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完颜绍元编著的《细说汉高祖》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首创的“细说体”写法,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汉高祖刘邦的家世、生平和时代,以及斩蛇起义、鸿门宴、灭项羽、斩韩信、诛彭越、经英布、订立白马之盟等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也介绍了萧何、张良、曹彦、樊哙、韩信等重要人物的性格和事迹。本书还涉及刘邦去世后吕后专制、诸吕封王、长安政变、文帝即位等一系列精彩事件。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首创的“细说体”写法,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汉高祖刘邦的家世、生平和时代,以及斩蛇起义、鸿门宴、灭项羽、斩韩信、诛彭越、经英布、订立白马之盟等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也介绍了萧何、张良、曹彦、樊哙、韩信等重要人物的性格和事迹。本书还涉及刘邦去世后吕后专制、诸吕封王、长安政变、文帝即位等一系列精彩事件。
作者简介
完颜绍元,满族,1955年生于上海。学历通称“七二届”。做过火头军、箍铜匠、搬运工,业余从事历史和民俗文化方面的撰述。1996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作者转变身份为该出版社的编辑。从此以编务为正业,得过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并继续以撰述为副业,其作品颇能体现个人读书兴趣和创作风格,是在历史资源中孜孜发掘切近生活原貌的细节,从中提取别有旨趣的话题,缀织成文,为爱好文史的朋友提供一份可供咀嚼回味的“零食”。近年出版的读物,有《风水趣谈》、《千秋教化》、《趣说古代官场生态》、《天下衙门》、《流氓列传》和《细说汉高祖》等。
目录
总序 自序 一 出生之谜 二 刘氏家世 三 太公其人 四 羹颉侯 五 父与子 六 母亲和兄弟 七 楚风滋养 八 少年时代的偶像 九 避祸走他乡 一○ 贫贱之交 一一 卢绾 一二 创业起点 一三 勾挂三方来闯荡 一四 秦皇的崇拜者 一五 刘邦怎样做亭长 一六 原配妻儿 一七 刘昌联姻 一八 这个女人不寻常 一九 送徒骊山 二○ 斩蛇的真相 二一 东南有天子气 二二 “我主爷起义在芒砀” 二三 内部的叛逆 二四 沛公 二五 沛丰系 二六 雍齿反水 二七 张良 二八 砀郡长 二九 怀王之约 三○ 西征咸阳 三一 竖子成名 三二 约法三章 三三 霸上惊变 三四 鸿门宴 三五 戏亭分封 三六 汉国的创建 三七 风云突变 三八 萧何月下追韩信 三九 还定三秦 四○ “抚关外父老” 四一 讨楚盟主 四二 兵溃彭城 四三 荥阳相持 四四 一面篱笆三根桩 四五 刘邦的替身 四六 成皋也丢了 四七 郦生的悲剧 四八 平定三齐 四九 韩信求封 五〇 订立鸿沟和约 五一 西楚霸王的末路 五二 当上了大汉皇帝 五三 立天子之威 五四 铲除臧荼 五五 贬韩信为淮阴侯 五六 封赏功臣 五七 元功十八人 五八 定朝仪 五九 边境的隐患 六〇 和战匈奴 六一 废赵王 六二 起用新人 六三 陈稀叛乱 六四 吕雉斩韩信 六五 诛彭越 六六 赵佗受封 六七 四皓 六八 征英布 六九 大风歌 七〇 敕太子 七一 兄弟情仇 七二 白马之盟 七三 临终遗命 七四 长乐宫的“东朝” 七五 女主称制 七六 诸吕封王 七七 齐王发难 七八 长安政变 七九 文帝即位
精彩书摘
吕公看相择婿,最终害了自家儿女子孙,这都是后话,而在当时,吕雉对老爸的预测深信不疑,尽管嫁个丈夫的年龄比自己年岁要长一半,情感上倒也投契,婚后次年就生了女儿鲁元,接着又有了儿子刘盈。顺便说一下,“鲁元”两字,并非刘邦女儿在娘家时的本名,而是其日后成为“鲁元公主”的封号,原先该怎样称呼,现在已经失考了。
然而夫妻和睦、子女双全,并未改变刘、吕两家在沛县的状况。刘邦依旧是泗水亭长,并无升迁迹象,而且按规定必须住在公务住所里,惟有休假日才能回丰邑同妻子团聚,这也是吕雉对素有“好色”名声的丈夫难以放心的地方。吕雉本人,因吕公为其建房置地作为陪嫁,或许也有能力在农忙时请一两个帮工,但自耕农的地位业已确定,尽管有才有貌,还得亲自下田务农,分不开身时,两个小孩都要带到田头上。这种辛勤劳苦,都不是她跟着父兄做姑娘时所能体会的。但是,有的刘邦或吕雉的传记,把成为刘邦妻子后的吕雉,描述成一个上要侍奉公婆、下要抚育子女、内要操持家务、外要独扛农活的贤妇孝媳,这又未免过于美化了。
最关键的一条,说婚后的刘邦与太公、刘媪还在一起过日子,用此彰显吕雉侍候公婆、内外料理的贤惠形象,不但在史书中找不出任何依据,也不符合战国以来血缘关系日趋松弛、独立的个体小家庭走向普遍化的历史事实,而秦朝的法律和风俗,更加速了这一倾向。对此,贾谊的《治安策》中,有十分形象的描述:秦的法令,富庶人家的儿子成年娶妻了,必须分家另过;贫寒人家的儿子成年而讨不起老婆,就得出赘,给富家做上门女婿。于是家人间再无亲情可言:儿子借给父亲农具,就流露出恩赐的脸色;母亲来取用畚箕、扫帚,立即受到责骂。媳妇抱着儿子喂奶,大模大样地坐着与公公讲话,全无礼貌;婆媳之间一不高兴,板起面孔就争嘴吵架…… 贾谊笔下是秦时的一般状况,未必就是吕雉与公婆关系的实况,但婚后的刘邦肯定与父母分家,不但是秦朝的法制规定,也有刘伯、刘仲的榜样在前,这是不用怀疑的,所以无论曹氏或吕雉,都不存在与公婆同耕一块田地的可能。说到平时来往,或许不至于为借用畚箕扫帚争嘴吵架,但以吕雉“为人刚毅”的个性,也绝无亲奉汤药、嘘寒问暖的可能,取间接史料反观,刘媪宁可跟着儿子死在他乡,太公数年不封,封后又凄怆不乐,始终没听见吕雉为他说情通融,又哪能捕捉到一点孝顺媳妇的影子呢? 不过,即使不用为太公刘媪那一摊子烦神,光是自己小家庭的农活家务,也就够吕雉操劳了,接着就有了下面这一段有名的故事,大意是:刘邦做亭长,常告假回乡料理农事。正逢吕雉带着一对小儿女在田里锄草,有个老人经过,向吕雉讨水喝,吕雉给他喝水,还请他吃食。老人给吕雉看相,说:“夫人是天下贵人。”吕雉请他给两个孩子看看相,老人先看刘盈,说:“夫人所以是贵人,就恃赖这个男孩。”再看鲁元,也是贵相。老人刚离开,刘邦正好过来,吕雉忙对他讲刚才有个老人看相,说我们母子都是大贵之相。刘邦问:“人呢?”吕雉说:“才走不远。”刘邦便追上那个老人,要他给自己看看相,老人说:“适才夫人和婴儿都像您,您的面相贵不可言。”刘邦连连称谢说:“假如真像您老人家所说的,我决不敢忘记您的恩德。”等刘邦富贵后,却找不到这个指点他的老人了。
这个故事,是司马迁取自汉家藏档还是采访得来,已经弄不清楚了。但他将之记述在紧随吕公看相择婿的故事之后,看来是故意让我们在前后对比中发现破绽:试想,吕公是魏国时便已成名的相术家,早就认定女儿有奇相,要替她找个贵人匹配,为此不惜将闺女熬成老姑娘,还拒绝了沛令的求婚,最终一眼相中刘邦,女儿女婿的贵人之相,还需要什么过路老人来指点迷津,给正在田里锄草的吕雉制造惊喜吗?吕雉有才,又从小看父亲执业看相,多少也懂一点门道,既笃信父亲眼力,本人也以充满自信为性格特征,哪有放着父亲的结论和自己的判断疑惑不定,倒把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胡诌几句奉作真理的逻辑?假如她没有对父亲对自己的坚信不疑,又何来不嫁县长嫁亭长的道理?再退一步设问:刘邦刚来,老人方走,间距又是刘邦能追得上,往后又是刘邦再也不能找到,偏偏就有如此巧合?再则,活了四十多年的刘邦走南闯北,还从未有人赞美他天生一个大富大贵的脸盘儿,何以吕公出现在沛县后,随后又有人跟着深入乡下田头,来报贵不可言的喜讯…… 总之,在吕公看相择婿已成事实后,马上又来这么一段,怎么看都像是多余的话。然而,如果我们将它看成是吕雉的精心设计,那就完全别具一番意味了。
前言/序言
现代人口语中对古代皇帝的称呼,习惯上是分为“两条路子”的——一种是连朝代带谥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另一种则是直呼姓名,比如“刘备”、“朱元璋”。有此区别的缘故,分析起来自然各有原因,但前者略具隔膜色彩,而后者隐含平视意味。本书的主人公刘邦,就属于后一类。
汉高祖刘邦所以值得细说的依据之一,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但是,在许多刘邦传记的视觉中,都把焦点放在他从平民到皇帝的转变上,却忽视了这个“皇帝”的特殊性——刘邦称帝时的这个“皇席”,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是中国首创皇帝制度的秦始皇的自然继承者,更不是到他曾孙刘彻(即汉武帝)时,才最终坐稳权力巅峰的“朕躬独裁”的君主。刘邦可说是顺应那个时代的特殊理念,先与众人一起打天下,又与众人一起“共天下”的。按照“共天下”的约定,这个同刘邦一起打江山的平民集团曾占据西汉上层政权达四十余年,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所以,本书的视点,对于刘邦怎样把“共天下”现状向着“家天下”改造嬗替的过程,也给以特别关注。
其次,无论从勋业还是道德评判的角度,刘邦又是最富有争议的皇帝之一。早在封建时代,既有人颂他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也有人骂他是背信弃义,狡诈无赖的“竖子”。近现代以来,这种分歧几有水火无法相容之势。比如民国“奇人”李宗吾发明“厚黑学”,推举刘邦为皮厚心黑的代表人物,因为“厚黑”彻底,所以才取得成功。又如这些年颇有一些大学者热衷探讨“痞子文化”,亦认定刘邦是“第一游民”、“流氓皇帝”,更将楚汉相争刘邦战胜的结果叹为痞子文化的源头,似乎若非如此,中国的历史文化或许会有另一个走向。反之,从正面肯定刘邦的历史作用的声音也很洪亮,比如毛泽东就直言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2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史学大师汤因比更将他和西方的恺撒并列为对人类文明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历史人物。凡此,固然反映出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价值观念的反差之大,但也说明刘邦一生作为的斑斓多彩。
所以,本书将突破一般的评传式框架,力求在贴近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让刘邦其人的思想风貌、禀赋个性、权变智谋、功过是非等,在错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与人际关系中,得到自我展示,从而使读者获得一个不受概念化影响的立体形象。
芜言既毕,接下来就请刘邦登场吧。
烽火连天:三国风云录 第一卷:乱世初现——东汉末年的暗流涌动 本书深入剖析了东汉末年,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我们将从黄巾之乱的爆发讲起,细致描绘了汉室权威的瓦解,以及地方豪强如何趁势崛起。重点关注的是,在朝堂腐败、民不聊生的表象下,潜藏的社会矛盾是如何激化,最终引爆了长达百年的战乱。 第一章:灵帝晚期与宦官专权 详细记述了汉灵帝时期,宦官集团如何把持朝政,党锢之祸对士人阶层的沉重打击,以及对外戚势力的制衡与消长。通过对史料的爬梳,我们试图还原当时宫廷政治的复杂性,解释为何一个看似强大的帝国,会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而迅速走向失控。 第二章:黄巾之乱的社会根源 本书摒弃了将黄巾之乱简单视为“农民起义”的论调,转而探究其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基础。张角三兄弟如何利用太平道教义,聚合底层民众的绝望情绪。重点分析了“祷水”之法的传播,以及其在底层社会中形成的强大精神凝聚力,最终如何演变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三章:汉末群雄的早期布局 董卓入洛阳,是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们着墨于早期诸侯如袁绍、曹操、袁术、刘表等人在乱世中如何积累资本、招揽人才。详细对比了袁绍的世家背景与曹操的寒门背景在政治运作上的不同策略,为后续的权力争夺埋下伏笔。 --- 第二卷:群雄逐鹿——从讨董联盟到官渡对决 本卷聚焦于汉末军阀混战的高潮阶段,权力格局的快速演变,以及关键战役对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第四章:十八路诸侯的虚弱联盟 讨董联盟的建立与瓦解,展现了地方势力在面对共同敌人时的政治短视与私利至上。重点分析了孙坚的勇猛表现,以及公孙瓒与袁绍在北方边境的早期冲突,揭示了这种联盟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持久的原因——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者。 第五章:曹操的崛起与兖州之变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其早期政治生涯中最具远见的一步。我们详细描绘了曹操在接受汉献帝后的政治合法性构建过程。同时,对吕布偷袭兖州的“濮阳之战”进行了细致的复盘,阐释了曹操如何在绝境中展现其坚韧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定力,实现绝地反击。 第六章:江东基业的奠定 本章将目光转向南方,探讨孙策如何利用袁术麾下的兵力,以雷霆手段迅速开拓江东六郡。分析了孙策的用人哲学——对江东士族的拉拢与高压并用,以及他如何为日后孙权时代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七章:官渡:北方霸权的决定战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代北方统一的序曲。本书对战役的描述细致入微,不仅分析了官渡前线两军的兵力部署、粮草运输,更深入挖掘了决定战局的几个关键点:许攸的投奔、曹军夜袭乌巢的战术设计,以及袁绍集团内部的决策失误。我们认为,官渡的胜利,奠定了曹操在北方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 --- 第三卷:三足鼎立——荆州争夺与赤壁的转折 本卷探讨了天下从群雄割据走向初步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过程,尤其是围绕荆州这一战略要地的殊死搏斗。 第八章:刘备的漂泊与新野的蛰伏 刘备集团在陶谦、吕布、曹操等势力间辗转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隐忍的性格。重点描述了刘备在荆州刘表治下的新野时期,如何进行人才的积累(如“三顾茅庐”的深层意义),以及他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一相对安定的环境,为日后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做准备。 第九章:荆州: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作为横跨南北的战略要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分析了刘表生前对荆州的治理模式,以及其子刘琮易主的政治代价。阐述了曹操对荆州的志在必得,以及孙权集团对长江中游防御线的考量。 第十章:赤壁鏖兵与火烧连营 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命运的关键一役。本书摒弃了以往对“神乎其技”的描述,侧重于分析战役成功的技术因素:周瑜团队对水战的专业把握、诸葛亮在外交上的成功斡旋(孙刘联盟的促成)、以及曹操大军水土不服、冬季作战的后勤弊端。对“草船借箭”等民间传说进行了考据,区分了史实与演义的界限。 第十一章:三国初定与四大军区格局 赤壁战后,天下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初期格局。本章详细梳理了蜀汉占据益州、曹丕奠定北方基础、孙权稳固江东的过程。分析了“荆州之争”如何成为三国后期冲突的焦点,并预测了这种不稳定的平衡将如何被打破。 --- 第四卷:后继者的挑战——权力交接与帝国续航 本卷着眼于早期奠基者们退场后,其继任者们如何维持庞大帝国的运转,以及内部的挑战。 第十二章:汉中争夺与国堺的明确 刘备夺取汉中,是蜀汉由守转攻的标志性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孙刘在荆州问题上的决裂。本书对比了汉中之战中刘备与曹操的战略意图,并分析了法正、黄忠等人在该战役中的关键作用。 第十三章:曹魏政权的稳定与继承危机 曹操晚年的病逝,使得曹丕必须迅速巩固权力。本章详细分析了曹丕如何通过“逼禅让”来完成政权合法性的彻底转移,以及他对曹氏集团内部潜在威胁(如曹植、宗亲势力)的清除行动,确保了曹魏政权的平稳过渡。 第十四章:孙吴的内政与对外扩张 孙权如何平衡江东本地士族与北来人才,是孙吴长治久安的关键。本章探讨了孙权治下的屯田政策、造船业的发展,以及他如何利用夷陵之战的余波,巩固了对江南的绝对控制,构建了一个经济和军事上都极具韧性的政权。 --- 尾声:历史的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东汉末年到三国初定这一阶段的深远影响,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如何塑造了此后数百年的中国历史走向,以及其中蕴含的领导力、战略远见和人才管理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