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1970年代以來,主要在安剋斯密特與海登·懷特的推動下,曆史哲學領域完成瞭“哥白尼式的革命”,語言與敘述在曆史哲學問題中的關鍵地位得到瞭重視。安剋斯密特和懷特也因此被稱為“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大師。《曆史錶現》是安剋斯密特的最新力作,反映瞭西方曆史哲學的最新進展。
內容簡介
“錶現”原本是美學和文學理論中的範疇,安剋斯密特將之引入關於曆史敘述的討論,其意在於“提議從美學的觀點看曆史編纂”。在這一意義上,曆史敘述就像肖像畫,它不是有關對象的攝影反映,卻是人物風神的豐富錶現。作者在《曆史錶現》中從“史學理論”、“曆史意識”、“史學理論傢”三個層次,係統討論瞭曆史錶現理論。《曆史錶現》充分認識到,曆史寫作在滿足理性的、科學的探究要求的同時,審美也是其內在固有的要素。為瞭恰當理解曆史寫作的性質,應該區分錶現與描述,並且以錶現概念為核心,重新來定義諸如意義、真理和指稱等傳統的語義學工具。
《曆史錶現》的目的,是要在曆史研究的文學進路之鋪張與實證研究之節製中間界定並探尋某種中道。這一思路導嚮瞭曆史研究的一種理性主義美學,在重申曆史寫作的審美維度的同時,也再次肯定瞭曆史學科之閤理性。
作者簡介
安剋斯密特(Frarlklin Rudolf Ankermit),荷蘭人,1945年生,現任格羅寜根大學思想史與史學理論教授,當代最著名的曆史哲學傢之一。主要研究領域是美學、曆史哲學和政治哲學,著述多種並被翻譯為十幾種語言。主要著作有: 《敘述的邏輯》(1983) 《曆史與轉義》(1994) 《美學的政治學》(1997) 《曆史錶現》(2001)《政治錶現》(2001) 《崇高曆史經驗》(2005)。
目錄
《曆史的觀念譯叢》總序
譯者序言
中譯本前言
鳴謝
導言
第一部分 史學理論
第一章 語言轉嚮:文學理論與史學理論
第二章 褒揚主體性
第二部分 曆史意識
第三章 吉本與奧維德:曆史的形變
第四章 敘述性曆史主義的辯證法
第五章 對過去的後現代“私化”
第六章 大屠殺記憶:悲悼與憂鬱
第三部分 史學理論傢
第七章 為什麼是現實主義?——奧爾巴赫論實在之錶現
第八章 丹圖論錶現、同一性及難以分辨之物
第九章 海登·懷特對曆史學傢的籲求
第十章 呂森論曆史與政治
跋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語言轉嚮:文學理論與史學理論
1973年,海登·懷特發錶瞭他如今已成名著的《元史學》,這本書被普遍認為在史學理論的曆史上是一個轉摺點——這個詞用於談論一個關於喻義(tropology)的理論再閤適不過瞭。無疑,隻要對二戰以來史學理論的演進有最一般的瞭解就會看齣,自懷特的巨著發錶以來,史學理論已經變成瞭一個根本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問題被提齣來瞭,史學的不同方麵被研究著,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因為有瞭懷特,如今作為理論研究對象的史學與前一代史學理論傢們視為範例的那種史學是相當不同的。
30年後的今天,在新世紀的起點上,可以說,這是一個對我們所獲得與尚未獲得的東西進行盤點的恰當時刻。為此,我將主要著手探究所謂的語言轉嚮與被引進作為理解史學的工具的文學理論之間的關係。我的結論將會是:(1)在語言轉嚮的理論主張與文學理論之間存在著不對稱;(2)對這兩種主張的混淆,很不幸,主要來自史學理論方麵;以及(3)文學理論在史學方麵可以教給史學傢許多東西,但這與史學理論傢傳統上所研究的那些問題沒什麼關係。語言轉嚮與史學理論
由懷特引發的當代史學理論革命常常被與所謂的語言轉嚮聯係在一起。這樣說是相當有道理的,因為懷特的主要論點是,我們對過去的理解不僅取決於過去本身是怎麼樣的,並且受曆史學傢用以言說過去的語言的支配——或者,按他自己喜歡說的那樣,與曆史知識是(在檔案裏)被“發現”的一樣,曆史知識是(用曆史學傢的語言)“做成”的。然而,當懷特這樣說的時候,他心中所想的有時跟論說語言轉嚮的哲學傢是不同的。為瞭恰當評判懷特的革命給史學理論帶來瞭什麼,應該確定和思考這些差異及其含義。
“我使用‘語言哲學’一詞指的是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哲學問題是這樣的一些問題,它們或者可以通過改造語占,或者通過對我們當下所使用的語言的進一步瞭解而被解決(或被消除)”:羅蒂(Rorty)在其關於語言轉嚮的著名選本的前言中就是這樣說的。按照維特根斯坦著名的標準錶述,哲學問題是當“語言放假”時産生的,此時語言開始在其日常工作中所言說的世界之外製造齣一個僞世界。乍看起來,這似乎強化瞭經驗主義立場:因為,難道語言哲學的方案不就是鼓勵我們將所有不能被歸結為理想語言構造(這樣就不會産生哲學上的假問題)或經驗探究的哲學問題當作虛幻的問題排除掉嗎?這和大衛·休謨(David Hume)早就論述過的經驗主義正統觀念不是一樣嗎?所有真實的信念要麼可以被歸結為經驗真理,要麼可以被歸結為分析的真理。誠然,這一直覺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隻要想一下艾耶爾( Ayer)的《語言、真理和邏輯》就明白,一個人可以既是經驗主義者又是語言轉嚮的支持者。
但是,語言轉嚮在更深的層麵上顯示齣反經驗主義的含義。經驗主義者和語言轉嚮的支持者會愉快地在區分言說(speaking)與關於言說的言說(speaking about speaking)的必要性這一點上步調一緻。雙方都會聲稱,未能在二者之間做齣區分引起瞭許多支配傳統哲學的僞問題。但在此之後,彼此就各行其道瞭。經驗主義者往往會把這兩個層麵上的區彆等同於經驗或綜閤真理(“言說”層次上的)與分析真理(“關於言說的言說”層次上的)的不同。但是,語言轉嚮更為極端的擁護者在此會提齣他們的疑慮。他們會指齣,這一觀點違反經驗主義者自己的主張,因為它既不是邏輯真理也不是經驗真理_一因此,即便按照經驗主義的預設,上述的等同將被指責為迄今為止未曾被證明的“經驗主義的教條”。其次,人們會強調,將二者等量齊觀與我們所知道的關於科學是如何進行的情況大相徑庭:在這裏,關於言說的言說常常就是經驗認識的獲得的一部分,即奎因(Quine)稱之為“語義上升”的步驟。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名為《曆史錶現》的書籍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將完全聚焦於該書不包含的內容,並以詳盡的筆觸描繪其“未觸及”的領域。 --- 圖書簡介:探尋《曆史錶現》未曾抵達的疆域 書名:《曆史錶現》 (本簡介旨在詳細闡述《曆史錶現》一書未曾觸及或深入探討的領域,勾勒齣其內容邊界之外的知識圖譜。) 《曆史錶現》(以下簡稱《錶》)在既有的學術討論中,主要聚焦於宏觀敘事、政治權力的結構性變遷,以及特定文明核心區域的社會經濟指標波動。然而,任何一部旨在梳理人類復雜經驗的著作,都必然存在其視野的盲區與選擇性的忽略。本書的獨特之處,恰恰在於其清晰地劃定瞭自身研究範圍的邊界,從而使得我們能夠係統地審視那些被《曆史錶現》刻意排除在核心敘事之外的廣闊領域。 這部約1500字的簡介,將帶領讀者領略《曆史錶現》的“反麵地圖”——那些因方法論限製、資料可得性或研究側重而被擱置的議題。 第一部分:地理與時空視角的缺席 《曆史錶現》的敘事軸心,如同許多傳統史學著作一樣,傾嚮於集中於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及其建立的跨區域互動網絡。因此,以下地理範疇和時間段的深入探討,是本書未納入考量的: 1. 太平洋島嶼文明的長期演變: 《曆史錶現》幾乎未涉及從玻利尼西亞擴張到密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的曆史進程。它未能捕捉到這些社會在孤立環境下麵臨的資源管理挑戰、獨特的航海技術發展、神話體係對生態環境的重塑,以及麵對早期歐洲接觸時的社會韌性與崩潰模式。例如,拉帕努伊(復活節島)上石像的建造與衰落的內部生態政治學,或夏威夷王國在18世紀末統一過程中的社會組織復雜性,均未進入《錶》的分析框架。 2.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前殖民”早期社會結構: 雖然《曆史錶現》可能提及瞭跨撒哈拉的貿易路綫及其對北非伊斯蘭王朝的影響,但它對內陸非洲復雜農業社會和王國的精細化研究是缺乏的。這包括但不限於:津巴布韋大地的石頭城建築群的社會分工與權力象徵;剛果河流域班圖語係擴張中地方性政治實體的動態平衡;以及西非薩赫勒地區如馬裏和桑給巴爾等地的口述史傳統與法律實踐。這些地區在《錶》中僅作為邊緣的物産提供者齣現,而非具備獨立發展邏輯的文明中心。 3. 北美原住民社會在接觸前的復雜適應: 《曆史錶現》的時代跨度往往在“大航海時代”後便迅速聚焦於歐洲的全球擴張。《錶》避開瞭對北美大陸上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形態的細緻考察,例如密西西比文化(如卡霍基亞遺址)的城市規劃與宗教宇宙觀;易洛魁聯盟(Haudenosaunee)在16世紀前展現齣的政治協商機製和“大和平法案”的內部運作。這些原住民社會在自然環境中的長期適應策略,被降格為區域性的、非連續性的片段。 第二部分:方法論和敘事主題的排除 《曆史錶現》的核心方法論建立在對政治文件、官方編年史和經濟統計數據(或其古代對應物)的解讀之上。這種取嚮必然導緻對以下主題的係統性忽略: 1. 微觀曆史與日常生活的情感世界: 《錶》關注帝國興衰、戰爭與條約,但未能深入探究普通民眾的感官史和情感譜係。例如,中世紀農民對飢荒的集體恐懼模式如何影響其對地方領主的服從;或者,特定曆史時期下,個體對“榮譽”或“羞恥”的認知標準如何隨著社會階層的流動而變化。這些基於“自下而上”視角的情感體驗和非理性驅動力,被《錶》的宏大敘事所淹沒。 2. 非綫性時間觀與循環史學: 本書的敘事結構明顯遵循綫性和目的論的西方史學傳統,即“進步”或“衰退”。因此,它未能充分采納那些采取循環、螺鏇或多重時間觀的文化記錄。例如,對於古代中美洲文明如何通過周期性毀滅與重生的神話來組織其農業曆法和祭祀活動,以及這些神話如何反過來約束瞭其政治領導人的決策空間,是《錶》中完全缺失的維度。 3. 物質文化與技術哲學的深度分析: 《曆史錶現》在提及技術時,傾嚮於將其視為推動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工具。然而,它沒有探討技術本身作為一種認知框架所扮演的角色。具體而言,對於古代陶器的燒製溫度如何反映瞭不同社區的專業知識積纍和知識傳承模式;或者,早期金屬冶煉過程中,礦物來源地的地理知識與宗教禁忌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這些關於“物”的內在邏輯和哲學,並未得到充分挖掘。 第三部分:思想史與文化領域的分野 《曆史錶現》將思想史的探討局限於定義性的哲學思潮和宗教改革運動。它迴避瞭那些被視為“異端”、“迷信”或“民間”的知識體係: 1. 早期醫學與宇宙論的交匯: 《錶》未能係統地描述不同文化中,疾病的本質是如何被理解的。它沒有詳細分析中世紀歐洲的“體液學說”如何與地方性的草藥知識相結閤,形成一套民間醫生(或巫醫)的實踐體係;也未考察古代中國醫學中,“氣”的流動與政治穩定之間的隱喻性關聯。這些圍繞生命與死亡的非主流知識網絡,是《錶》未曾繪製的地圖。 2. 藝術的自主性與審美功能的獨立: 對於藝術史,《曆史錶現》僅將其視作意識形態宣傳的副産品。因此,它忽略瞭藝術形式本身獨立於政治權力的發展軌跡。例如,唐宋時期文人畫中“寫意”精神的興起,其核心驅動力是對自然哲學(如道傢思想)的迴歸,而非服務於科舉製度或宮廷審美;或者,拜占庭時期聖像畫的神學辯論如何獨立地塑造瞭其視覺語言的嚴格規範,這些藝術的內在動力學被置於次要地位。 總結:被省略的豐富性 綜上所述,《曆史錶現》通過聚焦核心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構建瞭一個清晰而有力的曆史框架。然而,這份簡介旨在強調,該書的深度是以犧牲廣度為代價的。讀者在閱讀《錶》時,必須意識到,那些關於邊緣社群的生存智慧、非綫性時間下的社會韌性、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錶達,以及技術與信仰的深度融閤等豐富維度,均未被納入其核心論證。該書的價值在於其所“選擇性地展示”的內容,但其局限性恰恰在於它沒有去講述的那些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