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陕西安塞站(1998-2007)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陕西安塞站(1998-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鸿烈,刘国彬,陈云明 等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系统
  • 农田生态系统
  • 定位观测
  • 陕西安塞
  • 长期研究
  • 生态学
  • 农业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数据集
  • 中国生态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689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95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3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陕西安塞站(1998-2007)》共分五章,基于数据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集成了安塞站从1998—2007年在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流域生态经济变化等区域特色研究数据,涵盖了老、中、青三代科研和技术人员长期在黄土高原从事科学观测与研究的精华数据资源。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台站简介
1.2 研究方向
1.3 研究成果
1.3.1 获奖情况
1.3.2 论著论文情况
1.4 合作交流
1.5 台站观测研究数据对外开放和共享服务

第二章 数据资源目录
2.1 生物数据资源目录
2.2 土壤数据资源目录
2.3 水分数据资源目录
2.4 自动气象观测数据资源目录

第三章 观测场和采样地
3.1 概述
3.2 观测场介绍
3.2.1 川地综合观测场(ASAZH01)
3.2.2 山地辅助观测场(ASAFZ03)
3.2.3 土壤监测辅助观测场(空白)(ASAFZ01)
3.2.4 土壤监测辅助观测场(秸秆还田)(ASAFZ02)
3.2.5 墩滩川地养分长期定位试验场(ASAFZ04)
3.2.6 墩山坡地养分长期定位试验场(ASAFZ05)
3.2.7 墩山梯田养分长期定位试验场(ASAFZ06)
3.2.8 纸坊沟寺崾岘坡地连续施肥试验场(ASAFZ07)
3.2.9 墩滩延河水观测点(ASAFZl0)
3.2.10 寺崾岘坡地梯田观测点(ASAZQ01)
3.2.11 纸坊沟流域观测点(ASAZQ02)
3.2.12 纸坊沟寺崾岘塌地梯田观测点(ASAZQ03)
……

第四章 长期监测数据
第五章 研究数据取得成果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黄土高原腹地,一幅耕耘与生态的百年画卷缓缓展开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黄土高原如同一幅饱经沧桑的画卷,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在这片被岁月雕刻的土地上,农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互动,谱写着一段段古老而又崭新的篇章。而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安塞县,作为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网络的重要站点,其十余年的科学探索,为我们理解这片土地的生态肌理,揭示耕作方式对区域生态的影响,提供了宝贵而详实的科学依据。 本书籍,正如其名——《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陕西安塞站(1998-2007)》,它并非一部描绘农田风光,或抒发耕耘情怀的文学作品。相反,它是一部以严谨科学数据为基石,深入剖析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学术专著。它记录了在1998年至2007年这十年间,一支由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安塞站系统、连续、精细地观测和研究当地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 时间的刻度,数据的脉搏:十年沉淀的生态智慧 这十年,对于安塞站而言,是积累、是沉淀,更是观察与思考的黄金时期。科研人员们不辞辛劳,聚焦于农田生态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 土壤的呼吸与养分流转: 广袤的农田,其最根本的支撑在于土壤。土壤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书的研究,深入探究了安塞地区农田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速效钾等关键养分的动态变化。他们通过长期的监测,描绘出不同耕作措施(如免耕、轮作、施肥等)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水分的影响。每一次采样,每一次分析,都如同为土壤的生命体征打上了精确的时间戳。例如,他们可能会记录下在不同降雨量和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或消耗速率;或是分析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中关键养分有效性的长期影响。这种细致的描绘,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类的耕作行为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食粮”。 植物的生长与繁衍: 农田的灵魂在于作物。本书详细记录了安塞地区主要农作物(如玉米、小麦、谷子等)的生长发育规律,包括物候期、生长量、产量构成等。科研人员们不仅关注作物的产量,更深入到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如光合作用速率、蒸腾作用、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等。他们可能会通过测量不同生长阶段作物的叶面积指数,来评估植被覆盖度,进而分析其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作物产量与气候因子(如降水、温度、光照)之间关系的分析,也为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数据,如同农田里的脉搏,跳动着生命的活力。 水土流失的严峻挑战与治理成效: 黄土高原最显著的生态特征之一便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安塞站的研究,必然包含了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观测。本书会详细记录研究期间,不同地貌单元(如坡耕地、梯田、沟道等)的水土流失状况,包括降雨冲刷量、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量等关键指标。同时,重点在于评估当地实施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如等高线耕作、植树造林、修建拦挡坝等)的效果。科研人员们通过实地测量和模型模拟,量化这些措施在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土壤侵蚀速率方面的贡献。例如,可能会有一部分章节专门分析不同梯田坡度和修建年限下,其保水保土能力的差异。这种研究,不仅是科学的记录,更是对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 生物多样性的细微变化: 农田生态系统并非只有农作物。农田及其周边区域,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生物。本书的研究,也将关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包括土壤微生物、昆虫、鸟类等。科研人员们可能会调查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分析其对土壤肥力与物质循环的影响;或者监测农田边缘生境中昆虫和鸟类的物种组成与数量变化,评估农业活动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尽管这些研究可能不如作物产量那样直观,但它们揭示了农田生态系统内部复杂的相互作用,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气候因素的驱动与响应: 区域气候条件,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运转的核心驱动力。本书的研究,必然会充分考虑并记录同期内的气候数据,如年降水量、降水格局、气温变化、光照时数等。同时,对农田生态系统各项指标(如土壤湿度、蒸发蒸腾量、作物生长量、水土流失量等)如何响应气候变化进行深入分析。这种跨越十年、涵盖了不同气候年份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捕捉到气候变异性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农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提供宝贵的经验数据。 数据背后的故事:科学的严谨与实践的价值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陕西安塞站(1998-2007)》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数据的堆砌,更在于这些数据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指导意义。 科学的严谨: 本书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遵循了严格的科学规范。从野外调查的设计,到室内分析仪器的校准,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确和客观。这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使得本书能够成为其他研究者进行二次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坚实基础。 定位观测的意义: “定位观测”是本书的核心理念。安塞站作为一个长期、固定的观测点,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内,捕捉到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这种连续性,是研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揭示长期趋势、评估环境变化影响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与一次性调查不同,定位观测能够捕捉到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生态过程,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规律。 数据集的贡献: 作为“数据集”,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它为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和整理后的信息,能够支持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制定。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开发更精准的农田模型,预测不同管理措施下的产量和环境影响;政策制定者可以依据这些数据,制定更科学的水土保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面向未来的启示: 1998-2007年的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农业发展模式面临深刻变革的时期。安塞站的研究,记录了在这段时期内,农田生态系统所经历的挑战与适应。这些宝贵的历史数据,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农田生态演变的真实写照,更是为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农田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提示我们,在追求农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慎考量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 谁会从中受益? 本书籍的研究成果,将为以下群体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宝贵的数据支持: 生态学、农学、土壤学、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 他们可以利用本书提供的丰富数据,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拓展理论知识,发现新的科学规律。 环境科学和水土保持领域的专家: 本书对水土流失的详细观测和治理成效的评估,将为区域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 本书的研究结果,能够为制定更科学、更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例如关于耕作制度、施肥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 从事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者: 本书中的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具体的生产指导,帮助农民提高产量、保护土壤、改善生态环境。 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化感兴趣的公众: 通过本书,公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陕西安塞站(1998-2007)》是一部严肃的科学文献,它以严谨的数据、细致的分析、长期的观测,为我们描绘了黄土高原腹地一片农田生态系统十年的变迁。它不是一本关于浪漫田园的读物,而是一份凝结了科学智慧与不懈努力的珍贵遗产,为我们理解中国北方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深刻的科学启示。阅读本书,如同翻开一页页充满生命力的图表和数据,从中可以感受到科学探索的力量,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发布,对于生态数据共享和开放科学的理念也是一种实践。定位观测站点的设立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和长期的维护成本,能够将这些数据整理成册并公开发布,体现了研究团队的学术担当。如果我是一位项目管理者,我会非常关注这份数据集如何帮助我们验证某些长期假设。例如,在安塞地区推广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其对周边农田生态系统的溢出效应是什么?通过比对2007年与1998年农田边缘地带的生物多样性或土壤侵蚀率数据,或许可以间接评估这些生态工程的长期效益。这本书的数据,就像是提供了一个十年间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特定环境下的基线对比。它要求使用者具备将静态数据转化为动态过程理解的能力,将一个区域的十年变迁,浓缩成一系列可供检验的科学命题。这份沉甸甸的资料,其最终价值不在于它被出版,而在于它被后续的研究者们反复调用、交叉验证,并最终用于指导更优化的土地管理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中“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的宏大背景,让我联想到一个庞大且持续的科学工程,而“陕西安塞站”则像是这个宏伟蓝图中的一个关键针脚。作为一名关注水资源管理的工程师,我更关注这些数据如何关联到区域的水文过程。安塞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降雨效率是核心问题。我推测,这份数据集或许包含了关键的气象观测数据——降雨量、蒸散量,以及地表径流的估算。如果能将农作物生长季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不同年份的降雨模式进行交叉比对,那将是极其有价值的洞察。例如,如果某一年份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显著高于或低于预期,数据集中应该能找到对应的水文或土壤养分异常点来解释这一现象。这本书的数据集,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需要被深度挖掘的“矿藏”。它要求使用者不仅要懂农学,还要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时间序列分析有相当的熟练度,才能真正从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中,提炼出关于人与自然系统复杂互动的深刻见解,真正理解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韧性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非常专业,聚焦于特定区域(陕西安塞站)和特定时期(1998-2007)的农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这无疑对从事农业生态学、环境科学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设想,如果我是一名研究土壤养分循环的科研人员,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会提供一个宝贵的数据基石。比如,它可能详尽记录了那十年间,安塞地区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平衡状况的年度变化曲线,这对于评估长期农业实践对土壤健康的累积影响至关重要。此外,数据集的精确度与可重复性,是衡量其科学价值的关键。我期望书中能清晰阐述数据采集的标准操作规程(SOPs),包括采样深度、频率、分析方法(如采用的元素分析仪型号和校准标准),这样其他研究者才能在自己的模型中可靠地嵌入这些历史数据,进行跨区域或跨时段的对比分析。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些扎实的数据也能够为制定精准化的农业补贴政策或生态修复方案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远比宽泛的指导方针更具实操性。这本书的数据集,我认为更像是一份关于特定地理单元十年间“生命体征”的详细体检报告,其价值在于其原始的、未经雕琢的客观性。

评分

从文献综述的角度看,任何一篇关于中国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性的论文,都应该引用这份数据。它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该地区研究的基线标准。我们常常在讨论宏观政策时,过于依赖统计年鉴提供的粗略数据,缺乏对微观尺度、连续过程的深刻理解。这份专注于安塞站的定位观测数据,恰好填补了这种“尺度鸿沟”。我设想,这份资料中可能包含了一些非常精细的指标,例如,地表反照率随季节的变化曲线,这能反映出不同作物覆盖度对区域能量平衡的影响;或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碳储量(SOC)变化的关联性分析。如果数据集中包含了这些生物地球化学指标,那么它就不再仅仅是“观测数据集”,而是一份深入探究生态系统内部驱动机制的“活态档案”。它的结构或许会非常严谨和表格化,对于习惯于叙事性文本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这种高度结构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但一旦掌握了其逻辑结构,它所蕴含的信息密度是惊人的。

评分

对于那些刚刚起步、希望了解黄土高原农业历史脉络的研究生来说,这样一份详尽的、跨越十年的数据汇编,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知识高地”。它提供了一个无可辩驳的实证基础,避免了许多基于二手资料或短期观测得出的片面结论。我特别好奇,数据集是如何处理缺失值和数据质量控制的。在长达十年的野外监测中,设备故障、人为误差、极端天气事件都可能导致数据断裂或异常。优秀的数据集文档,理应详细说明这些“瑕疵”是如何被识别、标记和处理的。举个例子,如果1999年的氮素数据明显偏高,书中是否有注释说明是由于采样失误还是当年施肥策略的重大调整所致?这种透明度直接决定了后续研究的可靠性。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元数据的完备性——不仅仅是“测了什么”,更是“怎么测的”、“测量的环境如何”以及“数据本身的信心水平如何”。对于学术规范越来越严苛的今天,这种详尽的“数据身份证”才是衡量其长期影响力的试金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