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福柯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Foucault]

牛津通识读本:福柯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Foucaul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加里·古廷 著,王育平 译
图书标签:
  • 福柯
  • 哲学
  • 社会学
  • 历史
  • 理论
  • 文化研究
  • 后结构主义
  • 权力
  • 知识
  • 20世纪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2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4299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牛津通识读本
外文名称: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Foucaul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福柯》由美国圣母大学哲学教授加里·古廷撰写,在很小的篇幅内对福柯作出了精彩的解说,为这位深奥的哲学家那复杂丰富的思想提供了导航。清华大学教授、福柯研究学者刘北成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从美学到惩罚体系,从疯癫与文明到尼采与先锋思想,福柯的作品对20世纪晚期的现代思想影响深远。然而,在涉及面广与影响力强的同时,这些作品也以晦涩难读著称。《牛津通识读本:福柯》为福柯的作品提供了可信的导读,这些作品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等广泛领域;同时,作者加里·古廷还探究了一些关键主题,这些主题在福柯深入研究身份、知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等领域时,曾让他甚为着迷。

作者简介

  加里·古廷,美国圣母大学哲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当代法国哲学、科学哲学以及宗教哲学。著有《20世纪法国哲学》(2001)、《实用自由主义与对现代性的批评》(1998)、《米歇尔·福柯的科学理性考古学》(1989)、《宗教信仰与宗教怀疑主义》(1982)等;编有《剑桥福柯指南》(1994)。

精彩书评

  本书是对福柯作品的一流介绍,为这位深奥的哲学家那复杂丰富的思想提供了导航,并且处处流露出信心,彰显着明晰,非经年研究福柯的学者难以做到。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 托德·美

目录

致谢
缩略语
1 生平和作品
2 文学
3 政治学
4 考古学
5 系谱学
6 戴面具的哲学家
7 疯癫
8 罪与罚
9 现代性经验
10 古代性经验
索引
英文原文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生平和作品
  “不要问我是谁……”
  关于福柯,我首先要提到的是这句话:“不要问我是谁,也不要希求我坚守自己、保持不变……让官僚和警察们去费心保存好我们的身份证件吧。”(《知识考古学》,第17页)
  福柯如愿以偿,因为已知的事实足以支撑对福柯一生的各式各样的解读。其中一个版本将福柯的一生描绘成一个标准的、一帆风顺的学术成功故事:
  福柯生于法国一个显赫的外省家庭,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医生。在享有盛誉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期间,福柯就崭露头角,显示出一颗学术之星的潜力。得益于他在学术和政治上的关系,福柯避免了那些有哲学抱负的学者在法国通常走的老路——在高中教学;相反,他得到索邦大学一位名教授的资助,在写论文期间有机会数次游历瑞典、波兰和德国,而他的论文一经出版就赢得了学界泰斗们的好评。接下来的八年里,福柯优游于数种教授职位之间。1966年,《词与物》出版,这本学术畅销书使福柯最有希望继萨特之后成为法兰西“思想大师”。几年之后,福柯(继曾入选的柏格森和梅洛-庞蒂之后)成功获选进入法国思想界精英的汇聚所——法兰西学院,他也由此登上了法国学术界的顶峰,得以摆脱日常的授课任务而潜心思考、研究。此后,福柯开始周游世界(先后到过日本、巴西、美国加州等地),四处讲学,高调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同时著书立说,以几本关于犯罪和性的名著成为几乎所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到1984年福柯去世时,已有数十本关于他的书面世,在他死后,福柯更是声誉日盛。
  然而,关于福柯的身世还有另外一个同样可信的版本:
  作为一名有专制倾向的医生的儿子,福柯天赋异禀但有情感问题。他是一名备受折磨的同性恋者,在巴黎高师期间接受过精神病理治疗并可能试图自杀过。福柯憎恨法国社会,因此选择了一些国外的低级职位来逃避法国社会,但是在国外,福柯也未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和解放。在光鲜耀眼的学术成功的外表之下,福柯终生都在追求极端的感官体验(他称之为“极限体验”),为此他曾尝试过毒品和性虐待,不到六十岁就死于艾滋病,据说该病是福柯在旧金山的浴室中染上的。
  我们同样可以把福柯的一生讲成一个充满政治抱负和社会运动激情的故事:
  从一开始,福柯就酷爱独立,积极致力于追求自己和别人的自由。在他最复杂、最有学识的论著中充满了对压迫的憎恶;福柯甚至将自己最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视为提供给各种暴政反抗者们的“工具箱”。在这方面,福柯的目的达到了:在反精神病理治疗运动中,在狱政改革和同性恋解放运动中,福柯都被奉为英雄……
  这些故事都不是假的,但它们共同的真实性使我们无法以任何确定的图画来描绘福柯的一生,而这正是福柯所希望的。帕特里夏·东克尔的小说名为《幻象福柯》,莫里斯·布朗肖所写的讣告题为“我想象中的福柯”,这些标题里都暗藏着智慧。至少就目前而言,我们对福柯的私生活知之甚少,对于他的生活和作品之间的联系最多也只能臆测。詹姆斯·米勒那本《福柯的生死爱欲》正表明了此种臆测有限的可能性以及明显的危险所在。
  但是,既然我们可以从福柯的作品中解读福柯的生活,又为何执意要将福柯的生活融入他的作品呢?福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的写作,想要了解福柯,这些作品远比那些侥幸逃出了记忆歪曲的琐闻轶事和福柯保持自己私人生活空间的努力更有参考价值。
  解读福柯,最好的出发点是《雷蒙·鲁塞尔》——这是福柯此生唯一的一本文学研究专著,一部被他称为“非常私人”(《死亡与迷宫:雷蒙·鲁塞尔的世界》,访谈录,第185页)的作品。福柯选择鲁塞尔作为研究对象,这本身就具有启示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当福柯在一家左岸书店与鲁塞尔的作品不期而遇时,鲁塞尔(1877-1933)充其量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边缘作家,一个“实验派作家”。他的作品不遵循任何文学理论,也不从属于任何文学流派或运动,而是源于他对自己作家身份的一种自大狂式的自命不凡。(事实上,当时知名的精神病理学家皮埃尔·雅内曾研究过鲁塞尔,将其诊断为罹患了一种“转化了性质的宗教狂热症”。)得益于祖上留下的财富,鲁塞尔能够全身心投入写作,然而,从1894年直至逝世,除了受到一些超现实主义作家的提携性质的评论以及小说家雷蒙·凯诺的真诚膜拜之外,鲁塞尔所创作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作品所引发的主要是嘲笑或冷遇。
  这一点不足为奇,因为鲁塞尔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事物和动作的琐细描写,即使以先锋派的标准去衡量也有点过于奇特。正如他在那篇题为“我的某些作品如何写就”的文章(遵照他的意思,该文章在他死后方得出版)中解释的那样,他经常是根据自己奇怪的形式结构法则来创作的。例如,他会要求自己在一个故事的开篇和结尾用两个短语,这两个短语只有一个字母不同但意思却天悬地隔。遵照此律,一个故事若以“旧的撞球桌垫上的白色字母”开头,就要以“白人关于那群老强盗的信”结尾。此外,他还运用很多其他的写作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基于同声或同形字词的双重含义。
  鲁塞尔最吸引福柯的是其被边缘化的地位——没有获得文学成功,同时被归类为“精神有问题”者。对那些被主流标准排斥在外的人群,福柯总是显示出兴趣和同情。这起初大抵是源于法国知识分子对于资产阶级一贯的厌弃态度,但随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烈的个人信念,抵制一切试图划定整个社会的规范性排除法则。这种信念逐步演化成福柯对社会活动的热衷(例如他关于监狱改革的作品),同时促使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那些致力于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人士可资利用的“工具箱”。
  第二章 文学
  我梦想成为布朗肖。
  我们已经看到,福柯试图通过写作来逃避任何固定的身份,试图不断地成为另一个人从而不真正成为任何人。我们终归要追问福柯之所以有这种追求的原因,但现在,让我们先来进一步理解福柯的这一计划。
  一个惯于怀疑的读者可能会认为,福柯想要通过写作来逃避自我身份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因为很明显,选择写作生涯就等同于选择了一个确定而特别的身份:一位作者的身份。事实上,米歇尔·福柯不就是那个生前和死后同样闻名、同样重要的大作家吗?难道这不是他的身份?
  对于这种质疑,福柯一篇著名文章的标题可被视为回应,即“作者是什么?”。成为作者是否就意味着拥有一种身份(某种特定的本质、属性、人格),是否就和成为一名英雄、一个撒谎者或者一位恋人一样?写作是否使我成为某一种人?
  让我们从“作者”一词的常识性定义入手:作者即写书的人。更准确一点,既然一位作者很可能只写了一些不曾收录出版的诗歌或文章,我们可以把作者定义为写了文本的人。但我们马上意识到这也不尽合适。任何写出的东西都可以叫做文本,包括购物单、课堂上传递的小纸条、回给电话公司查询账单的电子邮件。我们都写过这样的东西,但这并不能使我们成为作者。正如福柯所指出的,即便我们想要收集如尼采这样伟大的作家写的“所有东西”,我们也不会把上述文本包括在作品之列。只有某些文本可以算做一位作家的“作品”。
  我们的定义还存在另一个缺陷。某人可能的确写下了一个文本,并且属于恰当的类别,但却不是作者。向秘书口授文本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还有比这更复杂的情况:例如,某电影明星“在他人的协助下”或者“通过向他人讲述”而完成了一部自传;或者一位政客“写”了一个专栏或发表了一篇演说,而这些稿件都是由幕后的一个助理团完成的;再比如一名科学家是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该论文由他的实验室成员共同完成而他自己事实上只字未写。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作为作者并非如我们的简单定义所设定的那样,只是某类文本的字面“致因”(生产者)。相反,作为作者实质上意味着被认定为要对文本负责。福柯指出,不同的文化传统依据不同的标准来明晰此类责任。举例来说,在古时候,所有有一定权威的医学文本都被认定是希波克拉底这样的经典作家的作品。而另一方面,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时期,文学文本(如诗歌和故事)曾一度佚名流传,不被视为应该确定作者的文本(可与我们文化中的笑话相比较)。
  出于这两种考虑——某些类别的作品能够有作者;而某些作品通过明晰责任使某人成为作者——福柯得出这样的结论:严格意义上,我们不该谈论“作者”是谁而只能谈论“作者功能”。作为某文本的作者不只是和该文本存在着事实上的联系(比如从因果关系上导致了该文本的产生);它还意味着要扮演某种与文本有关的社会和文化角色。作者身份不是一种自然身份,而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建构因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异。
  由此,福柯进一步指出,在某一既定文本中起作用的作者功能和作为文本作者的单个自我(一个人)并不对应。任何一个“由作者创作”的文本都存在着多个自我来共同完成作者功能。因此,在一部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中,叙事者“我”并不是写下“我”所讲述的故事的人,但这二者都有权宣称自己是“作者”。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该小说运用了叙事声音“马塞尔”和普鲁斯特“他自己”之间的复杂互动。福柯在一篇数学论文中发现了同样的多重性,论文的前言中出现了感谢丈夫支持的“我”,这个“我”有别于在正文中论证定理、写下“我假设”“我总结”的“我”。当然,肯定有一个人写下了文本的文字,在这个明显的意义上说只有一个单一的作者。然而,身为作者,此人担负了各种不同的角色,从而对应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身份:“作者功能的效用就在于分散这些……同时存在的自我。”[“作者是什么?”,《福柯主要作品集》(卷一),第216页]
  如我们所见,对于福柯这样不想要固定身份的人,作者的角色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写作还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使“我”远离“自我身份”。为了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再回到前文关于作者的常识性定义:作者是写了某个文本的人。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作者身份的复杂性。就连认为作者(无论从哪种意义上去理解)生产了他所写作的文本(导致其存在)这样常识性的理解也有不妥之处。在《事物的秩序》一书中,福柯对这一问题条分缕析。他说,尼采启发我们对于任何文本都要问一个重要的问题:“谁在说话?”(是谁——从哪个历史位置、出于何种利益考虑——在主张被人聆听的权威?)福柯接着说,马拉美的回答是,至少就文学而言:说话的是“文字本身”(《事物的秩序》,第305页)。循着马拉美的思路,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文本的产生要归功于文字,归功于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
  这种情况当然是存在的。每种语言都包含一种丰富的概念结构,这种结构在语言的每一个节点上规定着我如何言说甚至规定着我说什么。莎士比亚式的英语能够生动地描述鹰猎运动,但是却无法用来解说足球。莎士比亚的剧作之所以对鹰猎运动写得行云流水又复杂逼真,一方面自然是由于莎翁对此运动颇有兴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为描写此类运动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如果莎士比亚死而复生去观看一场世界杯足球赛中德国队和英国队的对决,尽管他是一个大作家,也会觉得极难对看到的比赛作出准确的描述。我们对足球的描述要远胜过莎士比亚:不是因为我们有更高的文学禀赋,而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这样的语言。
  但是,你或许会说,这是一个特例,只是由于莎士比亚时代没有足球运动而已;只要给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文增加一些描述足球运动的词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的确如此,但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能够在实际中使用的任何语言都处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点上,因此都会有局限性。其次,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任何语言都可能存在结构上的根本局限,这种局限使得该语言无法进行某些类型的表述。这种情况似乎确实存在——举例来说,歌德和里尔克的德语作品中的一些表达很难找到精准的英文翻译。海德格尔甚至说——尽管不清楚他这样的结论从何而来——只有用古希腊语和德语才能充分讨论哲学问题。
  相应地,作者们写作时所说的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源自他们独特的见解或才能,而是他们所用的语言的产物。在文本中,多半时间只是语言在说话。作者们对此会有各式各样的反应。一种通行的(也是浪漫主义的)观点认为,作者们是在努力对抗语言的强制结构以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人洞见。这种观点有一个假设,即作者能够拥有一种个人的、前语言的见解,要表述这种见解就必须同语言约定俗成的言说倾向作战。另一种相反的“古典主义的”看法认为,作者是在接受并运用标准结构来完成暗含了一种传统见解的新作品。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观点,还是古典主义的看法,二者都将当前的写作看成是个人正在表达自我;他们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表达的内容是作者自己的个人观点还是作者对传统观点的征用。但是,福柯尤其感兴趣的是另外一种作者能同语言发生联系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关键所在不是用语言来表达自我,而是用语言来消弭自我。
  与这种作者身份对应的是和“作者之死”相关联的一种文学现代主义——尽管从上文的讨论可知,这种“死亡”实质上只是作者作为自我表述者这一概念的死亡。替代“作者之死”的观点是,作者是让语言展现自我的工具。这一观点在《作者是什么?》一文中并不突出,反而在此后福柯的一些论著中得到了彰显。例如,在《事物的秩序》中,福柯说:“我们现在最感好奇的问题是:什么是语言,我们如何找到一种外围的方法使语言利用自身显现出来而同时又不失其丰富性?”(《事物的秩序》,第306页)
  在福柯入选法兰西学院的就职演说中,这一观念非常显著(该演说法文标题是L'ordredudiscorse,却被英译做“论语言”)。在这场应邀而作的公开演讲中,我们能感觉到福柯个人对这一主题的强烈共鸣:他开篇就说,“我真希望自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这次演讲……我更愿意自己被话语所包裹……在说话的此刻,我但愿听到一个不知名的声音,这种声音先于我很久而存在,让我只是陷在这种声音里……(《论语言》,第215页)。福柯将自己联想成如贝克特剧中人物莫洛伊般的现代主义声音:“我必须继续;我不能继续;我必须继续;只要还有话,我就必须说,我必须说话直到这些话找到我,直到它们说了我……”(塞缪尔·贝克特,《无名者》,引自《论语言》,第215页)在后来的演讲中福柯还声称,一种观点认为作者就是“贯穿一组文章或叙述的原则,是作品意义的源头以及作品之间连贯性的基础”,该观点与其说是创造性表述的根源倒不如说是一种关于限制的原则,因为在其影响之下,我们被迫要按照某个作者的全盘筹划来阅读文本。最后,福柯巧妙地把这番理论游思引入当下的场合,他说他所期望的声音,“那个先于我、支持我、引导我讲这些话又暂存在我的演说中”(《论语言》,第221页)的声音其实就是让·伊波利特,他所尊崇的老师,也是他在法兰西学院哲学系所任主任一职的前任(《论语言》,第237页)。对福柯而言,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语言能够而且必须带着我们突破主体的甚至多主体的表达模式。
  ……

前言/序言

  序言
  刘北成
  谁是福柯?
  这里说的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全名:米歇尔·福柯,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1984年死于艾滋病,享年不到五十八岁。
  本书作者加里·古廷告诉我们,关于福柯,除了一些简单的生平事实外,可以讲出不同版本的故事。为什么会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版本?这是福柯自己掩饰的结果吗?又是,又不全然如此。不仅仅关于福柯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而且关于其他人和事也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只是现在人们已经正视一个故事的众多不同版本,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同版本拼成一个版本,或者从中筛选出一个版本当做真故事。造成这种结果,正是福柯所乐见的,也是福柯参与促成的。
  福柯的多数著作都是在讲故事,但每一次都在讲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版本。他讲疯癫,不是把疯癫当做认识对象、当做一种疾病,而是把疯癫当做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意识,考察其在现代化中的遭遇。他讲刑罚,不是把酷刑到监狱简单地视为是一种文明进步,而是讲监狱体现了现代社会阴暗的一面:现代社会的基石乃是监视和操练人的肉体的“反法律”的规训(纪律)。他讲性史,质疑流行的近代“性压抑”假说,揭示近代以来性话题的“话语爆炸”以及制造和监管各种性态的体制的形成……
  这样的故事是对现代进步历史观的挑战。那么,这样的叙事有什么正当的知识论基础吗?福柯质疑了传统“求真意志”主导的知识论哲学,提出了命名为“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话语分析方法和权力─知识理论。
  福柯的著作是在颠覆“常识”,耸动听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学术策略?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将。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宏大叙事的挑战,体现了西方现代社会边缘群体的不满和诉求,促成了新的知识转型和社会进步。也有人说,福柯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极左思潮的一个代表,其激进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需要大加挞伐。
  按照福柯的观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都成了“有争议的知识”;那么,请君入瓮,福柯本人及其著作当然也是一个开放的话题。
  有人说,福柯是萨特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有意思的是,萨特去世前,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已日渐消退,而福柯去世后,其思想影响反而日益扩展。这样一个“反文化”的思想家如今甚至成为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读本”的一个选目。而这又有何种意谓呢?
  福柯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他的主要著作已经有了中文译本。他的一些概念也已被广泛使用。但是,不论中外,对福柯著作的理解依然不是一件易事。于是就有了解说的需求。加里·古廷用这样小的篇幅做出了一个精彩的解说。无论读者是否熟悉福柯,大概都能从中受益。
  本书附有英文原文。有能力的读者如果只读中文部分,那就太可惜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即有时直接阅读原文,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另外,福柯的一些术语如何翻译,也是有争议的。譬如sexuality,目前国内有多种译名:性欲、性征、性经验、性状态、性态等。再如,知识考古学,有人主张译成“知识的考掘”。这些也涉及到对福柯思想的理解和中文的知识建构。
  在福柯遗体告别仪式上,一位哲学家宣读了福柯的一段文字,其中说到:“如果对知识的热情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的增加,那么这种热情有什么价值呢?……今天的哲学如果不是思想的自我批判工作,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不是致力于认识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思维,而是证明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这是福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福柯的一个理由。
探寻现代思想的暗流:一场关于权力、知识与主体性的哲学漫游 在二十世纪的哲学星空中,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无疑是一颗耀眼而又神秘的巨星。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颠覆性的分析,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对权力、知识、话语、疯癫、性、监狱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的理解。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暗流,悄无声息却又强劲有力地渗透进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大众文化的肌理之中,引发了一场又一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如何被塑造”的深刻反思。 福柯的思想并非一套固定的哲学体系,更像是一系列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考古学式的发掘,他深入到历史的尘埃之中,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关于我们自身形成的隐秘机制。他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权力并非仅仅是压迫性的,而是弥散在社会结构、规训机制和话语实践中的一种生产性力量;知识并非是中立客观的,而是与权力紧密相连,共同构建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分类;而我们所谓的“主体”,也并非是先验独立的个体,而是在历史性的权力-知识关系中被塑造、被规训、被生产出来的产物。 权力:无处不在的规训之网 谈论福柯,不得不提“权力”。但他对权力的理解,远超出了传统的君主、国家、法律等宏大叙事。福柯认为,权力并非仅仅存在于顶层,而是一种弥散性的、渗透性的力量,它遍布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学校、医院、监狱、家庭,甚至我们的言谈举止之中。他将这种权力称为“规训权力”(disciplinary power)。 规训权力并非通过公开的暴力或强制来运作,而是通过一套精密的监控、评估、奖惩机制,将个体塑造成符合特定规范的“顺从的身体”和“驯化的主体”。例如,在学校里,等级森严的教室布局、考试制度、教师的审视目光,都在不断地规训着学生,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努力学习、追求进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和劳动力。在医院里,医生对病人的观察、诊断、治疗方案,以及病人必须服从的医嘱,都是规训权力运作的体现。 福柯著名的“全景敞视”(panopticon)模型,便是对规训权力运作方式的生动阐释。设想一座圆形监狱,中心有一个瞭望塔,囚犯被安置在塔的周围。瞭望塔中的狱卒可以随时观察到囚犯的每一个举动,但囚犯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正被观察。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囚犯的自我规训,他们会因为害怕被发现而主动收敛行为,时刻保持警惕。福柯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机构,如学校、工厂、精神病院,都运用了类似全景敞视的原理,通过看不见的监视来内化和巩固权力。 更重要的是,福柯指出,权力不仅仅是压迫,它同时也是“生产性的”。权力通过制造知识、话语和规范,来“生产”出我们所理解的现实,以及我们自身的身份。例如,对“疯癫”的医学化和专业化,使得“疯子”成为了一个被定义、被隔离、被治疗的对象,而这种定义和治疗本身,就是权力运作的产物。 知识:权力意志下的历史建构 与权力紧密相连的是“知识”。福柯挑战了那种认为知识是独立于权力、客观中立的启蒙理性观念。他认为,知识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或反映,而是“权力-知识”(power-knowledge)的联姻产物。 在福柯看来,知识的生产过程,往往是在特定的权力关系中发生的,而这些知识又反过来巩固和加强了现有的权力结构。他提出的“话语”(discourse)概念,是理解他这一思想的关键。话语并非仅仅是语言或文字,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着一套规则、信念、价值和实践,决定了什么可以被说,什么不能被说,什么被认为是真理,什么被认为是谬误。 例如,在关于“性”的话语中,从基督教的忏悔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压抑,再到后来的性科学的兴起,每一次话语的转变,都伴随着权力运作的变化。教会通过忏悔仪式,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性事,从而对性进行规训和控制。性科学的出现,则以“科学”的名义,对性进行测量、分类、分析,并以此来确立新的权力关系,例如医生、心理学家对性行为的权威解释。 福柯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疯癫”、“性”、“犯罪”等概念的分析,展示了知识如何被建构,以及这种建构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权力目的。他并非否定知识本身的价值,而是强调我们必须警惕知识背后的权力运作,认识到知识并非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被建构出来的“真理制度”。 主体:权力-知识编织的产物 福柯的思想对“主体”的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传统的哲学往往将主体视为一个先验的、独立的、理性的存在,拥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但福柯认为,我们所谓的“主体”,并非如此。 福柯认为,主体是在历史性的权力-知识关系中被塑造、被生产出来的。我们对自身的认知,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的欲望和行为,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在的规训和话语的影响。例如,我们如何理解“男人”或“女人”,如何理解“正常”或“不正常”,如何理解“健康”或“疾病”,这些理解都深受社会文化中关于性别、道德、医学等话语的影响。 福柯将这种主体形成的机制称为“主体化”(subjectivation)。他分析了各种技术,如忏悔、自我审视、行为规范等,这些技术使得个体能够将外部的权力-知识原则内化,并以此来塑造和管理自身。例如,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规训,个体将社会强加的规范变成了自己内在的准则,从而成为一个“规训的主体”。 福柯并不认为这种主体化是完全被动的,他同时也关注个体在权力-知识结构中可能存在的抵抗和反叛。他认为,即使在最严密的规训体系中,也可能存在着微小的裂缝,个体可以通过质疑、反思、重新定义,来挑战既定的权力-知识秩序,并探索新的主体可能性。 福柯的遗产: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 福柯的思想并非一套静态的理论,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思想实验。他以其独特的历史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工具,来审视和批判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 他的研究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看似中立、客观的知识和话语,深入挖掘它们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要认识到,我们对自身的理解,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秩序,并非是天然的、不可改变的,而是历史性的建构。 通过对规训、权力、知识、话语、主体等概念的深刻剖析,福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性的本质,反思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隐秘力量。他的思想,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权力-知识编织的复杂网络中的位置,并鼓励我们去思考,如何在被规训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探索更自由、更具可能性的存在方式。 理解福柯,或许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他所开启的思考,无疑是通往理解现代世界和我们自身最深刻的路径之一。他的作品,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更自觉、更批判的观察者,去辨识那些无形的力量,去质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秩序,去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更加真实的意义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或许在于它在呈现福柯思想的颠覆性时,所保持的一种冷静的距离感。它并没有陷入狂热的赞美或极端的批判,而是将福柯的理论视为一个有机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来考察。作者在解释“规训权力”的运作机制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仿佛透过显微镜观察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在日常的微小实践中进行自我巩固的。这种描述的客观性,反而增强了福柯理论的穿透力,因为它不是在推销一种观点,而是在展示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几个福柯的名词,而是获得了一种“去自然化”的思维习惯——即开始质疑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分类的合法性基础。这种思维习惯的植入,远比单纯的知识传递更为宝贵。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与福柯本身那种略显冷峻的学术文风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非专业”读者沟通,用词精准而不失亲和力,避免了哲学论著常见的冗长和重复。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福柯后期对“自我技术”(technologies of the self)的关注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许多导读都会在权力分析部分停留太久,而忽略了福柯晚年回归伦理学和主体实践的转向。但这部作品平衡得很好,它既承认了权力分析的基石地位,也给予了后期的自我塑造议题应有的重视。这种平衡感,让读者得以一窥福柯思想的整体光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些已经被过度引用的爆炸性概念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是如何成为主体”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具历史维度和批判深度的理解框架。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理论略有涉猎的人,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结构上的高效性。它没有花费大量篇幅去追溯福柯早年受到的哲学影响,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的理论建构,比如将“知识/权力”视为一个内嵌的系统而非外在的压迫力量。这种直截了当的叙事方式,极大地节省了读者的认知负荷。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福柯那跨越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等多个学科的庞杂体系,浓缩成了一个连贯的、可被理解的故事线。我个人认为,对于初次接触福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就像一个高清晰度的蓝图,让你在深入细节之前,先对整个思想“建筑”的布局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它不是终点,但它绝对是通往福柯思想世界的最佳起点,确保你的第一步走在正确的方向上,避免了在术语泥潭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部小册子实在让人大开眼界,简直是思想的速成课,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后结构主义哲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救星。我之前对福柯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星的概念,比如“权力/知识”这种时髦词汇,但这本书就像一个清晰的导航图,带我迅速穿越了他思想迷宫的入口。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福柯那些晦涩的理论,比如谱系学和考古学,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着专业术语望而却步的局外人,而是能够以一个更自信的视角去审视当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机制。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有信心去啃更原著的文本,而不是一开始就被那些复杂的术语吓跑。对于想要快速建立起对福柯宏观思想框架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维跳板。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种“极简介绍”系列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要在区区几万字内勾勒出福柯这样一位巨匠的全部思想脉络,无异于痴人说梦,难免会流于肤浅的概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部作品在精简的同时,巧妙地保留了思想的锐度和批判的锋芒。它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福柯的主要著作,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了他思想演变中的关键转折点——从对疯癫和监狱的分析,到对主体性建构的深入探讨,每一步都交代得逻辑清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将福柯描绘成一个僵硬的理论家,而是展现了他思想的动态性和与时代背景的深刻互动。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理解,他的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特定历史情境的回应和挑战。它没有提供所有答案,但它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迫使你重新思考你习以为常的“常识”究竟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评分

This is my favorite crossbody purse ever. I own a few crossbody bags but I always come back to this one. It just has the perfect size and can fit so many items that other smaller bags simply cannot. It fits all of the necessary items as well as my gun comfortably without the need to carry a large purse. I have purchased one for my mom too and she was able to pick the color she wants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options.

评分

书虽小,却干货十足。对于福柯不仅浮于“介绍”的层次,而是沿承了一切优秀理论家应有的批判性精神,就事论事地既分析了福氏诸多经典作品,又提供了自己的视角。从这一角度而言,法国人不仅成就了自己,也以自己的所为所著成就了诸多学者。以学科/研究领域为切入点,显得较为清晰,读者读之也有重点。(当然,对于这样一位理论巨擘而言,我们怎么来分类进行分析,都会遗漏很多大有益处的元素,此诚乃遗憾)。从《罪与罚》这一部分开始,我体会到了阅读学术性作品的至乐 —— 我已许久没有这种感觉,而找回这种感觉的确非常幸福。其后的部分读的异常畅快,又让我拾起了阅读《规训与惩戒》,《性经验史》乃至边沁的相关著作的冲动,也让我想起自己当时撰写论文时候的幸福感。

评分

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当大家看到我的这一篇评价时,表示我对产品是认可的,尽管我此刻的评论是复制黏贴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肯定商家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差评我会直接说为什么的。所以大家就当作是产品质量合格的意思来看就行了。

评分

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了解福柯的入门读物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普及用的小册子,方便携带,看起来也快

评分

经典的书,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