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书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奉献给广大英语学习者的一大精品。书虫在英语中大概是颇可爱的形象。想象一下,有那么一只勤勉的小虫,它如痴如醉地沉迷于书卷,孜孜不倦地咀嚼着字母……
如今这只“书虫”漂洋过海,轻盈地落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掌中。“书虫”首先将给你自信,即使你目前只有几百的词汇量,也可以不太费劲地阅览世界名作了。书虫还会用它细细的鸣叫声不停地提醒你:要坚持不懈地读下去,要广泛而丰富地读下去。待到读完丛书系列中的最后一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你已经如蛹化蝶,振翅欲翔了!
内容简介
你可以许三个愿,你可以要世界上存在的三样东西,你的愿望将变为现实。你会说,“这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好好想想吧。你能要什么?你想要什么?
当你许愿的时候,这仅仅是个开始。当你改变了一样东西,接着你会改变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一个变化引起另一个变化。谁又能知道这些变化又将在哪里结束?
在这个故事中,怀特一家可以许三个愿,但他们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他们的一个愿望变成了现实。接着,顷刻间,他们的生活陷入了一场可怕的恶梦……
作者简介
雅各布斯(1863—1943),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猴爪》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说之一。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他的父亲答道,“我没有听到声音。”但他还是从椅子上起来去开门,怀特太太也站起来开始收拾东西。
怀特先生说,“汤姆,快请进,快请进。又见到你真高兴。多么糟糕的夜晚!把外套给我,到客厅里去,那儿暖和。”
前门打开了,客厅里的怀特太太和赫伯特感觉到一阵寒气。怀特先生领着一位高大的红脸汉子回到了起居室。
“这是汤姆·莫里斯,”怀特先生告诉他的太太和儿子,“我们年轻的时候是好朋友,在汤姆去印度之前我们在一起工作过。汤姆,这是我太太,这是我们的儿子,赫伯特。”
“很高兴见到你们,”汤姆·莫里斯说。
“我们也很高兴见到你,莫里斯先生。”怀特太太答道,“请过来坐下吧。”
“对,过来,汤姆,到这儿来,这儿舒服暖和一点。”怀特先生说。
“谢谢你。”高大的汉子答应着坐下了。
“我们喝一点威士忌吧,”老怀特先生说,“这样寒冷的夜晚,你需要一点东西暖和暖和身子。”他拿出一瓶威士忌,两位老朋友边喝边谈。这个小家庭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这位来自远方的造访者告诉他们许多离奇的故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汤姆·莫里斯停止了交谈。怀特先生告诉他太太和儿子,“汤姆到印度服兵役有21年了。印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国家。”
“是的,”赫伯特说,“我想去那儿。”
“哦,赫伯特!”他母亲惊叫起来。她非常害怕,因为她不想失去儿子。
……
经典恐怖短篇小说选集:《异域奇谈与宿命回响》 —— 探索人类欲望与未知力量的边界 本书精选了世界文学史上数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短篇小说,它们或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震撼读者,或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引人深思。这些故事跨越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但都指向了人类共同的困境:面对无法掌控的命运、无法抑制的欲望以及潜藏在日常之下的恐惧。 第一辑:迷雾笼罩的庄园与不可抗拒的魔力 本辑收录了数篇以哥特式氛围和超自然元素为基调的作品。这些故事往往设置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如被古老藤蔓缠绕的乡间别墅、终年被雾气笼罩的海岸小镇,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静谧感。 《幽暗之钟的低语》 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错位和家族诅咒的悬疑故事。在某个偏远的家族领地,每当午夜十二点整,一座尘封已久的座钟便会发出与当前时间不符的声响。主人公——一位年轻的继承人,在试图修复这座钟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祖辈留下的秘密日记。日记中记载了关于“非线性时间流”的实验,以及每一次拨动钟摆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后果。小说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精神状态的逐步崩溃,他开始质疑自己所处的现实,分不清是幻觉还是历史的真实回响。故事的高潮设置在一场暴风雨之夜,钟声大作,揭示了家族数百年来为逃避某一厄运而进行的徒劳挣扎,以及最终以何种悲剧形式回归。 《灯塔守的最后一封信》 聚焦于一位孤独的灯塔守护者。在与世隔绝的灯塔上,他的世界只剩下海浪、海鸟和那束永恒的光芒。然而,在一次罕见的浓雾中,他声称看到了“不该存在于海上的船只”——它们没有灯光,却能无声地穿梭于礁石之间。他的信件,从最初对自然景象的客观记录,逐渐演变为对某种“深海低语”的痴迷。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对黑暗的恐惧与向往,最终,他的叙述戛然而止,只留下一个未寄出的包裹,里面装着一块被海水打磨光滑、却刻有奇异符号的黑色石头。这篇作品探讨了极度孤独下,人类感知能力被放大或扭曲的可能性。 《灰烬之画》 则是一则关于艺术与灵魂交换的警示。一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的画家,偶然得到了一批声称可以“捕捉灵魂色彩”的罕见颜料。他用这些颜料创作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作品,观者无不被画中人物的生命力所震撼。然而,随着创作的深入,画家发现自己的生命力正在被颜料“吸取”。他变得日益衰弱,而画中的人物却栩栩如生,仿佛拥有独立的意识。故事的结尾,画家在最后一幅自画像前倒下,画中人露出了一个清晰的、属于画家的微笑,暗示着艺术的永恒与创作者的消亡。 第二辑:社会寓言与道德困境 本辑转向对人类社会结构、阶级差异以及道德选择的尖锐剖析。这些故事通过对日常情境的微妙扭曲,揭示了隐藏在文明表象下的残酷现实。 《完美的替代品》 设定在一个未来主义的社会,该社会高度推崇“效率”与“情绪稳定”。为了消除社会动荡的根源,政府研发了一种名为“谐振体”的生物替代品,它们在生理和记忆上与特定个体高度相似,可以完美地接替那些因意外或“效率低下”而被淘汰的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负责“回收”旧身体的执行官。在一次例行任务中,他发现自己要“替换”的正是他已故的童年玩伴。在准备启动替换程序时,他发现“谐振体”竟然展现出了原版人物才有的、微小的、不合逻辑的习惯——比如对某种特定音乐的偏好。执行官必须在完成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与探寻“人性是否可以被复制”的哲学命题之间做出抉择。 《阶梯上的审判》 探讨了无形的社会等级制度。故事发生在一个庞大的、垂直结构的居住塔楼内。塔楼的底层生活着资源匮乏、被遗忘的人群,而顶层则是权贵。小说的核心冲突围绕着一条唯一的、需要经过层层安检才能通行的中央楼梯展开。每一次晋升都伴随着一次近乎羞辱的“品德测试”。主人公,一个来自底层的年轻发明家,历经多年,终于到达了可以触及“中层福利区”的关卡。然而,在最后的测试中,他被要求“主动放弃”自己最珍贵的发明权,以证明自己对集体利益的绝对服从。这部作品深刻描绘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固化与个体对向上流动的绝望挣扎。 《沉默的协议》 则是一则关于信息控制的寓言。在一个由少数几个媒体巨头控制的城市里,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基调”。民众习惯于接受这种经过“净化”过的信息流。故事的主角是一名资深的编辑,他发现了一份多年前被系统屏蔽的“原始录音带”,里面记录了关于一场城市重建工程背后真实代价的对话。当他试图将这些信息碎片植入日常报道时,他发现听众(民众)的反应极其冷漠,甚至感到不适,仿佛这种“真相”的噪音干扰了他们习惯的平静。编辑最终意识到,最强大的控制并非来自禁止言论,而是来自对接收能力的系统性改造。 第三辑:对自然法则的反思与敬畏 本辑的故事侧重于描绘人类在宏大、原始的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探讨了干预自然所带来的反噬。 《无名的种子》 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态失衡的警告。一位植物学家在一次偏远地区的考察中,发现了一种生长速度惊人的新型苔藓。他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发现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出于学术上的狂热,他秘密地将这种“超级植物”推广到城市绿化项目中。最初,它有效地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但很快,这种苔藓开始以几何级数生长,它侵蚀混凝土,缠绕电缆,以一种安静却不可阻挡的姿态吞噬现代文明的痕迹。小说的高潮部分,城市陷入了绿色的寂静,人类不得不撤退到高地,从远处观望自己亲手创造的,却也亲手释放的,新的主宰者。 《最后一批候鸟》 是一部带有忧伤色彩的作品,它关注的是快速工业化对候鸟迁徙路线的影响。故事以一位常年在特定迁徙通道上架设观测站的生物学家视角展开。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噪音、光污染和信号干扰使得鸟群的导航系统彻底混乱。以往精确无比的迁徙路线变得支离破碎。这位生物学家记录了最后一年,一个庞大的鸟群在空中盘旋、迷失方向的景象。最终,这些鸟儿筋疲力尽,降落在一个不再熟悉的、充满危险的城市广场上,与人类文明发生了一场短暂而无声的对视,随后便走向了终结。 结语 《异域奇谈与宿命回响》试图用文学的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不可测。这些故事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漂流瓶,记录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自身欲望的挣扎,以及对存在意义的永恒追问。阅读它们,不仅是体验惊险与悬疑,更是一场深入自我灵魂的内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