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书 名 | 空间的诗学 | ||
| 作 者 | 加斯东·巴什拉(著) 张逸婧(译)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3年8月1日 | 印刷时间 | |
| 页 数 | 312页 | 字 数 | |
| I S B N | 9787532761913 | 开 本 | 32开 |
| 包 装 | 平装 | 重 量 | 399g |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定 价 | 35.00元 |
| 目 录 | |||
| 引言 第壹章家宅·从地窖到阁楼·茅屋的朝向 第二章家宅和宇宙 第三章抽屉,箱子和柜子 第四章鸟巢 第五章贝壳 第六章角落 第七章缩影 第八章内心空间的广阔性 第九章外与内的辩证法 第十章圆的现象学 |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zui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法国)加斯东·巴什拉(Bachelard Gaston) 译者:张逸婧 加斯东·巴什拉(Bachelard Gaston)(1884~1962),法国哲学家,科学家,诗人。早年曾攻读自然科学,192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30年起先后任第戎大学、巴黎大学教授,1955年以名誉教授身分领导科学历史学院,并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院士,1961年获法兰西文学国家大奖。巴什拉力图调和理性与经验,建立一种新的唯理论。认为科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关系的学说,认识论应建立在实践过程中的唯理论基础上,哲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我们精神的认识过程。他的哲学思想对法国的科学哲学和文艺批评理论都发生过重要影响。哲学著作有《新科学精神》等。 |
......
......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攀登一座陡峭而又风景绝佳的山峰。起初的几章,我几乎要被那些高度抽象的概念和繁复的句式所困住,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经过精心加密的古代手稿,需要反复对照、查阅,才能勉强捕捉到一丝线索。但一旦适应了作者那种近乎巴洛克式的、极尽繁复的语言风格,事情就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它不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感官的浸入。作者似乎对线性叙事怀有深切的厌倦,转而采用了一种回旋、嵌套的结构,如同俄罗斯套娃一般,你以为到达了核心,却发现里面包裹着另一个更为深邃的迷宫。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不可言说之物”的捕捉。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用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悖论,将你推到语言的边缘,让你去体验那种“言之未尽”的张力。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认知极限的温柔试探,而不是一份明确的地图,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次精神上的远足,虽然疲惫,但收获了沿途独一无二的奇景。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风非常“个人化”,带着一种强烈的、近乎偏执的探索欲。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力求客观中立,反而坦然地展示了作者在面对“无限”时所产生的焦虑和狂喜。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虚无”的态度。它没有将虚无描绘成一种令人恐惧的空洞,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潜能的温床,一种尚未被既定形态所污染的纯粹可能性。这种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空白”的理解。文字的排列组合本身就充满了设计感,仿佛作者在刻意打破常规的语法结构,以期模仿某种超越日常逻辑的感知方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长句中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和位置,因为作者似乎将意义的“密度”极大地提高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场与作者共同构建的、高风险的精神实验,其结果是极具个性化和不可复制性的。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对“场所”这一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重塑。我读过不少关于空间哲学的著作,但少有能像本书这样,将物理维度与内在心理状态编织得如此天衣无缝。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所感知的每一个“空间”,都只是我们意识投射的暂时性容器。当你读到关于“回忆的几何学”那一节时,那种震撼是无以复法的。它没有使用任何硬性的科学术语,却用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了记忆如何扭曲、折叠甚至自我坍塌的过程。这种写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互动性,我的个人经历和书中的理论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我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变化多端,有时如平静的湖面,沉静而深邃;有时又像疾风骤雨,语速极快,信息量爆炸,迫使你不得不停下来,让思绪跟上。它不是一本提供固定答案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面魔镜,映照出读者自身经验结构的不稳定性和多面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哲学思辨的饕餮盛宴!它没有落入那种刻板、说教式的文本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迷幻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对“存在”的深层凝视。作者似乎不满足于描述一个简单的世界观,而是试图解构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固有认知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从一个漫长梦境中醒来的人,周围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那些关于边界消融、维度交错的论述,初读时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仿佛在试图把握一团雾气。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奇特的韵律感,每一次的转折都像是音乐结构中的一次大胆变调。这本书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心智努力,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是用来“重塑时间感”的工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意义”的解构,它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将意义放置于一个永恒流动的场域之中,迫使我们不断追问,我们所坚信的“确定性”,究竟建立在何种脆弱的基石之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视角转换,它让你走出日常的惯性思维,去体验一下思维本身在无限空间中延展的快感。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最鲜明的感受是它的“流动性”和“模糊性”。它拒绝被任何单一的标签所界定——它既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也不是严格的哲学论著,而是在二者之间搭建了一座由光影和悖论构筑的桥梁。作者的叙事策略充满了狡黠,常常用一种看似轻松的笔调,引入一个足以颠覆你既有认知体系的核心命题。我发现自己反复回到一些篇章,不是因为没读懂,而是因为读懂之后,带来的震撼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它要求读者从感性层面接纳那些理性上难以完全消化的概念。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概念实体化了,让我仿佛能“触摸”到时间本身的纹理,或是“看见”维度之间那层薄薄的界限。它留给读者的不是结论,而是更多、更具穿透力的问题,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