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记忆(1995-2000)

冷记忆(1995-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让·波德里亚 著,张新木,陈凌娟 译
图书标签:
  • 回忆
  • 青春
  • 校园
  • 时代
  • 90年代
  • 成长
  • 爱情
  • 伤感
  • 文学
  • 散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117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753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让·波德里亚的系列格言式日记体回忆录《冷记忆(1995-2000)》是一本关于女性、福柯、阿尔法·罗密欧、白血病、天主教、柏林墙、洛朗·法比尤斯、让·保罗二世、玫瑰、南极洲、列赫·瓦文萨、泥地摔跤、季诺维也夫、色情电影、雪、女权主义、雅克·拉康、史蒂维·旺德、迈克尔·杰克逊、帕勒莫、DNA和恐怖主义的书。《冷记忆》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而忧郁正是事物的特定状态。《冷记忆(1995-2000)》是第四部,时间跨度为1995-2000年。

作者简介

  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其代表作主要有《消费社会》、《物体系》、《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冷记忆》、《美国》、《完美的罪行》等。《论诱惑》是其中晚期的思想代表作。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1985年起从事符号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冷记忆》1-5等30余部,编写出版法语教材及参与编写中外母语研究专著10余部,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及江苏省社科项目5项,主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

精彩书摘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廊桥遗梦》。
  开始是一位抽象的、没有血肉的、无性别的西 部英雄。接着是一位都市的审判者,既非常严峻又 疾恶如仇,但是面对女性意志却有些薄弱。最终他 成了摄影师,虽然仍然是个局外人,但是这次在乡 村世界的私下亲密中找到了爱情。美丽的怀旧性 谐调,这个男人来自别处,他又回到别处,但经历了 他那个时代以及电影本身的所有神话变体。其他 的大腕(白兰度,尼克尔森)是一些怪物,他们在每 部电影中都带着不同的面具进行表演,并在人物的 夸张表演中自行解体。奇形怪状的怪物,由某种疯 狂带向其组合角色的彼处,但是他们并没有勾画出特 别的人生轨迹(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像詹姆斯· 迪恩那样,在一张纸牌上演绎自己的命运)。克林 特·伊斯特伍德是唯一忠实于其神话形象的人。
  罢工日的轻巧的空想——步行,步行,终于被 剥夺了交通工具,终于被剥夺一种生活的便捷,一 种不需补偿的生活的便捷。一个减法的瞬间—— 一个完美的瞬间。
  在演变成全面罢工之前,乘上没有(或几乎没 有)乘客、没有查票员、也许没有驾驶员的高速火 车。理想社会的图像,保障最低限度服务和自动驾 驶的社会,由规约的条件反射和看不见的控制构成 的社会——一个梦想! 以高度的关注去探索人们,迫使他们说出一切。
  以极端的粗心去注视人们,迫使他们保持沉默。
  永远不要在今天做只能明天做的事情。因为 只能明天做的事情,今天你就不能做。永远不要在 今生做你能够在来世做的事情。想想所有那些失 去了魅力的事情,那是因为你在前世已经做过了! 为炼狱中的灵魂祈祷,这个想法并不坏。但是 说到底,究竟为谁祈祷呢?因为显而易见,我们就 在炼狱中,我们在这里赎罪,即使基督用他的死为 我们赎了罪,我们还要永远做牛做马去支付利息。
  说实话,这些炼狱中的灵魂,更应该祈祷让它们留 在那儿,因为人们知道地狱是怎么回事,还有那些 在地狱中被火煎熬着的人们,因为地狱就是只能永 远作恶——那么那些在天堂的人,那些对恶没有任 何概念的人又怎样呢?只有上帝知道是什么在等 待着他们。
  无论如何,地狱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恶的永 久性也是无法想象的。所有的一切,遗传、环境、无 意识等都与之对抗。甚至过去的罪行也是可减轻 的情节。由于罪犯和受害者之间的互动,基因和意 志的互动,因与果的互动,一切都变成了可减轻的 情节。
  无论哪种形式的思想都要求通过清空来做准 备。必须清空累积性脓疱,因为在所有事情上我们 都知道得太多。没有比愚蠢的排解更好的方法了, 以便能战胜压垮思想的巨大质量。没有比强迫性 的智力体操更好的方法了,以便排除已有的成见。
  思想的准备和愤怒的准备一样,都非常神秘。
  思辨性愚蠢的统治,统计性愚蠢的统治:“大部 分法国人认为……”,“66%的人认为克林顿在道德 上没有罪过”。用专家的语言:“在今后20年中,加 利福尼亚预计会出现大地震”,“专家们认为,秋季 将会出现经济复苏”。用不容置辩的反信息:“一次 恐怖行动的假设已经被排除”。明显的原因:“温和 的天气增加了雪崩的危险”。整个信息都是一种对 轻信和愚蠢的思辨。
  每天都会出现血液液化的奇迹。事件中凝固 的血液通过信息的破裂伤口往外流淌。每日,我们 的血液在经过毛细管特性装配到所有网络中后,便 自我液化在报纸中,流淌在屏幕上,如同在确定日 期中圣雅纳略的血液。
  ……

前言/序言


冷记忆(1995-2000) 一、 时代的洪流与个体命运的交响(序章) 1995年至2000年,这是一个中国经济和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年。计划经济的坚冰正在瓦解,市场经济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而来。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洪流中,无数个体的命运如同被抛入大海的浮萍,既有随波逐流的无奈,也有逆流而上的勇气,更有在浪潮中寻觅方向的迷茫。那五年,是中国告别过去、拥抱未来的关键时期,是无数梦想在此启航、又或在此沉寂的五年。 “冷记忆”这三个字,仿佛一道时光的冷凝,将那个年代的种种迹象、种种情感、种种故事,都封存其中,等待着被重新唤醒。它不是一段简单的年鉴,也不是一份冰冷的报告,而是一幅由无数细微的、真实的、带着温度的笔触勾勒出的时代剪影。那时的空气中弥漫着改革开放的活力与机遇,也交织着失业的焦虑与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们在十字路口徘徊,在变化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那个时代的篇章。 或许,你会想起那个时候的电视机,屏幕上闪烁着《渴望》的余温,《外来妹》的奋斗,《上海一家人》的温情,以及《还珠格格》掀起的全民追剧热潮。互联网的种子刚刚在中国播下,拨号上网的“吱呀”声,如同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门铃。手机,这个曾经奢侈的通讯工具,开始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 Bb机上的“1314”(一生一世)和“520”(我爱你)传递着朴素的情感,也记录着当时年轻人的浪漫。 经济特区的崛起,珠三角、长三角的蓬勃发展,吸引着无数农村的青壮年怀揣梦想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大潮中的一员。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构建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石,也承受着城市生活的艰辛与疏离。那些在工地上挥洒汗水的身影,那些在出租屋里挤挤攘攘的夜晚,那些一次次从老家寄来的、写满了牵挂的家书,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城市的扩张,拆迁的号角,让许多老街区、旧院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的景象。居民们在搬迁中告别熟悉的邻里,在陌生的环境里重新安顿。这种剧烈的空间变迁,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容貌,也悄悄触动着人们内心的归属感和社区情感。 文化领域同样是日新月异。盗版光盘的泛滥,让流行音乐、影视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也模糊了版权的界限。卡拉OK厅里此起彼伏的歌声,成为了许多人排解生活压力、释放情感的场所。“摇滚乐”的余温还在,新生的流行音乐开始占据主导,那些旋律和歌词,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在那个年代,出国留学、移民似乎是通往“更好生活”的隐形通道,许多家庭倾尽所有,送孩子远赴重洋。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吸引着外资的进入,跨国企业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理念,改变着一些人的职业轨迹。 “下海”这个词,是那个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无数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老师、工人,放弃铁饭碗,投身商海,渴望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实现财富的积累和人生的跃升。有人成功了,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也有人黯然离场,留下了对时代变幻的慨叹。 二、 时代印记的细微之处(片段掠影) “冷记忆(1995-2000)”所试图捕捉的,正是这些宏大叙事之下,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碎片。 关于身份的重塑与挣扎: 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下岗潮”成为绕不开的关键词。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岗位,突然变得岌岌可危。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伴随着迷茫、失落,也伴随着重新学习新技能、寻找新出路的艰辛。那些在失业的阴影下,为养家糊口而奔波的身影,为这个时代增添了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们可能摆过地摊,开过小吃店,做过各种零散的工作,用最朴素的方式,在时代的变革中艰难生存。 关于情感的变迁与坚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婚姻和家庭的形态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彩礼、房产等现实问题,在恋爱婚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同时,在物质的洪流中,那些真挚的情感、朴素的爱情,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老一辈人对于“从一而终”的观念,与年轻一代对“自由恋爱”、“个性化婚姻”的追求,形成了一种无声的碰撞。电话,这个曾经需要“长途电话亭”的通讯方式,正逐渐普及,那些等待电话响起、或是小心翼翼拨出电话的时刻,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关于消费观念的萌芽与改变: 那个年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大哥大”到“BP机”,从“大款”的皮夹克、金链子,到普通人对“名牌”的向往,消费主义的种子正在悄然播撒。逛商场,成为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些曾经稀缺的商品,如冰箱、电视、洗衣机,开始成为家家户户努力追求的目标。商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人们的消费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 关于信息获取的渠道与局限: 电视、报纸、广播,依然是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但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拨号上网的普及,开始打破这种垄断。聊天室、BBS论坛,成为年轻人交流信息、结识朋友的新平台。信息茧房的概念尚未形成,但信息的不对称性依然存在,人们对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媒体的报道和有限的外部信息。 关于梦想与现实的博弈: 那个年代,是充满梦想的年代。有人梦想着一夜暴富,有人梦想着创业成功,有人梦想着出人头地,也有人仅仅是梦想着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养活一家人。然而,梦想的实现,往往需要与残酷的现实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博弈。创业的艰辛,就业的压力,家庭的责任,都可能成为梦想路上的绊脚石。 关于乡愁与城市化的进程: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徙,是那个时代最显著的社会现象之一。那些离开土地、远离家乡的人们,在城市里扎根,努力适应新的生活。他们对故乡的眷恋,对家人的思念,构成了浓浓的乡愁。城市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地理空间,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 “冷记忆”的温度与价值(结语) “冷记忆(1995-2000)”并非一份简单的回忆录,它更像是无数个体的生命体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次集体回响。它记录的不是历史事件的宏大进程,而是身处其中的个体,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行动去回应那个时代的浪潮。 书中所呈现的,可能是一个普通家庭在改革浪潮中,为生计而奔波的琐碎日常;可能是一个年轻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未来感到迷茫与憧憬的心路历程;可能是一段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爱情故事,在物质与情感的夹缝中艰难维系;也可能是一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与重塑。 它关注的是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那些被时间冲刷而可能模糊的鲜活印记。它试图唤醒的是读者内心深处对那个年代的共鸣,是对过往时光的温情回溯,更是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轨迹的深刻理解。 1995年至2000年,这五年,是中国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矛盾、充满希望的五年。它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思考。而“冷记忆(1995-2000)”,正是这场时代交响乐中,那些最平凡、最真实、也最动人的旋律。它是一份关于我们如何走来、我们为何如此的,无需言说的,却又字字珠玑的,历史注脚。它让我们有机会去触摸那段“冷”的记忆,感受其中蕴含的“热”的情感,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你”和“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为《冷记忆(1995-2000)》,它的出现,仿佛在无声地召唤我,去回溯一段被时间悄悄封存的时光。1995到2000年,这五年,对我而言,是人生一个懵懂而重要的时期,很多画面如蒙着一层薄雾,难以看清全貌。所以,当看到“冷记忆”这个词时,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探求欲。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那段纷繁复杂的岁月中,拣选出这些“冷”的片段?它们是关于青春的迷惘与探索,是关于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交织,还是关于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却又渐渐疏远的,人与事?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找到一些我似曾相识,却又模糊的感受,能看到一些被时间冷却,却在内心深处依然闪烁着微光的,真实的情感。它或许不是那种热烈奔放的叙述,而更像是一次静默的回望,一次对过往的温情梳理。我希望,它能带我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或者说,被我选择性忽略的,关于那五年的,细微而重要的,回忆。

评分

拿到《冷记忆(1995-2000)》这本书,一股淡淡的纸张香扑鼻而来,瞬间将我带入一种阅读的宁静氛围。书的装帧设计很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蕴含着厚重的故事。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引力,而“冷记忆”这个词,就像一个低语,在我耳边回响,勾起我对那些被时间冰封,却又从未真正消逝的片段的遐想。1995到2000年,这五年,是很多人生轨迹开始发生微妙转变的时期,是科技的萌芽,是社会思潮的涌动,也是无数个体的青春与奋斗。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选择和提炼这些“冷记忆”的?它们是个人化的情感碎片,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注脚?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光影,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体味那些在时光长河中逐渐显露出真容的情感。它会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时代画卷,还是几笔淡雅的水墨写意?我准备好,让思绪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冷”之下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在书架上静静地躺着,名字叫《冷记忆(1995-2000)》。光是看到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莫名的好奇。1995到2000年,这五年,对我来说,是刚刚开始懂事的年纪,记忆碎片零散,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更多是模糊的电视画面和父母口中的故事。所以,当我翻开它,满怀期待地想去捕捉那个时代的气息,想知道那些“冷记忆”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藏着怎样的人,藏着怎样对世界的感知。是不是有我曾经经历过,但已经遗忘的,或者说,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悄然改变着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尘封的门,让我重新审视那个在我生命中留下印记,却又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年代。它会是关于青春的迷惘,还是成长的阵痛?是关于时代的变迁,还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被“冷”匿藏的,究竟是怎样炽热的,或者说,是怎样冰冷的,记忆。

评分

《冷记忆(1995-2000)》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仿佛里面装载着一个时代的重量。我喜欢这种带有时间印记的书名,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不那么耀眼,却又根植于心的回忆。1995到2000年,那是我记忆中一个模糊却又重要的节点,很多童年、少年时期的画面,都模糊地定格在这个时间段。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冷记忆”的,它们是关于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是关于梦想的追逐,还是现实的无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那个时代,关于那个年纪,关于那些人事物的,更深刻的理解。也许,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回到那个充满未知与可能性的年代,去感受那些被时间冷却,却又在内心深处依然滚烫的情感。它会是一曲低沉的挽歌,还是一首昂扬的赞歌?我准备好,去倾听那些被“冷”包裹的,真实的回响。

评分

《冷记忆(1995-2000)》这本书,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吸引力,像是一个古老的匣子,里面锁着不为人知的往事。1995到2000年,这段时间在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虽然很多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总有一些零散的画面,一些微妙的情感,在脑海中萦绕。我特别好奇,作者所说的“冷记忆”,究竟是指什么?是那些被刻意遗忘的伤痛,还是那些被岁月冲淡的喜悦?是时代洪流中不起眼的浪花,还是个体生命中悄无声息的转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共鸣的片段,一些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角落。也许,那些看似“冷”的记忆,反而更能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时代,在时间洗礼后的真实面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出那个年代的众生相,照出我曾经的模样,以及那些被时间冷却,却又永远不会消失的情感轨迹。它会是冷静的观察,还是热烈的抒情?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那些“冷”的表象,去触碰那隐藏其中的,温度。

评分

京东图书种类比较齐全,可以保证正版。新书到货比较及时,送货快。品相较好,基本有塑封,总体上满意。有时包装欠佳,好在退换货方便,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经常有促销活动,价格比较合适。图书记得要评论满100字才奖励京豆。

评分

很好的书~~买来还没开始看

评分

本想慢悠悠地用一天一个故事的节奏读期盼已久的《小城故事》,我坚持认为这样写满细节的书适合在每一个黄昏时分打开我昏黄的床头灯细细咀嚼,可心急的我却在早起的早晨、睡醒的午后和睡前的床头灯下走进那个小城。依然是絮絮叨叨,但我在无边际的絮叨里却找到许多温暖,即使每一个故事都透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或是淡得可以视而不见的悲伤。

评分

到1948年,张君劢以美国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对和学技术的依靠为例,强调“现在国家之安全、人民 之生存无不靠科学,没有科学便不能立国。有了科学虽为穷国 可以变为富国,虽为病国可以变为健康之国,虽为衰落之国也 可以变成强盛之国”。只要“在科学上用大工夫,我们大家就不 怕没有好日子过,不怕没有饭吃,不怕政治不走上正轨”。张君 劢的立论基础在于:“我们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知道科学研 究的重要。新武器的发明,就是这种重要性的一个铁证”。这里 的“新武器”大概即指核炸弹。当年严复、梁启超等人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对“科学”的失望正基于反思“新武器”所起的作用, 而张君劢此时因武器而生的观感与他们当年的感觉已完全不 同,他看到的是科学那无所不在的力量。 张君劢发表此说一年后,中国政局就已发生绝大变化。虽 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胜负与武器的新旧恰成反 比,但作为新中国经济和教育榜样的苏联正是战后最为强调 “技术”的代表之一(另一代表是日本);结果,清季形成的注重 物质的倾向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复兴,并因抗战而得到鼓 励,此后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科学”逐步由“精神”转向“技术”, 在人们的常规表述之中“科学”甚至多被“科技”所取代。 反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可以看到注重物质的 特点所形成的影响。 清季张之洞设计全国学制时,曾明定小学堂“以养成国 民忠国家尊圣教之心为主,各科学均以汉文讲授,一概毋庸 另习洋文,以免抛荒中学根柢。必俟中国文义通顺、理解明 白,考取入中学堂后,始准兼习洋文”。不过,对于设在通商口 岸附近的高等小学堂,尤其“学生中亦有资敏家寒,将来意在 改习农工商实业,不拟入中学堂以上各学堂者,其人系为急 于谋生起见,在高等小学时自可于学堂课程时刻之外兼教洋 文”。换言之,学堂主要是培养“国家人才”,但对“急于谋生” 的贫寒子弟则网开一面。这自然是考虑得相当周到,不过其 分别高下之心亦昭然若揭。 然而,从清季开始的功利主义已使得社会风气发生变 化。汪德渊曾指出,中国自古以俭为德,以侈为恶,“沿及后 世,宗风未改”,读书人好“谈仁义而不言利”。就是到讲究富 强的晚清,“士大夫之谋利封殖,犹为清议所不许。凡仕而兼 商者,亦尚畏清议而不敢公然为之,隐匿托名以避众谤”。二 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社会风气已大变,“昔人以市井为小人, 今日以市井为圣人。圣之则拜之,拜之则效法之。于是举国上 下,皆以市道行之”(杨荫杭语)。所谓“市道”,也就是商贾之 道。按照这种标准,当年张之洞予以特别关照的贫寒子弟此 时已多半接近“圣人”,几十年间的社会转变不可谓不剧烈。 蒋百里在1921年谈及民初世风时说:“天下方竞言文化 事业,而社会之风尚,犹有足以为学术之大障者,则受外界经 济之影响,实利主义兴,多金为上,位尊次之,而对于学者之 态度,则含有迂远不适用之意味。”这里当然明显可见传统士 人欲“澄清天下”并轻视商人的精英意识,但也说明一旦“功 利”成为主要目标,社会对“精英”的认知也改变了。 针对社会功利化、物质化的倾向,部分读书人试图加以纠 正的努力也贯穿于整个二十世纪。当年多数新文化人曾担心 太强调“文质文明”将妨碍学习西方,但也看出过分注重物质会 导致全社会的功利化,从而造成对“学术”本身的忽视,最后是 “民德”的堕落。北大学生傅斯年在1919年说:“群众对于学术 无爱好心,其结果不特学术销沉而已,堕落民德为尤巨。不曾 研诣学问之人恒昧于因果之关系,审理不瞭而后有苟且之 行。”今日“中国群德堕落, 苟且之行遍于国中”,皆因 “群众对于学术无爱好 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生理学家卢于道在1936 年强调:“我民族欲求生 存,岂仅尽在沙场之上?凡 整个国家之文化,皆为国力之所系。”他认为中国学者“数十年 前之谈维新,及近数年来之提倡科学”,皆是努力于文化革新, 也就是文化的“现代化”。盖“近代文化之特征,即在科学”。近百 年来,科学已“与人类日常生活不可须臾离,几为文化事业之全 部。凡艺术文学宗教,亦莫不受科学进步之重大影响”。所以, “欲中国强盛,必革新文化,欲革新文化,必须发达科学”,也就 是“树立科学文化”。正因为“文化也是国力”,故“敌国无道,横 加摧残”实亦因“国既孱弱,文化落后”使然。 卢氏知道肉搏无以对坦克,面对强敌,徒靠“精神”而“舍 身取义”也解决不了问题;但没有科学文化基础的“技术”是 无法维持的,历史已有前证:“鸦片战争后,晚清亦曾大购军 舰,中日一战,乃悉为敌有。当时亦曾大兴兵工厂造船厂,不 数十年乃出品不济,机器陈旧,是即因无科学文化基础以维 持其生命也”。

评分

“爸,雨天你就不要出来等我了,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自己回家的。”我心疼地说,“我相信你可以的,但我只想多陪你走一会儿。”伴随着密密斜织着的雨丝,我的泪水与雨融为了一体,不知是雨牵动了泪还是泪带动了雨,就这样,以后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父亲依然送我上下学,

评分

每天天刚亮,父亲就点起了那盏昏暗的马灯,送我去上学。父亲一如既往地送我到那棵皂荚树下,我想他微笑、挥手告别,他也回我一个灿烂的笑容与我道别,我带着满满的自足踏上了一天的求学之旅。

评分

书很上档次,装帧很精美

评分

合上书让文字生冷,打开页将记忆放飞

评分

很好的书,一直想买,活动很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