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全景式历史巨著
解密二战鲜为人知的内幕,洞彻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
《世界大战丛书:从德黑兰到罗马》忠实地记录了二战后期,在结束意大利战事之后,各盟国之间审时度势、密切配合,精心拟定了向纳粹德国展开总攻的最终战略。从德黑兰到罗马,各盟国首脑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紧凑而富有成效的会晤,推动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也大致确定了战后世界版图的划分。与此同时,在南斯拉夫、希腊及缅甸等地,战争仍然在艰难地继续,然而,胜利的曙光已经初现天际。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 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荣膺嘉德勋章等英国最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我看现在一切阴云好像是都消散了。事实上,斯大林对于我这位朋友的信任是建立在尊敬和善意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基础在我们一同进行工作时是始终没有动摇过的。
我们最后道别的时候,都在清晨二时以后了。斯大林元帅在警卫队护送下告辞,罗斯福总统也由人护送到他在苏联大使馆的寓所。我上床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但却心满意足,深感今天所做的事都很顺利。对我来说,这一天确实是一个极其愉快的生日。
……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宏大叙事时,穿插的那些生动的个人侧写和细微的场景描绘。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战争机器,具象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那些会议室里的紧张气氛,前线指挥官的焦急等待,甚至是深夜灯下批阅文件的孤独感,都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整部作品在保持其史诗般规模的同时,也拥有了极强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读到一些关键性的战略转折点,我几乎能感受到当时决策者的巨大压力,那种关乎数百万人生死的重担。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历史事件,更在于它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与升华。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高,因为它要求读者对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有一定的了解。但一旦跨过这个门槛,你会发现这是一次无与伦比的知识盛宴。作者对于情报分析和军事部署的详尽描述,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他对于细节的关注,绝非寻常历史学家可以企及,这无疑得益于他身处核心决策圈的独特视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当前的国际局势与书中描绘的场景进行对比,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这本书不仅是回顾过去,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某些结构性难题,其启示意义深远。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佩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鲜活生命力在字里行间交织,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尤其是对各方战略决策的剖析,那种洞察入微的分析能力,让人不禁感叹丘吉尔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笔下的世界局势,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陈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权力的角力以及理想的碰撞。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细细揣摩那些关键时刻的抉择,思考如果是我处于那个位置,会做出怎样的判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一般的历史读物所能比拟。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重塑历史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从一个参与者的视角,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和重量。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著作,初读时或许会觉得信息量过于庞大,但一旦抓住作者叙事的线索,便会发现其逻辑之严密,结构之精巧。丘吉尔的语言风格,那种特有的、略带古典韵味的表达,为严肃的历史题材增添了一抹文学的色彩。读到关于盟军内部协调与分歧的描绘时,我深感震撼。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背后是无数次艰难的谈判、妥协与坚持。他毫不避讳地展现了高层决策的复杂性,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幕后故事,经过他的还原,显得如此真实而又充满戏剧张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政治权谋的教科书,教人如何在重压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佳,时而如疾风骤雨,紧凑地推进关键冲突的进程;时而又如涓涓细流,缓慢而深入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政治博弈。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历史责任感和无可辩驳的自信,他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确凿,很少有含糊其辞之处。阅读下来,你会被一种强大而清晰的历史脉络所牵引,清晰地看到各个历史节点是如何一步步导向最终的结局。这是一部充满了力量感和洞察力的作品,读完之后,对那段历史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评分早就打算买这套书了,这次趁京东活动拿下,太高兴了。
评分因为这部二战回忆录,1953年丘吉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众所周知,在选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时候,瑞典文学院有时会作出令人吃惊的决定;丘吉尔的获奖大约应该算一次。那一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者有25个人,其中包括英国人福斯特、美国人海明威、冰岛人拉克斯内斯和西班牙人希梅内斯(其中后面三位分别获得了1954、1955、1956的诺贝尔文学奖,而福斯特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小觑的作家);在这样一份名单中脱颖而出,不能不说瑞典文学院的决定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而瑞典文学院院士齐凡尔茨在颁奖致辞中的这句话其实很说明问题——“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这句近乎谄媚的话,实际上说明了丘吉尔及其这部回忆录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考虑到当时二战结束未久,人们对那场浩劫记忆犹新,对领导同盟国打赢这场战争的主要领袖的敬仰与感激,这话说得就不算太过分,而且丘吉尔以及他的这部回忆录获奖也就顺理成章。
评分的力度常人不能及。 那样的十个骨节,曾紧握一个帝国的忧伤与张狂。 他右手执笔,描画出登峰造极。
评分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丘吉尔将二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评分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评分我读书少,第一次看到在章节题目里用句号的。如鲠在喉。
评分不错,挺好看,性价比高,比书店便宜
评分诚然,这部全景式的回忆录对二战的叙述达到了几乎空前绝后的详尽,历史价值很高;但是,对于任何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阅读这样的鸿篇巨制都是一次艰难的旅程。据称,这部回忆录“其构思之严密、文笔之优美、语言之精彩,不输文坛巨匠”(南方出版社《出版者的话》),老实说,我相信这一点,因为丘吉尔独特的地位和视角及其文笔和口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在南方出版社这个中文版本的阅读过程中,我却并没有感觉到这一点;相反,这个中文版本给我的阅读带来了烦恼,一言以蔽之,翻译得不好。
评分京东购物满意,下次有机会还会再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