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

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金奎 著
图书标签:
  • 匈奴
  • 历史
  • 古代文明
  • 游牧民族
  • 帝国
  • 考古
  • 战争
  • 丝绸之路
  • 中亚
  • 民族迁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5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07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消失的帝国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元460年,最后一位匈奴政权的国王——北凉国王沮渠安国在西域称王称霸16年后被西迁的柔然顺手消灭。从此以后,这个曾经叱咤蒙古草原700多年的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彻底消失了。他们到哪儿去了?真的是完全和汉民族融为一体了吗?还是另外又找到了一块乐土,正在欢乐逍遥呢?《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展示匈奴人在亚洲的奋斗史以及西行以后在欧洲所向披靡的征战,匈奴人的出现,是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深犁。

作者简介

  张金奎,男,1973年1月出生于北京顺义县,汉族,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学术秘书。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军事制度、军事社会史。主要作品有《明代卫所军户研究》(专著)、《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合著)、《宏观中国史·盛世卷》(合著)等以及专题论文几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序篇 找寻二千年前失落的华夏儿女
公元2004年年末,2500多名匈牙利公民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政府承认他们是“匈奴族”。尽管这一要求后来被匈牙利国会人权、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驳回,但关于匈奴民族是否在欧洲还有后裔存在的话题再一次把人们的视线拉回到1500多年前。
公元460年,最后一位匈奴政权的国王——北凉国王沮渠安国在西域称王称霸16年后被西迁的柔然顺手消灭。从此以后,这个曾经叱咤蒙古草原700多年的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彻底消失了。他们到哪儿去了?真的是完全和汉民族融为一体了吗?还是另外又找到了一块乐土,正在欢乐逍遥呢?

第一章 朔漠黑暴:来自高原的冲击波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原本默默无闻的匈奴人突然进入华夏人的视野,蒙古高原上发祥出来的一支游牧民族,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开始对东方和西方世界发起猛烈冲击。
匈奴人的出现,是游牧文明对农业文明的第一次深犁。

一、中亚高原: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区
二、速度与开放:游牧民族的先天优势
三、依赖英雄:草原帝国的致命弱点

第二章 苍狼长啸:蒙古高原的第一个主人
草原的气候变化快,灾害多。游牧民族长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顽强精神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所以,能在这里站住脚跟的民族必然有顽强的生存意志,有着十足的狼性。姜戎的《狼图腾》向我们诠释了草原苍狼的顽强性格,匈奴人则是蒙古高原走出来的第一匹野狼。

一、草原人文:匈奴民族的社会生活
二、三“花”怒放:多业并举的经济形态
三、祖先、自然:神秘的精神世界

上部 成王败寇:被迫远徙的北匈奴
中部 气若游魂:内外交攻的罗马帝国
下部 碾轧欧洲:西迁后重振雄风的匈奴帝国
尾声 阿提拉的子孙们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郅支单于唯恐遭到汉朝和呼韩邪的联合进攻,也曾屡次派人到汉朝游说,但他坚持平等相待,维持以往的和亲方式,在和呼韩邪的竞争中自然败下阵来,他的使节经常受到冷遇。呼韩邪为巩固胜果,于公元前49年再度入朝觐见。不过呼韩邪的部众中仍有很多人坚持原来的看法,不愿意长期过仰人鼻息的生活,时不时地在呼韩邪耳边念叨一遍,后来集中成一个理由:光禄塞地区禽兽有限,不够猎捕。此时的郅支单于由于担心遭到攻击,已经主动放弃了单于庭,率众西进,正和伊利目单于打得不可开交。呼韩邪顶不住部下软磨硬泡,被迫于公元前43年请求北归,获得批准。但是负责护送单于北归的汉朝大将韩昌、张猛担心放虎归山,留下后患,于是擅自决定和呼韩邪订立盟约,在诺水东山举行结盟仪式,用径路刀杀白马祭祀上天,用月氏王头颅做成的金杯“共饮血盟”。盟约规定:从此以后汉匈结为一家,永远不能欺骗和攻击对方;抓到对方的窃贼,要及时移交;发现土匪暴民,及时出兵援助;如有违约,必遭到上天惩罚。
  然而韩昌、张猛的苦心非但没有得到奖励,反而遭到严厉的惩处。朝臣们认为呼韩邪是汉朝的臣子,和汉朝订立盟约,有违礼制,而且匈奴北归比住在边境更安全。很多大臣建议派人赴塞下告示天地,解除盟约。呼韩邪闻报,非常担心。汉元帝从大局考虑,决定维持盟约不动,但韩昌、张猛未经允许擅自做主,实属大不敬,理应谴责惩处。呼韩邪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回肚子里,高高兴兴地北归了。
  放下励精图治、努力振兴匈奴国威的呼韩邪暂且不表,回头再看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眼看挑拨汉朝和呼韩邪关系的打算没有成功的希望,决定先向西收拾伊利目单于。伊利目单于不堪一击,很快被消灭,部众尽归郅支所有。郅支羽翼丰满,决定东归。不料鹊巢鸠占,单于庭已经被呼韩邪收了回去,而且又有汉军在附近做呼应,随时可能北上援助呼韩邪。自忖力不能敌,郅支决定继续向西发展,等待时机。
  ……

前言/序言


雄鹰的陨落:蒙古高原的崛起与西征 本书深入剖析了公元13世纪席卷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形成、扩张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单一的游牧民族,而是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描绘了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不同部落如何经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在一位杰出领袖的整合下,爆发出惊人的军事与政治能量。 第一部分:草原的酝酿——早期社会结构与统一的契机 在成吉思汗横空出世之前,蒙古高原长期处于分裂和部落冲突的状态。本书首先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细致考察了蒙古各部的生存哲学、经济模式(以游牧畜牧业为主)以及其独特的军事组织结构——千户制的前身。我们探讨了铁木真(成吉思汗)的早年经历,分析了他在逆境中如何积累政治资本,并利用严格的法律和严格的内部纪律,逐步瓦解了传统的氏族壁垒。 重点章节将还原“十三翼之战”等关键性冲突,揭示铁木真如何通过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果断的军事行动,将那些曾经的敌人——如塔塔儿人、克烈部、乃蛮部——纳入其统一的旗帜之下。这一整合过程不仅是武力的胜利,更是对草原传统政治秩序的彻底颠覆与重建。我们审视了《大扎撒》(Yassa)的雏形,这一法律体系如何超越了简单的部落习俗,成为日后庞大帝国治理的基石。 第二部分:马背上的风暴——征服的逻辑与军事技术 蒙古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无与伦比的军事效率。本部分将摒弃将蒙古骑兵简单浪漫化的传统叙事,转而聚焦于其组织、后勤保障和技术创新。 骑射的艺术与战术运用: 我们详细分析了蒙古骑兵如何利用多重弓、轻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佯退战术”(Feigned Retreat)来瓦解重装步兵方阵,特别是在面对金国和西夏的坚固防御工事时所展现的灵活适应性。 情报网络与信息战: 蒙古人对情报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本书揭示了他们在入侵前夕如何通过商贾、间谍和被俘的工匠,建立起对目标地域地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详尽了解。这种信息优势,往往比兵力本身更为致命。 攻城技术的吸收与转化: 蒙古人早期对复杂攻城技术相对薄弱,但他们在征服中亚和中国北方后,迅速吸纳了波斯和中国的工程技术人才。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将回鹘工匠和被俘的中国工匠转化为高效的攻城部队,从而攻克了那些曾经被认为坚不可摧的城池。 第三部分:横扫世界——四大汗国的形成与东西方碰撞 随着斡难河源头的统一,蒙古的扩张进入了不可逆转的阶段。本部分将分述蒙古铁蹄对不同文明圈的冲击和改造。 1. 东亚的震荡(金朝与南宋): 详细记录了对金朝的征服,以及随后对南宋的长期拉锯战。我们分析了宋代在面对“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终极对抗”中所表现出的抵抗策略、内部的政治分歧,以及最终的覆灭过程。 2. 中亚的毁灭与重建(花剌子模帝国): 聚焦于成吉思汗对中亚强国的毁灭性打击。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重新洗牌。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古老都市的陷落,标志着中亚政治中心的暂时转移。 3. 西征的浪潮(钦察汗国与伊尔汗国): 拔都和速不台的西征路线被细致梳理。从基辅罗斯的覆灭到对波兰和匈牙利的深入打击,本书探讨了欧洲面对这种全新战争形态时的反应。我们分析了金帐汗国如何在东欧建立其长期统治,以及伊尔汗国在波斯高原如何管理和治理一个复杂的农耕社会,特别是其最终皈依伊斯兰教对文化格局的影响。 第四部分:帝国的裂变与遗产 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横跨欧亚,但其继承体系却充满了内在的张力。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四大汗国”是如何逐渐分化为具有独立特性的政治实体。 制度的适应性: 面对辽阔疆域和迥异的被征服民族(如波斯、中国、俄罗斯),蒙古统治者采取了不同的治理策略——从早期的“寓兵于农”到后来的“借力使力”,最终导致了四大汗国在文化和行政上的本土化。 文化与技术的交流: 尽管征服是血腥的,但蒙古治下的“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极大地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交流。我们详细论述了技术、疾病(如黑死病的前传)以及宗教思想如何在广阔的帝国通道中自由流动。 长期的历史影响: 最终,我们评估了四大汗国对后世国家形成的深刻影响。例如,莫斯科公国如何从金帐汗国的附庸中脱颖而出,继承了部分征服者的行政遗产;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益于蒙古西征对旧有中东秩序的瓦解。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视角,理解13世纪的蒙古世界帝国是如何在一片被认为是蛮荒的草原上孕育而生,如何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全球政治地理,并最终以其自身的分裂,为后世多个文明中心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这不是一个关于单一王朝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权力、适应与全球化初体验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成功地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鸿沟用富有想象力的叙述填补了起来。它并非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却比许多严肃的专著更具穿透力。作者在构建历史场景时,仿佛有一双能看穿历史迷雾的慧眼,他没有过多纠结于那些永远无法确定的细节,而是专注于捕捉那个时代精神的核心脉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游牧民族”这一概念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蛮族”,而是一股复杂、强大且具有自身完整逻辑的文明力量的代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激发你对历史的求知欲,让你渴望去探索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

评分

老实说,刚翻开这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总觉得又是那种为了“宏大”而堆砌概念的“历史教科书式”写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所掌控。他有一种近乎魔术般的能力,能将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民族迁徙描绘得如同精彩的家族史诗一般引人入胜。特别是对不同文化碰撞、融合与冲突的描绘,处理得极为高明。它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展现了历史的灰度,那种介于光明与黑暗、文明与野蛮之间的模糊地带。书中对某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心理侧写,精准到位,让人能感受到他们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极富感染力。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但所回报的,是远超预期的精神体验。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高,它需要读者对古代世界的一些基本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你会发现它带来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它不是那种迎合大众口味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个章节、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审慎的打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史料的引述和自我论证时的那种严谨态度,让人倍感信服。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解读,从来都不是基于简单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坚实可靠的证据链之上的。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持,使得全书的说服力大大增强。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作者在对那个遥远时代的追溯中,并未沉溺于故纸堆中的陈词滥调,而是巧妙地运用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辅以极具画面感的文学笔触,让读者仿佛亲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交织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历史车轮转动的深层文化与权力逻辑。那些草原上的风,似乎都能穿过书页,带着马蹄声和战鼓的余音,直抵人心。读完之后,心中留下的不是对一个已逝文明的哀叹,而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深刻反思与敬畏。这种厚重感,不是轻易能从其他通俗读物中获取的。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人坐下来,泡上一壶茶,沉浸数小时而不知时间的流逝的佳作。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典雅而富有张力,即使是描述那些残酷的战争场面,也充满了古典主义的美感,绝不流于血腥的猎奇。作者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探讨,是全书的一大亮点。他清晰地阐明了广袤的欧亚草原如何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和军事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如何影响了周边定居文明的格局。这种宏观的地理决定论视角,与微观的个体故事交织,使得整本书的结构异常稳固。对于那些对“大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鲜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框架,拓宽了我们对古代世界格局的认知边界。

评分

挺好的,下回继续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

套装书,对于了解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很有用,内容通俗易懂

评分

很好的普及读物,不错

评分

好,还蛮快。

评分

契丹,一个剽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公元12世纪远走他乡,在伊朗高原建立最后一个政权——起儿曼王朝。随后,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过眼烟云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评分

挺好的,下回继续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物流很快,谢谢京东自营图书!

评分

比较喜欢作者罗三洋的写作风格 所以就买了

评分

快过节了,京东的快递还是最靠谱的,在其他快递都不能保证时间的时候,京东是个好选择,就是价格总是变来变去,有时差的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