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安憶中篇小說係列:悲慟之地》主要內容包括:閣樓、逐鹿中街、驕傲的皮匠、悲慟之地、好婆與李同誌。
作者簡介
王安憶,生於一九五四年,一九六九年初中畢業,一九七○年赴安徽插隊,一九七二年考入江蘇省徐州地區文工團,一九七八年調迴上海,在《兒童時代》社任編輯,一九八○年參加中國作協第五期文學講習所學習,同年年底學習結束迴原單位。一九八七年進上海作傢協會任專業作傢,二○○四年調入復旦大學任中文係教授至今。
內頁插圖
目錄
閣樓
逐鹿中街
驕傲的皮匠
悲慟之地
好婆與李同誌
精彩書摘
小孩子熬不住饞,一天到晚用彈皮弓去彈麻雀,迴傢燒來吃,橫竪學校已經停課。女人的臉色日益見齣黃瘦,他也時時因飢腸轆轆,再也定不下心來搞節能研究瞭。
他不得不暫且放下他所鍾愛的節能事業,而去關心肚子的飢飽。
他將花園開闢起來,種上蠶豆和南瓜,這兩樣都是既可做菜又可當飯的吃物。種下的種子發瞭芽,齣瞭葉,綠油油地蓋滿瞭褐色的荒地,園子裏倒少去瞭淒涼的顔色,有瞭些許生氣。他的心緒也就平和瞭許多。日日在綠色的菜裏拔草,鬆土,除蟲,精神有瞭寄托,不再惦念那閣樓上的事業。隻是肚飢依然難捱。瓜菜終不是幾日便能成熟,須有耐心。耐心是修養,肚子卻依然作齣生理性反應,餓得發緊,腸胃像刀絞似的疼痛。
小黃給他們齣瞭一個新鮮的主意,叫小孩子們去郊區割草,割瞭草背到牛奶棚去賣。當日草必須當日賣,隔瞭夜不新鮮,奶牛就不喜歡吃瞭。要起早摸黑,辛苦雖辛苦,多少也能得點錢,幸好米價是不貴的。從此,生活進入瞭一個新的時期。每天淩晨兩點,女人便起床攤餅給小孩子做乾糧,然後將他們送走。女人一起,他也再睡不下去,跟著起床,雖然幫不上忙,但因為沒有比人多睡,也算盡瞭心意,泰然瞭許多。小孩子們為瞭省錢,步行著去牛奶棚,又步行迴來,到傢天已黑盡,一個個纍得東倒西歪,由阿大從襯裏衣服的口袋裏,摸齣溫熱的五毛錢角票,交在爹爹手裏,再由爹爹交給姆媽,第二天好去買米。
蠶豆開花瞭,南瓜拉藤瞭,眼看著要結果,他卻又悵惘起來,常常一個人悶悶地獨坐,不再勤勉,雜草悄悄地生齣,地又漸漸地闆結,好在藤下已經結齣小小的紐頭。一日,他一人在房裏閑坐,坐瞭一會兒,慢慢地走動,走上木梯,木梯在腳下吱嘎作響,他並沒發覺。直走上半腰,眼前陡然現齣幽暗的閣樓,他一驚,停住瞭腳。
那是一個陰雨的天氣,太陽遮在烏雲後麵,灰色的天光從狹扁的窗戶進來,勻勻地充滿瞭三角形的閣樓,無數細微的塵粒在翻飛,透過翻飛的塵埃,那一圈爐子黑沉沉的靜著。他站瞭一會兒,便一步一步走瞭下去。走到木梯底下,便滑坐瞭下去,坐在木梯的最後一級上,雙手抱著膝蓋。樓下傳來女工們放浪的調笑聲,與他離得如此遙遠而隔膜,雖是十分清晰,他卻聽不懂那調笑的意義。他雙手抱著膝蓋靜靜地坐著,直坐到那一根細細的木梯勒痛瞭他削瘦的屁股。
晚上,辛苦瞭一天的孩子們迴來,在飯桌邊坐瞭一圈,吃著乾稠的粥,談著這一日的經曆,他並不迴應,隻是默默地劃粥,劃瞭一碗,就走到床邊睡下瞭。
“不舒服瞭?”女人不安地問。阿大至阿五們齊刷刷地側過頭看他。
“沒有齣力,不餓。”他說。
女人安心瞭,依然劃粥,阿二至阿五們便也齊刷刷地迴瞭頭,隻有阿大疑惑地看著爹爹,劃粥的動作也慢瞭些。粥後,兄弟們散開,姆媽將碗筷撤去。阿大走到爹爹的床跟前,問道:
“爹爹,你不開心吧?”
“爹爹蠻好,沒有不開心。”他在帳子裏答道。
“爹爹,你是不開心瞭。”阿大說。
“你怎麼看齣?”他在帳子裏問道。
……
前言/序言
王安憶中篇小說係列:悲慟之地 引言 王安憶,當代中國文壇一位繞不開的名字。她的文字,如同上海這座城市的脈搏,時而細膩纏綿,時而澎湃激蕩,總能精準地捕捉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命運,以及那些藏在尋常巷陌、生活細節裏的悲歡離閤。她的中篇小說,更是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讀者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這個係列,名為“悲慟之地”,並非意味著故事全然充斥著哀傷與絕望,而是王安憶用她那雙洞悉人心的眼睛,去審視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失落、遺憾,以及在睏境中掙紮求索的韌性。 上海:時代的縮影與個體的宿命 王安憶的小說,與上海這座城市密不可分。她筆下的上海,不是光鮮亮麗的摩天大樓,也不是浮華的商業街區,而是那些老洋房裏斑駁的牆壁,弄堂裏飄齣的飯菜香,以及生活在那裏的人們,他們身上的氣息,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們的眼神裏流露齣的故事。在“悲慟之地”這個係列裏,上海的變遷,從某種意義上,也成為瞭故事的背景,塑造著人物的命運。 曆史的洪流,總是在不經意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軌跡。那些曾經的輝煌,那些被時代拋棄的舊事物,都在靜靜地訴說著曾經的繁華與如今的失落。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他們或是曆史的見證者,或是曆史的參與者,他們的個人情感,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的起起落落,都與這座城市的脈搏一同跳動。 例如,在某些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時代轉型期,那些曾經有著體麵職業的女性,如何麵對生活的巨變。她們可能失去瞭曾經的社會地位,但骨子裏的那份堅韌,那種對生活尊嚴的堅守,卻從未改變。她們在瑣碎的生活中尋找意義,在平凡的日子裏展現不凡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並非是對苦難的麻木,而是在承受苦難後,依舊能夠保持內心的清醒與體麵。 又或者,是那些成長在特殊年代的青年男女,他們的愛情,他們的友情,他們的迷茫,他們的追求,都烙印著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在壓抑的環境下,情感的錶達往往是含蓄而深沉的,一個小小的眼神,一句未盡的話語,都可能蘊含著韆言萬語。他們的青春,是帶著些許愁緒的,是伴隨著對未來的憧憬與不安的。 “悲慟之地”,可以理解為這些人物內心深處,那些無法言說的遺憾,那些錯過的緣分,那些被生活壓抑的渴望。這些“悲慟”,並非是戲劇性的爆發,而是一種彌漫在生活中的,淡淡的憂傷,一種對逝去時光的懷念,一種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但正是在這樣的“悲慟”之中,人性的光輝纔更加閃耀。 人物:在現實中沉浮的靈魂 王安憶筆下的人物,往往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也不是純粹的惡棍,他們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們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著自己的欲望和無奈。他們的故事,之所以能夠觸動人心,就在於它們真實地反映瞭普通人在生活中所麵臨的睏境和選擇。 在“悲慟之地”係列中,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 經曆滄桑的中年女性: 她們可能是傢庭的支柱,也可能是被時代裹挾的個體。她們見證瞭上海的變遷,也經曆瞭個人生活的起伏。她們的身上,總有一種洗盡鉛華的從容,以及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察。她們的悲慟,往往體現在對子女的操心,對伴侶的理解,以及對逝去青春的追憶。 迷茫中的青年男女: 他們身處一個充滿機遇但也充滿挑戰的時代。他們渴望愛情,渴望事業,渴望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嚮。他們的悲慟,可能源於錯過的愛情,未能實現的夢想,或者是在社會規則下的無力感。但他們身上,也洋溢著年輕人的朝氣和對未來的希冀。 守舊的知識分子或匠人: 他們固守著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者堅守著一門技藝。在時代的洪流中,他們可能顯得格格不入,他們的堅持,有時會被視為固執,他們的失落,有時會被視為時代的悲哀。他們的悲慟,源於對傳統文化的沒落的擔憂,對精神價值的失落的痛惜。 底層勞動者: 他們的生活艱辛,但他們也擁有樸素的智慧和人性的溫暖。他們的悲慟,可能源於生活的壓力,傢庭的睏境,但他們依然努力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和被愛。 這些人物,在王安憶的筆下,都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她們的對話,樸實而富有張力;她們的內心獨白,細膩而充滿情感。即使在最壓抑的環境下,她們也總能尋找到一絲慰藉,一絲希望。這種希望,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源於對生活本身的眷戀,對人性真善美的堅守。 主題:生命的韌性與對意義的追尋 “悲慟之地”,並非僅僅是對生命中痛苦的描繪,它更深刻地探討瞭在睏境中,人性的韌性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失落與懷念: 許多篇章中,都會觸及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對曾經擁有卻已失去的感情的追憶。這種失落感,是人類普遍的情感體驗,它讓我們更加珍視現在所擁有的,也讓我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理解。 無奈與掙紮: 生活中總有許多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有許多我們不得不麵對的無奈。人物的掙紮,並非是歇斯底裏的抗爭,而是默默地承受,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去適應,去尋找齣路。這種掙紮,展現瞭生命的頑強。 情感的羈絆: 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情感的羈絆在王安憶的小說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也能給予彼此力量,成為對抗孤獨和絕望的武器。 對尊嚴的堅守: 即使身處睏境,許多人物依然努力維持著自己的尊嚴。這種尊嚴,可能體現在對職業的尊重,對傢庭的責任,或者僅僅是對自己內心的坦誠。這種對尊嚴的堅守,是人性中最閃耀的光輝之一。 時間與記憶: 時間是殘酷的,它帶走一切,留下的是迴憶。王安憶擅長通過對時間流逝的描繪,以及人物對過去的迴憶,來展現生命的多維度。記憶,既是慰藉,有時也是一種負擔。 “悲慟之地”這個係列,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深刻影響著我們心靈的角落。它讓我們思考,在時代的變遷中,在人生的起伏中,我們如何纔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如何在失落與痛苦中,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溫暖,並繼續前行。 文學價值:細膩的筆觸與深刻的洞察 王安憶的文學價值,在於她那雙極其細膩的眼睛,以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她從不迴避生活中的陰暗麵,但她也從不放棄對人性的美好發掘。 語言的魅力: 她的文字,樸實而富有韻味,不張揚,卻能直抵人心。她善於運用上海方言的語感,將人物的對話寫得生動鮮活,充滿生活氣息。 敘事的節奏: 她的敘事,往往不急不緩,如同細水長流,但又能在不經意間掀起波瀾。她善於在日常的細節中,鋪陳齣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故事的張力。 現實主義的深度: 王安憶的小說,是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她關注當下,關注普通人的生活,但她又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而是通過對生活細節的提煉,挖掘齣更深層的社會意義和人性內涵。 女性視角的獨特: 作為一位女性作傢,王安憶對女性的描寫,尤其具有獨到的視角。她筆下的女性,堅韌、復雜、充滿智慧,她們在男權社會和時代變遷中,書寫著自己的命運。 結語 “悲慟之地”,這個係列的書名,或許會讓人産生一些先入為主的聯想,但深入其中,你會發現,這片“悲慟之地”,並非全然是黑暗與絕望。它更像是一個被歲月洗禮過的場所,那裏有往昔的痕跡,有生命的嘆息,更有那些在睏境中依舊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靈魂。王安憶用她獨有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生動鮮活的人物畫捲,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生活的況味,體味人生的百態,並最終,在那些淡淡的憂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和慰藉。這個係列,是對生命韌性的一次深刻審視,是對那些在平凡日子裏,默默承受、努力生活的人們的一次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