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

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
  • 历史知识
  • 历史手册
  • 简明
  • 普及读物
  • 文化
  • 教育
  • 参考书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20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23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是与《简明中国历史读本》配套的工具书,以《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的知识体系为框架,收录相关基本历史知识,为读者提供一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中国历史知识手册。《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包括中国历史名词、中国历史大事记、夏商周纪年表、历代年号纪元表,共四部分。

目录

一 中国历史名词
(一)历史理论范畴
(二)考古学文化与古史传说时代
(三)夏商周
(四)秦汉
(五)魏晋南北朝
(六)隋唐
(七)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
(八)元
(九)明
(十)清

二 中国历史大事记
三 夏商周纪年表
(一)夏王朝年表
(二)商王朝年表
(三)西周王室与诸侯纪年表
(四)东周王室与诸侯纪年表

四 历代年号纪元表
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名词索引

精彩书摘

  76.《竹书纪年》战国时期魏国史书。该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竹书纪年》。其在晋初出土于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古墓中,故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
  全书凡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史事,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
  作者当是魏襄王时期的史官。其所记载史事与《史记》等不尽相同,对古史研究有较大价值。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而后有晋时整理本传抄流行。至唐宋之际,整理本亦逐渐散佚。元明之际出现《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学者多认为是伪书。清代以来有学者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
  77.《墨子》墨子及其后学著作。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创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有七十一篇,后亡佚十八篇,故今传本《墨子》仅五十三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者有《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其余大都为墨家后学所作。其中《经》、《经说》和《大取》、’《小取》,均属名辩之作,以讨论人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等问题为主,称《墨经》,或称《墨辩》。
  78.《孙子兵法》古代兵书。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作者为孙武,春秋末年齐国人,以兵法十三篇求用于吴王阖间,被拜为将。《孙子》全书共十三篇,叙述简洁,内容富于哲理性,对历代行师用兵、讲习武备影响至深,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至今仍被广泛传诵。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有竹简本《孙子兵法》,其中有不少字句与今传本不同,而与失散在汉唐旧籍中的《孙子》引文比较接近,是了解《孙子》的流传和校勘《孙子》的宝贵资料。另有五篇《孙子》佚文为研究汉初佚篇《孙子》的面貌提供了新的线索。
  79.《孙膑兵法》古代兵书。古称《齐孙子》。题名作者孙膑,据说为孙武后世子孙,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曾与庞涓在一起学习兵法,庞涓事魏惠王为将军,使人召孙膑入魏,妒其贤而施以膑刑(剔去膝盖骨),故世称孙膑。后孙膑逃离魏国奔齐,出奇计大败魏军。最早明确记载孙膑有兵法传世的是《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唐以前散亡。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本《孙膑兵法》,经整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的十五篇,下编则是一些尚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根据简文所记史事和人物,其成书年代当在齐宣王之后。
  80.《老子》道家经典。又称《道德经》。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聍(dan),楚国苦县(今河南鹿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王守藏室(藏书室)之史。孔子去周都洛邑,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著书上、下篇,凡五千余字,分为八十一章。今传本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而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亦略有不同。亦有学者认为此书当为老子后学所编定,成于战国时期。
  81.《庄子》道家经典。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北)人,曾作过漆园吏,约生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3世纪初叶,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其崇尚自然,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的超脱,多借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庄子》一书经西汉时刘向编定,为五十二篇。今传本仅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晋人郭象的定本。其中内篇为庄周自己的作品,外篇和杂篇可能掺杂有其门人和后来道家的著作。
  82.《荀子》荀子著作集。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齐襄王时去齐国,在稷下学宫讲学,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后去楚国,为兰陵(今山东莒南)令。他是战国末期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也被誉为这一时期诸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汉代因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其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孙卿子》三十三篇。
  而据刘向所述,所见荀子著作凡三百三十三篇,除去重复者编定为三十二篇,与今传本相同。唐杨惊注此书时改为二十卷。杨惊以为书中的《大略》到《尧问》六篇当是后人所作。
  83.《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又称《韩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为韩国人,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著述在生前即已流传。西汉时刘向校书,羼人几篇他人著作,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编定《韩子》为五十五篇,相传至今。
  84.周公周初政治家。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北),称为周公。周文王死后,周公辅佐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摄政,亲率师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又与召公主持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归政于成王,自己留守成周,与召公“分陕而治”,即负责治理陕原(今河南陕县西)以东地区。在此期间,周公“制礼作乐”,在建全西周各种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方面亦多有建树。
  85.管仲(约公元前730—前645)春秋时期齐国名相,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生产发展,增强国力,并以“尊王攘夷”相号召,维护周襄王的正统地位,救存被狄人攻灭的邢、卫二国,多次与诸侯国盟会,使齐桓公首获霸主地位。其思想主张汇编为《管子》一书。今传本《管子》由西汉时刘向编定,原为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
  ……

前言/序言


《世界文明的兴衰:从史前到数字时代的恢弘史诗》 导言: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超越地域限制、聚焦于全球范围内文明演进脉络的通史著作。我们试图描绘一幅横跨数万年的画卷,探究人类社会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资源约束和思想激荡中,从最初的部落聚集,逐步发展出复杂的社会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认同。这不是对任何单一区域历史的深入挖掘,而是致力于捕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竞争与融合的宏观动态。我们将关注那些塑造了人类共同命运的关键转折点,解析驱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深层力量。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形态(约公元前 5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本部分将考察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飞跃——农业革命及其带来的定居生活模式。我们将详细分析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帝国、印度河谷文明的城市规划,以及东亚早期农业社会的形成。重点讨论了文字的发明、灌溉系统的发展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国家形态和复杂的宗教信仰体系。 随后,我们将转向地中海东岸,深入剖析腓尼基人的航海贸易网络如何打破了区域隔阂,以及希伯来民族的“一神论”思想如何为后世的伦理与信仰奠定了基石。在东亚,本书将概述早期王朝的兴起,着重分析社会阶层化、青铜器技术在礼仪和权力结构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早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观念的萌芽)如何开始构建世界观。我们探讨的视角是,这些早期文明在应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独特路径。 第二部:轴心时代的思想爆发与古典帝国的崛起(约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500 年) 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被认为是“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史上的关键时期。本部分将细致阐述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如何挑战传统神话,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如何塑造了西方政治学与伦理学的根基。我们也将对比分析这一时期在其他区域发生的深刻思想变革: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及中国儒家和道家学说的确立。这些思想体系不仅提供了精神慰藉,更成为了组织庞大帝国的意识形态工具。 接着,本书转向对古典帝国构建与衰落的比较研究。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军事工程与行政管理模式,如何实现了对地中海世界的长期控制。同时,对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沙皇之治”及其高效的交通与税收制度进行分析。在远东,秦汉帝国的统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成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标志着一个庞大、稳定、具有高度文化同质性的区域政治实体的诞生。我们将对比这些帝国在应对边疆压力、内部结构性矛盾以及精英更迭方面的不同策略。 第三部:中世纪的区域化与跨区域交流(约公元 500 年 – 公元 1450 年) 古典帝国解体后,世界进入了区域化发展的阶段。本部分将重点研究这一时期的权力重构。在欧洲,日耳曼王国的建立、基督教的世俗化渗透以及封建制度的形成,构成了西欧复杂多元的政治版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拜占庭帝国对罗马遗产的继承与演变。 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伊斯兰世界的崛起与扩张。从阿拉伯半岛的兴起到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的黄金时代,伊斯兰文明如何继承并融合了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与哲学遗产,并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东亚,唐宋时期的技术革新(如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应用),以及成熟的文官制度如何支撑了长期的经济繁荣与文化精致化。此外,本书还将考察中美洲玛雅城邦的兴衰轨迹,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如加纳、马里等黄金王国的贸易网络与社会结构,以展现世界历史的多元性。 第四部:全球性的连接与剧变(约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914 年)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共同开启了近代世界的序幕。本部分将详细分析欧洲技术(特别是航海技术)的进步如何导致了跨洋联系的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哥伦布大交换”对全球生态、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奴隶贸易的残酷性及其对非洲和美洲社会造成的结构性破坏将得到严肃探讨。 我们将研究早期现代国家的兴起,如中央集权化的法国波旁王朝与君主专制的巩固。同时,对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在管理庞大、多元人口方面的成就与局限进行对比分析。在思想领域,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如何孕育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出了关于主权、人权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新范式。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对生产力、城市化进程和阶级关系的颠覆性重塑,将作为进入现代社会的核心议题。 第五部:全球冲突、意识形态竞争与技术统治(公元 1914 年至今) 二十世纪的历史是前所未有的集中化与毁灭性的。本书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社会经济原因,帝国体系的瓦解,以及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我们将对比研究不同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自由民主制——在冷战时期的全球角力及其对非殖民化进程的影响。 最后,本书探讨后冷战时代的技术爆炸与全球化加速。信息技术的革命如何重塑了经济活动、政治参与和文化传播的形态。全球治理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分配不均、跨国恐怖主义的兴起,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构成的复杂命题,将作为本书的收尾部分,引导读者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及其历史根源。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过去如何塑造了我们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当下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让人爱不释手。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所吸引,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质感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内页的字体选择恰到好处,大小适中,行距宽松,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物介绍部分,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精美的历史地图和人物肖像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经过精心考证和绘制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比如,在描述某个朝代的疆域变迁时,那张清晰的地图能让人瞬间对当时的地理格局有个直观的认识,远比纯文字描述要来得深刻。此外,书中的小标题设计得非常别致,既能概括章节内容,又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文学色彩,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呈现上做到了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可以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组织得极为清晰,仿佛一座精心规划的知识迷宫,但每条路径都清晰可见,让人不易迷失。我发现它在内容的广度上做得相当出色,无论是上古神话的源头探寻,还是近现代思潮的涌入与碰撞,都有所涉猎,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脉络。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梳理这个宏大框架时,并没有牺牲细节的准确性。他擅长在宏观叙事中自然地嵌入重要的制度细节、文化现象乃至社会风俗,这些小片段如同散落在历史河流中的珍珠,熠熠生辉,让人在了解大势的同时,也能品味到历史的“烟火气”。例如,谈到某个朝代的财政制度时,作者会顺带提及当时的货币形制和税收在民间如何运作,这种由表及里的阐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感知性,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冷静和洞察力,读起来让人感到心安。它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艰涩术语,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情境,但同时,它也保持了足够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没有流于肤浅的“历史小故事”的层面。作者的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描述人物的性格特质或历史转折点的紧迫感时,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鲜明的画面感。我尤其喜欢那种夹杂在严肃分析中的,偶尔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幽默感或哲理性的反思,它们像是给沉重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不失深度。这种平衡的把握,使得本书既可以作为严肃的学习参考,也可以成为睡前放松心灵的良伴。

评分

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叙事风格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在历史的长廊中穿梭,游刃有余地把握着节奏。他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和深层驱动力的剖析。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对于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事件,作者的态度是持重和审慎的,他会尽可能地呈现多种观点,并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什么”的结论。这种启发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比如,对某次重大改革的介绍,作者不仅梳理了改革的措施,还细致分析了改革前后社会结构的细微变化,甚至牵扯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心理动向,使得整个历史图景变得立体丰满起来,不再是扁平化的教科书叙述。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历史连续性的强调上,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作者似乎很在意如何将看似割裂的朝代和事件连接起来,他总是在探讨当前阶段时,不忘回溯到前因,或是展望未来的影响。这种“前后呼应,螺旋上升”的叙事结构,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历史纵深感,让人明白历史并非孤立的片段堆砌,而是一个相互影响、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这种处理方式,对于理解历史的“惯性”和“变局”非常有帮助。比如,当我们读到某个新政权的建立时,作者会回溯去分析前一个王朝衰亡的体制性弊端是如何为新政权提供了改革的契机与路径,这种因果链条的清晰呈现,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学习的逻辑性,让人对历史的演进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评分

内容简单了点

评分

已经有了简明中国史与世界史读本了,看到是张海鹏著,所以下手了!

评分

凑单买的,还不错。

评分

京东图书品质好,赶上活动,囤一批书,慢慢看。

评分

居住在窑洞里的农民长期穴居在延安附近的黄土坡上,毛泽东因长征而产生的疲惫在些许宁静中得以恢复。1936年底,他的女儿李敏出生了,他可以陪伴在这个刚出生的女儿身边共享天伦之乐。李敏也是毛泽东与贺子珍所有的子女当中唯一长大成人的一个。然而,毛泽东与贺子珍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了。1937年,贺子珍再次怀孕,她要求毛泽东送她去苏联接受医疗护理。长征中遗留在体内的流弹碎片引起贺子珍很多生理上的病痛,她考虑堕胎。去了苏联莫斯科以后,贺子珍一直停留在那里,经过再三斟酌,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可孩子降生后,很快又因为肺炎夭折了。四岁那年,李敏被送往莫斯科陪伴母亲。早在1936年,被找到的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两个孩子已经去了莫斯科。他们在那儿团聚了。1939年,毛泽东与贺子珍正式离婚。

评分

非常非常棒哈哈哈哈开心

评分

还没看 多买点书有空涨涨姿势

评分

中学生以上的都可以读这本书

评分

中国历史年表(修订本)中国历史年表(修订本)中国历史年表(修订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