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面对如此光辉灿烂的艺术瑰宝,不免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真正有影响的唐诗通代选本却只有两三种。与近三十余年来唐诗的整理、考订、研究成果相比,唐诗的普及工作除了《唐诗鉴赏辞典》曾产生过广泛影响外,无疑是滞后了。以致时至今日,各地出版社还在不断翻印孙洙的《唐诗三百首》这部从选目上看显然未能充分反映唐诗艺术成就的两个半世纪前的选本。
评分面对如此光辉灿烂的艺术瑰宝,不免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真正有影响的唐诗通代选本却只有两三种。与近三十余年来唐诗的整理、考订、研究成果相比,唐诗的普及工作除了《唐诗鉴赏辞典》曾产生过广泛影响外,无疑是滞后了。以致时至今日,各地出版社还在不断翻印孙洙的《唐诗三百首》这部从选目上看显然未能充分反映唐诗艺术成就的两个半世纪前的选本。
评分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评分“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评分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评分(3)“国学”即“国故”
评分民国的学术,比之今天,的确是很大价值成分
评分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