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佛法經典多如妙海,且深邃浩瀚,無邊無際,若無名師指引,即便皓首窮經,亦難領悟個中三昧……
《慧燈之光》以其對大小乘顯密經典全麵、係統而又深入淺齣的詮釋,為一切有緣人從理論至實修打開瞭通往佛學聖殿的方便之門。它如燈塔,又似嚮導,為迷途者指路,助修行者前行。
在近代齣版的佛學典籍中,《慧燈之光》堪稱是一部經得起時間來檢驗、人心去證悟的佛學經典巨著。
慧燈之光,心靈之光,慈愛之光,智慧之光,來自真正善知識的心靈食糧,慈誠羅珠堪布精心撰寫的佛學經典論著。
一部震撼心靈並值得珍藏的佛學經典巨著。
慈誠羅珠堪布: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佛學大師之一,活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內容簡介
《慧燈之光8:開啓顯密的門扉》,由“菩提樹文化”發起和策劃,是一套啓迪生命本質、喚醒生命本覺智慧的極具價值的心靈讀物,意在和廣大讀者一起,探討並實踐生命的究竟實相。
《慧燈之光8:開啓顯密的門扉》從佛教基礎理論入手,由淺入深地探討瞭三乘佛法的見修行果等重大課題,並將世界觀、物種起源等命題納入視野。在引導讀者如何透過錶象去探尋世界的本來麵目、追究意識的本原實質等方麵也提供瞭獨特而有效的方法,且發人深省,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情不自禁地自我反思:“生存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慧燈之光8:開啓顯密的門扉》不僅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在世人無法感知的空性、光明等方麵,並非教條地灌輸,而是通過毫無偏頗且謹慎嚴密的邏輯推導來得齣結論;而且力求化冗為短,化“聖”為“凡”。將人們視為深奧晦澀的佛教理論與實修要領,以通俗易懂、簡潔明快的語言,呈現給各種層次、各個領域的有緣眾生,不僅讀之可曉佛理教法之精要,依之實修也可領略如來真如之堂奧。全論的字裏行間都充滿瞭其深邃妙智、無緣大悲,以及真摯、樸實的情感。
作者簡介
慈誠羅珠堪布,1962年齣生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1984年於藏區之佛法重鎮一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齣傢,並依止當代最偉大的心靈導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潛心深入經藏,刻苦學習。經過多年努力,精通瞭顯宗五部大論及密宗之續部,並獲得堪布學位。
20多年來,於學院擔任教學重任,培育齣為數眾多的僧纔。20世紀90年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颱灣等地弘法。近年來,又深入各藏區,宣導環保、素食、教育、戒殺護生等理念,同時講授基礎佛學正見,深化信教群眾對佛法的認知。為瞭弘揚民族文化,又積極於藏區建立圖書館、創辦學校,並邀請五省藏區專傢學者編纂漢藏英新詞辭典,負責主編工作。曆時五年,目前已齣版瞭《漢藏英常用新詞語圖解詞典》和《漢藏英常用新詞語詞典》。
近十年來,更著力於深入研究西方科學、哲學,期以更貼近現代人的方式弘揚佛教文化。弘法之餘,仍勤寫不輟。有藏文版《堪布慈誠羅珠全集》四大本(北京民族齣版社齣版),中文版《輪迴的故事》(颱灣橡樹林齣版)、《解開藏傳佛教的神奇密碼》《佛教一一迷信or智信?!》《揭開藏傳佛教的神秘麵紗》(颱灣LR文化事業齣版社齣版)、《慧燈之光》係列叢書行世。
內頁插圖
目錄
四依法
《離四貪》淺釋
饒益有情戒
菩薩戒淺釋
如何接受灌頂
上師瑜伽的修法
破瓦法
寂止的修法
觀心的竅訣
淺談生起次第
圓滿次第——證悟空性之方便
精彩書摘
觀心的竅訣
在所有加行以及寂止修法修完,還沒有修大圓滿的正行之前,介於正行和前行之間,有一些接近大圓滿的修法。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修法,是麥彭仁波切宣講的“觀心竅訣”。
一、提齣見解
具體包括兩個階段:
(一)萬法由心起
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究竟如何?
有人說: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精神由物質創造,是物質的産物。
但事到如今,此說法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瞭。科學發展到今天的量子物理學,物質被分割到目前最小的誇剋單位,卻未能發現裏麵有任何實質性的東西存在,科學傢仍在繼續探索物質的最終定義。
其實,世界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更不是物質和精神的集閤體,而是一種幻相。物質或世界是由心創造齣來的,是精神的産物。每一個生活的細節大至三韆大韆世界、六道輪迴,小至生活裏所有的一切,都是精神的一種幻相。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所有現象實際上就是內心的一種投影,中觀稱之為自顯,也即自心投影齣來的現象,而不是外在客觀存在的東西。
這個觀點既不像唯識宗講的“萬法唯心造”那麼復雜,也不等同於唯心主義的觀點,或顯宗佛經的類似說法,而是無上密宗自己特有的觀點。
另外,我們還可以這樣思維,內心與世界的關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內心是世界的創造者;第二,內心是世界的感知者;第三,內心是世界的毀滅者。就像做夢的時候,心是夢境的創造者,也是夢境的感知者,醒來的時候,它又是夢境的毀滅者一樣。
其一,任何物質自身,包括石頭、磚塊、鋼筋、水泥、汽車等無情物都沒有精神,故而不會産生幻相。隻有精神纔會産生幻相。世界是一個龐大的幻相,所以,它隻能是精神創造的。
其二,世界的好與壞,大與小,善與惡,痛苦與快樂,都是物質無法感受的,而隻能是精神的感受。
內心首先創立一個世界,然後由它自己去感受。如果心不感受,任何人都不會知道世界的存在。
比如說,如果沒有眼識,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則對這個人來說,世界就與不存在完全一樣;如果沒有耳識,聽不見任何聲音,則外邊的任何聲音對他來說,也與不存在完全一樣。同理,其它任何外境都是如此。
如果把一個人當成心裏最親的人,一旦他有任何不測,就會非常痛苦;如果把同一個人當成自己最恨的仇敵,那他的死亡或倒黴,或許對多數人來說甚至可能會幸災樂禍;如果把此人看做與己無關的普通人,則即使他死瞭,也是麻木不仁的無記感覺。可見,客觀上並沒有所謂的敵人或親人,怨與親都是我們的內心決定的。眼耳鼻舌身沒有參與這個決定,阿賴耶識也無權參與這個決定,一切都是第六意識在做主。
如果仇人與親人是客觀存在的,則仇人就應該永遠是仇人,親人也永遠是親人。實際情況是,這個月的親人下個月有可能變為仇人;這個月的仇人也可能下個月就是密友。比如,我們會認為,父母都是親人,其實也不一定,如果父母與兒女的關係處理不好,就可能變成仇人。這不是外境的變化,而是自心的感受在變。
如果意識不喜歡一個人,哪怕這個人對自己比父母兄弟還上心,但自己仍然不會愛上對方;反之,有些人對自己非常冷淡,甚至經常欺負或故意傷害自己,但自己卻偏偏犯賤要喜歡這個人。這都是內心的觀念在作怪啊!
如果內心不去感受世界,則再大的幸福與再大的痛苦都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
比如說,假設一個人的親人慘遭車禍,在他還不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就不會有任何感覺,因為他的心還沒有感受到,所以就像沒發生一樣。一旦得知這一噩耗,心感受到瞭,痛苦也會隨之而至。如果第六意識不去創造與感知,世上就沒有這麼多復雜的東西和關係。
以跳舞為例,舞蹈本身不是人,而是人的一種運動。如果舞蹈是人,則演員隨時都應該在舞蹈。同樣,幸福本身也不是外境,而是人的一種感受。如果幸福是外境,則幸福的外境應該永遠帶來幸福。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如果內心感受不到幸福,則幸福也不存在。比如說,有人覺得當高官幸福,而有些人卻喜歡低調,不喜歡當官。如果讓不想當官的人去當官,他就根本感覺不到幸福,因為他的第六意識認為這不幸福。
……
前言/序言
unll
《無上甚深微妙法藏:佛陀智慧之光,照破生死迷霧》 序言: 在無盡輪迴的幽暗長夜中,眾生如漂泊孤舟,迷失於業力波濤,飽受無明風暴之苦。生老病死,愛彆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種種苦厄,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多少智者,多少哲人,試圖探尋解脫之道,尋求生命的究竟意義。然而,韆百年來,迷霧重重,誤解紛紜,真正能夠指引我們走齣苦海,抵達彼岸的智慧之燈,卻往往被塵封,被湮沒。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懷揣著對眾生苦難的深切悲憫,以及對佛陀無上智慧的無比虔誠,集結瞭一批對佛法有深入體悟的修行者,傾盡心力,編纂瞭這部《無上甚深微妙法藏:佛陀智慧之光,照破生死迷霧》。本書並非憑空臆造,而是溯源於釋迦牟尼佛陀的根本教法,秉持正見,嚴謹考證,力求將佛陀至高無上的究竟教誨,以最清晰、最圓融、最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渴求真理的讀者。 我們深知,佛法的浩瀚,如同大海般深不可測。然而,佛陀的教法,其核心卻是簡明而究竟的。本書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佛陀智慧宮殿的大門,讓古老的佛法之光,重新照耀當下,指引我們勘破迷惘,走嚮覺醒。 第一捲:緣起性空——萬法皆幻,實相無相 本捲深入淺齣地闡述瞭佛法的基石——緣起性空之理。我們將從最根本的“十二因緣”入手,層層剖析生命流轉的機製,揭示個體經驗與宏觀世界之間微妙的相互依存關係。通過對“無常”、“苦”、“無我”的深入辨析,讀者將逐步理解一切現象的生滅變遷,認識到執著於虛幻的自性和外境,是痛苦的根源。 緣起: 我們將詳細講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通過生動詳實的案例,說明從無明到老死,每一個環節是如何相互聯係,構成完整的生命輪迴鏈條。讀者將體會到,個體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置身於一張錯綜復雜的因果網絡之中。 性空: 在理解瞭緣起的基礎上,本捲將進一步闡釋“空性”的真義。我們並非否定現象的存在,而是強調現象的“無自性”。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我們的思想意識,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皆是因緣和閤而生,因緣離散而滅。這種“空”並非虛無,而是事物本然的自在相,是洞悉實相的鑰匙。 破除執著: 針對眾生最根深蒂固的“我執”與“法執”,本捲將層層剝離,引導讀者認識到“我”的虛幻性,以及對“法”的執著所帶來的束縛。通過對“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細緻分析,讀者將逐步淡化對色、受、想、行、識的執念,認識到“人我”與“法我”的空性本質。 見性成佛: 本捲的最終目標,是讓讀者明白,緣起性空的真理,並非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我們自身本具的智慧。一旦勘破瞭虛妄的執著,認清瞭萬法的實相,當下即是解脫。 第二捲:戒定慧學——修行實踐,解脫之道 在領悟瞭緣起性空的理論之後,本捲將聚焦於佛陀為眾生指明的實踐路徑——戒、定、慧三無漏學。我們將詳細闡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地修行,逐步斷除煩惱,淨化心靈,最終證得無上菩提。 持戒: 本捲將深入講解五戒、十善等基礎戒律,強調戒律並非束縛,而是保護我們免受惡業侵擾的防綫,是身心安寜的基石。我們將從戒的真實含義,到持戒的實際方法,提供詳盡的指導,幫助讀者建立起清淨的道德規範,為修行奠定穩固的基礎。 修定: 禪定,是淨化心識,開發智慧的有力工具。本捲將介紹四禪八定等主要的禪定方法,從基礎的止觀入手,指導讀者如何收攝散亂的心念,培養專注的力量,體驗身心的寜靜與喜悅。我們將詳細講解觀呼吸、慈心觀、不淨觀等多種禪修技巧,幫助讀者逐步深入禪定境界,感受定力帶來的種種益處。 發慧: 智慧,是照破無明的明燈,是通往解脫的根本。本捲將重點闡述聞思修所産生的般若智慧。在保持戒定清淨的基礎上,如何通過聞法、思惟、內觀,真正地理解和契證緣起性空,破除我執和法執,最終證得無上的解脫。我們將引導讀者學習如何運用智慧去審視自己的身心,如何辨彆真理與謬誤,如何對待生活中的種種順逆境界。 道次第: 本捲還將係統地梳理從凡夫到佛果的修行次第,清晰地展示每一步的修行目標和方法,幫助讀者建立起堅定的信心和持久的毅力,在修行道路上穩步前行。 第三捲:慈悲濟世——菩薩行願,普度眾生 佛教不僅是個人解脫的法門,更是充滿慈悲與智慧的濟世之道。本捲將引領讀者進入菩薩的境界,理解“普度眾生”的偉大願行,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慈悲,利益他人。 慈悲: 我們將深入探討“慈”與“悲”的內涵,闡釋它們並非源於情感的波動,而是源於對眾生痛苦的深刻體悟和對眾生離苦得樂的真誠祝願。本捲將介紹修習慈悲的多種方法,如慈心觀、同情心培養等,幫助讀者將這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融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 六度萬行: 本捲將詳細闡述菩薩行持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們將結閤大量經典故事和現實案例,生動地展示菩薩們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間,將這六種功德融入生活,利益一切眾生。讀者將從中汲取力量,學習如何在生活中精進修行,將佛法融入世俗生活,以智慧和慈悲去化解矛盾,創造和諧。 發願迴嚮: 本捲還將介紹發菩提心和迴嚮的功德,強調將個人的修行成果,迴嚮給一切眾生,是菩薩行願的升華。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發下利益眾生的宏大願望,並在日常修行中,將功德迴嚮,以期早日圓滿佛果,普度一切有情。 利他精神: 本捲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明白,真正的解脫,離不開對眾生的關懷。當我們放下自我,以無私的慈悲去利益他人時,我們自身也將獲得最究竟的安樂。 第四捲:解行閤一——佛法生活化,當下即淨土 學佛並非閉門造車,而是要將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在紅塵中修行,在煩惱中證道。本捲將聚焦於“解行閤一”,指導讀者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讓佛法成為指導我們生活言行的指南。 觀照當下: 我們將強調“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指導讀者如何運用禪定的覺照力,去觀察自己的念頭、情緒和行為,不被妄想和煩惱所轉,保持內心的清明和安寜。 化解煩惱: 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不如意,本捲將提供實用的方法,教導讀者如何運用佛法的智慧去理解和化解煩惱,將逆境轉化為修行的助緣。例如,如何看待得失,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衝突,如何麵對生老病死等。 如法生活: 本捲將從衣食住行、工作學習等各個方麵,闡述佛法的應用。例如,如何在工作中保持正念,如何以布施的精神與人相處,如何以感恩的心麵對生活中的一切。 人間淨土: 我們將闡釋“人間淨土”的理念,說明真正的淨土並非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而是我們內心的清淨與安寜。當我們的內心充滿慈悲、智慧和感恩時,我們身處的當下,便是最美好的淨土。 結語: 《無上甚深微妙法藏:佛陀智慧之光,照破生死迷霧》並非一本簡單的讀物,它是一張通往覺醒的地圖,是一盞指引迷途的明燈。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喚醒更多沉睡的心靈,讓佛陀的無上智慧,重新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綻放光芒。 我們懇切地希望,本書的每一位讀者,都能以虔誠的心,去閱讀,去體悟,去實踐。願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永遠照耀著您,引領您走嚮究竟的安樂與解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