,隻要在瀏覽器輸入JD.COM,即可方便快捷地訪問京東,實現輕鬆購物。名為“Joy”的京東吉祥物我很喜歡,TA承載著京東對我們的承諾和努力。狗以對主人忠誠而著稱,同時也擁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愛京東瞭。|好瞭,現在給大傢介紹兩本好書:被美國學界譽為“思想巨匠”和“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傢”的史蒂芬·柯維博士,他的集大成之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已成為中國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必備的最經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訓教材;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史蒂芬·柯維的思想和成就,與拿破侖·希爾、戴爾·卡耐基比肩。《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20周年紀念版)》在每一章最後增加瞭一個“付諸行動”版塊,精選柯維培訓課程中的實踐訓練習題,以幫助讀者加深對“七個習慣”的理解和掌握,使“七個習慣”成為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行動指南,價值堪比18000元的柯維現場培訓課。史蒂芬·柯維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影響美國曆史進程的25位人物”之一,他是前總統剋林頓倚重的顧問,《財富》雜誌100強中的90%和500強中的75%的企業是他的直接受教者,AT&T、通用電子、全祿、可口可樂等大公司的高級主管都是他的學生,李開復等中國頂尖的企業傢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啓發。每年,來自全球的個人、傢庭、企業、教育界及政府領導者的受教生更是高達百萬人之多。東東槍和地下天鵝絨是兩位在博客、微博、專欄裏都非常受讀者喜愛的作傢,兩人思維跳躍,觀點奇特新穎,對待感情,他們也細細琢磨,也插科打諢。同在滾滾紅塵中摸爬滾打,兩位勇士將他們對兩性情感的所感所悟一一精彩呈現,得此《鴛鴦譜》,閃著智慧幽默的光。鴛鴦譜,靠譜。
評分題質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組討論、閤作學習、疑難解析、觀點驗證、問題綜述。
評分[QY]"
評分馬勇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後來就非非常喜歡,他的書瞭。除瞭他的書,我和我傢小孩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很值得看,價格也非常便宜,比實體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書的內容直得一讀,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作者以現代化的理念去探討1895-1915年間的中國思想史,獲得許多具有啓發意義的結論。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曆史的轉摺點,此前的中國在經受瞭鴉片戰爭及其之後的短暫睏難,至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中國已基本上步入近代化的軌道,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軍事實力方麵已經獲得長足的發展,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人尤其是精英階層産生世紀末的恐慌,中國嚮何處去一時間成為新的熱點話題。各種新思潮蜂擁而至,在政治層麵則先後爆發戊戌維新及袁世凱帝製自為等一係列運動。大變革時代1895-1915年的中國則根據曆史事實對這些思潮與運動進行瞭全麵解讀。,內容也很豐富。,一本書多讀幾次,當曆史邁入21世紀的時候,我們迴首往事,總結20世紀的利弊得失時,我們不禁看到,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不論國內鬥爭如何激烈,20世紀的中國實際上都在現代化的軌道上艱難地進步著。隻是這一進步的步伐,有時快些,有時慢些而已。步伐的快慢取決於多種復雜的原因,這些原因一些來自外部世界,一些屬於國內因素,它們的背景也不可一概而論,需要具體的分析與研究。但是有一條至關重要,那就是20世紀的中國是既往曆史的必然延續,它的所有問題與難題雖然均具有復雜的內外原因,但在本質上都與中國的曆史遺産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準確地說,20世紀的中國問題與難題都直接導源於19世紀,尤其是1894年甲午戰敗之後的最後幾年。因此,當我們迴顧20世紀的中國發展時,不能不從甲午戰爭講起,不能不追論19世紀末年的中國政治遺産,以期既可以明瞭20世紀中國之所從來,又有助於弄清20世紀中國問題之所在。可怕的預感在19世紀還剩下最後幾年的時候,中國人普遍具有一種莫明其狀的恐慌感。他們不是覺得世紀末日將要來臨,而是在追懷19世紀的中國發展時,深感屈辱、痛心與後悔。確實,18世紀的中國,雖不是中國曆史上的最好年代,但這一個世紀畢竟是有清二百餘年曆史上的鼎盛時期,不僅康、雍、乾的個人作為以及種種外在條件充分保障瞭清王朝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作用。而且,與18世紀相終始的康、雍、乾三朝確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諸方麵建立瞭赫赫功績,中華帝國雖不能說真正達到萬國來朝的中央帝國的標準,但18世紀
評分①多嚮互動,形式多樣.互動的課堂,一定的活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互動的條件:平等、自由、寬鬆、和諧。互動的類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文本互動、習題互動、評價互動。互動的形式:問
評分馬老師的很多觀點都很新穎,看著很有意思,感覺那個時代的人都很可愛,不像原來宣傳的樣子
評分很一般,對馬勇的這本書我比較失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