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看点:
1、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2、毛泽东:独立自由解放的引导者,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性启动者
3、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为民务实清廉的真正典范,贯彻群众路线的代表
4、回溯中国梦的艰辛探索,2013年重大社科出版工程
5、离毛泽东最近的人倾情回忆,跟回忆人亲的人欣然执笔,友情亲情爱国情爱党心跃然纸上
6、披露的党史国史高层珍闻,展现毛泽东重大决策的心路历程
《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内容以毛泽东1949年12月-1950年2月、1957年11月两次访问莫斯科及其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多次会见和交往为主线,其中还包括毛泽东领导抗美援朝战争,规划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三反”“五反”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进程。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其理想、抱负、胆略、情操、胸怀、神采和风范在本书中得到完美体现。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是一次与读者见面。
《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党史研究和中国革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是缅怀伟人、重温精彩历史故事的一次心灵之旅。
邸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8年4月生人,祖籍河北省深泽县。1969年加入空军高炮部队,1970年执行援外任务,10次参加对空作战,7次受部队通令嘉奖。1973年调武汉空军从事文艺创作,剧作《鹰击长空》获大军区一等奖。1983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任宣传干事、记者、编辑、总编。
多年来共出版专著近20部,发表诗词和文章700余篇(首)。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风雨人生》、诗词集《岁月回眸》、小说集《父与子》、纪实文学《橄榄枝与黄玫瑰》及《西双版纳散记》等。
近年来先后撰写了“邸延生伟人系列丛书”之《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文革”前夜的毛泽东》、《毛泽东与中国经济》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内容被多家报纸、电台连载或连播。
前言
第一篇 开国领袖不远万里首访莫斯科
关山飞渡日夜兼程为了新中国
1.新中国成立伊始 毛泽东日理万机
2.毛岸英婚礼简朴 中共中央议访苏
3.新中国大事初定 毛泽东准备出访
4.毛泽东率团离京 手榴弹置轨天津
5.毛岸英忠心耿耿 毛泽东父子情长
6.离国境前传捷报 父子话别满洲里
7.贝加尔湖引长思 西伯利亚抒豪情
第二篇 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震动世界
毛泽东审时度势把握原则高屋建瓴
8.毛泽东到莫斯科 贵宾别墅待嘉宾
9.斯大林迎毛泽东 宾主第一次会谈
10.克里姆林宫祝寿 毛泽东观看演出
11.二次会谈起波澜 毛泽东审时度势
12.毛泽东大发雷霆 斯大林转变态度
13.毛泽东答记者问 波罗的海吟长诗
14.写述评驳艾奇逊 周恩来赴莫斯科
15.朱仲丽见毛泽东 毛泽东餐桌罢宴
第三篇 周恩来紧密配合毛泽东积极外交
中苏两国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6.几经会谈多成效 周恩来首当其冲
17.中苏间多次谈判 毛泽东吟《蜀道难》
18.中苏结盟惊世界 东西方喜忧不一
19.接连举行招待会 斯大林破例出宫
20.贵宾别墅传佳话 连夜致电刘少奇
21.代表团别莫斯科 毛泽东启程回国
22.回望苏联千里雪 归国途中致谢电
第四篇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斯大林因病逝世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华民族作牺牲
23.回国怒斥违纪者 开会讲话阐条约
24.全党抓经济工作 发号召打败美帝
25.朝鲜战场形势紧 中共中央议出兵
26.毛泽东遣子赴朝 斯大林赞毛泽东
27.毛岸英壮烈牺牲 新六所领袖垂泪
28.电令痛歼侵略者 毛泽东斥贪污犯
29.中朝大败美国兵 苏共中央发贺电
30.中苏关系大发展 毛泽东视察黄河
31.斯大林与世长辞 周恩来赴苏吊唁
第五篇 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斯大林
毛泽东率党政代表团二访莫斯科
32.赫鲁晓夫初上台 北京欢迎苏联客
33.苏联积极援中国 解放军将帅授勋
34.苏共否定斯大林 中共召开紧急会
35.正确评价斯大林 发表《论十大关系》
36.东欧局势不稳定 中国积极想对策
37.中苏关系笼阴影 毛泽东拍案抗衡
38.周恩来出访东欧 伏罗希洛夫访华
39.莫洛托夫遭清洗 毛泽东二次访苏
40.莫斯科国际会议 毛泽东独领风骚
41.毛泽东见留学生 发表莫斯科宣言
42.莫斯科会议结束 毛泽东率团回国
邸延生
《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共计分为5篇、42个章节,全书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为了党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不远万里访问苏联,奔赴莫斯科同斯大林会谈开始,我通过广泛地搜集素材,并多方请教当事人以掌握真实历史中的具体情节和画面,用意在于真实地再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苏两国关系史上的第一次最重要的正式外交活动,反映和刻画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其外交活动中的大智大勇、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伟人神采和领袖风范;在莫斯科,面对深受整个东方世界人民爱戴和敬仰而又颇为傲慢的斯大林,毛泽东在谈判桌前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他审时度势,牢牢掌握原则、把握机会,尽力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地展开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重大外交活动,在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下,终于赢得了这次战略外交的圆满成功。众所周知,在当时,斯大林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伟大胜利者,是很不愿意放弃苏联在中国所取得的既得利益的;而新中国刚刚诞生,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很薄弱,根本无法同苏联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相“抗衡”。毛泽东以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据理力争和毫不动摇地向斯大林提出了由苏军“管理”的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等敏感问题,使斯大林颇为恼火;但毛泽东又适时地郑重表明中国是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得到苏联的帮助,和苏联一样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所要走的道路也必定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一来,又使斯大林深深感到不能失去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位可靠盟友”,只得在毛泽东的一再坚持下做出了让步。继而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又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敢于藐视一切困难的博大胸怀,在强敌面前毅然决定派出自己国家的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不可一世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的武装侵略,这不仅是斯大林所始料未及的,同时也深深感动了斯大林,使这位处于“东方霸主”地位的“强者”最终掉下了热泪,从而更加巩固和促进了中苏两党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战斗友谊。
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毛泽东作为开国领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和为国为民而操劳。他不仅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时时处处严格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号召和教导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全体共产党员“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反对贪污受贿和腐化堕落,他多次提醒和告诫党内的每一位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党的领袖,他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执行的自己首先执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这样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也都在他的领导下自觉而积极地这样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不仅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使自己国家的国防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巩固和提高,使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赫鲁晓夫担任了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毛泽东在百忙中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第二次访问了莫斯科 —— 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上一次毛泽东所面对的是“盛气凌人”的斯大林,而这一次他所面对的却是迫切需要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支持的赫鲁晓夫;毛泽东再一次审时度势,在莫斯科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攻势”,既巧妙地斡旋于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之间,又尽一切努力向前来参加莫斯科会议的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共产党、工人党组织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和立场,赢得了包括苏联共产党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和工人党组织的敬仰和称赞,在世界人民面前为中国人民又一次赢得了莫大荣誉。
我写这部书,主旨在于使亿万热爱毛泽东的人们对毛泽东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的具体活动能有一个比较系统而真实的感知和了解;除了主笔展现毛泽东率团两访莫斯科外,内中还包括了毛泽东所领导的抗美援朝战争,继而规划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三反”、“五反”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过程。
诚然,如我以前所说,写领袖人物难,写毛泽东更难。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38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那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和为建设新中国日夜操劳、鞠躬尽瘁的精神,依然无时无刻地不在感染和激励着亿万热爱他的人们,包括他的工作作风和他的生活细节、一举一动,直至今日依然牵动着亿万热爱他的人们的心;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无比敬仰和爱戴,不单是因为他具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因为他的思想、他的作风、他的精神和他时时事事都以人民的利益、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的实际行动而历史性地形成和造成的。生前的毛泽东无限热爱他倾心竭力为之服务的中国人民,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了人民的事业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兴盛奋斗了一生、操劳了一生;可以说,作为领袖,用人们现在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标准来衡量,毛泽东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诸多的亲人,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呕尽了心血,他为使中华民族能够尽早一天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生活俭朴,待人热情,在长者面前他是学生,在年轻人面前他是老师,在人民面前他是儿子,在同事面前他是同志;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对同志、对人民充满了爱,对敌人、对剥削者、对共产党内和社会上的一切腐化堕落分子充满了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老百姓能够尽早一天过上好日子,他不辞劳苦地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从风雨中走来,他从人民中走来,他从艰苦奋斗中走来,他从改天换地的斗争中走来——当人民满怀激情地向他欢呼“毛主席万岁”时,他总是用他那充满了湖南乡音的口吻高呼“人民万岁”和“同志们万岁”,由此可见人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我写毛泽东,首先得益于我是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在毛泽东时代,无论人们干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教导,各行各业都自觉地以毛泽东的思想和指示办事,人人以毛泽东的教导规范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准则。正是在毛泽东时代,才涌现出了时至今日依然被人们视之为楷模的英雄模范人物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欧阳海……正是他们的模范行动和榜样作用,激励着毛泽东时代的人们为建设祖国而忘我地奋斗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尽管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人们始终充满了勇于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正是由于这一切,才是我写毛泽东的根本的力量源泉和真正的精神动力。
再有,我写毛泽东,得到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档案馆诸多同志及国家的一些部委、省市和部队、地方同志们提供的大量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得到了毛泽东的家人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社办公厅、新华出版社诸多同志的热情鼓励和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朋友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要想完成这部书稿并得以问世是不可能的。为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诚恳希望能够继续得到他们的积极支持与帮助,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众多相知的朋友和同志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以使我能够写出更多、更好一些的作品,奉献给人民,服务于社会。
2006年12月28日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光是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中国与苏联两国领导人之间那段跌宕起伏的关系。我总觉得,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官方叙述的背后,而“真情”二字,恰恰指向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考量与挣扎。毛泽东,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两次踏上莫斯科的土地,每一次都意义非凡,每一次的背后,必然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意识形态的较量,以及个人领导魅力的展现。想象一下,当年的毛泽东,这位来自东方古国的革命领袖,在克里姆林宫的深邃走廊里,与斯大林、赫鲁晓夫这样的人物进行对话,那该是怎样一番场景?他们讨论的,不仅仅是两国的外交政策,更是世界革命的方向,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未来,甚至是人类文明的走向。我想,这本书定会深入剖析这两次访问的来龙去脉,揭示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会谈的气氛,双方的表情,甚至是那些未被记录在案的只言片语。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窥见那位伟大的革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智慧与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深切的关怀。
评分“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我对历史的兴趣,往往在于那些宏大叙事背后,隐藏着的个体命运和情感纠葛。毛泽东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时刻,而他两次前往莫斯科,无疑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关键节点。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着重描写这两次访问的细节,例如,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毛泽东是如何准备这次远行的?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又带给了他怎样的触动?与苏联领导人的每一次会晤,都会是充满智慧与策略的交锋,我希望能读到关于这些对话的深度剖析,了解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际战略等方面的真实考量。更重要的是,“真情”二字,让我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毛泽东在面对复杂国际局势时的内心独白,他作为一国领导人的责任感、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他个人情感上的起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历史书写,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下,一位伟人所经历的抉择与担当。
评分“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尤其是那些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人物。毛泽东,毫无疑问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核心人物之一,而他两次踏足莫斯科,无疑是他外交生涯中极其重要的篇章。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官方文件和宣传之外,而“真情”二字,恰恰暗示了作者可能在尝试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包括毛泽东当时的真实想法、他与苏联领导人之间微妙的互动,以及他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策略。我尤其想了解,第一次访问时,中国刚刚建立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是怎样的,那种“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后,有多少是出于理想,又有多少是出于现实的考量?而第二次访问,中国与苏联之间的裂痕已经开始显现,毛泽东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他是否对苏联的领导层有过失望?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深入、更人性化的视角,让我对那段历史以及那位伟大的领导人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新书,书名是“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光看书名就很有吸引力。我的兴趣点在于,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些历史解读那样,仅仅停留于事件的表面陈述,还是会真正地去挖掘那些人物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情感?“真情”这个词,让我觉得作者可能是在尝试打破一些固有的历史叙事,去呈现一个更人性化、更具生命力的毛泽东形象。他两次访问莫斯科,这期间的时间跨度、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中苏关系本身的演变,都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我特别好奇的是,第一次访问时,中苏关系是怎样的如火如荼,而第二次访问时,两国关系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甚至破裂?毛泽东在这两次访问中,心态上会有怎样的变化?他是否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有过质疑?他对斯大林、赫鲁晓夫这样的人物,内心又是如何评价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更应该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温度,理解他们之所以那样做的原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对那段重要的历史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留意到一本新书,书名叫做“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一听到“历史的真情”,我脑海里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被官方叙事掩盖的,或是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真实情感和决策过程。毛泽东去莫斯科,这绝对是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一直很好奇,在他两次去莫斯科的行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只是那些公开报道的会谈内容,而是那些会谈之外,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是怎样的微妙互动?每一次访问,都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第二次访问时,中苏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走向了分裂的前奏,那么,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他去莫斯科,是带着怎样的期待,又带着怎样的忧虑?这本书的名字里有“真情”二字,让我觉得作者可能不是简单地陈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去挖掘毛泽东作为一个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真实想法,他的情感波动,他对与苏联关系走向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挣扎与选择。
评分200/100活动买的,买时便宜,活动后更便宜
评分不错的书籍,不错的价格,服务不错。
评分包装精美。
评分好书。
评分《历史的真情两访莫斯科》内容以1949年12月-1950年2月、1957年11月两次访问莫斯科及其与的多次会见和交往为主线,其中还包括领导抗美援朝战争,规划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三反”“五反”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进程。
评分不错的书本,质量和送货都很快
评分《历史的真情》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研究和中国革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是缅怀伟人、重温精彩历史故事的一次心灵之旅。
评分《历史的真情》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研究和中国革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是缅怀伟人、重温精彩历史故事的一次心灵之旅。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