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帝国:西辽帝国

消失的帝国:西辽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赤军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西辽
  • 辽史
  • 帝国史
  • 中亚史
  • 游牧民族
  • 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
  • 考古
  • 断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5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07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消失的帝国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承回鹘、高昌、喀喇汗,下接蒙古帝国,由契丹余烈耶律大石西进中亚建立,区域庞大,影响深远的显赫王朝。

作者简介

  赤军,作家,游戏评论人。1995年开始小说和历史散文的创作,对我国三国史和日本中世史的论述尤见功力。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劫录》、《洗烽录》、《生命——神授的权杖》,历史散文《宛如梦幻》、《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风云信长传:霸业雄图四十九年》等,其著作在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均有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楔子
让我们的思绪溯着历史长河蜿蜒而上,把目光移向大约一千年前的撒马尔罕吧。撒马尔罕北面是泽拉夫尚河,渡过河去是一片广袤的平原,被称为卡特万草原,在公元1141年,也就是回历的五百三十六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改变河中地区归属,甚至影响到整个中亚细亚和西亚细亚命运的大决战。

第一章 长春州:丧钟敲响的地方
卡特万草原决战是在公元1141年秋季。30年前的1111年,在中原大地上,北宋和契丹辽朝(这个国家自称“大契丹”,在和宋朝交涉的时候则往往用汉名“大辽”)南北并立,都自称是正统的中国王朝。这一年是宋徽宗赵佶政和元年,契丹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元年。

黑夜来访的叛逃者
我是破辽鬼
史书记错的状元
南使射中了
红袍加身

第二章 析津府:帝国的最后堡垒
南京析津府刚得到宋军杀来的消息的时候,小朝廷上下立马乱成了一锅粥。本来正集兵往北,准备抵抗金军来势凶猛的进攻呢,没想到后院先起火了,如果真的女真人和宋人南北夹击之势完成,那么南京就像个鸡蛋一样,一晃就要散黄。这该怎么办才好?

上中下三道御策
界河边的较量
唇枪舌剑
空出了皇帝宝座
大决战的序曲
迎春门外
命运交汇之处

第三章 可敦城:浴火重生的起点
第四章 叶密立:王朝肇建的根基
第五章 卡特万:改变历史的瞬间
第六章 河中府:大厦崩塌的开端
第七章 起儿漫:终局的荒草残垣

精彩书摘

  阿拉伯史书上说,阿赫马德·伊本·哈桑“强迫他们(驻守东境的契丹、突厥人)与妻子隔离,想使他们不再繁殖”。这句话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向他们夺取妻、儿为人质;二是抢夺他们族中的女人。不管是哪一种含义吧,总之这些契丹、突厥人怒不可遏,起兵造反,数千上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东喀喇汗朝的首都喀喇斡耳朵。
  阿赫马德·伊本·哈桑集结大军前来抵挡,因为那些契丹、突厥人都是从东方迁来的,绝大多数并不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他还打出了“圣战”的旗帜,一路势如破竹。这些契丹、突厥人吃了败仗,被迫退回到东部边境,大概阿赫马德·伊本·哈桑也再无力追杀,于是对立状态就一直延续了下去。
  这些契丹、突厥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是继续呆在这里,等待时机复仇呢,还是离开东喀喇汗国,到别处去发展呢?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听说有一位契丹族的菊儿汗或者天祜皇帝领兵杀了过来,大喜过望,急忙派人前去联络,愿意归服于大石麾下。
  这些曾为东喀喇汗国镇守边境的契丹和突厥人,数量有一万六千帐,一帐就是一个家庭,大致等于一万六千户,可动员的兵力在两万以上,大石在叶密立城整整积聚一年,麾下有四万户,兵力应在五万左右,两者相加,已经是中亚地区非常强大的一股势力了。大石得到这些族人的投奔,不仅军力得到扩充,他还从这些新归附的人们口中,得知了更多有关东喀喇汗国的内情。
  仿佛有一扇窗户在大石面前打开,使他看清了自己的敌人,看清了广袤的中亚细亚。然而,在综合了各方面的情报以后,大石却并没有趁胜进兵,直捣七河地区、攻陷喀喇斡耳朵、再南下喀什噶尔,他反倒在两国边境上停了下来。他在等什么呢?原来他在等东喀喇汗国自己崩溃。
  ……

前言/序言


遗落的辉煌:探寻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权力更迭与文化交融 本书聚焦于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一个在传统史学叙事中常常被忽略却对欧亚大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它不是对某一单一帝国的细致描摹,而是对横跨广袤草原、沙漠与山脉的多个强大政权及其相互作用的宏大梳理。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不同文明在地理、宗教、经济和军事层面上是如何碰撞、融合,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文化版图。 第一部分:草原的脉动与信仰的张力(公元10世纪末 - 12世纪初) 本卷首先考察了欧亚大陆腹地,即传统意义上的“中亚”地带,在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进程中展现出的复杂图景。 一、北方的权力真空与新势力的崛起 在喀喇汗王朝逐渐衰微,伽色尼王朝将目光投向印度次大陆的同时,位于东部草原的新兴力量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力量继承了草原民族的军事传统,但同时又深受定居文明的影响。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些早期突厥化政权的组织结构、军事动员能力,以及他们在绿洲城市建立的贸易网络中的角色。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宗教(特别是伊斯兰教的逊尼派教义)来巩固统治,并有效管理多民族、多信仰的臣民。 二、波斯东部与东方的回响 在伊朗高原的东部边缘,塞尔柱人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本书不限于塞尔柱帝国自身的兴衰,而是着重探讨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对河中地区和呼罗珊的影响。塞尔柱人的到来,不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对既有行政体系和宗教教育机构的重塑。我们分析了“尼扎姆王朝”(Nizamiyya)等教育机构的设立,如何将正统逊尼派教义推广至中亚腹地,以此对抗什叶派势力的渗透。 与此同时,遥远的东方,宋朝的文官政治达到了顶峰。尽管与中亚存在遥远的地理距离,宋朝在技术、商业和金融上的进步,通过丝绸之路上的中介群体,对中亚的经济产生了间接但重要的刺激作用。我们描绘了宋瓷、铁器如何成为草原贵族彰显身份的奢侈品,以及由此引发的间接贸易路线的调整。 三、信仰的交汇点:异教徒与定居者的互动 本部分特别关注了那些尚未完全皈依伊斯兰教或仍保持本土信仰的群体。例如,在天山南北麓,佛教、摩尼教的残余影响力与新兴的伊斯兰教义之间的微妙平衡。通过对考古学文献和波斯语、突厥语史料的交叉比对,我们重构了这些地区不同宗教社区之间日常的经济往来、法律纠纷的解决机制,以及通婚现象对文化身份的稀释与重塑过程。这展示了一个比传统“伊斯兰世界”概念更为多元和流动的权力空间。 第二部分:新秩序的建立与东西方的张力(公元12世纪中叶 - 13世纪初) 随着老一代帝国的衰落,一系列强悍的、具有明确地域特征的新兴政权开始填补权力真空,并在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构建起全新的互动模式。 一、草原王权的新形态:建立在适应性之上的统治 在本书探讨的时间段内,草原民族的政治智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学会了如何将游牧的军事优势与定居文明的财政、行政经验相结合。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政权如何通过“以夷制夷”的策略,在不同的绿洲城市间安插亲信,同时维持对广袤草原的有效控制。这种“伞形”的权力结构,有效地分散了风险,增强了政权的韧性。 二、丝绸之路的重塑与商业帝国 本卷重点考察了丝绸之路沿线商业网络的区域性重组。由于某些传统节点的衰落或战乱,商业活动被迫向新的方向转移或加强了对内陆深处的依赖。我们利用当时的商业信件、海关记录(如有限的残存资料)来重建贸易路线,特别是对“战略物资”——如军马、稀有金属、草药——的跨区域流动进行了深入的追踪。这揭示了一个高度专业化和区域化的贸易生态系统,它不像后世的蒙古帝国那样具有压倒性的统一性,而是由多个相互竞争但又相互依存的商业中心构成的网络。 三、周边大国的战略应对 当欧亚腹地的权力发生转移时,周边的强大政权如宋朝(南宋)、花剌子模、以及拜占庭的边疆势力,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南宋主要采取了侧重于防御和外交补偿的策略,以确保西南边境的稳定和既有贸易的延续。而花剌子模王朝则试图扮演中亚的主导者,其对外扩张的雄心与周边新兴势力的利益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我们分析了这些战略决策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以及它们如何无意中为接下来的历史巨变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文化继承与历史的断层 在对具体政权和事件进行梳理之后,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这一时期在文化和技术上传承下来的遗产。 一、知识的存续与传播 尽管战乱频繁,但中世纪中亚一直是重要的知识汇集地。我们关注了医学、天文学和哲学著作在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活动。许多被后世欧洲文艺复兴所重视的希腊、波斯和印度学问,正是通过这一时期的学者和书吏,得以在中亚的各个宗教中心得以保存、注释和增补。这表明,即使政治权力发生更迭,知识的生命力依然能够通过宗教机构和商业精英的网络得以延续。 二、建筑艺术与地方风格的成熟 本书通过对卡拉汗式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突厥化伊斯兰建筑在细部装饰上的创新,展示了这一时代艺术上的成就。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宗教或宫廷的象征,更是不同文化元素相互渗透的物质证明。例如,砖雕、釉面瓷砖在不同地区的使用频率和风格差异,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权力中心对周边文化的影响范围。 三、一个未竟的统一:为后续的变革做铺垫 本书最终将落脚点放在对这一时代特征的总结上:这是一个充满活力、高度流动,但缺乏一个能长期主导全局的单一霸权的时代。各个政权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彼此制衡,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正是这种复杂性、相互渗透性以及未完成的统一性,为随后蒙古帝国的突然崛起,在既有的基础设施上迅速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土壤。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线性、单一的帝国兴衰史观,理解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中亚的辽阔图景,认识到其作为欧亚大陆权力中枢的复杂性与不可或缺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封面那抹深沉的青色,仿佛瞬间将人拉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如椽巨笔所描绘的宏大叙事深深吸引了。文字间流淌着一种古老而厚重的气息,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遥远王朝的尘土味儿。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对于不太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也能很快地把握住事件的脉络。作者似乎对史料有着近乎苛刻的考据,每一个引用的细节都显得那样扎实可靠,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可信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手法,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了鲜活的血肉和多维的动机。那种对权力斗争、文化冲突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让人在阅读之余,不断进行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近距离审视那个辉煌而又充满变数的时代,感受历史的磅礴力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阅读过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笔极为精炼,却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读起来毫不费力,简直是一种享受。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那些复杂的政治角力、军事部署,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比如说,书中对某次关键战役的描写,简直就是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刀光剑影、鼓角齐鸣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让人忍不住屏息凝神。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细节,这使得这个“帝国”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区域标记,而是一个真实存在、有着丰富内在肌理的社会实体。我常常在深夜里捧读,那种与历史进行深度交流的感觉,是其他许多同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更深层次的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多识的向导,深入一片未被充分探索的古老遗迹。我常常停下来,去查阅一些书中提到的地名和人名,发现作者在很多地方的解读都颇具新意和洞见。它不仅仅满足了我们对“发生了什么”的好奇心,更着重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其深远影响是什么”。特别是关于那个王朝的文化融合与制度创新部分,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打破了我过去对“边疆民族”的一些刻板印象。他笔下的那个世界,是多元、复杂且充满活力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重塑,许多过去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以深入挖掘的视角,让一个看似遥远的古代文明重新鲜活起来,充满了讨论的价值和学术的深度。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偏执要求的人,很多历史作品因为史料不足或叙事上的跳跃性而让我感到遗憾。然而,这部作品在处理关键转折点上的细致入微,真的让人肃然起敬。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疑问都进行了预判和解答,行文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仪器。我尤其欣赏它对“衰亡”过程的刻画,没有简单的归咎于某一个外力或内乱,而是展现了一种系统性的、渐进式的瓦解过程,充满了宿命般的悲剧美感。这种对复杂因果链条的梳理能力,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解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历史谜团,每解开一个部分,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它绝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而是能沉淀下来,反复咀嚼的精品。

评分

我很少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阅读体验,但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我确实有些恍惚。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他知道何时该加快速度展现历史的波澜壮阔,何时又该放慢笔触描摹那些个体命运的沉浮。这种收放自如的叙事技巧,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丝毫没有冷场或冗余。更让我心神激荡的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商贾、农夫乃至宫廷成员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线,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交织。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类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一部真正具有温度和深度的历史力作,绝对值得任何对古代中亚及欧亚大陆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儿子很喜欢?

评分

物流超级快 书本很好 不错

评分

京东618活动价格实惠。物流迅速好评。

评分

小孩子学习用的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读书节入手真是超值了,囤起来慢慢看~

评分

大小合适 不错东东 价格适中 是喜欢的味道

评分

你店的都很好质量也不错。谢谢!

评分

京东活动价实惠,物流迅速,好评!

评分

非常好我喜欢很满意怎么样够字了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