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后七年余华全新长篇小说
比《活着》更绝望
比《兄弟》更荒诞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海报: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全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余华,1960年4月出生,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83年开始写作,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余华是蜚声国际的小说家。
——美国《出版商周刊》
★余华是一位颠覆大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
——法国《世界报》
★余华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中很为尖锐辛辣的。
——法国《读书》杂志
★余华的想象力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法国《文学双周》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很出名的小说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德国电台
★余华并不是要揭穿或者控诉什么,他的写作兴趣在于描写人类的行为。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
★余华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魄力。
——德国《纽伦堡日报》
★余华是中国享誉世界的作家。
——意大利《日报》
★余华和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
——意大利《左派》杂志
★余华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典范。
——西班牙《阿贝塞报》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西班牙埃菲社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一天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我在持续的轰然声里似睡非睡,天亮后打开屋门时轰然声突然消失,我开门的动作似乎是关上轰然声的开关。随后看到门上贴着这张通知我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上面的字在雾中湿润模糊,还有两张纸条是十多天前贴上去的,通知我去缴纳电费和水费。
我出门时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我走向公交车站,一些人影在我面前倏忽间出现,又倏忽间消失。我小心翼翼走了一段路程,一个像是站牌的东西挡住了我,仿佛是从地里突然生长出来。我想上面应该有一些数字,如果有203,就是我要坐的那一路公交车。我看不清楚上面的数字,举起右手去擦拭,仍然看不清楚。我揉擦起了自己的眼睛,好像看见上面的203,我知道这里就是公交车站。奇怪的感觉出现了,我的右眼还在原来的地方,左眼外移到颧骨的位置。接着我感到鼻子旁边好像挂着什么,下巴下面也好像挂着什么,我伸手去摸,发现鼻子旁边的就是鼻子,下巴下面的就是下巴,它们在我的脸上转移了。
浓雾里影影幢幢,我听到活生生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波动之水。我虚无缥缈地站在这里,等待203路公交车。听到很多汽车碰撞的声响接踵而来,浓雾湿透我的眼睛,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只听到连串车祸聚集起来的声响。一辆轿车从雾里冲出来,与我擦肩而去,冲向一堆活生生的声音,那些声音顷刻爆炸了,如同沸腾之水。
我继续站立,继续等待。过了一会儿,我心想这里发生大面积的车祸,203路公交车不会来了,我应该走到下一个车站。
我向前走去,湿漉漉的眼睛看到了雪花,在浓雾里纷纷扬扬出来时恍若光芒出来了,飘落在脸上,脸庞有些温暖了。我站住脚,低头打量它们如何飘落在身上,衣服在雪花里逐渐清晰起来。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死去的第一天。可是我没有净身,也没有穿上殓衣,只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还有外面这件陈旧臃肿的棉大衣,就走向殡仪馆。我为自己的冒失感到羞愧,于是转身往回走去。
飘落的雪花让这个城市有了一些光芒,浓雾似乎慢慢卸妆了,我在行走里隐约看见街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我走回到刚才的公交车站,一片狼藉的景象出现在眼前,二十多辆汽车横七竖八堵住了街道,还有警车和救护车;一些人躺在地上,另一些人被从变形的车厢里拖出来;有些人在呻吟,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无声无息。这是刚才车祸发生的地点,我停留一下,这次确切看清了站牌上的203。我穿越了过去。
我回到出租屋,脱下身上不合时宜的衣服,光溜溜走到水槽旁边,拧开水龙头,用手掌接水给自己净身时看到身上有一些伤口。裂开的伤口涂满尘土,里面有碎石子和木头刺,我小心翼翼把它们剔除出去。
这时候放在床上枕头旁边的手机响了,我感到奇怪,因为欠费已被停机两个月,现在它突然响了。我拿起手机,摁了一下接听键,小声说:
“喂。”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声音:“你是杨飞吗?”
“是我。”
“我是殡仪馆的,你到哪里了?”
“我在家里。”
“在家里干什么?”
……
“我在净身。”
“都快九点钟了,还在净身?”
我不安地说:“我马上来。”
“快点来,带上你的预约号。”
“预约号在哪里?”
“贴在你的门上。”
对方挂断电话。我心里有些不快,这种事情还要催促?我放下电话,继续清洗身上的伤口。我找来一只碗,用碗接水后冲刷那些残留在伤口里的碎石子和木头刺,清洗速度加快了。
……
通读《第七天》,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描绘一个悲惨的末日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事件,引人深入地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当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变得虚无时,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什么?书中对于“记忆”的描写,让我感触颇深。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也是支撑未来(即使没有未来)的桥梁。主人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那些零碎的片段,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都串联起了一个更加宏大的叙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能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心魄的场景,以及人物最深层次的情感。我常常在想,如果生命的尽头,真的可以如此清晰可见,那么我们是否会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意味很浓,但又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融入在故事情节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去思考。
评分《第七天》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前期铺垫的悬念一点点累积,到了中后期,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那种在绝境中人性的善与恶,自私与无私的碰撞,真实得令人心痛。有些角色的选择,让我忍不住去揣测,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怎么做?书中对于“家”的定义,也让我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在艰难时刻,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是支撑着我们走下去的精神支柱。我尤其对书中某些情节中,绝望中的幽默感印象深刻,这或许是人类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吧。它让我在感受到沉重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丝生机。这本书让我思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些生前追求的名利,在死亡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唯有那些真挚的情感,那些默默的付出,才会在记忆中闪耀。
评分读完《第七天》,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在某种程度上被颠覆了。作者通过一个极端的情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最本真的样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营造氛围上的功力,那种宿命感和紧迫感,从第一页就能感受到,并贯穿始终。书中的许多情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场景甚至让我反复回味。那些关于爱与失去,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描绘,都非常震撼人心。我常常在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或许,是理解,是释怀,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肯定。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放下”的意义,以及“原谅”的力量。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却是一本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品味的书。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评分《第七天》是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它的故事结构非常巧妙,每一次的转折都出乎我的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我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没有完美的英雄,也没有绝对的恶棍,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矛盾,也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这种复杂性,反而让人物更加鲜活,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书中对“希望”的描绘,更是让我觉得难能可贵。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下,总有那么一丝微弱的光芒,能够指引人们前行。这种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生命价值的坚守,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不放弃。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构思出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社会议题的思考,都体现在字里行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也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
评分终于读完了《第七天》,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绝非仅仅是故事本身,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反思。我常常在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一切都将走到尽头,我们该如何度过?书中描绘的世界,既有末日的绝望,又不乏人性的光辉。主人公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终结时的另一种可能。那些关于友情、爱情,以及亲情的细腻描绘,在死亡的阴影下显得格外珍贵,也格外让人动容。每一次的抉择,每一次的牺牲,都敲击着我的心。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读完然后就遗忘的书,而是会驻留在你的脑海里,反复咀嚼,甚至在夜深人静时会让你辗转反侧,思考生命的意义。作者在构建这个末日世界时,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心理刻画,都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绝望的寒冷,也能体会到那份微弱的希望之火是如何在黑暗中燃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
评分余华的小说还是值得一读的,物流不错。
评分一本跟活着一样,好悲好悲的故事,活着是一个人的故事,第七天是一群人的故事!
评分故事的开篇,老人吆喝着“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这时我们尚不知情。到了故事的结尾,当老人再数出这一个个名字的时候,悲喜在那一刻汹涌而来,不可断绝。
评分人生亦如吃梨,
评分“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评分618抢到了好卷,满减还能用卷,而且价格还很便宜,超值了
评分《活着》25周年精装典藏纪念版,水墨画的封面,让人眼前一亮,从装帧到封面都很赏心悦目,谈谈再读经典之作的感触。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第一次知道活着的故事是看电视剧,当时年龄还小,隐约记得福贵是有钱人家的少爷,@挥霍完了家产,小女儿生病没有钱治,成了聋哑人,后来经历饥荒,大跃进炼钢等等,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儿子献血失去了生命,那么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还记得福贵说儿子变小了,那是多么痛苦的经历,而后失去女儿,外孙,最终夕阳下只剩福贵和老黄牛,这一生不断的失去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最终只为了活着而活着。长大后重读了这个故事,体会更深刻,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一辈子珍藏的财富,无法想象失去亲人是怎样的一种痛。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
评分店家服务态度好,发货快,到货及时,书的外层包装的很好途中不会破损。
评分《兄弟》之后七年余华全新长篇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