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
评分想不接受痛苦,就一定要积累福德,制造不痛苦的因,那就是行善,这是因果的自然规律。 虽然平时我们也懂得这些道理,但在面临痛苦的沉重打击之后,才能深深体会到世间轮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幸福,而是苦难重重。这样就能把痛苦转为行善的动力。本来学佛的人在行善、断恶方面就比较精进。通过体验痛苦,就会更加努力地精进修行。 ⑥痛苦转化为慈悲心 大乘佛法的灵魂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菩提心。 什么东西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慈悲心呢?那就是痛苦。当深深体会到轮回众生都会面临巨大痛苦,自己哪怕再痛苦,还听过一些佛法,懂得一些佛教道理,知道所有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是过去罪业造成的因,可以用因果道理来安慰自己,但其他众生却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就会仇恨满腹、怨恨不休,同时更是痛苦不堪,更没有自由回避和逃避痛苦。这时,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同情心和慈悲心,诚心诚意地希望所有众生远离痛苦,愿意将自己的幸福与他众的痛苦相交换,就叫做慈悲心。 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修慈悲心。在修慈悲心的过程中会有两种结果和利益:其一,在修慈悲心的过程中,因为懂得了这些道理,所以能减轻痛苦;其二,通过面对痛苦而产生大悲心,再面临痛苦时,也能应对自如了。 从很多人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最急于要学的,既不是大圆满或其他密宗大法,也不是中观和因明等高深理论,而是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病痛、衰老、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谐等等。
评分这里把子游这几句话,放在讲仁道这一篇的最后,是含有深意的感慨。但是如果随时随地把这两句话记牢,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好,就变成滑头,不负责任了,那又不是仁道。所以我们研究了孔孟学说,懂得了人生,才知道作人真不容易,的确须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里居于仁道之境了。以上四篇是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棒,高僧大德的开示太精彩了。
评分 评分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这里把子游这几句话,放在讲仁道这一篇的最后,是含有深意的感慨。但是如果随时随地把这两句话记牢,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好,就变成滑头,不负责任了,那又不是仁道。所以我们研究了孔孟学说,懂得了人生,才知道作人真不容易,的确须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里居于仁道之境了。以上四篇是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