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家曾纪泽(1839-1890)》为台湾著名外交史学家李恩涵先生早年在美游学期间所著,采用了大量中、英、日文献资料,论证充分,是了解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必读书目。
《外交家曾纪泽(1839-1890)》自曾纪泽的家世背景与早年学行开展,可从中了解其父曾国藩的言传身教对于曾纪泽的影响。其后,以曾纪泽的外交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一生事业进行了专题化的具体研究。对于曾纪泽对洋务的认识、中俄伊利交涉、中法越南交涉、使欧晚期、自欧返国5个阶段的外交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外交家曾纪泽(1839-1890)》线索明了,史料充足,论证充分,是一部研究曾纪泽外交活动的佳作。
李恩涵,1930年生于山东诸城。美国加州大学博士(1971)、夏威夷大学硕士(1964)、台湾师范大学学士(1954)。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副研究员;台湾大学合聘教授、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兼任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Reader,A。P。)、代主任、高级讲师;加州大学讲师。著有《晚清的收回矿权运动》(1963)、《曾纪泽的外交》(1966)、China‘squestforrailwayautonomy,1904-1911(1977)、《近代中国史事研究论集》(第一册,1982;第二册,1987)、《日本军战争暴行之研究》(1994)、《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925-1931》(1993)、《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1999)、《东南亚华人史》(2003)、《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2004)、《注视日本新军国主义的动向》(2007)、《八十忆往:家国与近代外交史学》(2011)等书14册及学术性论文100多篇、时论30多篇。
著者自序
再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家世与早年学行
第二章 洋务的认识
第一节 西方语文的知识
第二节 近代国际政治的知识与运用
第三章 中俄伊犁交涉
第一节 崇厚的失败与曾纪泽使俄
第二节 谈判前的筹划
第三节 谈判的进行与改订新约
第四节 伊犁交涉的检讨
第四章 中法越南交涉
第一节 曾纪泽与越南交涉的初起
第二节 中法战争前期曾纪泽的外交
第三节 中法战争后期曾纪泽的外交
第五章 使欧晚期
第一节 中英鸦片加税免厘交涉
第二节 朝鲜与缅甸交涉
第三节 撰写《中国先睡后醒论》
第六章 自欧返国
第一节 赞襄海军衙门诸要政
第二节 筹议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第三节 盛年早丧
第七章 结论
附录一 曾纪泽大事简表
附录二 参考书目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附录四 索引
第一章 ;家世与早年学行
曾纪泽字劼刚,湖南湘乡人,为同治中兴名臣曾国藩的长子,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一八三九、十二、七),生于原籍,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三日(一八九○、四、十二),卒于北京台基厂寓邸。①实际得年不及五十一岁。母欧阳氏,为衡阳廪生欧阳沧溟之女,少曾国藩五岁。②
曾纪泽出生的当日,曾国藩即以新科翰林院庶吉士的清贵身份,启程进京。③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四月,散馆,授检讨。十二月,纪泽随其祖父、母亲及叔父国荃等北上相就。④他幼年的生活情形,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时有提及。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四月,纪泽年已一岁有半,国藩在禀父曾麟书公函中,对他曾有描述:
甲三(纪泽乳名)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⑤
是年六月二十九日(一八四一、八、十五),国藩复于禀祖父星冈公函中,提到纪泽是年患病其母许愿的事:
〔甲三之病,其母〕曾于五月二十五日跪许装修家中观世音菩萨金身,求病愈了,今年酬愿。又言西冲有寿佛神像,祖母曾叩许装修,亦系为甲三而许,亦求病愈,今年酬愿。⑥
稍后,又说他“病体复元后,日见肥胖,每日欢呼趋走,精神不倦”。至道光二十一年冬,已能讲话,朗朗上口。⑦
曾纪泽开蒙入学,为时甚早。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三月,他甫及五岁,而实际年龄尚只四岁零四个月,即入家塾就读,塾师为长沙冯树棠。⑧其时曾国藩居官翰林,勤读经史,兼治诗古文词,颇有声于时,同列中与蒙古倭仁、六安吴廷桢、昆明何桂珍、罗平窦垿、仁和邵懿辰、善化唐鉴、茶陵陈源兖、道州何绍基等最相友善,往复讨论,以实学相砥砺。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以翰林院侍讲,外放四川乡试正考官,次年(一八四四),升授侍读。⑨冯树棠是湘中名士,系应会试来京,以节义自持,因对国藩的志行,最表钦慕,愿移馆曾家,专教纪泽,每月束脩银四两。⑩纪泽入学后,先读《三字经》,续读《尔雅》《诗经》《孟子》《纲鉴》《书经》等书。五岁时,已能试写禀呈曾祖父母的信帖。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初,他的实际年龄尚不及十岁,即试作四言律诗。此后续有长进,甚得其父的欢心。冯树棠任教年余,即南返湖南,教职相继由永顺举人李如箟、叔父国荃、鄂人魏某、常德举人宋某、河间庞际云及李笔峰、文希范等担任。文氏治理学,督教甚严;国藩也于公余之暇,对其课业,提撕奖掖甚力。
道光晚年,清廷在表面上虽然仍能维持其统治权,但实际上已危机重重;外则英、法、俄、美等国加紧对华侵略,扩展其既得的利益;内则各省会党跃跃欲试,两广的变乱,尤渐趋于严重。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太平军起于广西桂平,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占领永安。当时曾国藩已官居礼部右侍郎,曾上疏奏陈民间疾苦,列举“银价太昂,钱粮难纳”、“盗贼太众,良民难安”、“冤狱太多,民气难伸”等三大时弊,认为“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大患”。明年(咸丰二年),太平军北入湖南,六月,曾国藩奉旨派充江西乡试正考官,赴任途中,适丁母忧,乃请假返籍守制。曾纪泽母子则仍留居北京,至咸丰三年(一八五三)正月,始由其母舅欧阳柄铨护送回湘,陆行至湖北襄阳,然后改搭民船,于五月抵达长沙,转返湘乡。其时交通阻滞,沿途又多盗警,纪泽母子及弟妹一行八人,旅途劳困,幼弱牵随,纪泽且曾于舟次一度落水。
曾纪泽等回抵湘乡时,国藩已先于上年冬因湘抚张亮基的保荐,奉诏“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移驻长沙。太平军则已进入长江中下游,连破汉阳、武昌、安庆,于咸丰三年(一八五三)二月,占领南京、镇江、扬州。曾国藩名为办理团练,实系编练新军,即所谓“湘军”,自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开始与太平军角逐,先肃清湖南,后更出境攻剿,克复武汉,进规九江。此后数年,双方互有进退。
曾国藩身任湘军统帅,转战各地,虽然军书旁午,而于曾纪泽的教育,从不忽视。除命他将所做课文随时派人带来军营亲阅外,对于他读书、写字、作诗及居家日常的生活,在历次家书中,也谆谆教诲,督导甚严。国藩在咸丰五年二月十九日(一八五五、四、五)致诸弟函中,论述他读书应循的方法说:
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请子植(曾国荃别号)弟将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不必能背诵,不必常温习,待其草草点完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
又说:
看书之法,经义述闻,博洽精深,非初学所能看,目下不必看也。看注疏时,有不能解者,偶一翻查,则可也。
经书之外,并教其读《史记》《汉书》《近思录》《周易》《左传》《文选》,以及韩愈、李白、杜甫、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等的诗文;而于四书、《诗》《书》《易经》等,尤嘱其加意习诵。曾纪泽的习作,间亦送请其父批正,颇获佳评。咸丰五年(一八五五)曾国藩致诸弟函中,谓纪泽与其堂妹纪梁所作的《登九峰山诗》,“文气俱顺,且无猥琐之气,将来或皆可冀有成立也”。后又评他所作的七律十五首,“圆适深稳,步趋义山,而劲气倔强,颇似山谷”,认其“情韵趣味,二者皆由天分中得之”,深表满意。
曾纪泽自幼即好习字,对真、行、篆、隶各体,都曾属意摹写。国藩一再称之为“好习气”,嘱其“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并说他“字势流美,天骨开张”,“惟间架间有太松之处,尚当加功”。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国藩将其习字与幕中僚友李鸿章、李元度、许振袆等共览,被誉为“钩联顿挫,毫用孙过庭草法,而间架纯用赵法,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国藩至觉欣慰。
但是,国藩一直不赞成他早学八股时艺,始终认为应该多读些经、史、子部好书,“若再以全力学八股试帖,则他项学业,必全荒废”;又认为“八股文八股文帖诗,皆非今日之急务,尽可不看不作”。后因准备应考湖南乡试,始命他学习制艺,礼聘名师教授,对于其抄寄来营的习作,则请此中名手时任幕僚的李元度批改。不过,曾纪泽科场的时运,实在不佳,咸丰十年(一八六○)和十一年(一八六一)两次应试,皆告落第;因此,对科名绝意企求,而专注心力研读经世致用的典籍。此后,他能够博览群书,并广求近代的世界知识,跳出科举时文的网罗,此为主要原因。
曾纪泽早期的婚姻曾纪泽婚姻生活,不甚顺遂。远在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他九岁随父旅居北京时,即有人为其提婚,惟并无何结论。稍后,由郭嵩焘作伐,欲与衡阳常大淳的幼女联婚,亦未能成。咸丰元年(一八五一),有人为他与善化前云贵总督贺长龄的女儿议婚,国藩因“耦翁(长龄字耦庚)家教向好,贤而无子,或者其女子必贤”,颇表赞同,遂于次年(一八五二)订婚。而于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一日(一八五六、四、二十五)纪泽十七岁时完婚。贺夫人来归后,持家勤俭,操厨纺织,颇能恪遵曾家的勤朴家规;惟不幸次年(一八五七)因难产逝世。其后,纪泽即由其父做主,于咸丰九年(一八五九)九月与同邑后任陕西巡抚的刘蓉之女再婚。刘夫人后随纪泽赴欧,以端娴秀静见称于西人,生子广銮及女二人。
绝意科名后的曾纪泽,居家治学更勤,涉猎也更广,“究心经史,喜读《庄子》《离骚》,所为诗古文辞,卓然成家,兼通小学,旁涉篆刻丹青,音律骑射,靡不通晓”,而于小学训诂,功力尤深,“颇识古人源流”。对于天文算学,亦极力研习。在学习天文方面,他的方法,仍是传统式的,即先自认识恒星星座入手,每夜坐待中庭,观察方位,默记在心。又将家藏有关天文诸书,如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礼通考》中所辑《观象》《授时》等篇,详加研读。在算学方面,他也颇有所获。同治四年(一八六五),代父撰写《重刻几何原本》的序文,曾就数学的原理,予以分析说:“数出于象,观其象而通其理,然后立法以求其数,则虽未睹前人已成之法,创而设之,若合符契。至于探赜索隐,推广古法之所备,则益远而无穷。”又评徐光启初纂及李善兰与英人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续译的《几何原本》,认其“不言法而言理,括一切有形而概之曰:点、线、面、体。点、线、面、体者,象也。点相引而成线,线相遇而成面,面相叠而成体,而线与线、面与面、体与体,有相形,有相兼,有相似;其数有和,有较,有有等,有无等,有有比例,有无比例。洞悉乎点线面体,而御之以加减乘除,譬诸闭门造车,出门而合辙也,奚敞敞然逐物而求之哉”!都是确有心得的论评。
注:
①衡山聂氏刊:《崇德老人纪念册》页二一、四五,《崇德老人年谱》云:曾纪泽原有长兄桢第,惟在其诞生前,即因痘夭折。黎庶昌编:《曾文正公年谱》卷一,页四。曾纪泽逝世的日期,参阅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台北,一九六一年)页八三五。
②俞樾:《春在堂全集》,杂文卷二,《曾涤生相侯六十寿序》。
③《曾文正公全集》(民国二十一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此后所引之《家书》《书札》《文集》《家训》《年谱》等,均据此版本),《年谱》卷一,页四。
④同书卷一,页五。
⑤《曾文正公家书》卷一,页二。
⑥同书,卷一,页四。
⑦同书,卷一,页六、八。
⑧《曾文正公年谱》卷一,页六;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十四,《冯树棠六十寿序》。
⑨《曾文正公年谱》卷一,页五-六;《家书》卷一,页二一。
⑩《家书》卷一,页三一;《养知书屋文集》卷十四,《冯树棠六十寿序》。
……
看到《外交家曾纪泽(1839-1890)》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飞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曾纪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求存的缩影。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列强环伺、国力衰微的年代,中国的命运是如何一步步被推向历史的十字路口的?而曾纪泽,作为那个时代重要的外交人物,他的视野、他的决策、他的挣扎,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中国。我非常好奇,本书会如何描绘他眼中的世界,以及他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为大清王朝争取一丝喘息的空间。他对“洋人”的看法究竟是怎样的?在谈判桌上,他又是如何运用智慧与勇气,对抗那些精明的外国政客?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曾纪泽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肩负的重担,以及他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巨大精神压力。书名里的年份标注(1839-1890)也暗示着他完整的人生轨迹,从一个或许还未崭露头角的青年,到成为影响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这段旅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
评分《外交家曾纪泽(1839-1890)》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曾纪泽,作为一个在晚清时期活跃的外交家,他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是如何应对外部世界挑战的感到好奇,而曾纪泽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观察点。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详细描绘他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为中国争取国家利益。他是否拥有超越时代的远见?面对强权,他又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在谈判桌上为国家争取尊严?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能够深入剖析曾纪泽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在外交活动中所坚持的原则。通过他的视角,或许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中国是如何在艰难的近代化进程中,与世界进行对话和博弈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历史时期的窗口,让我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那段岁月的波澜壮阔。
评分书名《外交家曾纪泽(1839-1890)》如同一个古老的宝箱,里面一定珍藏着许多关于近代中国外交史的珍贵回忆。曾纪泽,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充满未知的魅力。我一直对晚清时期那些在艰难环境下,肩负国家重任的人物深感敬佩。他们的决策,他们的付出,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曾纪泽在处理与列强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策略。是在条约的字里行间,还是在深邃的谈判之中?他如何平衡国内保守派的阻力与国际现实的压力?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思考,以及他是否看到了西方文明的优势,并试图为中国引入新的理念?我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更能理解事件背后的逻辑,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我想象着,读完这本书,我将对晚清时期的外交图景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外交家曾纪泽(1839-1890)》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晚清那段跌宕起伏历史的浓厚兴趣。曾纪泽,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挺身而出的名字,他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任。我常常在想,在那个西方科技和军事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中国的外交官们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的?他们是否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能主动出击,为国家争取哪怕一点点尊严和利益?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曾纪泽的个人经历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外交舞台的?他的成长经历是否塑造了他的外交理念?在处理与俄国、英国等国的关系时,他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如何炼就他的坚韧和智慧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看到中国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摸索前进的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外交家,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在近代化进程中,与世界进行艰难对话的历史写照。
评分初拿到《外交家曾纪泽(1839-1890)》这本书,便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扑面而来。那个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既要应对国内的动荡,又要抵挡来自外部世界的巨大冲击。曾纪泽,一个身处漩涡中心的关键人物,他的外交活动无疑是那个时代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一环。我很好奇,本书会如何深刻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仅仅罗列史实,还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动因?我想象着他或许会以一种充满智慧和韧性的方式,在与西方列强的周旋中,力求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本书是否会展现他谈判桌上的高超技巧,还是更侧重于他思想的转变和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叙述,去解读曾纪泽在那个时代所代表的意义,他是否代表着一种渐进改良的尝试,或者是一种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智慧?阅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近代中国外交的复杂性,以及像曾纪泽这样的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留下深刻的印记。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不畏强国,英雄男尔。中国的外教家。
评分全新正品,书还正在读。
评分开放,唯有开放。
评分商品配送中出现破损,把书搞得很脏,希望以后能够改正,因为会影响读书的心情
评分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就居住在这个国家,将毕生的时光贡献在这个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盐野七生在史学研究的视野中,也算绝无仅有了。这是其一。当然,这仅仅是从研究的形式上讲。在研究的方法论上,盐野七生是以现代史观的角度反观罗马,正如她自己所言:“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因为这样的切入点,探寻和思辨的意味就更为浓厚,相应,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是其二。
评分认真学习的好书。
评分其次,信仰的多元。在罗穆路斯时代,罗马人就已经有了很多神。而第二任国王努马即位之后,为诸神设立了等级制度,但是没有规定哪些是罗马之神。目的就是让大家懂得诸神的重要性。与一神教相比,多神教的职责不是纠正人类的道德行为,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供人祈求保护。同时,罗马没有专职神官,所以也就没有了为保全自己的阶级而执迷和争斗的情形发生。罗马人对宗教的不排他不自闭,也就意味着认可他人的神、认可他人的存在。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