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

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昌杰 编
图书标签:
  • 塑料薄膜
  • 印刷
  • 复合
  • 包装
  • 材料
  • 技术
  • 工艺
  • 聚合物
  • 第三版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59281
版次:3
商品编码:112194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页数:482
正文语种:汉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增补了第三篇塑料软包装行业的新进展及第四篇塑料软包装材料的性能测试,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全书共四篇计15章。内容主要涉及塑料薄膜印刷概述、塑料印刷用油墨、塑料油墨的配色、塑料凹版印刷技术、柔性版印刷及其他印刷方法、塑料软包装材料基础、塑料薄膜的干法复合、挤出复合、共挤出复合成膜法、塑料复合薄膜的其他成膜方法、水性油墨及其在塑料凹版印刷中的运用、水性黏合剂及其在干法复合中的应用、无溶剂复合、多层共挤出的新进展,对食品用塑料包装薄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与方法,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保持第二版简明、实用的风格,同时根据近年来业内的发展情况,对第二版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补与扩容,汇集了塑料包装行业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以及产品升级换代中的大量典型案例,并对国内外塑料软包装领域中的新动向,做了简要的介绍。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先导性。
  《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以从事塑料软包装材料生产、研究以及应用领域的广大科技人员为主要对象,也可供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或者作为塑料薄膜的复合、印刷企业一线职工技术培训的参考教材。

目录

1.1 塑料薄膜印刷的重要性
1.2 常用塑料包装印刷薄膜的种类及其印刷适应性
1.2.1 聚乙烯薄膜
1.2.2 聚丙烯薄膜
1.2.3 聚酯薄膜
1.2.4 尼龙薄膜
1.2.5 玻璃纸
1.3 塑料薄膜的印前处理
1.3.1 塑料薄膜表面处理方法
1.3.2 塑料薄膜表面处理效果的鉴定方法
1.4 塑料薄膜的常用印刷方法
1.4.1 凹版印刷
1.4.2 柔性版印刷
1.4.3 丝网印刷
1.4.4 凸版印刷
参考文献

2.1 概述
2.2 凹版塑料印刷用油墨
2.2.1 凹版塑料印刷的对象及用途
2.2.2 凹版塑料印刷的特点
2.2.3 一般凹版塑料印刷油墨的组成和结构
2.2.4 印刷聚烯烃薄膜的凹版塑料油墨
2.2.5 凹版复合塑料印刷油墨
2.2.6 耐蒸煮消毒的食品包装用油墨
2.3 柔性版塑料油墨
2.3.1 柔性版塑料油墨的性质
2.3.2 柔性版塑料油墨的组成
2.4 醇溶性凹版油墨
2.5 UV塑料油墨
2.5.1 UV油墨的特征
2.5.2 UV油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UV油墨的应用情况
2.5.4 UV油墨的组成
2.5.5 UV油墨的配方
2.5.6 UV光固化油墨的发展趋势
2.6 水基塑料油墨
2.7 塑料油墨的使用常识
2.7.1 凹版塑料油墨的使用
2.7.2 柔性版塑料油墨的使用
2.7.3 网孔版塑料油墨的使用
2.7.4 凸版零印塑料油墨的使用
2.8 塑料油墨的发展方向
2.8.1 塑料油墨各品种的发展
2.8.2 油墨结构组成的发展
参考文献

3.1 色彩学基本知识
3.1.1 光和色彩的特性
3.1.2 色彩的配合
3.1.3 颜色的表示方法(CIE表色系)
3.2 塑料油墨的仪器配色
3.2.1 电子配色处方的简便计算
3.2.2 仪器测色程序
3.3 塑料油墨的人工调色
3.3.1 艺术和印刷工艺的用色法
3.3.2 调和油墨色彩的规律
3.3.3 层次版印刷和原色油墨
3.3.4 认识10种浓调色彩
3.3.5 三原色油墨的演色性
3.3.6 油墨的配色
3.3.7 油墨色彩的种类
参考文献

4.1 概述
4.2 照相凹版制版
4.3 塑料凹版油墨的使用和调节
4.3.1 塑料凹版油墨大类的选择
4.3.2 塑料薄膜用印刷油墨品种的选定
4.3.3 溶剂的功能和选用
4.3.4 塑料凹版油墨性质的调整
4.4 常用塑料薄膜的印刷性能
4.4.1 聚乙烯薄膜的印刷性
4.4.2 聚丙烯薄膜的印刷性
4.4.3 聚酯薄膜的印刷性
4.4.4 聚氯乙烯薄膜的印刷性
4.4.5 赛璐玢的印刷性
4.5 塑料薄膜的表面处理
4.5.1 表面处理的必要性
4.5.2 电晕放电处理
4.6 凹版印刷机械的特点和分类
4.6.1 凹版印刷机的特点
4.6.2 凹版印刷机的分类
4.7 卫星式(鼓式)凹版印刷机的结构及工艺操作
4.7.1 送料机构
4.7.2 印版辊筒结构
4.7.3 印版辊筒的安装与调节
4.7.4 辊筒离合机构
4.7.5 输墨装置
4.7.6 刮墨刀装置
4.7.7 反面印刷装置
4.7.8 通风干燥装置
4.7.9 收卷装置
4.8 国产组式、鼓式凹版印刷机印刷工艺
4.8.1 工艺过程
4.8.2 鼓式、组式凹印机有关工艺的异同点
4.9 组合式凹版印刷机及工艺操作
4.9.1 机械结构
4.9.2 组式凹版轮转印刷工艺
4.1 0规范操作规定
4.1 0.1 装卸料
4.1 0.2 调配油墨
4.1 0.3 过程控制
4.1 0.4 清扫及安全
4.1 1常见凹版印刷产品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5.1 概述
5.1.1 柔性版印刷工艺发展简史
5.1.2 柔性版印刷工艺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5.1.3 柔性版印刷工艺在机型、演进及配套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概况
5.1.4 柔性版印刷工艺的优越性
5.2 柔性版制版工艺
5.2.1 橡胶版
5.2.2 感光树脂柔性版
5.2.3 柔性版制版工艺的发展
5.3 柔性版印刷设备与工艺
5.3.1 柔性版印刷机的独特结构
5.3.2 卷筒基材柔性版印刷生产线及其辅助装置
5.3.3 柔性版印刷机的种类
5.3.4 塑料薄膜柔性版印刷工艺探讨
5.3.5 柔性版印刷机操作规程
5.4 柔性版印刷工艺故障原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6.1 塑料软包装材料的基本概念
6.2 塑料软包装材料的特点
6.3 塑料软包装材料的组成
6.3.1 塑料软包装常用塑料的品种及其基本特性
6.3.2 纸张
6.3.3 铝箔
6.4 复合软包装材料的生产方法
6.4.1 常见方法简介
6.4.2 常见方法的比较
6.5 软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
6.5.1 高功能、低成本化
6.5.2 绿色包装的发展
参考文献

7.1 概述
7.2 复合薄膜中常用的基材
7.2.1 非塑料材料
7.2.2 塑料薄膜
7.3 干法复合包装材料用胶黏剂
7.3.1 基本要求
7.3.2 干法复合用胶黏剂简介
7.3.3 我国干法复合包装用胶黏剂的现状
7.3.4 胶黏剂卫生性能的控制与检测
7.3.5 干法复合用胶黏剂的发展趋势
7.4 干法复合工艺
7.4.1 基膜的准备
7.4.2 胶液的配制、保存及再利用
7.4.3 涂胶
7.4.4 干燥
7.4.5 复合
7.4.6 冷却收卷
7.4.7 熟化
7.5 质量故障原因及解决办法
7.5.1 配胶时使用的溶剂
7.5.2 上胶量的控制
7.5.3 操作过程中胶液变浊发白
7.5.4 基膜的表面处理
7.5.5 关于复合物的透明度问题
7.5.6 复合膜有小气泡的问题
7.5.7 复合物发皱的问题
7.5.8 粘接牢度不好的问题
7.5.9 胶液飞丝的问题
7.5.1 0胶液呈雾状堆积在刮刀背面的问题
7.5.1 1胶盘中的胶液泡沫多的问题
7.5.1 2复合后油墨层转移的问题
7.5.1 3复合后镀铝层转移的问题
7.5.1 4复合后胶层固化不充分、胶层发黏的问题
参考文献

8.1 概述
8.2 挤出复合薄膜的种类
8.2.1 单面挤出涂覆薄膜
8.2.2 三明治型复合材料
8.2.3 多层挤出复合薄膜
8.3 挤出复合用设备
8.3.1 挤出机
8.3.2 机头
8.3.3 复合部分
8.4 挤出复合工艺
8.4.1 挤出复合原理及影响粘接强度的因素
8.4.2 挤出复合原材料的选择
8.5 应用实例
8.5.1 BOPP挤出涂覆LDPE生产“方便面”卷膜实例
8.5.2 BOPP/↓PE/LDPE加工“洗衣粉”卷膜实例
8.5.3 PET/PE/↓EVA生产“易拉盖膜”实例
8.6 挤出复合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8.6.1 粘接不良
8.6.2 厚薄不均匀,纹理不良
8.6.3 膜裂、膜断
8.6.4 熔体帘表面鲨鱼皮状
8.6.5 复合材料褶皱
8.6.6 热封合性不良
8.6.7 有气味
8.6.8 滑爽性不良
8.6.9 透明性不良
8.6.10 膜表面有气泡和针孔
8.6.11 晶点
8.6.12 复合薄膜两边过厚
8.6.13 复合膜卷筒松
8.6.14 挤出薄膜粘住冷却辊或压辊249参考文献
9.1 概述
9.1.1 共挤出复合的特点
9.1.2 共挤出复合的分类
9.1.3 共挤出复合成膜技术的进展
9.2 共挤出复合薄膜设备
9.2.1 多层流动流变学
9.2.2 圆管形(环状)多层共挤出复合模头
9.2.3 平膜型多层共挤出复合模头
9.3 同类和同种塑料的共挤出
9.3.1 可热封型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
9.3.2 共挤出复合型热收缩薄膜
9.3.3 热封型双向拉伸聚丙烯珠光膜
9.3.4 挤出复合基膜用三层共挤出CPP薄膜
9.3.5 由EVA、LLDPE经三层共挤出生产长效流滴、消雾多功能棚膜
9.3.6 高密度聚乙烯与低密度聚乙烯组合的三层共挤出复合薄膜
9.3.7 易开封薄膜
9.3.8 防雾包装薄膜
9.3.9 共挤出拉伸薄膜
9.4 阻隔性复合薄膜的共挤出
9.4.1 防湿性塑料
9.4.2 阻隔性树脂
9.4.3 共挤出复合用黏合性树脂
9.4.4 阻隔性共挤出复合薄膜实例
参考文献

10.1 涂布
10.1.1 含聚偏二氯乙烯涂层的复合薄膜
10.1.2 含聚乙烯醇涂层的复合薄膜
10.1.3 含丙烯酸类树脂涂层及橡胶类涂层的复合薄膜
10.2 蒸镀复合
10.2.1 蒸镀薄膜的制造方法
10.2.2 影响蒸镀薄膜性能的因素
10.2.3 典型的蒸镀薄膜产品实例
10.2.4 无机双元蒸镀
10.3 热熔胶复合
10.3.1 热熔胶复合与无溶剂复合的比较
10.3.2 热熔胶复合工艺
10.3.3 热熔胶360参考文献
11.1 水性油墨
11.1.1 水性油墨概述
11.1.2 水性油墨的特性
11.1.3 水性油墨的成分及作用
11.2 水性油墨在塑料软包装上的印刷运用
11.2.1 水性油墨应用于塑料凹版印刷的现状
11.2.2 塑料水性油墨的印刷适性及在薄膜凹版印刷中存在的问题
11.2.3 塑料凹版水基墨一般应用技术要求
11.2.4 笔者的经验及几点体会
参考文献

12.1 概述
12.2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发展动向
12.2.1 交联改性
12.2.2 共混改性
12.2.3 共聚改性
12.2.4 丙烯酸酯改性——接枝和嵌段共聚改性
12.2.5 环氧树脂复合改性
12.2.6 有机硅改性
12.2.7 助剂改性
12.3 干法复合用水性聚氨酯胶黏剂
12.3.1 干法复合用水性聚氨酯胶黏剂YH667/YH667B
12.3.2 干法复合用水性聚氨酯胶黏剂YH668/YH668B
12.3.3 LH��468A/LH��468B水性黏合剂(普通型)
12.4 干法复合用水性丙烯酸胶黏剂
12.4.1 干法复合用水性丙烯酸胶黏剂YH620S
12.4.2 水溶性丙烯酸酯胶黏剂体系PD8117+XR
12.4.3 YH610/YH05双组分水性丙烯酸酯复合胶黏剂
12.5 水性复合黏合剂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12.5.1 上胶辊(网线辊)与上胶量
12.5.2 高速复合时产品的气泡及其解决方法
12.5.3 水性胶可以用水稀释问题
12.5.4 复合产品出现白点的原因及其避免的办法
12.5.5 熟化问题
12.5.6 水性胶与油墨的匹配问题
12.5.7 复合基材的表面张力
12.5.8 低温环境下使用水性胶需要注意的问题
12.6 水性聚氨酯复膜胶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13.1 概述
13.1.1 无溶剂复合的发展沿革
13.1.2 无溶剂复合的工艺过程
13.1.3 无溶剂复合的主要优缺点
13.2 无溶剂胶黏剂
13.2.1 无溶剂复膜胶的发展过程
13.2.2 单组分无溶剂聚氨酯复膜胶
13.2.3 双组分无溶剂聚氨酯复膜胶
13.2.4 耐高温蒸煮的双组分无溶剂聚氨酯复膜胶
13.2.5 紫外固化型单组分无溶剂复膜胶
13.2.6 具有代表性的无溶剂胶黏剂品种
13.3 无溶剂复合设备
13.3.1 SSL无溶剂复合机
13.3.2 自动供胶机
13.4 无溶剂复合的工艺要点
13.4.1 环境要求
13.4.2 原材料的准备与检测
13.4.3 设备的要求
13.4.4 无溶剂复合注意事项
13.4.5 无溶剂复合工艺参数
13.5 无溶剂复合常见问题与分析
13.5.1 熟化后胶水发黏
13.5.2 剥离强度低
13.5.3 白点、气泡
13.5.4 褶皱
13.5.5 镀铝转移
13.5.6 油墨脱层或油墨“溶解”现象
13.5.7 摩擦系数大引起开口性不好或热封不牢
参考文献

14.1 多层共挤出设备进展
14.1.1 挤出机
14.1.2 多层共挤出机头
14.1.3 挤出机加热技术
14.1.4 计算机辅助工程
14.1.5 冷却技术
14.2 多层共挤出超多层薄膜
14.2.1 概述
14.2.2 原料及产品结构
14.2.3 工艺过程与设备
14.3 吸氧型阻隔性包装薄膜
14.3.1 开发吸氧型阻隔性包装薄膜的背景
14.3.2 吸氧型阻隔性包装薄膜及其功效
14.3.3 吸氧型阻隔性包装薄膜的组成、吸氧机理及结构
14.3.4 吸氧型阻隔性包装薄膜的应用
14.4 多层共挤出输液包装薄膜
14.4.1 概述
14.4.2 多层共挤出医用输液薄膜实例
14.4.3 输液袋产品实例
14.4.4 生产设备
14.5 共挤出防锈薄膜
14.5.1 概述
14.5.2 生产工艺
14.6 多层共挤出石头纸
14.6.1 概述
14.6.2 石头纸专用料的制备
14.6.3 石头纸的共挤出吹塑成型
14.6.4 三层共挤出石头纸吹塑设备
参考文献

15.1 概述
15.2 食品用塑料包装复合膜产品的主要添加剂
15.3 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主要安全问题
15.3.1 塑料包装材料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影响
15.3.2 印刷用油墨的影响
15.3.3 复合塑料包装材料使用的黏合剂及其稀释剂残留物的影响
15.4 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体系结构
15.4.1 食品安全法
15.4.2 部门规章制度
15.4.3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基础标准
15.4.4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
15.4.5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产品质量标准
15.4.6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性能分析和物理机械性能检测方法标准
15.5 塑料薄膜主要检测方法介绍
15.5.1 物理机械性能
15.5.2 卫生性能
15.5.3 溶剂残留量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塑料包装行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飞跃,2010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产量达到了1600万吨,其中塑料软包装达到770万吨左右。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包装大国,塑料包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较长时期以来,塑料包装行业,特别是塑料软包装行业,还在很大程度上沿用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同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存在着重产量、轻质量的思想,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改变这种落后面貌。
  1995年,我们组织了一批塑料软包装行业中造诣较深、影响力较高的专家学者,在培训教材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塑料薄膜的印刷与复合》一书,2004年又编辑、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十余年来第一版、第二版共印刷了近10次,总印数近3万册,颇受业界欢迎,起到了“准教科书”的作用,在我国塑料包装行业实现由小到大的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国塑料包装界已进入了一个由大到强的新时期,第一版作者中,我国的油墨泰斗杨海蛟先生、我国复合软包装胶黏剂的先驱张烈银先生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在为我国塑料软包装行业做出卓越成绩之后,已驾鹤西去,行业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在世的朋友,继承他们的遗愿、奋发工作。为了做好《塑料薄膜的印刷与复合》第三版的编辑、出版工作,我们在原有作者队伍的基础上,充实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参加编写、出版工作。
  《塑料薄膜的印刷与复合》一书的第三版,在基本保持第二版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汇集近年来塑料软包装行业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及产品升级换代中的典型案例,增补了第三篇塑料软包装行业的新进展(第11~14章),同时考虑到性能测试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及不可或缺性,增补了第四篇塑料软包装材料的性能测试(第15章)。增补部分的第11章水性油墨及其在塑料凹版印刷中的运用,由吴世明、罗杰卿高级工程师撰写;第12章水性黏合剂及其在干法复合中的应用,由沈峰高级工程师撰写;第13章无溶剂复合,由陈昌杰、赵有中高级工程师撰写;第14章多层共挤出的新进展,由李勇锋博士主笔,陈浩、陈新辉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撰写;第15章食品用塑料包装薄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与方法,由秦紫明高级工程师撰写。此外,第一篇、第二篇在保持第二版中的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由鲍燕敏高级工程师对第7章干法复合工艺部分进行了改写,删除了交联聚乙烯薄膜等和塑料软包装关联性较少的部分,增补了现行标准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鉴于第三版在第13章中,对无溶剂复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10章塑料复合薄膜的其他成膜方法中,删减了无溶剂复合的内容,同时增补了无机双元蒸镀的新技术。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左光申、於亚丰以及李小俊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塑料薄膜的印刷与复合》第三版,由陈昌杰担任主编,阴其倩、吴世明、李勇锋担任副主编。在选材及编写上,我们力求保持第二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的风格,希望本书能够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在经济发展变革的新时期中,能够对我国塑料软包装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由于塑料软包装行业量大面广以及我们的时间及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陈昌杰
  2012年10月
《薄膜制造工艺探微》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薄膜制造领域的核心工艺与前沿技术,为相关领域的研发人员、工程师及技术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实的技术参考。全书紧密围绕薄膜的制备、改性和应用,系统阐述了各种关键生产环节的原理、设备、参数控制以及工艺优化策略。 第一章 薄膜材料基础 本章首先回顾了聚合物薄膜的基本结构、物化性质以及分类。从单体结构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到高分子链的排列与结晶行为,再到薄膜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及阻隔性能等基础概念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聚合物薄膜,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PET)、聚酰胺(PA)、聚氯乙烯(PVC)以及特殊功能性聚合物薄膜(如PVDC、EVOH、尼龙等)的化学组成、特性优势和典型应用领域。重点在于理解不同材料的分子设计如何直接决定其宏观性能,为后续工艺选择和优化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主要薄膜制造工艺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详尽介绍了目前工业界主流的薄膜制造工艺。 挤出成型法: 吹膜挤出: 详细讲解了吹膜过程中的熔体挤出、吹胀成型、冷却定型等关键步骤。重点分析了挤出机螺杆设计、模头结构(如衣架式、伞形)、吹胀比、牵引比、冷却方式(内冷、外冷)对薄膜厚度均匀性、拉伸性能、光学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单层吹膜和多层共挤吹膜的技术原理,以及不同层数的结构设计、共挤设备、界面层的作用。 流延挤出(压延法): 阐述了熔体通过狭缝模头挤出,再经过冷却辊压延成型的工艺过程。重点关注模头间隙、冷却辊温度、牵引速度、表面处理等参数对薄膜表面质量、光泽度、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流延法在生产高透明、高平整度薄膜方面的优势。 溶液法: 涂布法: 详细介绍了将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通过刮刀、辊涂、喷涂等方式将溶液涂覆在基材上,然后通过溶剂挥发、干燥成膜的工艺。重点分析了溶液浓度、粘度、涂布厚度、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因素对膜层厚度、均匀性、致密性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溶剂的选择及其对成膜过程和环境的影响。 相转化法: 介绍了通过改变聚合物溶液的环境(如浸入非溶剂浴、蒸发溶剂等)诱导聚合物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多孔或致密膜的技术。详细阐述了无相和相分离机制,以及蒸发-沉淀法、浸没-沉淀法、热致相分离法等具体工艺。重点关注溶剂-非溶剂体系、聚合物浓度、温度、凝固浴成分等对膜的微观结构(孔径、孔隙率、连通性)和宏观性能(过滤精度、渗透性)的影响。 其他成膜工艺: 真空沉积法: 简要介绍了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制备金属薄膜、氧化物薄膜、氮化物薄膜等功能性薄膜方面的应用,如光学薄膜、半导体薄膜等。 第三章 薄膜表面处理与改性 本章深入探讨了对薄膜进行表面处理和改性的技术,以赋予薄膜特定的功能或改善其加工性能。 物理处理法: 电晕处理(电晕放电): 详细讲解了电晕放电原理,即在高压电场作用下空气电离,产生臭氧、氮氧化物等活性自由基,对聚合物表面进行氧化。重点分析了放电强度、处理速度、介电常数等参数对表面能、润湿性、油墨附着力的影响。 火焰处理: 阐述了火焰处理通过高温氧化改变聚合物表面化学键,提高表面能的原理。分析了火焰温度、速度、气体组成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其在某些特殊聚合物上的应用。 等离子体处理: 介绍了常压或低压等离子体(如射频、微波等离子体)在薄膜表面引发的物理和化学改性。分析了等离子体种类、功率、气体介质、处理时间等参数对表面形貌、化学成分、润湿性、粘接性、抗菌性等的影响。 化学处理法: 化学蚀刻与表面接枝: 简要介绍了利用化学试剂在薄膜表面引入官能团或进行聚合改性的方法。 涂层与层压: 功能性涂层: 详细介绍了在薄膜表面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涂覆各种功能性材料,如阻隔层(如AlOx, SiOx, PVDC)、抗静电层、防雾层、耐磨层、光学涂层等。讨论了涂层材料的选择、涂覆方式(如卷对卷涂布、真空镀膜)、涂层厚度控制以及与基材的结合力。 层压技术: 介绍了通过加热、加压或粘合剂将不同功能的薄膜层压在一起形成复合薄膜的技术。重点分析了层压结构设计、粘合剂选择、层压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时间)对复合薄膜整体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薄膜性能测试与表征 本章系统介绍了评估薄膜性能所必需的各项测试方法与表征技术。 力学性能测试: 包括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顶破强度、耐磨性、抗冲击性等。介绍了相关的国家及国际标准测试方法(如ASTM, ISO)。 热学性能测试: 包括热收缩温度、热变形温度、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导率等。介绍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热机械分析(TMA)等仪器。 阻隔性能测试: 重点介绍了对水蒸气透过率(WVTR)、氧气透过率(OTR)、二氧化碳透过率等的测试方法。分析了影响阻隔性能的因素,如薄膜材料、厚度、结晶度、缺陷以及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光学性能测试: 包括透光率、雾度、光泽度、色差等。介绍了相关的测试仪器和评价标准。 表面性能测试: 包括表面张力(通过接触角法)、润湿性、表面粗糙度等。 微观结构表征: 介绍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观察薄膜表面形貌、断面结构、孔洞结构等方面的应用。 化学成分分析: 介绍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在分析薄膜表面化学成分、官能团等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 薄膜应用与发展趋势 本章基于前述的工艺与性能分析,探讨了薄膜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包装领域: 食品包装、医疗包装、日化包装等对阻隔性、密封性、安全性、可印刷性的要求。 电子电气领域: 绝缘薄膜、电容器薄膜、显示屏基材、柔性电子器件等对介电性能、耐热性、光学透明性的要求。 农业领域: 农用地膜、温室膜等对耐候性、光透过率、保温性、可降解性的要求。 工业领域: 保护膜、胶带基材、过滤膜、建筑用膜等。 发展趋势: 绿色环保型薄膜(可降解、可回收)、高性能功能性薄膜(如高阻隔、高强度、导电、导热、抗菌、生物医用)、智能化薄膜(如传感、响应功能)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薄膜)等。 通过对本书各章节内容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深刻理解薄膜制造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工程实践,掌握选择、优化及改进薄膜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从而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取得更佳的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条理性极强,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工艺中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我一直认为,任何复杂的工艺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印刷网点结构的优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网点形状(如圆形、方形、菱形)和不同网点角度对印刷品色彩饱和度、层次感和网点扩大现象的影响。他甚至还讲解了如何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的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和精密的网纹辊来优化网点结构,从而获得更精细的印刷效果。这让我明白,看似微小的网点,却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奥秘。此外,关于“复合过程中的溶剂残留控制”的部分,更是让我领略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作者详细分析了溶剂残留对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介绍了各种控制溶剂残留的方法,如优化胶粘剂配方、提高烘箱温度和风量、延长熟化时间等。他甚至还提到了如何通过使用无溶剂型胶粘剂来彻底解决溶剂残留问题,这让我对环保生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我读到关于“复合膜的阻隔性能测试与评估”时,更是被书中技术的严谨和科学所折服。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密闭杯法、透湿杯法等测试方法来测量复合膜对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阻隔性能。他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国际通行的阻隔性能测试标准,指导如何进行准确可靠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来评估复合膜的适用性。这种从基础网点优化到高级性能测试的全面覆盖,让我对塑料薄膜包装的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严谨且注重逻辑性,但又不失对安全和环保的关注。作者在讲解技术时,常常会结合一些行业内的安全事故案例,或者分享一些环保生产的成功经验,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发人深省。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他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深厚学识,为我勾勒出了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工艺的完整图景。我一直认为,一个看似简单的包装,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精密的技术和工艺。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肤浅认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印刷网点技术”的深入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网点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对印刷图像的层次感、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的影响。他不仅讲解了传统网点技术,还详细介绍了调频(FM)网点和调幅(AM)网点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这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印刷品看起来色彩鲜艳、细节丰富,而有些则显得平淡、模糊。书中对于“印刷版材的制作与选择”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论述。从感光树脂版、铜版、锌版到激光雕刻的陶瓷网纹辊,每一种版材的特性、制作工艺、使用寿命以及它们对印刷效果的影响,都得到了详细的分析。作者还特别强调了版材的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网点结构来控制油墨的转移量,这对于实现高质量的印刷效果至关重要。当我读到关于“复合工艺中的层间附着力”时,更是被书中技术的严谨和精细所折服。作者详细分析了导致层间附着力不足的各种原因,例如薄膜表面处理不当、胶粘剂选择错误、固化不充分、溶剂残留超标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书中甚至引用了一些国际通行的检测标准,指导如何对复合膜的层间附着力进行测试和评估。这种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整个工艺流程有了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专业,但又充满着一种对技术的热情,作者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常常会结合一些行业内的最新发展趋势,让读者感受到这个领域的前沿性和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绿色印刷与环保复合”这一前沿话题的关注。在当今社会,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于塑料薄膜印刷和复合行业来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书中对这一方面的讲解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详细介绍了环保型油墨的种类,如水性油墨、UV固化油墨、植物油基油墨等,并分析了它们在环保性、印刷性能和成本方面的优劣。他特别强调了“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无VOC”油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这些环保油墨。此外,关于“可降解和可回收薄膜材料”的部分,也让我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者介绍了各种可降解塑料(如PLA、PBAT)和可回收塑料(如RPET)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包装领域的应用潜力。他甚至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复合结构和回收技术,来提高废弃包装的回收率和再利用率。当我读到关于“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时,更是被书中技术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所折服。作者详细介绍了塑料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再生利用等环节,并介绍了一些先进的回收技术,如物理回收、化学回收和能量回收。书中甚至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易于回收”的包装结构,来简化回收流程,提高回收效率。这种将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行业未来发展的宣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务实且富有前瞻性,但又不失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作者在讲解环保技术时,常常会结合一些国际最新的环保法规和行业标准,让读者感受到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让我对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有了生动形象的理解。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包装,不仅要美观,更要实用,能够有效地保护产品,延长其货架期。而塑料薄膜的复合工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书中对“复合膜结构设计”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层数的复合结构,如两层、三层、多层复合,以及每一层薄膜的功能,如阻隔层、热封层、印刷层、强度层等。他甚至还介绍了如何根据产品的特性,如易碎性、易氧化性、对湿气敏感性等,来设计最优的复合膜结构。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实际案例,如咖啡包装、薯片包装、医药包装等,并分析了它们所采用的复合结构及其原因。此外,关于“复合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与压力控制”的部分,更是让我领略到了工艺控制的精细化程度。作者详细讲解了温度和压力对胶粘剂固化速度、复合强度和薄膜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具体的工艺参数范围和调整建议。他甚至还提到了如何通过在线检测技术,如红外测温仪、压力传感器等,来实时监控工艺参数,确保复合质量的稳定性。当我读到关于“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测试”时,更是被书中技术的严谨和科学所折服。作者详细介绍了撕裂强度、拉伸强度、剥离强度、耐穿刺性等各种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性能对包装完整性和产品保护的重要性。书中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国际通行的测试标准,指导如何进行准确可靠的测试。这种从宏观结构设计到微观性能测试的全面讲解,让我对复合膜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严谨且注重细节,但又不失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作者在讲解技术时,常常会结合一些消费者对包装的需求,让读者感受到技术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材料的表面处理”这一环节特别感兴趣,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印刷和复合效果。书中对这一块的讲解非常到位。作者详细介绍了物理处理方法,如电晕放电(Corona Treatment)和火焰处理(Flame Treatment),以及化学处理方法,如涂布处理剂。他不仅解释了这些处理的原理,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控制处理的强度、时间和均匀性来提高薄膜的表面张力,从而增强油墨和胶粘剂的附着力。书中甚至还提到了一些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如等离子体处理,这让我对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此外,关于“印刷色彩的还原与匹配”的部分,更是让我领略到了印刷技术的精妙之处。作者详细讲解了RGB(红绿蓝)和CMYK(青品红黄黑)色彩模型的区别,以及如何在数码设计和印刷生产之间进行有效的色彩转换。他强调了“色彩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并介绍了ICC(国际色彩联盟)标准的色彩配置文件,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显示器和印刷机输出的颜色会有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保证色彩的一致性。当我读到关于“复合膜的耐候性和耐老化性”时,更是被书中技术的实用性和长远眼光所折服。作者详细分析了紫外线、湿气、温度变化等因素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选择耐候性好的材料和添加抗老化剂来提高包装的耐久性。书中甚至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如户外广告牌、汽车贴膜等,这些都需要极高的耐候性和耐老化性。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理性且富有条理,但又不失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常常会引用一些行业专家的观点,或者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详实,结构清晰,简直是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领域的“一本通”。我一直认为,任何工艺的优化都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油墨流变学”的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油墨的粘度、屈服值、触变性等 rheological(流变学)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油墨在印刷过程中的流动、转移和附着。他甚至讲解了如何通过调整油墨的配方和储存条件来优化其流变性能,以适应不同的印刷设备和印刷要求。这让我明白,油墨并非简单的“颜料+溶剂”,而是一种具有复杂流变特性的精密化学品。此外,关于“印刷设备的选型与维护”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印刷机的类型,如高速凹版印刷机、柔版印刷机、丝网印刷机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作者还强调了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对于保证印刷质量和延长设备寿命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维护建议。当我读到关于“复合工艺中的水蒸气和氧气阻隔性”时,更是被书中技术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所折服。作者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水蒸气和氧气是影响食品和药品保质期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薄膜材料和复合结构来达到高阻隔性。书中甚至列举了不同材料组合的阻隔性能测试数据,并讲解了如何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来设计最佳的包装结构。这种严谨的科学分析和实用的工艺指导,让我对塑料薄膜包装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客观严谨,但也并非枯燥乏味。作者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常常会穿插一些行业内的发展动态和市场趋势,让读者感受到这个领域的活力和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专业与沉稳,淡蓝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字体,既没有过于花哨的装饰,又显得格外有质感。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有韧性,翻页时沙沙作响的声音,总能带来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我原本对塑料薄膜印刷和复合这两个领域算不上非常熟悉,只是一些零散的概念和在产品包装上零星的观察。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并非像我担心的那样,充斥着枯燥的技术术语和晦涩的公式。相反,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工艺过程娓娓道来。书中对于各种印刷技术,比如凹版印刷、柔版印刷、丝网印刷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不仅仅是原理的讲解,更包括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一个技术点都会辅以大量的图表、流程图,甚至是一些生产现场的照片,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到油墨的组成和性能时,书中就清晰地列出了不同种类油墨的成分比例、粘度、干燥速度等关键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如何影响最终的印刷效果和薄膜的性能。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入门,并且能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印刷故障排除”那一章节,里面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印刷缺陷,如网点扩大、套印不准、墨层不匀等,并一一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和对应的调整方法。这种实操性的内容,对于正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甚至可以想象,当他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翻开这本书,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不仅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整本书的编排也十分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知识点的递进也做得很好,让人感觉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不会因为知识的跳跃而感到困惑。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次对现代工业制造流程的深度探索。我一直认为,一个产品的最终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精确控制。而塑料薄膜的印刷与复合,恰恰是现代包装工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从最基础的薄膜材料讲起,逐步深入到印刷的各个环节,再到最终的复合工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色彩管理”的讲解。在印刷行业,色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衡量印刷质量的重要标准。作者详细介绍了色彩的三要素(色相、饱和度、亮度),以及在印刷过程中如何通过调色、色彩空间转换、色彩校正等手段来保证色彩的准确性。书中甚至引用了一些国际通用的色彩标准,如Pantone色卡,并讲解了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这些标准。这对于我理解一些高品质印刷品背后付出的努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关于“印刷质量控制”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印刷缺陷,例如油墨的转移性问题、干燥问题、网点还原问题等等,并分析了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印刷设备、油墨、版材等参数来加以解决。作者还强调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并介绍了一些在线检测技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印刷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当我读到关于“复合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时,我更是被书中技术的精细化程度所折服。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复合强度的各种因素,包括薄膜的表面张力、胶粘剂的粘度、固化速度、涂布量、复合压力和温度等等,并给出了具体的工艺参数范围和调整建议。书中还提到了不同类型复合机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设备。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十分严谨,但也并非生硬死板。作者在讲解复杂技术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实际案例,或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使得阅读体验更加轻松愉快。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量着实令人惊叹,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所呈现的庞大知识体系所震撼。我一直对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产品,比如我们每天接触的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甚至是电子产品的保护膜。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为我揭示了这些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产品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技术。作者在开篇就对塑料薄膜的种类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介绍,从基础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到更具特殊性能的聚酯(PET)、尼龙(PA),再到一些高阻隔性材料如PVDC、EVOH等等,每一种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机械性能、热学性能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局限性,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高阻隔性薄膜”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解释了什么是阻隔性,为什么它对于食品保鲜、药品稳定至关重要,以及通过哪些手段可以实现高阻隔性,例如共挤、涂布、复合等技术。书中甚至列举了不同材料组合的阻隔性能数据,这对于我理解不同包装材料的选择逻辑非常有帮助。读到后面关于“复合工艺”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将两层或多层薄膜粘合在一起,而是涉及到了胶粘剂的选择、涂布工艺的控制、复合压力和温度的精确设定,以及如何避免复合过程中出现起泡、分层、脱层等问题。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胶粘剂,如溶剂型、无溶剂型、水性胶粘剂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包括它们的粘接强度、耐热性、耐化学性、环保性等等,这让我对“什么样的包装最适合某种产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作者在引用专业术语时,也常常会给出清晰的解释,避免了读者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同时,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枯燥的技术参数也变得直观易懂。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为我系统地梳理了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领域的知识体系,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让我叹为观止,它就像一部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行业的“百科全书”,为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知识。我一直对“印刷品的功能性”这一方面很好奇,它不仅仅是色彩的呈现,更承载着产品的附加价值。书中对“功能性印刷”的讲解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功能性油墨,如防伪油墨、导电油墨、温变油墨、光变油墨等,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防伪油墨在货币、票据、高价值商品包装中的应用,以及导电油墨在柔性电子产品、智能包装中的应用,都让我感到了科技的魅力。此外,关于“柔性电子印刷”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印刷技术在未来电子产业中的巨大潜力。作者介绍了印刷电子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印刷技术来制造柔性显示器、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电子器件。他甚至还探讨了印刷电子在医疗健康、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这让我对印刷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当我读到关于“智能包装与物联网”时,更是被书中技术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所折服。作者详细介绍了智能包装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集成RFID标签、NFC芯片、二维码等技术,来实现包装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他甚至还探讨了智能包装在物流追踪、产品溯源、消费者互动等方面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包装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将传统印刷技术与新兴科技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商业价值和前瞻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锐利且富有洞察力,但又不失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在讲解前沿技术时,常常会引用一些行业领袖的观点,或者分享一些颠覆性的创新案例,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激动人心。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增补了第三篇塑料软包装行业的新进展及第四篇塑料软包装材料的性能测试,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全书共四篇计15章。内容主要涉及塑料薄膜印刷概述、塑料印刷用油墨、塑料油墨的配色、塑料凹版印刷技术、柔性版印刷及其他印刷方法、塑料软包装材料基础、塑料薄膜的干法复合、挤出复合、共挤出复合成膜法、塑料复合薄膜的其他成膜方法、水性油墨及其在塑料凹版印刷中的运用、水性黏合剂及其在干法复合中的应用、无溶剂复合、多层共挤出的新进展,对食品用塑料包装薄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与方法,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保持第二版简明、实用的风格,同时根据近年来业内的发展情况,对第二版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补与扩容,汇集了塑料包装行业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以及产品升级换代中的大量典型案例,并对国内外塑料软包装领域中的新动向,做了简要的介绍。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先导性。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以从事塑料软包装材料生产、研

评分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增补了第三篇塑料软包装行业的新进展及第四篇塑料软包装材料的性能测试,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全书共四篇计15章。内容主要涉及塑料薄膜印刷概述、塑料印刷用油墨、塑料油墨的配色、塑料凹版印刷技术、柔性版印刷及其他印刷方法、塑料软包装材料基础、塑料薄膜的干法复合、挤出复合、共挤出复合成膜法、塑料复合薄膜的其他成膜方法、水性油墨及其在塑料凹版印刷中的运用、水性黏合剂及其在干法复合中的应用、无溶剂复合、多层共挤出的新进展,对食品用塑料包装薄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与方法,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保持第二版简明、实用的风格,同时根据近年来业内的发展情况,对第二版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补与扩容,汇集了塑料包装行业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以及产品升级换代中的大量典型案例,并对国内外塑料软包装领域中的新动向,做了简要的介绍。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先导性。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以从事塑料软包装材料生产、研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增补了第三篇塑料软包装行业的新进展及第四篇塑料软包装材料的性能测试,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全书共四篇计15章。内容主要涉及塑料薄膜印刷概述、塑料印刷用油墨、塑料油墨的配色、塑料凹版印刷技术、柔性版印刷及其他印刷方法、塑料软包装材料基础、塑料薄膜的干法复合、挤出复合、共挤出复合成膜法、塑料复合薄膜的其他成膜方法、水性油墨及其在塑料凹版印刷中的运用、水性黏合剂及其在干法复合中的应用、无溶剂复合、多层共挤出的新进展,对食品用塑料包装薄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与方法,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保持第二版简明、实用的风格,同时根据近年来业内的发展情况,对第二版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补与扩容,汇集了塑料包装行业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以及产品升级换代中的大量典型案例,并对国内外塑料软包装领域中的新动向,做了简要的介绍。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先导性。塑料薄膜印刷与复合(第3版)以从事塑料软包装材料生产、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