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楷则丛刊:张琮碑

初唐楷则丛刊:张琮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伟鹏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篆刻
  • 初唐
  • 楷书
  • 碑帖
  • 张琮
  • 丛刊
  • 书法作品
  • 历史文献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60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46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初唐楷则丛刊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页数: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张琮碑》现藏陕西咸阳博物馆,康有为评价此碑“结体必密,运笔必峻,上可临古,下可应制”。此碑端庄俊美,是学习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书法的重要资料,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习者常用的临习范本。

作者简介

  李伟鹏,男,四川南川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九龙坡区书协副主席,重庆市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现就职于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1987年获全国首届书法知识百题竞赛二等奖,1989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师生书法评展优秀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同年又获西泠印社第二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1992年被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聘为客座书法篆刻教师,1993年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华当代文化精粹博览会大奖赛二等奖。

目录

一、出版说明
二、图录
三、历代著录辑要

前言/序言

  《张琮碑》,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二月立,于志宁撰文,书者姓名泐缺。
  碑原在咸阳市秦都区双照村,一九四○年移至周陵中学,碑身碑首分两处嵌壁保存。一九六三年碑身移存咸阳博物馆,碑首仍在学校。螭首方趺,碑身下大上小,下宽99厘米,上宽87厘米,高182厘米,碑首残高85厘米,碑座高40厘米,全碑通高307厘米。碑额阳文篆书『唐故□□光禄大□张府君碑』三行十二字。碑文正书三十行,行六十字。
  碑主张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二月薨于宋州(今河南商丘)馆舍,贞观十三年二月十一日,迁葬于始平(今陕西兴平)之原。历代著录多以贞观十三年记为立碑之时。也有将立碑之时定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者,不知何据。张琮家世贵显,姻连天家,且有从征之功,官授银青光禄大夫、行睦州刺史。但史书不载,惟藉此碑以传。
  撰文者姓名泐缺,以前尚残存『庶子黎阳公于』六字,前人已考定为于志宁撰。书碑者虽不详,但书风俊朗,结体方正,笔势沉厚,点画刚劲,有北碑之遗韵,兼欧褚之意趣。自雍正年间出土以来,著录不断,不独为补史之阙,其书艺亦多为著录者所褒赏,赵绍祖:正书方整,不减王行满、王知敬之徒。毛凤枝:字迹遒劲,颇近欧虞,唐初佳刻也。康有为:古意未漓,步趋隋碑,工绝,不失六朝矩矱。
  此碑足堪为唐代楷书上品,但不显于世,为此我们特在『初唐楷则丛刊』中辑入,以应学习研究之需。
  本书按拓本原大原色影印。



《盛唐气象:初唐书法艺术的多元探索》 本书聚焦于唐代书法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初唐,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剖析这一时期书家在继承魏晋风度、开创盛唐气象过程中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探索。我们致力于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风格竞逐与规范确立的艺术群像,而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位碑刻的孤例。 初唐,上承隋代书法由南北对峙走向融合的大势,下启盛唐气象的磅礴恢弘。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书法艺术在这一阶段完成了从“法度”的初步建立到“意态”的初步解放的艰巨任务。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论述,力求提供一个立体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文化思潮的嬗变 本章首先铺陈初唐的历史地理背景。贞观之治的开明政治、科举制度的初步完善,以及佛教、道教在思想领域的广泛影响,共同塑造了初唐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面貌。这种对“新气象”的追求,直接投射到艺术领域,催生了对典雅、法度、和气韵的共同审美诉求。我们探讨了初唐士人如何看待魏晋遗风,特别是对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再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如何转化为对楷书规范化的迫切需求。 第二章 楷书的定型与典范的确立:初唐碑刻的“正统”之争 初唐是楷书最终定型的关键时期。不同于魏晋楷书的稚拙与隶意尚未完全褪去,初唐的书家开始致力于将楷书推向规范、严谨、可供学习的典范之作。 2.1 欧阳询的“险劲”与结构之学: 欧阳询一派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对点画的精到控制和结构上的独树一帜。本书将详细分析其楷书如何形成“三十六法”,探讨其用笔的方峻与结体的欹侧相济,如何体现出一种内敛的张力与士人的风骨。我们对比研究了其不同时期的碑刻,剖析其如何在高古与法度之间寻求平衡。 2.2 虞世南的“温润”与平和之美: 与欧阳询的峻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虞世南的圆融古朴。虞世南的书法被誉为“得之于古法”,其用笔含蓄蕴藉,结体平正舒展。本章将重点解析其如何承接智永的“永字八法”,并将其内化为一种雍容大度的风度,为后世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巨匠奠定了“平和”的基石。 2.3 褚遂良的创新与“瘦硬”的突破: 褚遂良是初唐最具创新精神的书家之一。他巧妙地融合了欧阳询的结构与虞世南的笔法,更加入了自己对“筋骨”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瘦硬”书风。本书将通过分析其题碑、题像作品,阐述褚遂良如何以其灵动和变化,为盛唐碑刻的多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打破了早期楷书过于拘谨的局面。 第三章 行草书的传承与气韵的流变 虽然楷书在初唐备受推崇,但行草书并未停滞。本章关注的是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初唐书家如何延续晋代行草书的生命力。 3.1 陆柬之与“二王”血脉的坚守: 陆柬之作为吴郡望族,是“二王”书法的直接继承者。我们重点研究他如何通过《多宝塔感应碑》等作品,在楷书中融入行草的笔意,同时在其行草作品中展现出对晋人风流的致敬,体现出一种士大夫文人的儒雅气度。 3.2 初唐小楷的精致与微观世界: 小楷在初唐具有特殊的地位,尤其受到宫廷和文人阶层的喜爱。本书将介绍一批精妙绝伦的小楷作品,分析其如何以更细腻的笔触、更规整的结构,展现出一种内敛的精致美,这与同时期追求宏大叙事的碑刻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第四章 碑志书法的地域性与影响 初唐的碑刻艺术是研究这一时期书风普及的重要载体。本书将考察不同地域(如关中、吴地)书家的风格差异,以及这些碑刻的摩刻技术对最终呈现效果的影响。我们讨论了初唐碑刻从隋碑过渡到唐碑的工艺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作用于书写风格的定型。 结语:迈向盛唐的坚实一步 《盛唐气象:初唐书法艺术的多元探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初唐的书法家们并非简单的模仿者,而是通过对魏晋遗风的消化、吸收、批判性继承,完成了对楷书这一重要书体的结构性规范,并为盛唐时期如颜真卿、怀素等大家所展现出的磅礴气象奠定了至关重要的艺术基础和理论前提。本书通过对多个维度、多种书体的综合考察,力求展现初唐艺术繁复而严谨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名字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沉稳大气,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抱着一种对古典文化的敬畏之心翻开了它,期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尤其是唐代早期的那种初学乍练却又蕴含着未来气象的笔法。我一直认为,初唐的书法,不像盛唐那样圆融、雄健,它更像是一个蓄势待发的青年,带着一股青涩但又锐不可当的力量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品味,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颜色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这让我感到,作者和编者对待这份文化遗产是多么的用心。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透过纸页,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笔触痕迹,想象着书写者在案前凝神的瞬间。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特别是对那些细节的处理,比如钩捺的起收,横画的藏锋,都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我通常更偏爱那些描绘生活百态的小说或者散文集,但这次的尝试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那些密集的考证文字时,眼睛也能得到适当的休息。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穿插的几张高清拓片摹本的对比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通过放大和局部特写,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笔画细节被清晰地展示出来,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远胜于纯文字的描述。我花了好大力气去比对着那些摹本,尝试去模仿其中的力道和结构,虽然效果天差地远,但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成功地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视觉和智力探索过程,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从实践中学习碑帖的书友。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局限于碑文的字法研究,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对碑刻所处的历史语境——比如地方官员的任免、当时的宗教活动对民间审美的影响——都有相当深入的探讨。这使得我们对张琮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和丰满的认知。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一本书法鉴赏教材,而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学、文献学和艺术史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它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需要一些基础的历史和书法知识作为支撑,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精力去深入挖掘的读者而言,它所提供的回报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初唐社会在艺术表达上的细腻与力量的交织,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久久沉思于那些古老的笔意之中。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偏学术性的丛刊通常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生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普通爱好者阅读的流畅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碑文本身的考证上,而是将碑文置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思潮乃至书风演变的大背景下去解读。这种宏观视野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这些“旧物”的维度。读完其中几篇深入的分析,我感到自己的书法鉴赏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再是单纯地看“好不好看”,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思考的路径的建立,才是这类专业书籍的最大价值所在。它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唐碑研究领域更深层的兴趣之门。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化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部丛刊展现了一种匠人精神。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速度和销量的速成读物,而是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在文献引用和版本校勘方面所下的苦功,那些注释详尽得令人咋舌,仿佛作者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每一个脚注之上。这种对“信”的追求,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阅读这种书籍,需要的不只是时间,更需要一份沉静的心态和对知识的敬畏。它强迫你放慢节奏,去细嚼慢咽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论述。对于那些真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渴望了解其“根”在哪里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品味。

评分

唐代,碑版本身,刻碑文的部分,已发展到高200厘米以上,宽140厘米以上的巨型石刻。碑额之上,再加华盖,碑座也愈益高大精工。一座唐碑,本身已成为一件雄伟的石雕艺术品。现在我们还可以在西安碑林看到许多著名的唐碑,不过它们已被集中陈列在屋子里,有些已失去了碑座、碑头,丰碑巨刻的宏大气魄,已大为减色。幸而还有一些丰碑,仍在原地,例如昭陵的《李绩碑》,乾陵的《述圣颂》,嵩山的《圣德感应颂》,都还能使旅游者看了惊叹唐人的雄伟气魄。可惜一块最大的唐碑,已被黄巢烧毁,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写的《华山铭》。华山之神,唐代封为“金天神”,历代帝王祭祀五岳四渎,以华山为最重要,因为近在首都,皇帝便于亲临致祭。华山庙中,有汉代的《西岳华山庙碑》,也是汉碑中最大的一块,有北周赵文渊写的《华岳颂》,也很高大。唐玄宗好大喜功,要刻一块更大的碑,于是亲自写了一篇《华山铭》(或称《华岳庙碑》),刻成一块冠绝古今的大碑,安置在华岳庙中。据说这块碑有四丈多高,后来黄巢起义时烧毁华山庙,这块碑也被烧坏,到现在只剩一小部分,文字几乎全部磨灭,听说只可见四个字了。不过这块碑,虽然号称唐代第一,据唐人的记录,是用几块大石砌起来的,像南京的《天发神谶碑》一样。如果这个记录不误,那么,我以为也不足夸耀,我见到过的整块唐碑,恐怕还应当以嵩山的《圣德感应颂》为最大。唐人讲究书法,以写字著名的人很多。唐碑上都刻有撰文和书丹人名,这是汉碑所没有的。初唐时,写碑文的名家有褚遂良、虞世南、王知敬、欧阳询、通父子、薛稷、曜兄弟。盛唐时,有颜真卿、李邕、蔡有邻、韩择木、梁升卿、徐浩。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裴璘、唐玄度、刘禹锡,他们每人都写过不少碑文。李邕一生写了三十多块碑,颜真卿写的石刻文字有九十多种,史维则的隶书碑有四十多块,柳公权写的碑有六十多种。这几位书法大家的字迹,一向受人珍护,可惜这许多石刻名迹,至今存者无多。

评分

《张琮碑》现藏陕西咸阳博物馆,康有为评价此碑“结体必密,运笔必峻,上可临古,下可应制”。此碑端庄俊美,是学习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书法的重要资料,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习者常用的临习范本。

评分

初唐楷则丛刊:张琮碑。

评分

唐太宗提倡王羲之的行草书,用草书写碑,开了一代风气。唐玄宗李隆基却提倡隶书,他自己写得一手优美的汉隶。他一共写了三十多块碑,现在还存有大约十块。泰山上的摩崖刻《泰山铭》,是他的大手笔。在他的影响之下,开元、天宝年间,出了许多隶书名家,如蔡有邻、韩择木、史维则等。他们的隶书,已有新的变化,后世称为“唐隶”。同时,也有人在恢复魏隶,如戴千龄写的《北岳安天王铭》,宛然是《受禅表》、《上尊号奏》的面目。

评分

初唐书体,颇有法度。就是字迹不很清晰。

评分

唐碑书法是正楷书,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汉隶逐渐演变成楷书,楷书的字形结构,统一于唐代,所以在书法史上有秦篆。嵩山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唐碑,是唐朝碑刻的统称。唐代是我国文学艺术最繁荣的时代,碑版石刻,也同样是最繁荣的时代。

评分

很好的书,用心编辑,强烈推荐。

评分

唐碑书法是正楷书,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汉隶逐渐演变成楷书,楷书的字形结构,统一于唐代,所以在书法史上有秦篆。嵩山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唐碑,是唐朝碑刻的统称。唐代是我国文学艺术最繁荣的时代,碑版石刻,也同样是最繁荣的时代。

评分

《张琮碑》现藏陕西咸阳博物馆,康有为评价此碑“结体必密,运笔必峻,上可临古,下可应制”。此碑端庄俊美,是学习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书法的重要资料,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习者常用的临习范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