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袁家

百年袁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碧蓉 著
图书标签:
  • 袁世凯
  • 近代史
  • 家族史
  • 政治
  • 历史
  • 传记
  • 清末
  • 民国
  • 人物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370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3719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看尽袁世凯家族和中国社会的百年沧桑,展读袁氏一脉四代人的曲折往事与珍藏影像!
  ★ 袁世凯孙女暨袁氏五姊妹寄语读者——袁家英(1923- )+ 袁家苮(1926- )+袁家蕖(1930- )+ 袁家菽(1932- )+ 袁家芯(1934- )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
  ★ 家族故事与历史影像——179幅珍藏的老照片,清晰呈现袁氏一脉四代百年群像。
  ★ 乱世枭雄还原为“人”——家族视角,讲述袁世凯的家庭生活,以及他所扮演的“人子”、“人夫”、“人父”的多重角色。
  ★ 家庭背景是祸是福?——袁家四代人的命运,在百年中国历史的大潮中,随波起伏。但因家庭背景出身,他们所经历的波峰与波谷,变化的幅度比常人更大。他们同样经历了抗战、“反右”、“文革”、改革开放……
  ★ 特殊家族,不平淡的人生——袁世凯第五夫人杨氏这一支的后裔,有民族企业家、教师、政协代表,有建筑师、神甫、画家、诗人、音乐家,他们都以自己的努力续写着家族史中属于自己的篇章。
  

内容简介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
  这里讲述的袁世凯,不在于结束帝制、走向共和的乱世枭雄,不在于复辟帝制,而是重点展现“家庭中的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家庭”-- 一个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袁世凯,一个孝子,一个有10位夫人的男人,一个有32个子女的父亲,以及袁世凯的五夫人和他们数十位后裔的人生轨迹。
  在袁世凯离世的这一百年里,他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什么?袁家的第二、第三、第四代,跟多数中国人一样,历经民国乱世、日军侵华、国共相争、共和国诞生、“反右”、“文革”及改革开放……身为袁氏后人,家族的背景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
  本书全面展示了袁世凯及其杨氏夫人后裔的百年家族史,逐次讲述袁家四代数十人的人生故事,或平凡或跌宕,汇聚一起时便自然映照出袁氏一脉的百年沧桑。这也恰是百年中国历程中一卷镜像。在杨氏夫人这一支的后裔中,有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家袁克桓,有多位人民教师,有海外创业者,有政协代表,有普通的企业管理人员,也有艾美奖获得者,还有建筑师、神甫、画家、诗人、音乐家……
  书中同时展示有179幅珍贵的影像图片,从袁世凯到他的五世玄孙,构筑了一道百年袁家人物群像的专题长廊,带我们重新认识袁家后人眼中的祖辈以及他们对家族身份的认知,感慨袁世凯后裔鲜为人知的往事。




作者简介

  王碧蓉,浙江慈溪人,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哲学讲师,《群言》杂志社的编辑、记者,1990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先后就读于蒙那西大学艺术系和澳大利亚心理咨询师专家学院,现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关注民国史和家庭史,对袁氏后人做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和采访工作。

目录

【袁世凯家族世系表】
【袁氏五姊妹寄语读者】
【第一代】 袁世凯和五夫人杨氏
第一章 袁世凯:为人、为夫、为父
一个人和一个国家
一个男人和十位夫人
一个父亲和三十二个儿女
第二章 袁世凯第五夫人杨氏
天津籍贯考证
十七岁嫁给袁世凯
袁世凯的“女管家”
严母的四条规矩
“不要从政”的遗训
隆重葬礼和荒凉墓地
民国第一家庭女性
【第二代】 袁世凯和五夫人杨氏的子嗣
第三章 袁世凯六子袁克桓
成长时代与父亲的升迁起落
师从严修
留学英国
北海静心斋的生活
匹配婚姻
北方实业巨子
抗日战争时期的立场
“三反”、“五反”守法户和公私合营响应者
民国实业家的居住理念
儿女心目中的父亲
第四章 袁世凯六儿媳陈徵
江苏巡抚陈启泰之独生女
一专列的陪嫁
宰相肚里能撑船
“文革”幸免于难
唐山大地震的震动
第五章 袁世凯八子袁克轸、九子袁克久和十一子袁克安
袁世凯八子袁克轸
袁世凯九子袁克久
袁世凯十一子袁克安
【第三代】 袁世凯五夫人杨氏的孙辈们
第六章 袁克桓长子袁家宸和妻子王家瑢
长子长孙
“勤朴忠诚”
金童玉女,政治联姻
1949年前后:官费留学和归国
粉笔生涯终其一生
学识渊博的通才
第七章 袁克桓长女袁家英和丈夫李国元
豪门长女与金融巨子结缘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六十年代移民美国新大陆
大姐风范
故乡情不了情
名媛的兴趣爱好
第八章 袁克桓次女袁家苮
两个母亲的爱
财会高材生热衷演话剧
“四清运动”与豪门千金
定居美国周游世界
第九章 袁克桓三女袁家蕖和丈夫陈伯勇
奶奶的宠儿
最后的辅仁大学家政系学生
夫妻比翼
“文革”遭难
远走重洋
第十章 袁克桓四女袁家菽和丈夫诸葛瑞
十二年轮回的猴
通往建筑师之路
是贵族也是平民
“文革”升级,大难之中显豪气
不寻常的调职
设计天津南市食品街的日夜
以袁家人的名字温暖知识分子的心
亲情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第十一章 袁克桓五女袁家芯和丈夫柏均和
袁家“小狼狈”伴婚小千金
圣若瑟学校的银钥匙获得者
火热年代的蓝布褂子“贫困生”
虽无大楼,幸有名师
翻过“文革”这一页
久病床前有孝女
“九一一”历险记
袁家亲情接待基地
袁家芯丈夫柏均和:特殊的家庭
几何课堂:黑板上的美术作品
袁家一员:全国政协十年及民盟三十余年参政议政
【第四代】袁世凯五夫人杨氏的曾孙、外曾孙们
第十二章 海内外袁世凯五夫人杨氏的曾孙、外曾孙们
袁弘淑:袁家后裔中的人大代表佼佼者
李立中:袁家后裔中非常特殊的人
李菲菲:“这世纪的吉普赛人”
袁弘宇:袁克桓和陈徵的长孙
袁弘哲:美国人眼中的“沉底鱼”
李立林:“通过我的绘画关注人类共同的身份”
李立杨:“宇宙心灵”诗人
诸葛青:“美国梦”只要付出就能实现
柏翊:时代的幸运儿
【尾声】百年沧桑,后人看先人
袁家后人如何评价先人
袁家后人如何传承先人
袁家四代百年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六章 袁克桓长子袁家宸和妻子王家瑢(节选)
  袁家宸是袁克桓和陈徵的长子,五夫人杨氏的长孙。袁家宸是民国时期天津耀华中学的优秀生,又先后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和天津工商学院(又名津沽大学)。1947年,袁家宸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官费留学美国,在纽约大学研究院主修经济学;1950年回国,从天津实验中学代课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教书生涯。
  袁家宸的妻子王家瑢是国民政府农商总长王迺斌的女儿。夫妻二人都是中学老师,同为民盟盟员。袁家宸与王家瑢生有四个儿女:两个女儿袁弘淑和袁弘芬出生于袁家宸留学美国之前;两个儿子袁弘宇和袁弘哲出生于袁家宸回国之后。
  长子长孙
  袁克桓是杨氏的长子,他与陈徵生的第一个孩子就是袁家宸,陈徵也因此确立了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第一个孩子是男是女,对做儿媳的来说太重要了;另一方面,袁家宸降生,杨氏第一次做奶奶,那个高兴劲儿也就不用提了。袁家宸是长子长孙,所以从小得宠也是毫无疑问,特别是得到了杨氏的宠爱,每次逢年过节的礼物都比其他孩子高级、昂贵,也引起了妹妹们的羡慕。杨氏故去的时候,袁家宸已经十八岁,成年了。
  清宫里的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与袁克桓是把兄弟,小德张是太监,却也娶了媳妇,太太姓张,名志筠,原来是曲艺界有名的演员。他们与陈徵来往也密切,经常一块儿打牌,一块儿听京剧。小德张见袁家宸聪敏可爱,就收他做干儿子。所以袁家第三代都称小德张为干爹,称小德张的太太为干娘。
  小德张于1922年在天津和平区重庆道五十五号买得一块面积四千多平方米的地,建了一栋中西合璧、带地下室的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其立面二层外用类似爱奥尼克柱围成柱廊,庭院里又有中式的假山、石桥、亭子。这栋楼建成以后,小德张感觉阴气太重,没有去住。1925年清室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购得此楼,并在这里度过晚年,故世称“庆王府”。小德张和太太先住在由小德张亲自设计的位于天津和平区郑州道的宏大花园洋房里,十分气派,该楼房“文革”中被拆掉;后又住在天津睦南道金林村的一栋三层小洋楼里,家里非常贵气、干净。凡是宫里有的大家具,小德张家里几乎都有,还有一架钢琴和一个巨大无比的八音盒,当年红卫兵抄家的时候没搬走,因为家具都是“顶天立地”的,搬不动。此外,家中还摆满了各种各样意大利大理石雕塑,栩栩如生,都以希腊故事为题材。其中有一尊人物雕像小德张说是“米开先生的杰作”,就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可惜“文革”中被红卫兵砸碎了。那时候袁家宸常常是在母亲陈徵这儿吃完年三十团圆饭,随后就到小德张家去拜年,跟他的干爹干娘守岁,过了12点再回到自己家里来。
  ……
  粉笔生涯终其一生
  以袁家宸毕业于纽约经济学院这个学历和资历,回来后完全有可能到大学去教书。起初,他在天津实验中学仅仅是代课,没想到就一辈子留在天津实验中学了,因为他遇见了实验中学的校长李力。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他在实验中学能够扎下根来,是因为校长李力在统战政策上贯彻得好,对这些“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富有同情心,就凭这一点就足以温暖像袁家宸这样单纯的知识分子。
  袁家宸是一个通才,既可以教化学,又可以教英语,语文也很棒,他记忆力很好,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中英文字也写得好,是天津实验中学的一位名师。尤其是他的英语,不仅仅是在实验中学,就是在全天津也是首屈一指。他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可以说,时代造就了人,时代也改造了人。
  “祖国解放了,我回国了,我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但是从1955年后,一次次政治运动又把我打入了冷宫,罪状一是不能和我祖父袁世凯划清界限,二是崇美亲美。我总是这么想,无论如何中国人是站起来了,不受外国人气了,广大的劳苦大众也不受饥寒之苦,我个人挨批挨斗,不算什么,反正都是中国人,而且运动一完,我照样还是教书。”
  袁家宸这一段话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朴素,“祖国解放了,我回国了”这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一种爱国情怀,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和自豪,但还是能够在平静之后读出一点心酸、无辜和无奈。他在“文革”前包括“四清”和“反右”时期就开始挨整了。尽管挨整,但是他对教育事业,对国家对人民还是无怨无悔。
  挨整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他的祖父是袁世凯以外,他上英语课的时候给学生讲一些他在美国的见闻,也成了一项罪名,譬如给学生讲咖啡应该怎么喝,用什么样的咖啡壶煮;鸡蛋应当怎么煎,用什么样的平底锅等等,讲得细致入微。他有一口标准的美式发音,他介绍这些情况,其实是在介绍一种典型的西方生活方式,当然还有一些西方的礼节和习惯。而这种情调、这种态度却是1950年代初最要不得、最受批判的,因此他就被扣上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帽子,是“崇美”。不过,一直有人整他批他,他也不生气,继续讲自己的一套,他说:“我开英语课就要讲得很生动,得有一些情景和道具。”实际上他既不反党,也不反社会主义,只是有一些袁家大少爷的脾气而已。
  他在一次“忆苦思甜”时说了很不适宜的话,比如他说“我是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话是最普通不过的,甚至有点幽默和调侃。其实他说的也是真实的情况,因为他原来进出门坐的是自己家里的小汽车,后来只得坐公共汽车了,这不是汽车越坐越大嘛!说到房子,开始自己家住的是一栋洋楼,后来与大家合住公房,最后住到地下室去了,这不是房子越住越小嘛!但这岂不是成了“忆甜思苦”?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开始揭发他的大字报是“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继之是“袁世凯的孝子贤孙”;因为他的十一叔袁克安在台湾,便说他有“中统特务”或“军统特务”的亲戚;由于在美国有亲戚,自己也是从美国回来的,最后就成了“国际间谍”。所以他在“文革”的时候不仅被批斗,而且剃头、抄家、进劳改队,他也全都经受过,最让他难受的不是批他、斗他,而是让他“靠边站”,不让他上讲台教书。
  ……

前言/序言

  袁氏五姊妹寄语读者
  我们五姊妹--袁家英、袁家苮、袁家蕖、袁家菽和袁家芯,都是中国近代著名人物袁世凯的嫡孙女,我们的祖母是袁世凯的五夫人杨氏,我们的父亲袁克桓是袁世凯的第六个儿子(大排行),也是五夫人的长子,我们的母亲陈徵是江苏巡抚陈启泰的女儿。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我们五姊妹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中有四位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其遭遇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实事求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客观多了。我们五姊妹都不是研究历史的,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历史人物,包括对我们祖父袁世凯的是非功过,会有一个比较真实和客观的评价。
  我们的祖母杨氏,是天津市宜兴埠大户杨家的女儿,我们五姊妹都见过她,她精明、干练、公正、美丽,深得我们祖父的信任,在中南海生活时被委以主持管理大家庭的重任。她将膝下的四个儿子,按大排行为第六、八、九、十一公子,送到英国和美国,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学军事、学经济;她教育儿子不要从政,告诉子女,他们的父亲当了中华民国的首任正式大总统,还当过皇帝,高处不胜寒。她要求儿孙好好读书,兴办实业,为国效力。所以,她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坐吃山空,更没有一个是纨绔子弟,都为国家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祖母在世时,每逢夏天,大家都随其去北戴河,那里有属于启新公司或家里的六栋别墅;春秋天则住在北京东城区石大人胡同的房子,其余时间住在天津大营门的袁家大院。在我们的印象中,祖母很威严,我们都惧怕她。她于1937年在天津病故,葬礼十分隆重。
  我们的父亲袁克桓,早年留学英国,后来在他母亲、兄弟和夫人等支持下,为国家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担任北方著名的重工业企业、中英合资的开滦矿务局的中方董事长。日本人占领中国期间,他担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的总经理和南京江南水泥厂的董事长。1937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他支持南京江南水泥厂里受雇于丹麦F. L. 史密斯公司的辛德贝格与其德籍技师昆德掩护了三万多名南京市民,他没有屈从日寇的淫威,甚至自己的大儿子袁家宸都曾被关进日本宪兵队监狱。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担任南京江南水泥厂董事长,还担任北方著名的大企业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的董事长,创建了上海耀华玻璃公司。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拟安排他担任天津市副市长,从1949年至1956年,他继续为国家民族重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出力,支持抗美援朝,支持公私合营。1956年父亲病故,当时的国务院重工业部等发来唁电,国家颁发了数额很大的慰问金,《天津日报》也刊登了讣告,受到各方面的尊重。父亲病故时,最小的妹妹也已二十二岁,我们姊妹对他老人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整日忙于实业。他非常尊敬老师,尤其是对他自己的老师严修;对我们兄妹的教育,他十分重视,也经常教导我们正派做人,认真做事,孝顺长辈,慈爱晚辈,平等待人。他也很讲民主,给我们的成长包括我们的婚姻都留有很大空间。我们很敬重他,怀念他。
  我们的母亲陈徵,生于1900年,1992年辞世,我们对她的感情极深。她是江苏巡抚陈启泰的独女。她的婚期因祖父袁世凯的辞世而延至1918年,陪嫁丰盛,装了一列火车。她从小被父母宠爱,从未缠过足,嫁入袁家后,作为五夫人房内的长媳,很受大家的尊重。她的性格、脾气极好,从来不着急,待人厚道,态度和蔼。在我们的印象中,她非常大度,真是肚里能撑大船。她接受新事物很快,上流社会的各种娱乐方式,她都很喜欢,学得也很快;抗战胜利后,她多次乘坐“空中霸王号”飞机往返京沪,住在上海最豪华的锦江饭店,她喜欢京剧、越剧等曲艺。新中国成立后,她被确定为知名人士家属,每周到天津市政协学习。“文革”中,她虽受冲击,但属于被保护的人士,加上我们的大姐袁家英定期寄外汇给她,她老人家的生活还是不错的,除了有一段时间被赶到地下室,其余都住在天津五大道的独所小洋楼。1973年,著名美籍物理学家袁家骝、吴健雄首度回国,特别来拜见他们的六婶,政府也为她很好地落实了政策,包括房屋、财产等。1973年,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被国家特批,带着自己的外孙李立中到了美国,在家英大姐家一住就是十三年。1986年,又随家英大姐回国探亲,看望在国内的我们的兄长家宸大哥和两个最小的妹妹家菽和家芯,原想很快回美国,但毕竟年事已高,就在我们最小的妹妹家芯的家里度过了六年,于1992年病故。母亲从美国回国后的那六年,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的时候,母亲多次说,“邓小平先生很伟大”,对国家的变革也深感欣慰。她老人家病故后,天津市政协、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前往家中吊唁,葬礼很隆重;当时,我们五个姊妹只有家芯小妹和家宸大哥在场,其余都在美国。在我们心目中,我们的母亲是位很有福气的人,她一生基本都很享福,物质生活很优越,加之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宽阔、大度,可以说物质和精神上她都很幸福。
  我们五姊妹都是袁家第三代人,至今都健在,但都已七老八十了,我们小的时候,虽然家庭物质生活很优越,但国家贫弱,受外国人欺侮,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长大了,自主了,我们五姊妹不论生活在国内或国外,都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都堂堂正正做人,努力去创造自己和家庭的幸福,都生活得很好,家庭成员也都事业有成。很荣幸的是,我们这一代出现了两位全国政协委员,一位是四妹袁家菽,一位是五妹夫柏均和,这也是袁氏家族中仅有的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家英大姐一家在国外生活了六十多年,已与美国的主流社会融为一体。二妹、三妹、四妹也都在美国生活了二三十年,但中国情结是永远隔不断的。我们经常回来探亲,这二三十年,看到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发自心底地感到振奋,尤其作为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国家富强了,自己腰板都挺直了,我们在海外有深刻的感受。小妹家芯全家一直生活在天津,生活很幸福;2001年9月11日,她乘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飞机与家英大姐赴美,飞行中正遇上九一一事件,受了一场虚惊。
  我们这一代人,中国近百年的酸甜苦辣,都赶上了,有内战纷争的混沌岁月,有被日本人占领的离乱时期,也经历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国内的姊妹还经历了“左”的阶段,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苦难,终于迎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美好年代。我们之所以支持编写这本书,也是想通过袁家四代百年的感受,道出社会的变迁与进步,能让后代懂得坚持什么,选择什么,信守什么,珍惜什么。
  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是袁家的第四代,仅就五夫人这一支而言,这一代人中年龄大些的,经历很坎坷,上过山,下过乡,遭过批,挨过斗,没享过什么福,却受了不少祖宗的连累,值得欣慰的是,他们都很坚强,都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们当中,如我们家英大姐的后代,都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都很有成就,也很有根基,已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其余第四代中的大部分也都在国外生活奋斗,算是新一代移民,各得其所,生活都挺好。这一代另外一部分一直在国内生活,经历了“左”的年代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改革开放后,境遇好多了,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当中,有的当了天津市人大代表,有的做了国家干部,有的入了党,绝大部分现在都到了退休年龄,安度晚年。这第四代中最小的就是我们五妹的独生子,很出色,目前是一家大保险公司主管营销的老总。第四代,作为袁氏家族的一代人,家族观念已淡薄了许多,更加回归于一代普通而又平凡的人。
  2012年,距民国肇始已百年。袁家,作为这近代百年中国一个十分特殊的家庭,既经历了国人都曾体验过的历史变迁,感受到了国家强盛的祈盼与喜悦,也品尝了作为这个特殊家庭一员的特殊滋味,今天愿意讲出我们的经历与真实感受,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国家的进步。本书作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采访过我们家族成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内容翔实可信,在此衷心感谢作者的辛劳和所有关心我们这个家族的人。
  --美籍华人 袁家英、袁家苮、袁家蕖、袁家菽,中国公民 袁家芯
  2011年10月

在线试读

《百年袁家》精选试读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我们五姊妹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中有四位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其遭遇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实事求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客观多了。我们五姊妹都不是研究历史的,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历史人物,包括对我们祖父袁世凯的是非功过,会有一个比较真实和客观的评价。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百年袁家》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该书可能涉及的主题和深度进行展开,不包含任何关于“此书内容”的描述,力求展现出一部厚重历史家族传记的质感: --- 《百年风云中的家族剪影:一份对兴衰与传承的深度考察》 导言:时代的巨轮与家族的命运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裹挟着无数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然而,有些家族的轨迹,却仿佛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微缩景观。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深度参与者,他们的兴衰起伏,映照着一个时代从剧变到定型的复杂图景。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家谱汇编,而是一份深入剖析特定家族在近现代中国百年风云中,如何适应、挣扎、并最终留下深刻印记的社会学和人物志。它试图穿透宏大的历史叙事,聚焦于家族内部的动力学、权力结构的演变,以及代际间精神遗产的传递与断裂。 第一部分:基业初成与时代的初遇 时间回溯至十九世纪末,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的时代。本书的开篇,细致描绘了家族最初的根基是如何在传统农业社会或新兴工商业的萌芽中奠定。这不仅关乎财富的积累,更关乎一种独特的家族精神和生存哲学的形成。 我们探究了早期族长的商业决策与社会交往模式。在传统宗法制度的框架下,他们如何平衡家族利益与个人抱负?家族内部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塑造第一代精英的?在科举制度尚未完全崩溃,而现代教育体系方兴未艾之际,家族如何选择教育的路径?是坚守经典的儒家教诲,还是积极拥抱西方知识的冲击?这些早期的选择,如同埋下的种子,决定了家族未来命运的走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族在应对如太平天国运动、地方治理权力更迭等重大社会动荡时所采取的策略。是通过依附地方士绅,还是通过与新兴的官僚阶层建立联系?这种早期的“站队”与平衡术,构筑了家族此后百年政治敏感度的底色。 第二部分:变革的洪流与精英的抉择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锅沸腾的熔炉。家族中的中坚力量,恰逢共和初立与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这一阶段的叙事聚焦于家族成员在快速变化的政治光谱中的定位。 家族的成员开始广泛地投身于实业救国、思想启蒙,甚至直接参与到政治运动中。书中将详细梳理几位关键人物的轨迹:那些留学海外,带着新知归来的青年如何试图用现代管理理念重塑家族产业;那些投身于新兴政治团体的成员,如何在家国大义与家族责任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 权力结构的内部转移是本章的重点。当老一代的权威因时代脱节而逐渐式微时,新一代的知识精英和实业家如何争取话语权?家族内部的资源分配机制、继承制度,都在这种代际冲突中经历了重塑。是家族会议的集体决策取代了族长的绝对权威,还是新的“家法”以更隐蔽的方式确立了新的精英标准?本书试图通过对家族信件、内部文件和私人回忆的梳理,重建这种微妙的权力博弈。 第三部分:动荡中的坚守与重塑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洗礼,对任何一个深度卷入社会肌理的家族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生存考验。本书这一部分展现了家族在极端压力下的韧性与妥协。 面对政权的更迭,家族如何保全其核心资产与人力资源?有些成员选择了南迁或远遁,以保存“血脉”的延续;而有些则选择留守,试图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这种“出走”与“留下”的选择,往往定义了家族后续的阶层身份。 战后的土地改革、公私合营等运动,对家族的物质基础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本书将细致分析家族是如何进行“去财产化”的应对,以及这种去财产化对家族精神结构造成的深远影响。当世俗财富不再是衡量家族成功的唯一标准时,家族开始转向何种“非物质财富”的追求?文化传承?教育资助?还是仅仅是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情感联结? 第四部分:重返与精神的再定位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节点,为这个历经沧桑的家族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部分重点关注“回归”的主题——无论是人才的回归、资金的回流,还是精神传统的重建。 经历了数十年间的身份稀释与分散后,家族的下一代如何重新认知和定位自己的“家族身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比父辈更加开放、更具流动性的社会。他们与祖辈所处的环境已然天壤之别,这种身份认同的“断裂感”是如何被处理的? 本书将考察家族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组织其内部联系,例如通过成立家族基金会、定期的宗亲聚会等形式,来重新构建一种松散但有效的社会资本网络。他们不再像旧时那样,依赖于严格的等级制度来维系统一,而是转向基于共同记忆和文化符号的维系。 结语:百年回望与未来的寓言 《百年风云中的家族剪影》最终落脚于一个深刻的问题:一个在剧烈社会变迁中存续了百年的家族,其核心的“文化基因”究竟是什么?是审慎的生存哲学,是超越个体的集体意识,还是对教育与变革的永恒渴求?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据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勾勒出一幅复杂、多维的家族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姓氏的故事,更是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期中,所有“有影响力家族”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生与死之间的艰难抉择时,所能展现出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悲剧的集中体现。阅读此书,如同站在一个历史的制高点,俯瞰那百年风云中,一粒粒命运之沙如何被风雕刻成型。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堪称一绝。起初,情节展开略显缓慢,像老电影机缓缓启动,需要耐心去适应那种古典的、带有某种仪式感的语调。但一旦进入中段,故事就像被投入了火药桶,情节的张力骤然爆发,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到让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描绘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和财产分割的那几章,那种暗流涌动、步步惊心的感觉,比许多悬疑小说还要扣人心弦。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病态的洞察力,将人性的贪婪、隐忍、背叛和温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写实手法暴露无遗。它迫使你直视那些被光鲜外表所掩盖的阴暗角落。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只呈现一个赤裸裸的、充满张力的历史侧影,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关于家族兴衰的书,读起来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为精准,无论是对那个特定年代社会风貌的描摹,还是对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的刻画,都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故事线索繁复,但丝毫不显凌乱,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将一个家族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宿命”与“选择”的探讨,书中人物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他们的每一步抉择都深植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局限之中,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历史究竟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百年历程,耳边还回荡着旧时代特有的呢喃与呐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时代交叉点的深刻寓言,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笔是极其典雅且富有画面感的。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追求简洁明快,而是大量使用长句和比喻,将场景和人物的心理状态渲染得极为丰满。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座老宅在不同季节里的光影变化,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旧家具和潮湿泥土的气息。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充满了老派文人的韵味,读起来是一种享受。然而,这种精致的笔触也带来了一定的门槛,需要读者沉下心来,细细咀嚼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意。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件需要慢慢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快消品。那些关于园林、诗词、旧礼仪的穿插描写,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世界观,让读者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找到了可以安放情感的细腻角落。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克制,这可能不是所有读者都会喜欢的风格。它没有大起大落的煽情桥段,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被包裹在厚厚的家族责任和时代规训之下。你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放声痛哭的瞬间,更多的是一种压抑已久的、无声的叹息。例如,其中关于某一代女性命运的描写,那种在传统与现代边缘徘徊的无奈,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但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悲凉感,却像冰冷的潮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心。这本书考验的不是读者的共情能力,而是对“隐忍”这一东方传统美德背后代价的理解深度。它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个体的挣扎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却又何等壮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时间线索在不同世代间跳跃,但每次跳跃都能与前后的情节形成一种奇妙的呼应与对照。它展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故事,而是一个持续演变、自我循环的系统。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不同人物命运的平行处理,比如某一代的抗争者与另一代的妥协者之间的精神传承与断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整部作品的思想深度得以提升。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变”与“不变”的绝佳视角——社会形态在剧烈变化,但驱动人性的基本欲望和恐惧似乎从未改变。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家族的概念、血缘的意义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一次关于时间、记忆与身份的哲学思辨。

评分

不能以影视剧的形象来了解袁世凯

评分

的确,从本书的章节名称看,此说不虚: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一个男人和十位夫人;一个父亲和三十二个儿女。总体上,本书是了解袁世凯“齐家”的资料,远非对袁世凯功过是非的重新审视与评定。尽管本书里重点采访到的5个袁世凯的孙女(袁家英、袁家苮、袁家蕖、袁家菽和袁家芯)寄语读者:“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历史人物,包括对我们祖父袁世凯的是非功过,会有一个比较真实和客观的评价。”

评分

在袁世凯十七个儿子中,以长子袁克定为官,次子袁克文能文,六子袁克桓办实业,为人所熟知。所以,袁家人这样点评袁世凯的儿子们:“长子克定最有权,次子克文最有才,六子克桓最有钱。”该书的重点是要道明袁克桓为什么最有钱,如何保持为富而仁而不是坐吃山空,以及介绍袁克桓的后裔三代四代的实相,从而呈现家庭如何塑造人,社会又如何成就人,如何保持家族的尊贵和儒雅,从不平凡到平凡又到不平凡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评分

就为图省事,不用去书店了

评分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

评分

1句破旅进旅退清新自然我一直在欧知我者谓我心忧6组

评分

《百年袁家》含蓄地写到了袁世凯的一些特权,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有违公平与公正,但放到当时的背景下,表明当时的政权对这位糊涂称帝的人物,仍保留了几分尊重。这尊重可以视为袁世凯历史贡献的一份回报。此后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三反”“五反”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袁氏子孙虽难免遭受波折,但与绝大多数人相比,还是非常幸运,起码避免了普通人所难以承受的苦难。在袁世凯的名声与家财滋养之下,袁氏后代出了不少的绅士、名媛,斯人虽去,但余威尚存,这大概就是家族文化的一种影响吧。

评分

望族的兴衰史,家运连着国运!

评分

这书还算可以,作者还算言之有物,应该说还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对世事与某些真相的了解,可以广见闻,加深阅历,也还有点东西会引发人去思考。书的原定价显得稍高,京东活动以后的价格就可以接受了,显出比较高的性价比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