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欧洲史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为华 著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历史
  • 通史
  • 文化
  • 欧洲
  • 历史读物
  • 普及读物
  • 知识
  • 一本书读懂欧洲史
  • 历史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ISBN:97878072437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95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页数:25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欧洲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人类在欧洲可能已经生活了数百万年。在这块土地上,人类创造了令人眩目的古希腊文明、罗马文化,是人类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源头。自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凭借其发达的技术、开放的思想独领世界风骚,从“海上马车夫”到“日不落帝国”,欧洲人在这个星球上曾是何等风光。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人使自己的家园成为烽火连天的战场,大战虽有胜败之分,但敌对双方都是人财两空,昔日美丽富饶的故园也变得满目疮痍。
  但是,欧洲虽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而元气大伤,但由于重视教育、科技以及高效

内容简介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欧洲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它是人类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战火纷飞,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大、血腥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罗巴大地上演绎过多少历史的纠葛和纷争;欧洲列国经过怎样的演变形成了现在的版图?

作者简介

  汪为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1995-2004年留学德国,先后获得德意志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奥斯纳布吕克(Osnabrueck)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作品有《开国皇帝们》(参与编写),《中国基本医疗保险体制-从产权角度对制度本身和控制可能性的观察与思考》(德文版,独立专著)。曾在北京日报、中国劳动报以及《保险研究》、《中国劳动科学》等社科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1.欧洲先民
2.爱琴海文明
3.希腊城邦及其海外扩张
4.希波战争
5.希腊城邦的衰落与马其顿征服希腊
6.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7.古希腊遗产
8.罗马的兴起
9.罗马的海外扩张
10.共和国的没落与帝制的确立
11.帝国的衰落与消亡
12.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13.罗马文化
14.西部欧洲大陆的新主人
15.欧洲的封建制度
16.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17.教权与皇权
18.骑士制度与十字军东征
19.大学的兴起与自治
20.地理大发现
21.文艺复兴
22.宗教改革
23.三十年战争
24.光荣革命
25.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26.俄罗斯的崛起
27.欧洲工业化和社会改革
28.德意志的统一
29.近代欧洲文化
30.第一次世界大战
31.第二次世界大战
32.欧洲帝国的终结
33.重建与繁荣
34.冷战岁月
35.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36.欧洲一体化
37.对未来欧洲的展望

精彩书摘

9.罗马的海外扩张 罗马人征服全意大利半岛后,环顾四周,强大的对手已寥寥无几。他们 南望地中海,希腊人、迦太基人的商船在地中海往来穿梭,财富源源不断, 商业贸易能如此神奇般地促使一个国家的富庶和繁荣,而没有一支强大的海 上舰队则又无法保护海上商业利益。他们在明白了这层道理之后,便大力发 展海军,力求成为海上强国。罗马元老院改变了最初几个世纪的保守政策, 开始了加紧向海外扩张的步伐。 皮洛士战争期间,罗马与迦太基结盟共同对付希腊人。但战争结束后, 双方军队仅隔墨西拿海峡(西西里岛与意大利本土间的海峡)相望,两大强国 直接对峙了。 迦太基位于今天北非突尼斯东北部,原是公元前9世纪小亚细亚城邦腓 尼基建立的海外殖民地。迦太基位于东西地中海商路交汇点,加之迦太基人 从母邦腓尼基师承来的经商本领,使得迦太基很快富庶起来,其海外贸易包 括奴隶贸易非常发达。除了经商本领之外,迦太基人也深谙用兵之道,它有 一支在西地中海范围内最强大的以雇佣兵为主的海军舰队和陆军。到公元前 6世纪。迦太基人的疆土包括北非西部沿海地区、西班牙东南沿海地区、巴 利阿里群岛、萨丁尼亚、科西嘉等,是西部地中海最强大的国家。当罗马人 也看中地中海区域的利益时,两国的冲突以至战争已经为时不远了。罗马人 称迦太基人为“布匿”,因此,他们之间的战争又称“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公元前241)主要在西西里岛进行。西西里 岛仅隔狭窄的墨西拿海峡与意大利本土相望,罗马人无法容忍家门口驻扎着 威胁自己的别国军人,而迦太基人也将西西里视为禁地。罗马人开始在陆战 中取得小规模胜利,但迦太基人的海军优势明显,除控制西西里岛水域之外 ,迦太基人还不断袭击意大利沿海地区。但在此后的两次海战中,迦太基海 军接连败北。迦太基人只好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求和,于是双方签订和约。 迦太基人承认罗马对西西里岛的主权,并给罗马大量赔款,西西里成为罗马 的第一个行省。 第二次布匿战争于公元前218年爆发。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后,迦太基 人时刻不忘雪耻,经过充足的准备,公元前218年春,迦太基著名统帅汉尼 拔率领一支包括骑兵和战象在内的10万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突然从北部进 入罗马本土,这是一次勇敢的、没有后方的长途奔袭远征。面对汉尼拔大军 ,罗马人一时间惊慌失措。执政官弗拉米尼亲自率军迎战,遭汉尼拔伏击, 全军覆没,弗拉米尼也阵亡了。公元前216年,罗马军人近10万与汉尼拔的4 万步兵、1万骑兵展开决战,汉尼拔再次全歼罗马军队,给罗马军团以永久 难忘的重创。但由于远离本土作战,以雇佣兵为主体的汉尼拔军日渐消耗。 公元前204年,汉尼拔被召回迦太基,其后在迦太基南部与罗马决战失败。 迦太基被迫再次求和,条件是放弃所有海外属地,迦太基由此成了罗马的属 国。 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于公元前150年。罗马派军登陆北非,围困迦太基 城长达两年之久,后因城内发生饥荒疾病,罗马人乘机攻人城内,迦太基人 进行了六昼夜的巷战,最终也没能阻挡罗马人取得胜利。迦太基变成了罗马 的阿非利加省。 罗马人在与西地中海的主要对手迦太基进行征战时,就着手向东部地中 海进行扩张。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马其顿与迦太基结盟对抗罗马,史称第 一次马其顿战争,罗马人顶住了马其顿人的进攻。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不久 ,罗马发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97年,罗马军团在希腊境内的狗头 山击败马其顿军队,马其顿被迫放弃在希腊和爱琴海的全部领地。20余年之 后,罗马又发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71~公元前168),马其顿国王伯 尔修战败被俘。尽管后来希腊、马其顿境内仍有反罗马人的零星起义。但已 是火后余烬,很快就被罗马人扑灭。公元前149年,马其顿先于迦太基成为 罗马的一个行省。 在罗马人扩张的过程中,曾经与亚洲的塞琉古王国发生冲突,罗马军团 毫不手软,击败了塞琉古人,势力扩大到亚洲西部。在西地中海的西班牙陆 地,公元前133年,罗马派征服迦太基的名将小西庇阿率军进攻努曼提亚, 在围困努曼提亚城一年多之后,攻下该城。这样,西班牙并入了罗马。 罗马在开始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是个畏畏缩缩、只求自保的农业小邦,最 初的战争是迫不得已,但在一个多世纪的征战中,其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不 屈不挠,最终成为那个年代的常胜军。到公元1世纪,凯撒占领长发高卢, 屋大维占领埃及,此时,罗马的行省已遍及欧洲南部和西部、北非、西亚, 罗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跨欧亚非、视地中海为内海的大帝国。 精彩旁白: 罗马历史学家弗洛鲁斯(公元1~2世纪)曾记载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和罗马 将军小西庇阿会面的场景: 两位一向闻名的将军,一个在意大利战场屡获胜利,一个在西班牙战绩 辉煌……两位统帅本人就和平条件会晤谈判。他们两人长时间相对无言,一 动不动,彼此流露出对对方的仰慕之情。由于没有达成和平协议,军号又吹 响了。两人都证实,指挥作战不可能这样善于运筹帷幄,在作战中不可能如 此斗志昂扬。小西庇阿公开这样讲,他指的是汉尼拔的军队:而汉尼拔讲的 是小西庇阿的军队。 ——(法)德尼兹·加亚尔 P49-53

前言/序言

  欧洲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人类在欧洲可能已经生活了数百万年。在这块土地上,人类创造了令人眩目的古希腊文明、罗马文化,是人类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源头。
  自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凭借其发达的技术、开放的思想独领世界风骚。从“海上马车夫”到“日不落帝国”,欧洲人在这个星球上曾是何等风光。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人使自己的家园成为烽火连天的战场,大战虽有胜败之分,但敌对双方都是人财两空,昔日美丽富饶的故园也变得满目疮痍。
  但是,欧洲虽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而元气大伤,但由于重视教育、科技以及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战后的欧洲得以迅速恢复和繁荣。今天的欧洲在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方面仍居世界前列,拥有许多在全世界仍是家喻户晓的顶尖级高科技产品。欧洲人今天在享受工业文明和高福利生活的同时,正在谋求建立统一的欧洲,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话来说就是,欧洲人正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的和平统一的伟大试验……
  总之,不论是古老的欧洲,还是现代的欧洲,都有很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欧洲这片神奇的土地,去体味那美丽富饶、富丽堂皇、和平宁静、腥风血雨以及战火纷飞吧……
烽火与辉煌:一部跨越千年的西方文明史诗 (本书不包含《一口气读完欧洲史》中的任何内容)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细节丰富的史诗巨著,它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长河,亲历西方文明从蒙昧走向辉煌,再到深刻反思与重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们不求速度,只求深度与广度,力求还原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英雄、思想、冲突与艺术。 ---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与古典的奠基 (公元前 2000 年 – 公元 476 年) 【远古的迷雾与爱琴海的低语】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青铜时代的爱琴海文明,深入探讨了米诺斯和迈锡尼的宫殿社会,它们如何孕育了西方最早的航海传统与神话原型。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城邦的崛起,这不是一个统一的帝国,而是无数个独立却又相互影响的“城邦”(Polis)的试验场。 【雅典的民主与斯巴达的铁血:两种理想的碰撞】 我们将详细解析雅典城邦的政治结构演变,从梭伦的改革到克里斯提尼的民主实践,再到伯里克利时代的黄金时期。重点剖析“直接民主”的运作机制、其内在的张力与缺陷。同时,与雅典形成鲜明对比的斯巴达,其军事化的社会结构、严格的教育体系(Agoge)以及对城邦荣誉的极致追求,将被置于聚光灯下进行比较研究。 【轴心时代:哲学与理性的诞生】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关键的时期。本书将深入探讨苏格拉底对传统道德的质疑、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洞穴寓言对形而上学的深远影响,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伦理学和对自然世界的系统分类,如何奠定了西方科学思维的基石。我们不仅探讨他们的思想,更探究这些思想在雅典社会中的实际影响。 【马其顿的铁蹄与希腊化的浪潮】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如何统一希腊,以及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我们将考察希腊文化如何随着军队的步伐扩散至埃及、波斯乃至印度河流域,催生了全新的希腊化文明形态,以及这一过程中,本土文化如何被吸收、转化。 【罗马的崛起:从共和国到帝国】 本书将从罗马城邦的起源神话讲起,详述其共和体制的复杂性——元老院(Senate)、保民官(Tribune)与公民大会(Comitia)之间的权力制衡。重点分析布匿战争对罗马地中海霸权的塑造,以及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与苏拉的内战,如何暴露了共和国制度的结构性矛盾。最后,凯撒的崛起与屋大维建立元首制(Principate),标志着一个庞大帝国的诞生。 【罗马治世:和平、法律与衰落的伏笔】 “罗马治世”(Pax Romana)时期,帝国如何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精湛的工程技术(如渡槽、道路系统)和成熟的成文法(如《十二表法》的继承与发展)来维系其广袤的领土。同时,我们将细致分析导致西罗马帝国最终崩溃的长期因素:军事化过度、财政压力、蛮族渗透、社会阶层固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变迁。 --- 第二部:信仰的塑造与中世纪的建构 (公元 476 年 – 1453 年) 【黑暗中的火花:早期教父与基督教的定型】 西罗马帝国衰亡后,基督教如何从一个边缘宗教,通过君士坦丁的皈依,最终成为帝国官方信仰。本书细致描绘了奥古斯丁《忏悔录》中内在精神的探索,以及尼西亚会议等早期大公会议在确定教义正统性上的权力斗争。 【查理曼的帝国与西欧的碎片化】 探究法兰克人如何崛起,以及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的政治意义——它象征着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威的暂时和解。随后,我们将分析封建制度的形成: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契约关系、庄园经济的运作模式,以及地方权力如何取代中央集权,造成了政治上的碎片化。 【教会的盛衰:教权与王权的较量】 中世纪盛期(High Middle Ages),教皇权力的巅峰与王权的挣扎。从格里高利七世与亨利四世的“叙任权之争”,到英格兰和法国君主制下中央集权的缓慢恢复。本书将详细梳理十字军东征的复杂动机——宗教狂热、经济利益与贵族野心——及其对东西方关系产生的长期影响。 【思想的复兴:经院哲学与大学的诞生】 我们深入探讨12世纪的“文艺复兴”:修道院图书馆对古典文本的保存、伊斯兰学者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发现,以及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出现。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如何试图用理性(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论证信仰(基督教神学),是本阶段知识探索的高峰。 【中世纪的危机:黑死病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14世纪,黑死病如何以空前的速度摧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并由此引发了劳动力的短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对教会权威的质疑,以及农民起义(如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这些危机并非终结,而是为随后的巨变积蓄了能量。 --- 第三部:人性的觉醒与世界的重构 (1453 年 – 1789 年) 【文艺复兴:聚焦于“人”的伟大转向】 本书将文艺复兴视为一场对古典人文精神的重新发现,强调“人文主义”(Humanism)的世俗化倾向。细致分析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巨匠如何突破宗教主题的束缚,探索人体比例、透视法和自然科学的精确性。重点讨论文学领域,如彼特拉克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政治现实主义的冷酷剖析。 【宗教的裂痕:大分裂与信仰的个人化】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如何点燃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本书不将改革视为单一事件,而是分析路德宗、加尔文宗(预定论)和英国国教在神学观点、政治影响和社会生活上的细微差异。随后,我们将探讨天主教会为应对挑战而进行的反宗教改革,以及“三十年战争”如何将欧洲宗教冲突推向极致,最终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国家的概念。 【探险时代的浪潮与全球视野的开启】 详细描绘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如何资助远洋航行,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探险如何彻底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重点分析“地理大发现”背后的经济驱动力(重商主义)与随之而来的“哥伦布大交换”,以及奴隶贸易对美洲和欧洲社会结构产生的伦理与经济后果。 【绝对君权与理性的光芒】 在政治上,法国的路易十四及其凡尔赛宫成为中央集权绝对君主的典范。在思想上,我们将进入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对天赋人权和政府契约论的阐述,伏尔泰对宗教宽容的呼吁,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构想,以及卢梭对“公意”的探讨。这些思想如何挑战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为政治革命埋下了伏笔。 【科学革命的范式转移】 本书对科学革命的论述,着重于方法论的转变。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引发了对传统宇宙观的颠覆。伽利略通过实验和数学来研究自然界,以及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如何用万有引力定律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可预测的宇宙模型。这种基于观察和实验的思维方式,是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 第四部:革命、工业与现代性的诞生 (1789 年 – 20 世纪初)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与恐怖的辩证法】 本书将法国大革命视为一场从启蒙理想走向激进实践的复杂过程。从攻占巴士底狱到《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颁布,再到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The Terror)以及拿破仑对革命成果的巩固与扭曲。我们将分析“民族主义”观念是如何在这场革命中被激发,并成为一股重塑欧洲版图的强大力量。 【工业革命:机器、工厂与社会的分裂】 深入分析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独特条件——煤炭、蒸汽机、资本积累与稳定的政治环境。本书细致描绘了工厂制度对传统家庭结构、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人阶级生活质量的颠覆性影响。探讨亚当·斯密对自由市场的辩护,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批判。 【十九世纪的冲突与统一】 探讨在民族主义浪潮下,德意志和意大利如何通过“自上而下”的战争与外交手段完成统一。重点剖析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及其在欧洲权力平衡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将关注“维也纳会议”试图恢复的旧秩序,如何不断受到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 【帝国的黄昏与新式战争的阴影】 分析19世纪末的“新帝国主义”浪潮,欧洲列强如何瓜分非洲和亚洲,以及这种全球竞争如何加剧了欧洲内部的紧张关系。最后,本书以巴尔干的火药桶、日益僵化的军事同盟体系,以及军备竞赛的白热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拉开了序幕,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 --- 本书的视角是纵深的、批判性的,它聚焦于思想、结构和制度的变迁,而非仅仅是王室血脉的更迭。通过对不同时代驱动力的细致剖析,读者将能理解欧洲文明是如何在继承古典遗产的同时,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创新,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认知的现代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一直认为要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篇幅内概括数千年的欧洲历史,是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拥有化繁为简的魔力。它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懂得取舍的艺术。作者似乎有着清晰的筛选标准,那些对塑造现代欧洲精神内核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事件和思潮,无一不被精准地捕捉并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它更像是一部高浓缩的精华提炼,而非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通过这种精炼,读者反而能更清晰地看到一条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比如对普世价值的追求、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反叛、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重塑。这种战略性的聚焦,确保了读者不会在细节的迷雾中迷失方向,而是能清晰地掌握欧洲文明演进的本质脉络和核心驱动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读物,没想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像是在搭建一个精密的建筑群,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理区域的叙述都像是承重墙,彼此支撑,共同构筑起一个坚固的历史框架。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战争冲突时,没有陷入冗长乏味的战术分析,而是着重于探究冲突背后的深层动机和社会背景,比如资源分配、意识形态的冲突如何驱动了欧洲大陆数百年的纷争。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张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带来了什么长远影响”的深刻见解,这种洞察力是评价一部优秀历史作品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诗意的优雅,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温情和反思。例如,在论及启蒙运动那段时,作者对于理性光芒的赞美和对蒙昧的批判,那种文字中的激情和对自由思想的推崇,是能真切地感染读者的。再比如,谈到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时,那种沉重的笔调和对生命代价的深刻反思,也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情感的张弛有度,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韵律感。它成功地平衡了历史的客观性和作者的主观关怀,使得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而非冷冰冰地陈述事实。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成功的之处在于它的“可消化性”。很多欧洲史的通识读物往往因为信息量过大而让人望而却步,或者因为过度简化而流于表面。而这一本恰到好处地找到了那个甜蜜点。它对关键概念的解释清晰明了,比如封建制度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些复杂概念都被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组成部分,并且配以恰当的历史案例来佐证。我发现自己阅读时很少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这在阅读厚重历史书籍时是极其难得的体验。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欧洲复杂历史进程的门槛,让那些对历史抱有兴趣但缺乏专业训练的人,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构建起自己对欧洲历史的基本认知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心潮澎湃,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亲身经历那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欧洲历史画卷。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比如文艺复兴的萌芽、宗教改革的剧烈冲击,乃至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结构的翻天覆地变化——都能抓住其核心脉络,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描绘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宏大叙事时,依然能穿插进对具体人物命运的关注。那些国王、哲学家、艺术家、乃至普通民众,他们的抉择和挣扎,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而非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符号。它成功地避免了纯粹的年代堆砌,而是以一种高度凝练的方式,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相互作用串联起来,展现出欧洲文明发展内在的逻辑性和必然性。读完后,那种对历史因果链条的清晰认知,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再去翻阅更深入的专业著作,去探究那些被一笔带过的精彩细节。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本书的编排略显粗糙,内容上只是史实的罗列。看了一部分就进行不下去了

评分

没读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嗯,还不错,终于捋顺希腊和罗马了

评分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通俗易懂,非常棒。

评分

此书不错,值得一读。送货快,态度好,感谢。

评分

京东买书送货速度很慢,包装很差,书还不错 一分给书

评分

好书!推荐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