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楷則叢刊:張琮碑

初唐楷則叢刊:張琮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偉鵬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602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25464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初唐楷則叢刊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頁數:5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張琮碑》現藏陝西鹹陽博物館,康有為評價此碑“結體必密,運筆必峻,上可臨古,下可應製”。此碑端莊俊美,是學習歐陽詢、歐陽通父子書法的重要資料,為廣大書法愛好者、研習者常用的臨習範本。

作者簡介

  李偉鵬,男,四川南川人。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傢協會理事,重慶九龍坡區書協副主席,重慶市書法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現就職於四川美術學院圖書館。1987年獲全國首屆書法知識百題競賽二等奬,1989年獲全國高等院校師生書法評展優秀奬,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齣,1991年獲第二屆全國電視書法篆刻大賽二等奬,同年又獲西泠印社第二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優秀奬,1992年被四川美術學院國畫係聘為客座書法篆刻教師,1993年獲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中華當代文化精粹博覽會大奬賽二等奬。

目錄

一、齣版說明
二、圖錄
三、曆代著錄輯要

前言/序言

  《張琮碑》,唐貞觀十三年(639年)二月立,於誌寜撰文,書者姓名泐缺。
  碑原在鹹陽市秦都區雙照村,一九四○年移至周陵中學,碑身碑首分兩處嵌壁保存。一九六三年碑身移存鹹陽博物館,碑首仍在學校。螭首方趺,碑身下大上小,下寬99厘米,上寬87厘米,高182厘米,碑首殘高85厘米,碑座高40厘米,全碑通高307厘米。碑額陽文篆書『唐故□□光祿大□張府君碑』三行十二字。碑文正書三十行,行六十字。
  碑主張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二月薨於宋州(今河南商丘)館捨,貞觀十三年二月十一日,遷葬於始平(今陝西興平)之原。曆代著錄多以貞觀十三年記為立碑之時。也有將立碑之時定在貞觀十七年(643年)者,不知何據。張琮傢世貴顯,姻連天傢,且有從徵之功,官授銀青光祿大夫、行睦州刺史。但史書不載,惟藉此碑以傳。
  撰文者姓名泐缺,以前尚殘存『庶子黎陽公於』六字,前人已考定為於誌寜撰。書碑者雖不詳,但書風俊朗,結體方正,筆勢沉厚,點畫剛勁,有北碑之遺韻,兼歐褚之意趣。自雍正年間齣土以來,著錄不斷,不獨為補史之闕,其書藝亦多為著錄者所褒賞,趙紹祖:正書方整,不減王行滿、王知敬之徒。毛鳳枝:字跡遒勁,頗近歐虞,唐初佳刻也。康有為:古意未灕,步趨隋碑,工絕,不失六朝矩矱。
  此碑足堪為唐代楷書上品,但不顯於世,為此我們特在『初唐楷則叢刊』中輯入,以應學習研究之需。
  本書按拓本原大原色影印。



用戶評價

評分

好。。。。。。。。。。。。。。。。。。。。。。。。

評分

唐代碑刻,具備瞭各體書法。太宗李世民首先用行草書寫碑,他寫的碑,今天還可見太原的《晉祠銘》,餘杭的《屏風碑》。驪山的《溫泉銘》原石早已亡失,但敦煌石室中藏著一份唐拓本,現在有影印本流傳。有一個和尚懷仁,費二十多年精力,收集王羲之的字,湊閤成一篇太宗禦製《聖教序》,刻為碑版,稱為《集王書聖教序》,尤其是著名的草書唐碑。這塊碑現在西安碑林。唐代草書名傢張旭、懷素,都有幾塊石刻在碑林,但那是帖,而不是碑。

評分

《張琮碑》現藏陝西鹹陽博物館,康有為評價此碑“結體必密,運筆必峻,上可臨古,下可應製”。唐詩與唐楷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中一對耀眼的奇葩。唐詩創造瞭我國詩歌史上的輝煌,它與先秦散文、漢賦、南北朝駢文、宋詞、元麯、明清小說一起,成為一個時代文學繁榮的標誌。與唐詩相比美的是,唐楷書集魏晉南北朝楷法為一體,形成瞭字體嚴肅端莊,筆劃平穩凝重,結構嚴謹,法度森嚴的風貌。初唐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四大傢;晚唐有顔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楷書,不僅有繼承,還有創新。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挺勁峭拔,棱角森然;虞世南的《夫子廟堂碑》,正平俊朗,風姿綽約;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精工秀雅,形瘦實腴;薛稷的《信行禪師碑》,縴瘦遒麗,婀娜清健;顔真卿的《顔勤禮碑》、《顔氏傢廟碑》,雄強渾厚,樸茂端莊;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剛勁峻拔,端莊嚴謹。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麵,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傢輩齣,在楷書方麵,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顔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張琮碑》,唐貞觀十三年(639年)二月立,於誌寜撰文,書者姓名泐缺。碑原在鹹陽市秦都區雙照村,一九四○年移至周陵中學,碑身碑首分兩處嵌壁保存。一九六三年碑身移存鹹陽博物館,碑首仍在學校。螭首方趺,碑身下大上小,下寬99厘米,上寬87厘米,高182厘米,碑首殘高85厘米,碑座高40厘米,全碑通高307厘米。碑額陽文篆書『唐故□□光祿大□張府君碑』三行十二字。碑文正書三十行,行六十字。碑主張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二月薨於宋州(今河南商丘)館捨,貞觀十三年二月十一日,遷葬於始平(今陝西興平)之原。曆代著錄多以貞觀十三年記為立碑之時。也有將立碑之時定在貞觀十七年(643年)者,不知何據。張琮傢世貴顯,姻連天傢,且有從徵之功,官授銀青光祿大夫、行睦州刺史。但史書不載,惟藉此碑以傳。撰文者姓名泐缺,以前尚殘存『庶子黎陽公於』六字,前人已考定為於誌寜撰。書碑者雖不詳,但書風俊朗,結體方正,筆勢沉厚,點畫剛勁,有北碑之遺韻,兼歐褚之意趣。自雍正年間齣土以來,著錄不斷,不獨為補史之闕,其書藝亦多為著錄者所褒賞,趙紹祖:正書方整,不減王行滿、王知敬之徒。毛鳳枝:字跡遒勁,頗近歐虞,唐初佳刻也。康有為:古意未灕,步趨隋碑,工絕,不失六朝矩矱。此碑端莊俊美,是學習歐陽詢、歐陽通父子書法的重要資料,為廣大書法愛好者、研習者常用的臨習範本。

評分

《張琮碑》現藏陝西鹹陽博物館,康有為評價此碑“結體必密,運筆必峻,上可臨古,下可應製”。唐詩與唐楷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中一對耀眼的奇葩。唐詩創造瞭我國詩歌史上的輝煌,它與先秦散文、漢賦、南北朝駢文、宋詞、元麯、明清小說一起,成為一個時代文學繁榮的標誌。與唐詩相比美的是,唐楷書集魏晉南北朝楷法為一體,形成瞭字體嚴肅端莊,筆劃平穩凝重,結構嚴謹,法度森嚴的風貌。初唐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四大傢;晚唐有顔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楷書,不僅有繼承,還有創新。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挺勁峭拔,棱角森然;虞世南的《夫子廟堂碑》,正平俊朗,風姿綽約;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精工秀雅,形瘦實腴;薛稷的《信行禪師碑》,縴瘦遒麗,婀娜清健;顔真卿的《顔勤禮碑》、《顔氏傢廟碑》,雄強渾厚,樸茂端莊;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剛勁峻拔,端莊嚴謹。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麵,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傢輩齣,在楷書方麵,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顔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張琮碑》,唐貞觀十三年(639年)二月立,於誌寜撰文,書者姓名泐缺。碑原在鹹陽市秦都區雙照村,一九四○年移至周陵中學,碑身碑首分兩處嵌壁保存。一九六三年碑身移存鹹陽博物館,碑首仍在學校。螭首方趺,碑身下大上小,下寬99厘米,上寬87厘米,高182厘米,碑首殘高85厘米,碑座高40厘米,全碑通高307厘米。碑額陽文篆書『唐故□□光祿大□張府君碑』三行十二字。碑文正書三十行,行六十字。碑主張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二月薨於宋州(今河南商丘)館捨,貞觀十三年二月十一日,遷葬於始平(今陝西興平)之原。曆代著錄多以貞觀十三年記為立碑之時。也有將立碑之時定在貞觀十七年(643年)者,不知何據。張琮傢世貴顯,姻連天傢,且有從徵之功,官授銀青光祿大夫、行睦州刺史。但史書不載,惟藉此碑以傳。撰文者姓名泐缺,以前尚殘存『庶子黎陽公於』六字,前人已考定為於誌寜撰。書碑者雖不詳,但書風俊朗,結體方正,筆勢沉厚,點畫剛勁,有北碑之遺韻,兼歐褚之意趣。自雍正年間齣土以來,著錄不斷,不獨為補史之闕,其書藝亦多為著錄者所褒賞,趙紹祖:正書方整,不減王行滿、王知敬之徒。毛鳳枝:字跡遒勁,頗近歐虞,唐初佳刻也。康有為:古意未灕,步趨隋碑,工絕,不失六朝矩矱。此碑端莊俊美,是學習歐陽詢、歐陽通父子書法的重要資料,為廣大書法愛好者、研習者常用的臨習範本。

評分

唐代碑刻,具備瞭各體書法。太宗李世民首先用行草書寫碑,他寫的碑,今天還可見太原的《晉祠銘》,餘杭的《屏風碑》。驪山的《溫泉銘》原石早已亡失,但敦煌石室中藏著一份唐拓本,現在有影印本流傳。有一個和尚懷仁,費二十多年精力,收集王羲之的字,湊閤成一篇太宗禦製《聖教序》,刻為碑版,稱為《集王書聖教序》,尤其是著名的草書唐碑。這塊碑現在西安碑林。唐代草書名傢張旭、懷素,都有幾塊石刻在碑林,但那是帖,而不是碑。

評分

《張琮碑》現藏陝西鹹陽博物館,康有為評價此碑“結體必密,運筆必峻,上可臨古,下可應製”。此碑端莊俊美,是學習歐陽詢、歐陽通父子書法的重要資料,為廣大書法愛好者、研習者常用的臨習範本。

評分

唐代,碑版本身,刻碑文的部分,已發展到高200厘米以上,寬140厘米以上的巨型石刻。碑額之上,再加華蓋,碑座也愈益高大精工。一座唐碑,本身已成為一件雄偉的石雕藝術品。現在我們還可以在西安碑林看到許多著名的唐碑,不過它們已被集中陳列在屋子裏,有些已失去瞭碑座、碑頭,豐碑巨刻的宏大氣魄,已大為減色。幸而還有一些豐碑,仍在原地,例如昭陵的《李績碑》,乾陵的《述聖頌》,嵩山的《聖德感應頌》,都還能使旅遊者看瞭驚嘆唐人的雄偉氣魄。可惜一塊最大的唐碑,已被黃巢燒毀,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寫的《華山銘》。華山之神,唐代封為“金天神”,曆代帝王祭祀五嶽四瀆,以華山為最重要,因為近在首都,皇帝便於親臨緻祭。華山廟中,有漢代的《西嶽華山廟碑》,也是漢碑中最大的一塊,有北周趙文淵寫的《華嶽頌》,也很高大。唐玄宗好大喜功,要刻一塊更大的碑,於是親自寫瞭一篇《華山銘》(或稱《華嶽廟碑》),刻成一塊冠絕古今的大碑,安置在華嶽廟中。據說這塊碑有四丈多高,後來黃巢起義時燒毀華山廟,這塊碑也被燒壞,到現在隻剩一小部分,文字幾乎全部磨滅,聽說隻可見四個字瞭。不過這塊碑,雖然號稱唐代第一,據唐人的記錄,是用幾塊大石砌起來的,像南京的《天發神讖碑》一樣。如果這個記錄不誤,那麼,我以為也不足誇耀,我見到過的整塊唐碑,恐怕還應當以嵩山的《聖德感應頌》為最大。唐人講究書法,以寫字著名的人很多。唐碑上都刻有撰文和書丹人名,這是漢碑所沒有的。初唐時,寫碑文的名傢有褚遂良、虞世南、王知敬、歐陽詢、通父子、薛稷、曜兄弟。盛唐時,有顔真卿、李邕、蔡有鄰、韓擇木、梁升卿、徐浩。中晚唐有柳公權、瀋傳師、裴璘、唐玄度、劉禹锡,他們每人都寫過不少碑文。李邕一生寫瞭三十多塊碑,顔真卿寫的石刻文字有九十多種,史維則的隸書碑有四十多塊,柳公權寫的碑有六十多種。這幾位書法大傢的字跡,一嚮受人珍護,可惜這許多石刻名跡,至今存者無多。

評分

唐太宗提倡王羲之的行草書,用草書寫碑,開瞭一代風氣。唐玄宗李隆基卻提倡隸書,他自己寫得一手優美的漢隸。他一共寫瞭三十多塊碑,現在還存有大約十塊。泰山上的摩崖刻《泰山銘》,是他的大手筆。在他的影響之下,開元、天寶年間,齣瞭許多隸書名傢,如蔡有鄰、韓擇木、史維則等。他們的隸書,已有新的變化,後世稱為“唐隸”。同時,也有人在恢復魏隸,如戴韆齡寫的《北嶽安天王銘》,宛然是《受禪錶》、《上尊號奏》的麵目。

評分

做參考是可以的,臨習就比較睏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