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先生得意的力作之一,描写汪精卫从反清义士、总理股肱,到投降附日、凄凉身死的坠落轨迹。此外,该书还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包括周佛海、陈公博等主要人物在内的汪伪政权群像;对于那段历史,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市井琐事,在书中也多有提及。
高阳,1926-1992年,本名许晏骈,浙江杭州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红学”专家。“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高阳之誉满华人社会,由此可见一斑。高阳的文笔冷静而客观,对小说情节创作与现实间的关联相当考究,以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绝非虚言。至于人物性格的描述也是层层细腻叙写,如现在前。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的方面获得肯定,量的成绩更是惊人。代表作有《胡雪岩》《慈禧全传》《红顶商人》《粉墨春秋》等,一生著作凡九十余部。
在我的认识中,汪精卫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位诗人,不幸这位诗人一开始便走上“烈士”的道路,因而终生陷进了权力的世界。这样一来,他个人的悲剧便注定了。
——余英时
中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问题很简单:一个在科学和技术上都没有准备好的国家,却必须和一个一流军事和工业强国进行一场现代式的战争。
——胡适
在跟我们今人的关系上,汪精卫缺失了文明个体宝贵的常识感。他虽然伤春悲秋,感时伤世,但一如他的浪漫情感少用于饮食男女一样,他对生命个体缺乏实感。他太纠结于宏大的山河和抽象的民生逻辑,他跟我们现代国民之间缺乏对话、沟通的“主体间性”。由他带头搭建的一个汉奸政权因此给了占领区的国民双重的压迫,大大消解了中国人的抗争意志、人生信念。
——余世存
代序 尤物精卫何其烈 余世存
第一部 优孟衣冠
一 误中副车
二 迷途未远
三 殊途同归
四 组班邀角
五 优孟衣冠
六 时势英雄
七 壁垒分明
八 红粉金戈
九 自误平生
十 伦常惨剧
十一 醋海波澜
十二 怨怨相报
十三 为虎作伥
十四 玉垒浮云
十五 明珠失色
十六 命中注定
十七 名流星散
十八 同命鸳鸯
十九 瞒天过海
二十 金井梧桐
第二部 春梦无痕
一 回风小舞
二 悔不当初
三 亦敌亦友
四 满洲真相
五 正气犹存
六 客中惊艳
七 扶倾济危
八 春梦无痕
九 新知话旧
十 美机东来
十一 大海冤魂
十二 力争上游
十三 危机暗伏
十四 另开新局
十五 侠林恩怨
第三部 卿本佳人
一 黑狱探秘
二 御倭妙着
三 大限将至
四 其言也哀
五 春申三老
六 燕京锄奸
七 东京末日
八 祸溯从头
九 长沙浩劫
十 进退维谷
十一 落花落叶
十二 卿本佳人
十三 全面求和
十四 众叛亲离
十五 曲终人散
这本厚重的历史读物,着实让我领略了一番古代社会那复杂微妙的权力角逐与风云变幻。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朝堂上那些暗流涌动的政治斗争,描述得丝丝入扣,仿佛我亲身站在那些金碧辉煌却又危机四伏的大殿之中。尤其是对几位关键人物的性格剖析,简直入木三分,他们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次权衡,都牵动着国家的命运,读来令人心惊胆战,又不得不叹服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魅力。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百姓生活的描绘,也极具画面感,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更广阔的社会图景,而非仅仅局限于宫廷的争斗。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道”与“术”的辩证关系,书中的论述既有宏大的历史观照,又不乏精妙的细节佐证,让原本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而富有哲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它给予读者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填充,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中人性深度的探索与反思。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偏向于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兴趣不大,总觉得会像在啃一本教科书。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简直像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剧。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民间传说、佚事野闻,以及对当时文化思潮的深入解读。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比如,书中对某一重要战役的描述,它不仅关注了军事部署,更着墨于士兵们的士气变化、后勤补给的困境,乃至前线家书中的情感流露,使得冰冷的史实瞬间拥有了人性的温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语言,非常具有文学感染力,完全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严肃历史著作。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遣词造句充满古韵,但又不会显得晦涩难懂。他擅长捕捉历史场景中的戏剧性冲突,用类似散文的笔法来描绘历史人物的内心挣扎与命运的无常。我尤其喜欢他描述战争场面时所营造出的那种肃杀与悲壮交织的氛围,读起来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战马的嘶鸣,让人在感官上获得极大的满足。然而,这种文学性的外衣下,是扎实到令人敬佩的史学功底。他引用的史料来源广泛,旁征博引,且总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肃的历史研究与大众的阅读兴趣,让那些遥远的往事,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非常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坦率地说,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跟不上节奏,书中涉及到的古地名、官职体系,着实让人头疼,我甚至需要备着一张地图和一本古代官制表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熬过了最初的适应期,这本书的魅力便如同窖藏的美酒,愈发醇厚。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历史事件,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因果网络。他总能在关键节点上提出一个极具洞察力的问题,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例如,书中对于某一重要历史转折点的分析,并非简单归咎于某位君主的失误,而是深入挖掘了经济结构、气候变化、乃至周边民族动态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种多维度的考量,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该段历史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读起来非常过瘾,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文字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古典雅致”,翻开扉页,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和清晰隽秀的字体,已经预示了这是一次严肃的阅读之旅。内容上,它最让我震撼的是对于思想流派兴衰更迭的梳理。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历史书只关注帝王将相,这本书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心路历程和理论建构。从儒家思想的演变到墨家学说的复苏,再到法家思想的实际应用,作者用极其清晰的逻辑脉络,将这些复杂的思想体系串联起来,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影响和塑造着现实政治格局的。这种对“上层建筑”的深刻剖析,让我对“历史是思想的产物”有了更直观的体会。而且,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片段作为支撑,虽然有些地方需要查阅注释,但这种严谨的态度,反而让我更加信服。对于想深入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正在看。
评分粉墨春秋是经典的书,应该收藏。
评分高阳先生最得意的力作之一,描写汪精卫从反清义士、总理股肱,到投降附日、凄凉身死的坠落轨迹。此外,该书还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包括周佛海、陈公博等主要人物在内的汪伪政权群像;对于那段历史,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市井琐事,在书中也多有提及。高阳,1926-1992年,本名许晏骈,浙江杭州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红学”专家。“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高阳之誉满华人社会,由此可见一斑。高阳的文笔冷静而客观,对小说情节创作与现实间的关联相当考究,以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绝非虚言。至于人物性格的描述也是层层细腻叙写,如现在前。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的方面获得肯定,量的成绩更是惊人。代表作有《胡雪岩》《慈禧全传》《红顶商人》《粉墨春秋》等,一生著作凡九十余部。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评
评分不错的的说,挺有用的的,在京东买书就是合适,不错的的说,挺有用的的,在京东买书就是合适,
评分高阳,本名许儒鸿。在台湾先是担任《中华日报》总主笔,后来进了《联合报》社。总编辑刘昌平慧眼识珠,约高阳写长篇小说《李娃传》,使高阳在这方面的才华得以崭露、发挥,从而走上了历史小说的创作道路。 高阳十分敬业,创作历史小说时,也常常用尺量地图,在草稿纸上演算书中人物的行程,以及事情发展所需的时间,努力使自己的小说永远经得起读者的多方位的检验,而从不主观臆造。高阳的前妻郝天侠说:“高阳先生撰写历史小说的技巧,以及他在写作之前、写作期间,对于史料钻研的努力与创见,确有异于他人之处。他在构思新著时,未必像许多人写文章那般,先拟好工整架构,而往往是身上一张薄纸,记下大纲,然后就像酿酒,假以时日,当这张纸变皱,又写满了旁人难以辨识的草字之际,即表示文思成熟,可以动笔了。高阳对于自己拥有的‘考据眼’颇为自豪,不过这也是他用工治学的结果。” 高阳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塔里的作家”,而是类似于从前的说书艺人的人,一个老百姓的代言人。通过高阳笔下的李世民、李后主、乾隆、慈禧、同治、光绪等一个个君王的政治生涯和私生活,我们不仅看到了作为人的本性显露的宫闱生活,而且,还了解了从前就有的民意和今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 当台湾评论家尉天聪将高阳比作中国的巴尔扎克时,高阳曾诙谐地说:“愧不敢当!我跟巴尔扎克相似的,只有晚婚这一点。”高阳49岁时与22岁的郝天侠小姐结婚。婚后,郝天侠名下的两幢房子,都借与高阳抵债。债就像影子一样一直伴随高阳,他的婚姻失败了。高阳后来又有了一个红粉知己,名叫吴菊芬。两人同居后,他的生活重新变得规律起来。早上6点起床,整个白天全部用于写稿看书,有时为了赶工,连夜写作,这时就叫吴菊芬为他准备宵夜。 高阳名士风流,诗酒自娱,与三五知己话旧谈掌故,直至夜深以至通宵达旦,是他最大的乐趣。独坐屋中灯下慢饮,也是他喜欢的意境。 高阳著述宏富,《胡雪岩全传》《慈禧全传》《梦断红楼》等均已引起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10年前,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友人挽联云:“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高阳十分敬业,创作历史小说时,也常常用尺量地图,在草稿纸上演算书中人物的行程,以及事情发展所需的时间,努力使自己的小说永远经得起读者的多方位的检验,而从不主观臆造。高阳的前妻郝天侠说:“高阳先生撰写历史小说的技巧,以及他在写作之前、写作期间,对于史料钻研的努力与创见,确有异于他人之处。他在构思新著时,未必像许多人写文章那般,先拟好工整架构,而往往是身上一张薄纸,记下大纲,然后就像酿酒,假以时日,当这张纸变皱,又写满了旁人难以辨识的草字之际,即表示文思成熟,可以动笔了。不错的历史小说,很喜欢!!推荐给大家。
评分喜欢高阳的书,所以有了就赶紧买
评分东西很好,很满意。
评分粉墨春秋是经典的书,应该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