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21
生产(第8辑):忧郁与哀悼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生产(第8辑):忧郁与哀悼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主题不错,每一期生产都有不错的主题,只是后面的版块跟不上
评分生产,每期一个主题,一个理论家,本期朗西埃。
评分主题不错,每一期生产都有不错的主题,只是后面的版块跟不上
评分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曾无奈地说:1984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没来,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来了。前者是高压的集权社会;后者是宛在天堂的“自由世界”。环顾我们生存的当下,仿佛置身于赫胥黎所预言的世界,一个宁愿看电视说书人讲论语也不愿翻开《论语》的世界;一个对新版红楼女演员的关注远大于《红楼梦》本身的世界;一个被选秀、肥皂剧、粉丝萦绕的“娱乐至死”的世界。在一些人看来,无论这一切是多么琐碎无聊,有选择的权利就意味着自由。敏锐的阿多诺在世纪初就愤怒地批判了这种“虚假的自由”,但之后如火如荼的文化研究却把阿多诺贴上“精英主义”的标签打发回了德国老家。再回首,正如伊格尔顿所调侃的,如今大学生都扎堆在图书馆里“勤奋地研究着像吸血鬼迷信、挖眼睛、电子人,淫秽电影这样耸人听闻的题目。”(《理论之后》,P4)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切都拜当年名震一时的伯明翰学派所赐,而挥舞着“文化”的板斧砍向文学、艺术等高雅文化的始作俑者就是雷蒙德·威廉斯。继《文化与社会》之后,他的名著《漫长的革命》为霍尔、赛义德等人带来了缪斯女神的璀璨微笑。最近细读此书中文版却意识到,如果威廉斯有幸迈入满目苍夷的二十一世纪,他一定会感慨:这不是我想要的!
评分也许,罪魁祸首就在《漫长的革命》第一部分所详细探讨的文化理论,他之所以关注文化是因为痴迷于如何弥补个体与社会之间裂痕的问题,威廉斯条分缕析了各路行家里手对此提出的见解,包括生物学家扬的观看理论、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以及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在挑剔地比较了一番这些理论对文化分析的优劣之后,他干脆夹带了一点儿私活——自己发明的术语“感觉结构”。遗憾的是,这个术语在全书以及他未来的著作中更像是一个空洞的摆设,其影响力远远不及1958年的那篇文章“文化是日常的”来得惊天动地。理论术语是灰色的,而口号之树长青,《漫长的革命》也不忘重新诠释这个现成的口号,他在书中进一步总结出三种文化概念:“理想的”文化、“文献的”文化以及“社会的”文化。第一种指的就是与人类的普遍价值相联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第二种指的是各种思想性和想象性作品的实体;第三种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显而易见,第三种文化观才是重中之重,它拓展了文化的内涵,让“文化”不再成为资产阶级把玩的囊中之物,大众周围的一切都可以被名正言顺地归于其下,这种新观念在他看来不啻为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后的第三种革命——“漫长的文化革命”。同时,他终于扫清了研究道路的最大障碍。
评分这位特立独行的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曾被同行讥刺为“误闯了英语系的社会学家”,他出身于威尔士乡间普通铁路工人家庭,对阿诺德-利维斯式精英主义感到深深厌恶,是以与高贵冷艳的剑桥总显得格格不入。他的名声也并不依赖这古老的文化堡垒,而更多地源于朋友霍加特、霍尔等人于1964年组建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因此,从执教牛津大学成人教育开始,他就怀抱着反叛那些高雅文化垄断的夙愿,于是自创出文化社会学的思路来挖掘产生这些作品的文化土壤,即那些“具体表现我们可称之为社会的共同意义的东西”,他坚持认为批评家不该只看见伟大的艺术,“而必须跟各种各样的艺术打交道”(《漫长的革命》,P40)。因为这些也许是拙劣的作品也能够传达不同个体所分享的共同意义,只有全面地分析各种作品才能完整地把握人们当时活生生的经验。所以,他关注报纸、铁路书店卖的畅销小说、各种廉价的小册子,并以此为基础热情地分析着它们与宪章运动之间的种种关联,以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民众最鲜明的“社会性格”和“感觉结构”。
评分主题不错,每一期生产都有不错的主题,只是后面的版块跟不上
评分里面的选文不错,有大热点朗西埃。
评分有点旧,没有塑封,郁闷
生产(第8辑):忧郁与哀悼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