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远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临证经验
  • 张志远
  • 医话录
  • 临床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方剂
  • 病例分析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74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24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2
字数:1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志远先生年逾90,为传承经验计,将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跟师、自悟,历验有得的方药及临证心法以医话的形式作了系统整理。医话内容以临床要诀为核心,少则数十字,多则百余字,涉及药物的独特功效、使用方法、量效关系、配伍诀窍、辨证心得等,系其70年临床的心血结晶,极可珍视。《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这本是作者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经验,业师、家父所授心血遗产,结合个人数十年临床心得、体会写成的。

作者简介

    张志远,生于1920年,山东德州人。幼承庭训,读经书,习医术,于经、史、子、集多有涉猎。青年时代悬壶鲁北。1957年始先后执教于山东中医进修学校、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讲授中医妇科、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等,为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全国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行医七十余年,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善于积累,勤于著述。著有《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空谷足音录》、《诊余偶及》、《蒲甘札记》、《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主编有《中同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妇科学》等教材及《医林人物评传》、《医林人物故事》等著作,发表论文400余篇。门人辑录整理出版有《张志远医论探骊》、《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张志远l临证七十年碎金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辑 药笼小品实验录(一)
1.大青叶
2.贯众
3.蒲公英
4.天麻
5.黄芪
6.绿茶
7.白术
8.苦瓜
9.虎杖
10.苍术
11.茯苓
12.西瓜
13.白芍
14.紫参
15.香椿
16.薏苡仁
17.龙胆草
18.莲子心
19.蒲棒
20.香蕉
21.荸荠
22.枸杞子
23.山药
24.大腹皮
25.升麻
26.鸡冠花
27.知母
28.露蜂房
29.红赭石
30.浮萍
31.地肤子
32.葫芦
33.蝼蛄
34.甘松
35.徐长强口
36.十大功劳
37.蚤休
38.小蓟
39.石打穿
40.汉防己
41.仙鹤草
42.仙茅
43.蕺菜
44.草决明
45.香附
46.黄药子
……
第二辑 药笼小品实验录(二)
第三辑 医药名家重点论说(临证经验与用药)
第四辑 经方今用
第五辑 时方选用
第六辑 杂亿琐记

精彩书摘

  第一辑药笼小品实验录(一)
  老朽弱冠时,尊家教开始研习中医药,于今已届七十个春秋,在处方遣药方面,通过不断总结,将经验积累写成卡片,现录出以就正同道。
  1.大青叶
  大青叶乃抗流感要药,对多种病毒均有卓效。然水煎后气秽味浊,热饮很难咽下,甚至令人呕吐。若放冷服之,其恶味便减,易于人口。如投量不多,与竹茹同用,能降低此弊。大青叶处方内,添加2—3g微量大黄,也可抑制它秽浊上冲的副作用,却无法淡化汤中的恶味。凡高烧不退证,必须开大剂量,和板蓝根配伍,否则效果不显。干热乏汗者,要增人青蒿15—30g,汗出溱溱,体温即逐渐下降。先师遣用本品,常携有橘红、半夏、生姜。
  2.贯众
  贯众清热解毒,有抗病毒作用,在热性疾患中虽能退烧,但对高热稽留者疗效不显,应配合黄芩、北柴胡、大青叶、寒水石、板蓝根方克见功,称猛将汤。不过它有另一专长,促进子宫收缩,压迫血管窦,令其闭合,治子宫出血,放人对证方剂中15—30g,便可取得止血的效果。然而给予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仍易复发,若兼入活血化瘀制止增生之品,如山楂、红花、益母草,则收效良好。数十年来,老朽经验即照此而行,雕虫小技表而出之。
  3.蒲公英蒲公英属广谱抗菌药,临床上具有验、便、廉三大特点。外科疔疖、疮疡初起红肿热痛,都可大量给予,每日30-60g,连服5-7剂,能防止化脓,促其内消。若鲜者须增1—2倍,建功甚伟,如和金银花、连翘、蚤休、败酱草、紫花地丁(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同用,效果更佳。遇到乳痈、搭手吋,老朽常加入瓜蒌30-60g野菊花15-40g,曰服l剂,不超过10天即获痊愈。1956年于德州治一乳腺炎,乳房肿大像小西瓜,灼痛难忍,大声哭叫,因注射抗生素、吃消炎药无效。遂开蒲公英80g、瓜蒌50g、野菊花60g、紫花地丁80g、大黄5g,每剂分4次用,5小时一服,昼夜不停。120小时饮了6帖药,病乃大减,稍予善后调理,满意出院。
  4.开麻
  天麻镇肝息风,乃定痉药,习与白芍、龟板、鳖甲、钩藤、羚羊角组方。前人谓其善医头痛、眩晕,风邪内动,的确如此。老朽临床,除调理高血压,常同全蝎、地龙、僵蚕、蜈蚣,一起投予小儿惊厥,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颇见良效。遵照先父遗训,还对癫痫发作,大声呼叫、口吐白沫、二日上吊、搐搦不已,也有较好治疗作用。多和酸枣仁、龙骨、珍珠母、牡蛎、石决明配伍,水煎汤剂,或浓缩制成粉末装入胶囊,长期口服,逐渐减量,应用3-9个月,不只症状递减,且可不再复发。如结合每天吃马宝1g,则收益更佳。
  5.黄芪
  黄芪补中益气,升举清阳,收敛汗出过多,为人所共知。老朽据先哲实验,取其两个临床方面:一是扩张血管,促进血流量,冲荡血脂滞留,对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半身不遂,皆宜投用,加入当归、川芎、水蛭、桃仁、红花、地龙、丹参,收效较好,寓帅气行血于活血化瘀之中,王清任《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就属典型的处方。第二利水消肿,如心衰、肾炎、肝硬化出现水肿,只要有气虚情况,可在给予相应药队内,增添本品30一200g,虽开始见效慢,十剂后则水液从尿路排出明显转快。还提请注意,黄芪单方一味立功极缓,必须同他药配合,才易显其身手。
  ……

前言/序言


《古今医案撷英——脉案、方剂与辨证论治的智慧传承》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与精炼古今医案精髓的著作,旨在为广大中医药从业者、学习者及对中国传统医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呈现一部集临床实践、理论升华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医学瑰宝。全书以“脉案、方剂、辨证论治”三大核心板块为主线,辅以医案背后的思维过程、临证心得、验案解析以及中医的哲学意蕴,力求深入浅出地展现中医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第一篇:脉象辨识——洞悉生命玄机的钥匙 本篇聚焦于中医诊断的基石——脉诊。不同于简单罗列脉象的教科书,本书着重于脉象与疾病、脏腑、气血、病邪之间的精微联系。 脉象的生理基础与病理变化: 详细阐述了正常脉象的形成机理,以及在各种病理状态下,脉象如何随之发生微妙变化。这不仅是形态上的描述,更深入到心血管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以及神经体液调节等现代医学视角下的可能解释,为理解传统脉象理论提供新的维度。 常见脉象的辨析与鉴别: 对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弦、紧、缓、芤、革、牢等二十余种常见脉象进行深入剖析。本书特别强调脉象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动态变化。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展示如何通过细致的脉象变化,捕捉到疾病的早期信号,区分病情的虚实寒热。 兼脉、变脉与脉象错杂的临床意义: 针对临床上更为复杂的情况,如多种脉象夹杂出现,或脉象随病情发展而变化,本书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通过分析不同兼脉、变脉的组合,揭示疾病传变的趋势,指导治疗的转变。例如,当沉迟之脉兼有数象时,提示可能由寒邪内盛转为热扰,治疗需从温阳散寒转为清热化痰。 医案中的脉象解读: 精选古今名家医案,逐一分析案中记载的脉象,并结合当时证候、用药,还原医者诊病时的脉象思维。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剖析,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脉象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判断。 第二篇:方剂精微——化解病症的智慧结晶 本篇是本书的重头戏,系统回顾与提炼了中医药方剂的经典理论与临床应用。 方剂配伍的原则与应用: 深入浅出地讲解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及随证治宜、随证用药的基本理念。本书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不同君臣佐使组合如何针对性地解决具体病证,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配伍的灵活性。 经典方剂的深度解析: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代表性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逍遥散、温胆汤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解析内容涵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以及每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机制和配伍道理。特别关注其在不同病证、不同体质下的加减变化。 现代临床中的方剂运用: 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探讨经典方剂在现代临床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中的应用。分析部分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阐述其作用机制,提供科学的临床指导。 经验方与特色方: 汇集历代名医的特色经验方,以及在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流传的验方。这些方剂往往凝聚了医者毕生的临床经验,对于解决疑难杂症具有独特价值。本书在介绍这些方剂时,会着重阐述其组方思路、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力求让读者能够灵活运用。 方剂的化裁与创新: 强调方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化裁。通过分析医案中方剂的加减变化,展示医者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演变,对经典方剂进行创新性运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第三篇:辨证论治——中医诊疗的灵魂 本篇是本书的核心,系统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根本法则的内涵与实践。 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 详细讲解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的理论框架,以及如何运用四诊合参,全面收集信息,进行八纲归类。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五脏六腑、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辨证,将病证归属于特定的脏腑。 病因、病机辨证: 探讨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致病因素,以及它们所引发的不同的病机。本书特别强调病因与病机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诊疗过程中,如何针对病因和病机进行辨别与施治。 气血津液辨证: 深入分析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功能,以及它们在病理状态下的失常表现。通过阐述气滞、血瘀、津伤、痰饮等常见证候,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气血津液的失衡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系统梳理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以及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通过大量的医案解析,展示这两种辨证方法在辨别外感热病传变规律,指导治疗方向中的重要作用。 医案中的辨证思维: 通过精选古今名家的典型医案,详细剖析医者是如何通过四诊合参,层层剥茧,最终确定证候,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治疗方案的。本书力求展示辨证论治过程中,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以及灵活性。 第四篇:临证智慧与人文情怀 本篇升华主题,将医案的临床价值与中医深厚的人文底蕴相结合。 疑难杂症的治验探讨: 选取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如痹证、痿证、眩晕、失眠、不孕不育等,通过详细的医案,展示名家是如何运用精湛的辨证论治,灵活配伍方药,最终取得疗效的。 医者的思维方法与经验总结: 提炼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总结其独特的思维模式、用药心得、治病策略。这部分内容旨在为年轻一代中医师提供宝贵的借鉴,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中医的哲学与伦理: 探讨中医理论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指导临床实践。同时,关注中医的伦理道德,强调医者的人文关怀、仁爱之心,以及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尊重。 医案的历史传承与现代价值: 回顾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强调医案在学术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展望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以及如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案例,将抽象的医学理论具象化。 系统性与全面性: 从脉象、方剂、辨证论治三个核心角度,全面展现中医的诊疗体系。 经典与现代的融合: 既有对经典理论的深入挖掘,又有对现代临床应用的探讨,兼顾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 注重思维的启迪: 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引导读者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提升临床辨证能力。 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介绍医学知识的同时,融入了对医者人文精神的探讨,提升医学的温度。 适用人群: 中医药院校学生 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 针灸推拿、中药学等相关专业人员 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社会读者 希望了解中医健康养生知识的人士 结语: 《古今医案撷英——脉案、方剂与辨证论治的智慧传承》是一部集学术性、实用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是对中医药宝库的梳理与发掘,更是对古圣先贤智慧的传承与升华。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魅力,掌握中医的精髓,并在临床实践中游刃有余,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很好奇,但总觉得它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阅读了《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个理念的精髓所在。张老先生的医话,并没有空泛地讲理论,而是将每一个病证都置于具体的临床情境中去分析。例如,他谈到“失眠”,并不是简单地归为心神不宁,而是会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进行细致的辨证,然后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尤其喜欢他描述自己如何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入手,层层深入,最终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的过程。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让我明白了中医的智慧在于其“灵活性”和“整体性”,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被忽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医的窗户,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这套书的编排设计也十分用心,每一篇医话都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虽然独立成篇,但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串联起张老先生七十年的行医轨迹。我比较关注的是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张老先生用大量生动的临床实例,阐述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他不仅仅是谈论药物的配伍,更是从饮食、情志、劳逸等多个方面,细致入微地指导如何养护脾胃。读到他讲述的一个疑难杂症,患者多年不愈,最终却因为调理脾胃而获得康复的案例,我着实感到震撼。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复杂的疾病,其根源可能就隐藏在最基础的生理功能上。张老先生的医者仁心,以及他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透过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读了之后,不仅仅是学到了医学知识,更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这套书真是沉甸甸的,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分量。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张老先生的诊室,耳边回荡着他低沉而有力的声音,讲述着那些历经风雨、饱含智慧的医案。我尤其被其中一个关于“痹症”的论述所吸引,张老先生从古籍的源头追溯,结合自己七十年的临床经验,层层剥茧,将一个看似寻常的病症讲得既有深度又不失通俗。他对于病机变化的细微之处把握得恰到好处,举例的病案也是生动形象,让人读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受到启发。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能看到那些因病痛而苦恼的患者,在张老先生的妙手回春之下重获安康,那份喜悦和感恩之情,隔着文字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一份中医智慧的精华,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渴望从中汲取更多滋养。

评分

这套书就像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里面蕴含着一位老中医的毕生心血。张老先生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情的温暖。我最喜欢他谈到“调经”的部分,不仅仅是讲解了月经不调的各种证型和治法,更是深入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对女性健康的影响。他提出的许多治疗思路,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比如,他强调女性调经,不能仅仅是止痛或者调理月经周期,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女性的情志疏泄和身体的整体调养。读着他的医话,我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智慧和同情心的长者,在用他丰富的经验,为无数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关怀、关于传承的感人篇章。

评分

第一次读到这样详实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医话,感觉特别亲切。张老先生的文字,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术语,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在向你传授宝贵的经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谈到“咳嗽”的部分,不仅仅是讲了多少种咳嗽的辨证分型,更是深入到患者的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甚至是季节气候对咳嗽的影响。他强调,中医治病,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落脚到具体的生活细节上。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身边就有不少人,虽然遵循了医嘱,但因为生活方式没有调整好,病情总是反复。张老先生的论述,恰恰点醒了我,治疗不仅仅是开几味药,更重要的是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处,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来巩固疗效。这种“授人以渔”的理念,在今天的医学教育中显得尤为珍贵,也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好书。

评分

老专家的书,干货多,比那些厚重的大部头书好多了,有利于后学之辈开窍醒脑,醍醐灌顶!!!!

评分

不错的实力书籍,讲实话,使用实际。

评分

物美价廉,叠加活动很便宜,很好

评分

非常好的书,包装很仔细

评分

很好正在读

评分

套书啊

评分

贯众清热解毒,有抗病毒作用,在热性疾患中虽能退烧,但对高热稽留者疗效不显,应配合黄芩、北柴胡、大青叶、寒水石、板蓝根方克见功,称猛将汤。不过它有另一专长,促进子宫收缩,压迫血管窦,令其闭合,治子宫出血,放人对证方剂中15—30g,便可取得止血的效果。然而给予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仍易复发,若兼入活血化瘀制止增生之品,如山楂、红花、益母草,则收效良好。数十年来,老朽经验即照此而行,雕虫小技表而出之。

评分

很好啊哈哈哈还好还好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