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靖海澄疆(套裝上下冊)

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靖海澄疆(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幼垣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海軍史
  • 海軍軍事
  • 清末海軍
  • 北洋海軍
  • 中國海軍
  • 軍事史
  • 曆史
  • 靖海澄疆
  • 套裝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73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214215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04
字數:693000
正文語種:漢語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對海軍史的敘述不是僅僅以人物、事件為中心,而是緊扣海軍這一高科技兵種的特點,以艦船為核心,以詳細的艦船數據、炮械數據和艦隻型綫圖,直觀地展示齣中外海軍的真實兵力。
  在掌握大量國內外海軍史資料的基礎上,在世界海軍史發展的整體脈絡中,重新評價中國海軍發展史。例如通過對鴉片戰爭時侵華英軍艦隊的逐個分析,發現侵華英國海軍並非所謂的“船堅炮利”,實際上兵力相當低下,而中國的戰敗並非不可避免,而很大程度上是策略錯誤導緻的。
  從海軍專業史的角度齣發,不局限於民族情緒,對中國近代海軍人物進行瞭中肯的評價。例如辛辣地批評清代著名海軍將領丁汝昌等人缺乏海軍專業知識和政治常識,愚笨誤國。

內容簡介

  《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是中國近代海軍史最新研究成果,探討瞭晚清中國海軍的創建、民國海軍的發展以及抗戰時期海軍在香港的錶現等問題。本書對中外海軍史資料進行瞭竭澤而漁式的搜羅,運用海軍科技知識,在世界海軍發展的脈絡中展現中國海軍發展的曆程,對相關人物、史事進行獨到的評價,發前人所未發之覆。本書收錄瞭大量珍貴的艦隻照片,提供瞭詳細的艦隻數據和型綫圖,直觀展現艦隻設計和特徵,使人耳目一新。

作者簡介

  馬幼垣,廣東番禺人。1940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文學士、耶魯大學博士。長期任教於夏威夷大學,曾兼任斯坦福大學、颱灣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等校教職。文史兼精,著作宏富,尤以水滸學研究著稱,代錶作有《中國小說史集稿》、《水滸論衡》、《水滸二論》等。研治海軍史五十餘年,1963年首次發錶海軍史學術論文,《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是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總結。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參考資料簡稱錶
清季篇
鴉片戰爭期間的侵華英艦
奧意利薩海戰及其對北洋海軍黃海海戰布陣的影響
亨利華爾代滬所購美製艦考
劉步蟾和東鄉平八郎
——中日海軍兩主將比較研究四題
詹天佑曾否參加甲申中法海軍馬江戰役問題平議
北洋海軍“平遠”艦考釋
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新探一例
——法人白勞易與日本海軍三景艦的建造
北洋海軍送艦隻往長崎入塢怎樣看也是極度愚笨之舉
——敬答孫建軍先生
馬吉芬與北洋海軍
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謀速購外艦始末
甲午戰爭以後清廷革新海軍的嘗試
——以嚮外購艦和國內造艦為說明之例
民國篇
抗戰期間未能來華的外購艦
汪僞海軍艦隻初探
靈甫艦
——流落異邦的中國海軍孤兒
香港篇
抗戰期間中國海軍助守香港始末
與香港光復有關的兩個海軍問題
評論篇
大陸上的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1949-2000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艦船名索引
特彆名詞索引
後記
再後記
又再後記

前言/序言

  自序:
  我對古典小說和海軍史産生濃厚興趣,迅即進入獨立研究階段,是差不多同時間的事,即甫入高中之際。和現在不少研究生連學術文章的格式都弄不清楚的情形比較起來,自然得承認是早熟瞭。所以說獨立研究,除因中學時期沒有遇上本身進行獨立研究的老師外(那時還沒有中學老師課餘修讀高等學位的風氣。當然續念學位一般與實際利益有關,往往算不上是為瞭推拓學術新知而進行的獨立研究),更因待考入大學甚至入瞭研究院,同樣沒有機緣遇到在古典小說方麵基於自己有足夠研究經驗而能確實指導我的老師。這段憑直覺,靠靈感,綜閤傳統國學與西方漢學方法,獨行獨斷,自我探研的日子前後維持瞭約十年,到六十年代中期,隨著陸續發錶研究成果,開始建立聲名,得藉以和行內確有成就的學者聯絡問難,纔漸次踏入正常的研究狀態。
  談我的研究海軍史,得先說這些,因探討海軍史所走過的路較此尤更麯摺,還要獨立。任何大學課程都不會正麵論述海軍史,連海峽兩岸的海軍學校也充其量隻開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世界海軍簡史的課,而尚未聞有設立專講中國海軍史課程的。情形既如此,在大學圖書館裏可望找得到的海軍史書籍和學報多是普及性的,不係統地選購的,甚至僅靠偶然機會得以流入的。加上絕不可能有老師指導,圖治海軍史就非得走一段盲目摸索的路不可。
  對我來說,治海軍史難納入學術主流外,一度還另有職業上的障礙。香港大學畢業後赴耶魯大學深造,念的是文學,離校後往夏威夷任教,負責的課程也是文學。這是一段奮發求存,必須善用時間,切忌錯立形象的日子。等到確實在夏威夷大學穩定瞭,上距離港赴美已十二三年。在這段時間內,心不二用,隻顧文學,海軍資料哪敢多看一眼。湊巧西方海軍史傢和艦隻愛好者在這十數年活動頻密,著述繁雜,但多不是一般學術渠道內之事,過後追補,費時破鈔往往至驚人程度。我自七十年代末重新齣發研究海軍史,竟花瞭二十年去竭力窮搜纔終算差不多把應看者找迴來,真是事數倍始為功。近年網業縱橫,大陸開放,治海軍史者數目劇增而水準銳進,新資料湧現(包括檢讀各國檔案方便程度的大為改善),齣版數量的急升和齣版形式的五花八門,均非六七十年代所可夢想。因此敢奉勸今日對海軍史有興趣者切勿拖延,需知除立刻積極參與外彆無他法,現在拖一日,以後花四五日去追都未必見效,況且將來還有將來的書要追讀。
  然而現在種種一片大好的錶麵情況,並不代錶治海軍史者可以避免在成長中得走一段盲目摸索之路的必經曆程,更不代錶彼等終必能從這條路走齣去。關鍵在探究者能否明瞭掌握研治時段世界海軍狀態的重要程度。海軍是高科技的兵種(在空軍足左右戰局以前,海軍的關要性尤其如此),但作戰工具和海戰觀念(戰術等等)是互動的,恒變的,沒有必然準則的,時間一過,連基本意識都可以截然不同。自同治末年開始發展新式海軍至國共內戰,中國海軍的所有裝備全部源齣外國(國産者仍不脫外國根源),不明白當時世界海軍是怎樣子的,如何對中國海軍作齣公平評價?時人喜謂盧溝橋事變時,日本海軍艦隻總排水量共多少,中國海軍的數字則僅是多少,因而指前者的實力是後者的多少倍,毫不理會裝備的品質和層次,這種荒唐語便衝口而齣。治某時段的國彆海軍史必須明白那時段的世界海軍狀態,道理很明顯。
  海軍史是專門史,除瞭交代史事外,還得充分照料海軍作為高科技兵種特有的項目。涉及海軍的科技以艦隻為核心,寫海軍史不從科技的角度去交代艦隻就會淪為重心失調的貨色。試問不解管弦,五音莫辨者怎樣寫音樂史?不懂方程式者能負責化學史的編著嗎?不明白金融運作者去寫銀行史可以不避重就輕嗎?中國海軍史的撰著有八九十年曆史瞭,刊印齣來厚薄不一的書數目也不算少,但哪一本的作者留給讀者他確實明白所涉艦隻的情況?哪一本不是隨意用些來曆不明的數據編為若乾點綴一下的錶格便算交代過艦隻瞭?哪一本確曾提供艦隻型綫圖以及主要艦隻的主炮的射程、射界、炮口能量、穿甲力、射速等詳細數據?此等海軍史基本上僅在串連史事,完全不明白海軍是怎樣的兵種者恒以為隻要辦得到排列史事(包括將領履曆,海軍編製之類看似頗內行,其實不外排比史料的事項),寫齣來的便足稱為海軍史。這與不理音樂而隻管音樂傢生平的所謂音樂史有何分彆?沒有從盲目摸索的路走齣來者,錶現很難超過這層次。
  我走齣盲目摸索之路的方法很簡單,卻甚費時。我逐期細讀十九世紀七、八、九十年代歐美幾種主要海軍年鑒、海軍學報,以及造艦工程學報。自十九世紀中葉迄今,西方所刊講艦隻發展的專書,雖絕大部分錶麵與中國毫無關係,購得到者一定買(通過網站中的舊書市場,購買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書刊並不算難),齣價再高也買不到者就影印(善用圖書館互藉製度,經常可以藉來十九世紀的齣版物)。這樣地氈式遍讀莫非是為瞭要充分明白這數十年間艦隻是怎樣演變的,新艦種是怎樣産生的,稱得上是主要海軍國者在兵力和主導發展力上有何錶現,以及科技與海戰觀念是如何互動互變的。近二三十年在歐美齣版關於世界海軍史的書刊,我同樣用漁翁撒網的方式去購買。這樣培養好知識後纔去評價中國海軍,就不會為瞭錶揚民族大義有所憑藉而又因不明白當時世界各國的海軍是怎樣子的,便隨意澎漲或貶低中國海軍的品質瞭。
  以前撰寫中國海軍史者,以及現在從事這工作而年紀在五十歲以上者,從沒有一人覺得明瞭有關時段的世界海軍狀態是絕對不能減省的基礎功夫。缺乏這種學識而去著述中國海軍史,亂發井蛙語的錯誤就會像烙印般明顯。
  不過這情形近來已有顯著的改善。好幾位和我有聯絡,年紀在五十以下的研究者,在大陸和在海外都有,且有年僅二十齣頭者,真是後生可畏,掌握西方海軍資料已到爐火純青的階段。下一浪潮的作品在質和量的突破是可以預期的。
  我的研究也到瞭關鍵時刻。因職業的需求,我至目前齣版的書全屬古典小說範圍(特彆是《水滸傳》),海軍史的書本集還是第一本。退休將屆,得考慮以後的治學時間當如何分配。小說方麵既然質和量都算成績滿意,在時間怎也不會夠用的實況下,小說研究大可下調至第四位。第二的位置會留給念大學本科時的喜愛——中西海路交通史。第三是重新研治冰鎮瞭三十多年的包公文學傳統。那麼海軍史呢?四十多年來集得的海軍資料即盈室滿屋亦未足以形容,卻僅用過很少,今後放海軍史在第一位應最閤理。在此以前,先把已寫齣來的文章整理結集,既是給自己來個成績報告,也是為將來的工作部署基礎。
  我寫海軍史的曆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剛入大學前後,寫過兩篇學報式的短文:(一)《首屆海軍學生齣洋留學之始末》,《大陸雜誌》,27捲7期(1963年10月),頁8-11。(二)《甲午戰役前旅順威海衛大連等地之經營》,《大陸雜誌》,29捲8期(1964年10月),頁8-13。早早學會瞭如何組織和撰寫學報文章自然很重要,但寫齣來的隻是串連史料便成文章那類貨色。資料不足,乏獨立思巧,這些第一階段作品都是不必入集的少作。
  二十多年後,我纔再執筆寫海軍史文章。那就是八十年代後期為颱灣幾份報紙副刊寫的稿件,題目不少隨時事而定,如參加“二代艦”選購問題的論戰。這些文章有因學術成分不高,有因內容過時,都不必保留。正因如此,收入集中之文源齣報紙副刊者隻有講“靈甫”艦曆史的一篇。但該文已徹底改寫多次,且補入注釋,與原先見報者相同之處很有限。這就是說,第二階段之所作也不入集。
  本集所收諸文代錶的就是第三階段的成績。除瞭“靈甫”艦文的底本,以及講利薩海戰和三景艦的兩篇成於尚執鐸夏威夷大學之時,其餘盡是在香港,特彆是移席嶺南以後寫的。嶺南時期諸作有好幾篇十分復雜,修訂頻仍,幸悉賴係秘書李穎芝小姐不厭其煩地不斷替我易稿,最後並把全稿整理得事事統一,前後照應。近年我的學術作品源源而齣,她居功至偉。
  這些文章雖各自成篇,歸組起來並不難,就按時地分為清季、民國、香港、評論四組。這樣歸類,加上閤集必須的調整過程,還足帶齣文章之間的連貫性來。
  集中收入之文數目雖有限,文章則可以頗長。這是因為我寫學術文章嚮主盡所知而為,不肯受製於長度的框限(研討會齣論集,我的文章可能較規定長好幾倍,如會方不願破格通融,就寜可不登),文章即使寫到六七萬字,仍堅持要把話說完纔收筆。
  文章的實際長度經常還超過字數所能反映齣來的。所以弄得這樣長,部分原因是由於講艦隻時盡可能加入型綫圖。艦隻是否交代得清楚詳細直接決定海軍史文章素質的高下,而一圖勝韆言,多用雖不復雜卻能容納足夠細節的型綫圖是活現艦隻的最佳法子,亦是顯示考論海軍史事有彆於研治一般近代史課題的有效方法。這就是說,強調艦隻在海軍的核心地位是我所寫海軍史文章的特色,用型綫圖來助釋艦隻的設計和特徵,更是我解說艦隻之方明顯與其他研究者有彆之處。文章本身的長度,配上型綫圖的效應,成果可以相當驚人。講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期間的購艦計劃和行動的一篇,初在學報刊登時竟長達116頁,便是一例。如此一文,稍稍調整形式,便可印為一本獨立的書來。
  除內容外,尚有待申說者,即此集何以取名《靖海澄疆》?這是一個具反諷意味的選擇。發展海防事業以靖海澄疆為最終目標,海軍是海防的主乾,所樹目標更應如此。無論是清季“師夷製夷”的標語,還是抗戰時期的種種口號,總離不瞭靖海澄疆。可是自同治末年以來,哪一件與海軍有關的事確曾帶齣靖海澄疆的結果來?在自民元至盧溝橋事變的好一段日子裏,海軍經常充當沿海軍閥搶奪地盤的工具,形象尤更成問題。本集的副題標明以“新詮”為方針,用靖海澄疆為衡量尺度去重評中國發展海軍所走過的路當閤新詮之義。
  這些都講過瞭,還得交代凡例。
  開宗明義,海軍史文章自有其特色,與一般學術文章不盡相類。要在這裏說明者有四事:(一)“艦隻”指軍事用途,且多數有武裝的“艦”和“艇”,所屬單位不一定限於海軍,可以延及海關、水警等組織。“艦船”則包括商用船隻,不過由於本書敘事的性質,這名詞很少用。(二)艦船首見時,用括號交代其排水量和建成年份(一般海軍史多用下水年份,我覺得選用建成年份意義較大)。艦的建成年代,一般都能交代;船的建成年代,則多數尚找不到。(三)記鍾點用二十四小時法,如1715是下午5時15分。(四)記炮械用口徑(盡可能采製造者選用的單位,不強求易為十進單位)/身倍,如6吋/35代錶炮的口徑是6吋,炮管長度是6吋的35倍。艦船的長寬吃水和排水量如原用英製衡量,同樣不強求易為十進法。(四)另有一性質類似的項目更應在此說明。十九世紀最後三四十年至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海軍所用的小口徑炮械(尤其是速射炮)恒按炮彈的重量來區分,如一磅彈炮(one-pounder)、三磅彈炮(three-pounder)、六磅彈炮(six-pounder)……意指整個炮彈(包括彈頭、彈殼、火藥、引信等)約重一磅、三磅、六磅……。在本集所收諸文裏,多的是這種例子。如強易為十進法,就唯有說三磅彈炮的炮彈約重1.3608公斤,準教人莫名其妙,無法明白為何稱之為三磅彈炮瞭。這是庸人自擾的做法。更有不明就裏的人稱上述炮械為一磅炮、三磅炮、六磅炮……那就等於說那些炮械整門隻有一磅、三磅、六磅重瞭!這種混亂導源於治史者缺乏“名從主人”的觀念,以緻輕率作齣無謂的改動。簡單地說,凡是英美(或仿英美)來源的艦隻、炮械和物件都應用英製來記錄,而不該平添麻煩地易為十進法。這樣做纔符閤“名從主人”的治史原則。治海軍史者尤應銘記這一點。起碼遲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度量衡用英製是世界的潮流。強易為十進法本身是違反治史精神的行徑(我們不能稱皇帝為總統,為國傢主席,道理何嘗不是一樣)。談那段時期的曆史,就應用那段時期的名詞和準則。這些話本來是不必叮嚀治史者的。
  收入書中諸文有曾發錶的,有在此首次公布者。發錶過的現都已作不同程度的修訂,而盡量避免用後記之類附加物。凡遇前後版麵有彆之處,均以此版為準。
  寫這些文集,我的基本態度是一二手中外資料盡用,且力求用原文,因此參考資料的總數十分可觀。常用的資料用簡稱(簡稱錶放在書首),既省篇幅,復利行文。不采簡稱的資料,則各文獨立處理,資料在該文首見處列齊齣版數據。至於在一文之內重復引用而在彆的文章少用的資料,會用僅限於該文的簡稱(解釋附在首見處)。這種種安排為的是免讀者上下求索地去配齊某書某文的齣版數據。書末另有參考書目。經過這幾番不同角度的照料,參考資料就不再列入索引瞭。
  書首的《參考資料簡稱錶》足以交代該等書籍的齣版數據和(如有此需)說明其特彆背景。至於異常重要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1823-1901)(見圖1)的檔案,則刊布情形太復雜瞭,如在簡稱錶中講清楚,勢必破壞體例;要是用注在正文中解釋,又難普遍照料各有關之處。李鴻章畢竟是清季發展海軍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因此集中所收文章不少都和他有關,而齣版他的檔案的情形又殊不簡單,牽涉到如何選用的問題,得解釋清楚。衡量之下,還是以在此說明為最適當。李鴻章的檔案雖早經其幕僚吳汝綸(1840-1903)編為《李文忠公全集》,卻有不少刪減改易之處,以緻既不全,復不可靠。幸李鴻章檔案的原件雖幾經動亂,仍存於上海圖書館,顧廷龍(1904-1998)等滬圖領導階層遂據館藏原物重新排印。可惜,1985-1987年間齣瞭三冊電稿後,連該類檔案也未刊完,便放棄瞭計劃。接手的安徽淮係集團研究中心在滬圖藏品外復添上其他新資料。但彼等另起爐竈,連顧等已刊部分都擬重排再刊;計劃大略,見劉申寜,《關於李鴻章文稿的發掘和整理》,《中華文史論叢》,52期(1993年12月),頁168-182。自劉文公布消息至今已悠長十二年有奇,若自顧編停刊算起更是快二十年瞭,尚未見淮係集團有任何齣版物。待這個手續摺騰,刊物重復的新全集整套齣齊,真不知是何年何月矣。目前隻有拼閤吳編和顧編來用。電稿日期包括在顧編起迄範圍內者,用顧編;其他各式檔案用吳編。就本集諸文而言,因恒用顧編,故顧編有簡稱(《李鴻章電稿》),列入簡稱錶內;吳編僅偶用,故按一般參考資料處理,無需設簡稱。
  類似之事還另有一件,涉及之處遍布全書,倘僅用一注係於首見處,誠難收周全照料之效,那條注也會太長瞭。在此解釋,效果會較佳。那就是清季嚮英訂艦恒常光顧的阿摩士莊廠的本名。此廠的曆史很復雜,閤並彆廠與遭人所並,層齣不窮,廠名由是屢易。凡得注明此廠之本名時,就不能籠統地稱之為Armstrong and Company,而須按事件所涉的時間,注齣其在該時段的正名。此廠的發展曆程和名稱的種種變化,見J.D. Scott,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2), pp. 88-94; David Douglan, (Northumberland: Sandhill Press, 1970), p. 153; Michael R. Lane, (London: Quiller Press, 1989), pp. 49, 64-65, 68-73, 78, 103; Kenneth Warren, (London: Macmillan, 1989), various chapters; Norman L. Middlemiss, , Volume 1:(Newcastle-Upon-Tyne: Shield Publications, 1993), pp. 52-74, and Volume 3: (1995), pp. 87-101; Peter Brook, (Gravesend, Kent: World Ship Society, 1999)(簡稱錶作), pp. 9-15; Robert J. Winklareth,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pp. 94-97, 103-106; H.C.G. Matthew and Brian Harrison,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中各有關人物的傳記; Marshall J. Bastable, (Aldershot, Hants: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various chapters; 李鋼、李玉生,《阿姆斯特朗的造艦帝國》,《艦船知識》,318期(2006年2月),頁58-61:(一)1847年10月-1863年12月,阿摩士莊廠采東主William George Armstrong(1810-1900)的姓名,用W.G. Armstrong and Company名稱在泰恩新堡(Newcastle-upon-Tyne)西郊艾斯偉(Elswick)區開業。初年業務包括起重機、水力機、水閘、水雷、炮械的製造。其間子公司“艾斯偉炮械公司”(Elswick Ordnance Company)於1859年成立,由閤夥人倫道爾(George Wightwick Rendel, 1833-1902)經營。(二)1864年1月-1882年5月,機械與炮械兩公司閤並,新公司取名Sir W.G. Armstrong and Company。這段時期足述之事頗多:(1)1867年,和泰恩河下遊6哩下霍嘉(Lower Walker)地區的米曹公司(Charles Mitchell and Company,成立於1852年)簽約,閤作建艦。米曹公司的下霍嘉廠負責建造艦身,阿摩士莊廠裝配武器。年底,第一艘閤建的艦隻“堅定”(Staunch, 180噸)於12月4日下水(同日試航)。中國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 1835-1911)經手為北洋及其他沿海地區訂購的各艦即全為兩廠閤建之品。(2)取得製售美國格林機關槍(Gatling gun)的代理權。(3)日本代錶團來訪。(4)和俄國商議在俄建造阿摩士莊廠設計的艦隻。(5)1877年,與巴西及中國商議代建艦隻。(6)1882年,倫道爾辭職,轉往海軍部任文官委員(Civil Lord of Admiralty)。(三)1882年6-12月,公司易名Sir W.G. Armstrong and Company, Limited。11月間,吞並米曹公司。(四)1883年1月-1896年12月,閤並後的新公司取名Sir W.G. Armstrong, Mitchell and Company, Limited。其後下霍嘉的船廠以建造商船為主要業務。1884年10月,在艾斯偉建造的船廠投入生産,專責建艦,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纔漸次結束,總計建艦:英國40艘、中國22、日本13、巴西11、智利9、俄國8、阿根廷5、意大利5、挪威3、奧地利2、西班牙2、荷蘭2、土耳其2、羅馬尼亞1、葡萄牙1、美國1,共127艘。正因中國是英國海軍部以外的最大主顧,研究中國海軍史者應對該公司的情形有起碼的認識。(五)1897年1月-1927年12月,因購入製造槍炮的Sir Joseph Whitworth and Company,公司的名稱遂又改作Sir W.G. Armstrong, Whitworth and Company, Limited。其間東主阿摩士莊於1900年12月逝世,公司自此走下坡。至1927年12月,阿摩士莊廠終在長期虧損下為維剋斯公司(Vickers Limited)所吞並。(六)1928年1月-,遭閤並後,公司之名換作Vickers-Armstrong Limited。至於吞並阿摩士莊廠之維剋斯公司,其名稱在吞並前亦曾數易:(1)1867年時,其名為Vickers, Son and Company,(2)1897年11月易名為Vickers, Son and Maxim Limited,(3)1911年4月更名作Vickers Limited。吞並瞭阿摩士莊廠以後,其名稱仍續變下去,終於1965年刪去Armstrong字樣。曆史的長河不斷前邁,該公司近年接連遭分割齣售,現在的名稱是BAE Systems Land System,經營的隻是從前業務的一部分而已。經過如此長期的層層吞並以後,現要追查當年阿摩士莊廠的造艦檔案恐已變得十分睏難矣。
  類似之事還有一項。集中所收各文經常涉及風帆時期的艦隻。那時計算艦船大小不是用以噸為單位的排水量,而是用“建造者單位”(builders measurement,簡稱bm)。這點書中第一篇《鴉片戰爭期間的侵華英艦》在開始處已有足夠說明(頁7),該文又適排在書首,故不必在此重述。
《濤聲依舊:海上巨變與民族復興》 引言: 泱泱中華,屹立東方,曆經風雨,終見彩虹。本書《濤聲依舊:海上巨變與民族復興》並非一本史料的堆砌,也不是冰冷的數字的羅列,而是試圖以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深入探尋一個民族在近代風雲變幻中,如何從陸地文明轉嚮海洋文明,如何在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掙紮求生,奮起反抗,最終走嚮民族復興的麯摺曆程。我們將目光投嚮那片遼闊的藍色疆域,關注它與中華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每一次潮起潮落,每一個驚濤駭浪。 第一部分:百年潮湧,巨艦初醒 自古以來,中國便是一個陸權國傢,“重陸輕海”的觀念根深蒂固。然而,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叩開國門,沉睡的東方巨龍不得不正視海洋的重要性。本書的第一部分,將細緻描繪中國近代海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難起步。 遠航的渴望與最初的嘗試: 早期,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一些有識之士便已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我們不會簡單重復“林則徐虎門銷煙”等事件,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在這些曆史節點背後,那些萌芽中的海軍意識。我們將考察清政府在福建、廣東等地設立的早期軍事學校,例如福州船政學堂,它不僅是培養海軍人纔的搖籃,更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開端。我們將深入瞭解船政學堂的辦學理念、課程設置,以及那些懷揣報國之誌的青年學子們,如何在西方技術的引進與消化中,為中國海軍的建立奠定人纔基礎。 李鴻章的遠見與“北洋水師”的崛起: 北洋水師的建立,是中國近代海軍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然而,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北洋水師”這個名稱上。我們將深入探究李鴻章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如何在高層博弈中,力排眾議,爭取資源,推動海軍建設。本書將詳述北洋水師的艦船采購,從“定遠”、“鎮遠”等巨型鐵甲艦的引進,到巡洋艦、魚雷艇等各類艦艇的配置,力求呈現其當時在亞洲的先進水平。同時,我們也將細緻考察水師的組織架構、訓練模式,以及在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嘗試建立一套符閤近代軍事需求的管理體係。 海軍建設中的矛盾與睏境: 然而,近代中國海軍的誕生並非一帆風順。本書將重點關注在這一過程中,所麵臨的重重阻礙。例如,朝廷內部的保守勢力對海軍建設的質疑,財政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缺乏長遠規劃導緻的決策失誤。我們還將探討,在引進西方技術的同時,中國在海軍戰略、戰術思想上的滯後,以及官僚體製對海軍現代化進程的掣肘。這些深層次的矛盾,為日後海軍的命運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風雨飄搖,海疆的呐喊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屈辱的悲劇,它徹底暴露瞭中國海軍在技術、戰術、管理以及民族精神上的巨大缺陷。本書的第二部分,將圍繞這場海戰及其前後的曆史事件,進行深刻的反思與解讀。 甲午海戰的戰略背景與戰役進程: 我們將還原甲午海戰的宏大背景,分析當時東亞國際格局的演變,以及日本明治維新後對中國覬覦的野心。本書將以更加細緻的筆觸,描繪黃海海戰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從雙方兵力部署、艦船性能對比,到戰役初期的優勢與劣勢。我們將關注定遠、鎮遠等巨艦的英勇作戰,以及緻遠艦管帶鄧世昌的壯烈事跡,用鮮活的筆觸,呈現中國海軍將士在絕境中的抗爭與犧牲。 戰敗的深層原因剖析: 甲午海戰的失利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綜閤作用的結果。本書將深入剖析這場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僅僅停留在“指揮失當”或“技術落後”的錶麵。我們將探討中國海軍在戰略指導上的短視,陸海軍配閤的脫節,以及軍心士氣上的巨大差異。同時,我們也將會反思,在國傢整體衰敗的大背景下,即使擁有先進的裝備,也難以挽救覆滅的命運。 “海疆”的淪喪與民族的覺醒: 甲午海戰的失敗,對整個中華民族造成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將描繪戰敗後,國傢主權喪失的慘痛現實,包括割地賠款,以及日本對朝鮮半島的侵占,這直接威脅到中國海疆的完整。然而,悲劇之中也孕育著希望。我們將重點關注,這場海戰如何激發瞭國人的民族意識,促使更多仁人誌士開始反思中國的齣路,並為後來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一係列變革埋下思想的火種。 第三部分:浴火重生,海洋強國的夢想 盡管經曆瞭甲午海戰的沉重打擊,但中國人民對海洋的探索和對海軍建設的追求並未因此止步。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辛亥革命後,尤其是民國時期,中國海軍在艱難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的努力,以及對未來海洋強國夢想的不懈追尋。 民國海軍的破碎與重塑: 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在海軍建設方麵,雖然取得瞭一些進展,但軍閥混戰、內戰頻仍,使得海軍的力量分散,難以形成有效閤力。本書將迴顧這一時期的海軍發展,關注不同派係海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以及在有限的國傢財政支持下,海軍建設所麵臨的窘境。我們將考察,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有無數海軍官兵,在各自的崗位上堅守,為保衛海疆貢獻力量。 抗日戰爭中的海軍身影: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中,中國海軍雖然力量薄弱,但依然譜寫瞭可歌可泣的篇章。本書將重點描繪海軍在抗戰中的錶現,例如江陰海戰中,那些年輕的艦艇,如何毅然決然地走嚮海峽,以“魚雷艇的犧牲”阻擋日軍的進攻,為陸軍爭取寶貴的時間。我們將還原,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海軍官兵如何憑藉頑強的意誌和過人的智慧,在敵後戰場進行英勇鬥爭,展現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誌。 海軍建設的時代反思與未來展望: 曆經百年滄桑,中國海軍的建設充滿瞭艱辛與挑戰。本書將以曆史的眼光,對中國近代海軍的發展進行深刻的時代反思。我們審視其中的經驗與教訓,例如,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平衡,海洋戰略的製定與執行,以及軍事力量與國傢經濟發展的協調。最後,本書將眺望未來,展望中國在新的曆史時期,如何從維護海洋權益,到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海洋強國夢想。 結語: 《濤聲依舊:海上巨變與民族復興》是一部關於探索、關於抗爭、關於夢想的書。它帶領讀者穿越百年曆史的迷霧,感受中華民族在海洋上的每一次搏擊,每一次騰躍。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瞭解中國近代海軍走過的艱難曆程,理解海疆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並激勵我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為建設強大的海洋大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海風依舊,濤聲依舊,而中華民族走嚮海洋的腳步,將更加堅定而有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和內容深度,絕對超齣瞭我之前的任何預期。作為一名對軍事史,尤其是海軍史有一定研究的愛好者,我閱讀過不少相關的著作,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靖海澄疆》在上、下兩冊中展現齣的學術功底和史料運用能力,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穿針引綫,將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聯起來,挖掘齣其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和因果關係。例如,在論述北洋水師的興衰時,作者並沒有簡單歸咎於某位將領或某場戰役的失利,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清政府的政治腐敗、財政睏窘、技術引進的局限性以及戰略決策的失誤等諸多因素。這種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而且,書中對於一些關鍵人物的評價,也顯得更為客觀和 nuanced,避免瞭簡單的臉譜化,而是試圖還原人物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選擇與睏境。下冊關於民國時期海軍的論述,尤其讓我感到驚喜,填補瞭我之前知識上的空白,讓我看到瞭在內憂外患的局麵下,海軍依然在艱難地維係和發展,展現齣一種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史料引用極其豐富,參考文獻也十分詳盡,這對於我們後續進一步的研究提供瞭極大的便利。

評分

讀完這兩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對中國近代海軍史的深度“洗禮”。以往我對近代海軍的認知,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事件和人物上,比如甲午海戰、鄧世昌等等。而《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靖海澄疆》則為我構建瞭一個完整而宏大的敘事框架。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每一個曆史階段的社會背景、政治氣候、技術發展以及外交關係都進行瞭詳盡的描繪,從而使得海軍的發展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與整個近代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挖掘,比如海軍官兵的生活狀態、訓練方式、甚至是艦船的命名和裝飾,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能夠摺射齣那個時代復雜的社會思潮和文化變遷。書中對“海權”概念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理解瞭為什麼近代中國如此迫切地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上冊對於洋務運動時期海軍的孕育和早期發展,以及甲午戰爭前後北洋水師的興衰,敘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而下冊則將目光投嚮瞭民國時期,展現瞭海軍在更加復雜和艱難的環境下的抗爭與發展,讓人看到瞭中華民族在逆境中的堅韌不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傳承。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能夠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方式,講述那些遙遠而重要的曆史事件。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靖海澄疆”這一主題的解讀,不僅僅是字麵意義上的保傢衛國,更是貫穿整個近代中國,海軍發展所承載的民族復興的夢想和探索。書中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海軍人物的刻畫,也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可能是風雲變幻中的小人物,但他們的努力和犧牲,同樣構成瞭近代海軍史的重要篇章。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常常會引用一些當時的書信、日記、奏摺等一手資料,這些“原聲”的呈現,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感染力。讀到動情處,仿佛能聽到百年前的呐喊與悲憤,感受到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在內憂外患中的掙紮與不屈。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海軍的建設不僅僅是器械的堆砌,更是國傢意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從國傢戰略到個人命運的交織,讓我深深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

這部關於中國近代海軍史的巨著,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對曆史略有涉獵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閱讀相關史料時感到信息碎片化、視角單一的睏擾。而這本書,則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導遊,帶領我一步步深入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近代海軍發展曆程。從晚清“洋務運動”中萌芽的初步嘗試,到甲午海戰的慘痛教訓,再到民國時期海軍的艱難轉型與重建,作者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石,輔以嚴謹的考證,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而詳實的畫麵。其中,對於當時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與海軍建設之間的互動關係,作者有著獨到的見解,不再是簡單地將海軍發展割裂開來審視,而是將其置於整個近代中國變革的大背景下,揭示瞭海軍建設的深層動因與阻力。讀來,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瞭解,更是對那個時代中國人民探索圖強的艱辛與智慧的深刻感悟。書中對海戰的戰術分析、艦船技術的演變、海軍人纔的培養等細節的描繪,也讓非軍事專業的我也能領略到那份專業與嚴謹。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中國近代海軍的全新窗口,讓我對這段曆史有瞭更為全麵、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是一部真正能夠引發思考的著作。很多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籍,往往側重於陸戰或政治鬥爭,而對於海軍的著墨相對較少。正是因為如此,《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靖海澄疆》的齣現,顯得尤為珍貴和重要。作者在梳理近代海軍發展的過程中,並沒有迴避那些沉重的曆史教訓,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視角,深入剖析瞭導緻失敗的深層原因。比如,在探討甲午海戰的失敗時,作者就充分展示瞭當時海軍內部存在的派係鬥爭、指揮體係的混亂以及對西方技術盲目崇拜等問題,這些都是導緻悲劇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的總結,它還試圖從中汲取經驗,為我們理解當下和未來提供啓示。作者對於海軍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戰略性有著深刻的認識,這對於我們理解當前中國海軍的崛起,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這本書的邏輯清晰,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即使是對近代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建立起清晰的曆史脈絡。其史料的廣度和深度,也足以讓資深研究者從中獲益匪淺。

評分

沒有見過那些不負責任的文章,可能會覺得《靖》的作者過於激烈刻薄,但概覽一過之後,可能感慨更多的也並不是他的義憤和原則。馬先生所述的關鍵史實,基本上大傢誰都看得到;至於“not allowed to do duty”之類,邏輯上似乎第一得找齣其他上艦實習軍官也not allowed to do duty,第二得證明日本軍官在軍艦上是allowed to do duty,纔mean something——至於為馬先生所憤怒指責的護短行為,雖然是收錢研討會論文集裏廣泛存在的現象,但正經學界並非如此鄉願。馬對靶子的選取,帶有嫻於網上論戰的特徵:一找最極端的,如唐德剛;二找軟柿子,如各種一鍋端進忠烈祠結論。也許他的著眼點是通俗讀者市場。

評分

第一篇談鴉片戰爭時的侵華英艦,馬老利用外文資料涸澤而漁,是其長處,這點茅海建都相形見拙。但其議論卻也多文人臆想,比如認為應待英艦近海時萬舟齊發,“一旦靠近彼艦,即可飛索攀登,短兵攻擊。”這已是茅海建批評過的文人用兵。

評分

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hao

評分

不錯的書 奬勵程序還沒有齣來

評分

馬幼垣先生的治學專業是明清小說史,海軍史屬於業餘愛好,但寫齣瞭600多頁這麼一大本的論文集,光是徵引的中、英、日、德等諸國著作文章,就多達數百種,不能不叫人佩服。大部頭的難處是不利於我等懶人躺著閱讀,更何況是精裝本。不過,我怕這話被馬先生聽到,少不瞭一頓痛斥,所以不妨正襟危坐拜讀之。我說馬先生會罵人,其來有自,在此書中嘗被馬先生斥罵者足有數十人以上,從李鴻章、丁汝昌等曆史人物到一些當代學者,“混蛋”與“草包”齊飛,“濫竽充數”和“信口雌黃”共舞。看著馬先生痛呼某某某“爛泥糊不上壁”,可知他實為性情中人,亦有拳拳愛國之心。

評分

2、說東鄉利用療養時間攻讀國際法,“可助解釋為何在若乾日後國際事件中他敢采取絕非尋常的行動(如在豐島之役擊沉英輪)

評分

唐山市曹妃甸區一官員也錶示,“曹妃甸成為渤海灣地區最大的港口隻是時間問題。”

評分

裏麵的資料太詳盡瞭 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評分

商品是否給力?快分享你的購買心得吧~太尉誤走妖魔 北宋崇寜年間,山東濟府鄆城縣境內,宋江做為押司替縣令運送神石,他江湖人稱及時雨宋江,喜歡結交江湖豪傑,濟人之貧,周人之急,扶人之睏,隻要有人投靠他,從不推辭,又稱呼保義。押送隊裏入雲龍公孫勝之後找到宋江,給他講瞭一個故事,故事裏說洪太尉放齣瞭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並說要送他10萬貫財富,它就是生辰綱,而星主正是宋江。公孫勝勸宋江不成而走,宋江迴去後被縣令時文彬告知大明府要治他的罪,叫他限期捉拿公孫勝。插翅虎雷橫在破廟中遇上正在熟睡的赤發鬼劉堂,雙方打瞭起來,劉堂被拿下,他們直奔托塔天王晁保正傢中,劉堂也是來找晁蓋的,都是為瞭那10萬生辰綱的事兒。 水滸傳第2集劇情 石碣村七星聚義 晁蓋將劉堂救下,宋江一個人去瞭石碣村。劉堂提刀來追雷橫,兩個打瞭起來,智多星吳用趕到後沒拉開,還是後來趕到的保正將他們倆拉開,晃蓋和吳用商量取生辰綱。公孫勝找過阮士三兄弟之後,來到晁蓋傢中,隻要晁蓋同意劫那生辰綱,他們也願意參加。埋伏在石碣村的硃督頭被阮士兄弟帶入蘆葦蕩中,他們和吳用一起迴到傢中吃酒,共商取生辰綱的事兒,隨後公孫勝來趕來瞭,他們一起去瞭姚蓋那兒,七人共拜天地,結為異性兄弟.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楊誌手下的人口渴難耐,紛紛去嚮白勝買酒吃,他們被楊誌轟開。晁蓋等人按照吳用的計策,先從白勝那兒買瞭一桶酒,就著棗子吃酒,在一旁看的挑夫很是嘴饞,吳用藉偷酒之機將藥放入酒中,押送生辰綱的挑夫見晁蓋等人喝酒沒事,他們也買瞭一桶,那桶正是下藥的,等喝下全部暈倒,晁蓋等人將生辰綱劫走。等他們醒來後閤夥商量要把罪名安到楊誌身上,楊誌要自殺被一道士阻攔。濟州府通過消息抓捕瞭白勝,白勝在刑法下將其他七個招齣,等官府派人去抓晁蓋等人時被宋江事先遇上,他穩住濟州府派來的何觀察,急速騎馬將消息告知晁蓋,而後返迴。 水滸傳第17集劇情 火並王倫 晁蓋收拾完畢將宅院燒瞭,他們臨走之際還是遇上瞭前來的官兵,雷橫與硃仝帶兵和晃蓋打瞭起來,雷橫藉機放走瞭晁蓋。晃蓋他們一行人奔嚮水泊梁山,在進梁山水寨的門口遇上瞭豹子關林衝,但王倫的虛與委蛇讓晁蓋等人感覺心裏不舒服,林衝也看齣來瞭。到山上後王倫的一番言行和林衝當時來的時候一樣,王倫想用銀子打發晁蓋等人下山,林衝這次真的看不下去瞭,他大罵王倫心胸狹隘,不適閤當頭領,王倫見此情形還義正言詞,上前幫忙的杜遷和宋萬被阮氏兄弟攔住,林衝將王倫殺死,眾人拜晁蓋為梁山首領。 水滸傳第18集劇情 宋江收取閻婆惜 倫死瞭,吳用建議大傢推舉林衝做大哥,當林衝自認不敢當。並推舉晁蓋做梁山的第一把寶座,晁蓋難以推辭,自此一幫好漢就此穩居梁山。宋江救瞭閻婆和她女兒閻惜嬌。閻惜嬌對宋江萌生好感,請媒婆與宋江提親。宋江未能忘記過世的妻子屢次推脫。但最終還是選擇瞭閻惜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