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嶽臥佛院考古調查與研究

安嶽臥佛院考古調查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雷玉華,秦臻,張雪芬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
  • 臥佛院
  • 安嶽
  • 佛教
  • 石窟
  • 文物
  • 四川
  • 曆史
  • 研究
  • 古代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344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515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大足學研究文庫甲種第一號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2
字數:73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安嶽臥佛院考古調查與研究》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包括安嶽臥佛院北岩、南岩、月亮坪三個區域內窟龕造像的崖麵情況、窟龕型製、造像內容的詳細記錄,刻經窟內刻經壁麵情況圖,並根據調查結果對臥佛院刻經目的和工程發展及曆代造像情況進行初步分析,對宋代臥佛院寺院曆史及主持僧侶的承續做瞭有益的探討。下篇為刻經錄文,利用颱灣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發行的《大正新修大藏經》(2005)與臥佛院刻經拓片對所有刻經內容分窟、分壁進行錄文和校對,力求全麵展示臥佛院洞窟內唐代刻經情況。

目錄


上編考古調查與研究
第一章安嶽臥佛院概述( 3)
第一節安嶽縣地理位置及曆史沿革 ( 3)
第二節臥佛院概況 ( 4)
第三節安嶽縣境內相關摩崖造像 ( 7)
一、圓覺洞摩崖造像 ( 7)
二、韆佛寨摩崖造像 ( 8)
三、玄妙觀摩崖造像 ( 9)
四、華嚴洞、毗盧洞與孔雀明王洞摩崖造像 ( 9)
五、茗山寺摩崖造像 (10)
第四節前人研究成果 (10)
第二章臥佛院北岩區、月亮坪區刻經與造像(14)
第一節北岩區窟像情況 (14)
一、北岩上區窟像 (14)
二、北岩下區窟像 (22)
第二節月亮坪區窟像情況 (38)
一、崖麵情況 (38)
二、月亮坪(含菩薩崖)主要窟像內容 (38)
第三章臥佛院南岩區刻經與造像 (47)
第一節南岩區 A、B段窟像情況 (47)
一、 A段窟像 (47)
二、 B段窟像 (62)
第二節南岩區 C、D段窟像情況 (63)
一、 C段窟像 (63)
二、 D段窟像 (76)
第三節南岩區 E、F段窟像情況 (93)
一、 E段窟像 (93)
二、 F段窟像 (102)
第四章初步研究(113)
一、窟龕分布與類型 (113)
二、開鑿順序與年代 (114)
三、刻經性質及相關問題的討論 (116)
附錄一地麵采集文物(127)
附錄二對安嶽臥佛院刻經與造像的初步認識(128)
一、臥佛院盛唐刻經 (128)
二、五代時期興起的造像、修妝活動 (131)
三、兩宋時期的造像活動及寺院建設 (132)
四、兩宋時期雕鑿的五十三參圖像辨識 (134)
下編臥佛院刻經
凡例(140)
一、第 1號窟 (141)
二、第 2號窟 (175)
三、第 29號窟 (209)
四、第 33號窟 (241)
五、第 46號窟 (259)
六、第 51號窟 (303)
七、第 59號窟 (311)
八、第 66號窟 (350)
九、第 71號窟 (410)
十、第 73號窟 (416)
十一、第 76號窟 (434)
十二、第 83號窟 (437)
十三、第 85號窟 (439)
十四、第 109號窟 (454)
十五、第 110號窟 (471)
後記(482)

前言/序言


《巴蜀石刻藝術的韆年迴響:從漢代畫像磚到宋代造像的演變》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西南地區,特彆是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地區,自漢代至宋代之間石刻藝術發展脈絡的學術專著。全書以時間為軸,以地域為經,通過對大量一手考古資料和傳世文物的細緻梳理與比較研究,力圖展現巴蜀文化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通過石刻這一媒介,吸收、融閤並最終形成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力求體係嚴謹,論證充分。 第一部分:巴蜀文化的基石——漢代畫像磚與岩畫的符號世界 (約300字) 本部分聚焦於漢代,這是巴蜀地區石刻藝術的第一個高峰期。我們首先探討瞭漢代畫像磚作為地方精英階層喪葬習俗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其構圖、題材和技法所體現的地域特色。重點分析瞭畫像磚上反映的“竿木樓”結構、巫術祭祀場景、樂舞百戲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奇禽異獸,這些圖像並非簡單的生活記錄,而是深刻反映瞭古蜀人對生死、宇宙觀的理解。 隨後,本書將視角轉嚮更古老的遺存——巴蜀地區的岩畫。通過對岷江流域和嘉陵江上遊部分岩畫遺址的重新測繪與解讀,我們將這些史前圖像與漢代畫像磚上的某些母題進行瞭跨時期的比較研究,探討瞭巴蜀地區文化內核的連續性與演變。我們提齣瞭“交錯與重疊”的觀點,即部分原始的宇宙圖景觀念,在被中原文化體係的圖像學元素滲透後,以新的形式繼續存活於漢代的石刻敘事之中。 第二部分:宗教的東漸與本土化的張力——魏晉南北朝石刻的初探 (約300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開始大規模進入巴蜀。本部分著重考察瞭早期佛教造像在四川的傳播路徑和初始形態。與中原地區普遍遵循的犍陀羅或笈多式風格不同,本部分強調瞭巴蜀地區早期造像所呈現齣的“本土化張力”。 通過對廣元、茂縣等地發現的零星小型造像殘件、以及石窟遺跡(如部分早期開鑿的龕窟)的分析,我們發現瞭一個有趣的現象:佛教造像中的“褒衣博帶”式與四川地區本土雕塑傳統中的厚重感和綫條感並存。佛陀的服飾處理往往簡化瞭中原的繁復褶皺,更傾嚮於一種渾圓飽滿的塊麵感,這被視為早期石刻匠人運用其本土雕塑語匯來詮釋異域宗教形象的直接證據。此外,本部分還考察瞭道教元素在這一時期的萌芽,尤其是在一些摩崖造像中,佛教的“主尊”與道教的“三清”或“地方神祇”的並置現象。 第三部分:大唐氣象與蜀地雕塑的成熟——盛唐石刻的審美高峰 (約400字) 唐代,特彆是盛唐時期,是四川石刻藝術的全麵成熟期。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之一,我們將通過對樂山大佛、安嶽部分開鑿於唐代的石窟群以及成都、重慶地區齣土的唐代佛碑的係統性研究,來確立“蜀地盛唐風格”的特徵。 我們的研究強調瞭以下幾點: 1. 體量與氣勢的統一: 樂山大佛所代錶的宏大敘事,體現瞭盛唐的自信與力量,但其麵部的處理並非一味模仿長安的圓潤,而是保留瞭一種略帶肅穆的內斂。 2. 細節的寫實與程式化: 敦煌、炳靈寺等地的造像受中亞影響顯著,而巴蜀地區的唐代造像,尤其是在菩薩像的瓔珞、天衣的雕刻上,更傾嚮於高度程式化的、富有裝飾性的綫條組閤,這種組閤明顯帶有濃厚的本土審美趣味。 3. 世俗化的敘事轉嚮: 許多摩崖龕窟中的供養人像、以及錶現禪宗“因果報應”主題的組雕,其人物刻畫已高度世俗化,錶情生動,衣紋流暢,達到瞭極高的寫實水平。本書細緻分析瞭盛唐時期,特彆是中晚唐,隨著禪宗在四川的興盛,石刻題材從早期的“三世佛”嚮“說法圖”和“涅槃變相”的轉變過程。 第四部分:五代宋初的風格轉換與地域分化 (約300字) 五代至宋代,是石刻藝術在地域上開始齣現顯著分化的階段。在唐末的戰亂後,四川各地石刻的傳承和發展呈現齣不同的軌跡。 本書關注瞭宋代石刻對唐代風格的繼承與“軟化”現象。與北方宋代造像趨嚮於清臒、文雅的趨勢不同,四川的宋代造像,特彆是宋高宗南渡後,對造像藝術的依賴性增強,但其風格卻錶現齣一種“豐腴的世俗化”。例如,宋代佛像的麵龐往往更為飽滿,嘴角略微上揚,眼神柔和,體現齣一種更貼近民間審美的“慈悲”形象。 重點考察瞭宋代造像中“羅漢”題材的興盛。與傳統上莊嚴的羅漢不同,宋代的羅漢形象開始帶有強烈的地方性性格特徵,有的甚至帶有明顯的世俗人物的肖像意味,這反映瞭宋代儒學復興背景下,佛教造像在傳播中對本土文化習俗的深度融閤。 第五部分:技法與材料:巴蜀石刻的物質基礎 (約200字) 最後一部分迴歸到物質層麵,探討瞭巴蜀地區石刻得以長久流傳的材料科學基礎。四川盆地多泥岩、砂岩和石灰岩,這些材料的特性直接決定瞭雕刻的難度、精細度和保存狀況。 本書對比分析瞭不同石材下雕刻技法的差異:例如,在質地較鬆軟的砂岩上,匠人傾嚮於采用“深淺浮雕”和“打磨拋光”相結閤的技法,以營造齣油潤的光澤感;而在結構堅硬的石灰岩上,則更側重於綫條的刻劃和輪廓的力度。本書還收錄瞭部分病害保護的初步研究,探討瞭特定氣候和地質條件下,石刻風化和剝蝕的特點,為未來石刻藝術遺産的保護提供瞭參考性的技術視角。 總結: 《巴蜀石刻藝術的韆年迴響》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將藝術史、宗教史、考古學和材料科學相結閤,展現齣一部活生生的、充滿地域生命力的石刻文明史。它不僅是對特定造像的簡單羅列,更是對一種地域文化如何在韆年變遷中,通過最堅固的媒介——岩石——來銘刻自身身份認同的深刻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像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有著清晰的主題、高潮和尾聲。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之間過渡時的那種敘事節奏感。它首先鋪陳瞭曆史背景,然後深入到具體的遺址細節,最後拔高到對佛教傳播路徑和世俗影響的哲學思考。這種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對石窟藝術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於在專業術語中迷失方嚮。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於研究方法論的呈現也十分透明,作者如何提齣假設、如何收集證據、如何得齣結論的過程都交代得非常清楚。這種開放和嚴謹的態度,讓讀者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像是研究過程的參與者。它展現瞭一種高超的學術溝通能力,讓那些原本深藏於專業圈子裏的發現,以一種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觸達到瞭更廣泛的文化愛好者群體。

評分

我手裏拿著的這本關於安嶽臥佛院的研究著作,讀起來感覺更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尋寶獵人進行的深度探險記錄。它的文字力度非常強勁,充滿瞭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對真相的執著追尋。書中對那些長期被忽視或誤解的造像信息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勘察和修正,這一點最讓我感到震撼。作者似乎有一種“顯微鏡”般的觀察力,能捕捉到常人難以察覺的微小鑿痕、殘存的彩繪痕跡,並從中推導齣關於工匠技藝和信仰習俗的豐富信息。那些關於佛像麵部錶情、衣紋褶皺的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分析,但它們被包裹在一層充滿探究激情的敘述外衣之下,絲毫沒有學究氣。每次翻閱,我都能感受到那種“沙裏淘金”的興奮感,它強迫你去重新審視那些你可能隻看瞭一眼就忽略過去的古代遺存。對於任何對實證精神抱有敬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知識和心智的雙重洗禮。

評分

老實說,我本來對地方性的考古報告是抱有一絲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內容會比較局限和單調,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格局之大,視野之廣,令人驚嘆。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在哪裏發現瞭什麼”,而是將安嶽臥佛院置於更宏大的曆史和宗教地理背景下進行考察。那種跨區域的比較研究,比如將安嶽的造像與其他川內乃至全國的石刻藝術進行對話,使得這本書的學術深度遠超齣瞭“地方誌”的範疇。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在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感受到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文化思想的碰撞與融閤。書中的圖版和照片質量極高,配圖精準地服務於文字論證,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考古信息的門檻。它做到瞭將嚴肅的學術成果,轉化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閱讀的純粹樂趣。

評分

這本關於安嶽臥佛院的考古調查與研究的書,從我這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簡直就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時光之門。我一直對古代佛教造像的精妙和背後的文化意蘊充滿好奇,而這本書顯然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它以一種近乎於敘事詩的筆觸,將那些沉睡在山石中的佛像,一步步地從塵封中喚醒。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考古細節的描繪,那些關於地層發掘、文物測繪的文字,仿佛帶著讀者親臨現場,親手觸摸那冰涼的泥土和斑駁的石壁。書中對於不同時期造像風格演變的梳理,邏輯清晰卻又不失生動,讓人清晰地看到安嶽地區佛教藝術是如何吸收外來影響,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麵貌的曆程。那種對曆史脈絡的把握和對藝術審美的細膩洞察,讓這本書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更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讀物。它沒有用晦澀難懂的術語去堆砌,而是用嚴謹的考據支撐起對曆史的深刻理解,讀完後,我對安嶽的石刻藝術有瞭一種全新的、更立體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仿佛每一個字都凝結瞭研究者多年的心血與汗水。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其“溫度”。這並非一本冷冰冰的文物數據匯編,而是充滿著對古代匠人精神和虔誠信仰的深刻理解與敬意。作者在描述那些受損嚴重的佛像時,那種惋惜和想要“復原”曆史的迫切心情,透過文字清晰地傳遞瞭齣來。書中對一些關鍵造像的“再解讀”,往往能讓人産生“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它挑戰瞭許多既有的、可能過於簡化的認識。閱讀它,就像是聆聽一位智者在講述他與這些石頭佛像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情感連接。這種人文關懷和曆史同情心,是很多純技術性報告所欠缺的。這本書成功地將考古學的嚴謹性與曆史學的人文性完美融閤,使其成為一部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的優秀著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