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为主线,描写了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秋李自成和农民军在陕西潼关南原大战中,经过殊死战斗,几乎全军覆没,潜入深山,惨淡经营,重整旗鼓。后入河南,占洛阳,攻开封,克襄阳,破潼关,入西安,陷太原,所向披靡,于十七年春进入北京,崇祯自尽,明朝灭亡。在李自成走向辉煌胜利的同时,由于战略、政策上的失误等原因,导致山海关之战惨败,回到北京,匆匆登极,退出北京,一路节节溃败,以至撤离西安,败退豫鄂,最后单人独骑牺牲于湖北九宫山,成为我国历史上一大悲剧英雄。
小说在反映上述主线的同时,又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明朝、满清政权、上层各派政治势力以及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军方方面面的情形,以细致的笔触描摹了从北京到开封、从宫廷到山野、从义军到官军、从关内到关外的人情风俗、典章礼仪、衣冠服饰、饮食起居、作战场面……从而百科全书式地展现了17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生活。展示了丰富多彩、真实可信的朱明王朝的宫廷情景、帝后生活,回答了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崇祯为什么会人死国亡等人们所关心的历史问题。崇祯是全书着力塑造的令人同情的另一个大悲剧人物。
《李自成》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作家协会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的十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此次再版,五卷中的每一册都有一个独立书名,以便于读者阅读。
《李自成·第5卷(套装全2册)》分上、下两册。甲申年四月,多尔衮怀着独霸中国的勃勃野心,亲率大军南征。途中接到吴三桂"借兵"的来书,果断地改变路线,直奔山海关。吴三桂在两面夹击的情势下,不得不投靠清方。李自成率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兵在山海关激战方酣,清兵铁骑突然冲出,大顺军英勇拼搏,死伤惨重。李自成率败兵退回北京,匆匆登极后,又匆匆撤出北京。
在退往陕西途中,大顺军又连续败绩。李自成变得褊狭多疑,错杀了李岩兄弟。多尔衮进北京几个月后,崇祯太子被捕。于是围绕着真假太子案,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潼关失守后,李自成放弃长安,退往湖广。一路士气低落,牛金星父子潜逃。当大顺军从武昌逃至富池口宿营时,遭到紧追不舍的清军的夜袭,刘宗敏、宋献策被俘。李自成率残兵继续奔逃,最后单人独骑牺牲于湖北九宫山。
十九年后,在川鄂边界的茅庐山上,高夫人同尚神仙一起回顾了大顺军联明抗清的历程;恰好红霞寻访至此,又回顾了红娘子上王屋山出家为尼的经过。八月中旬,茅庐山守军与清军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惨烈的战斗,高夫人、李来亨等悲壮地自焚……
整个第五卷弥漫着大悲剧的气氛,大大小小的悲剧性格均在本卷塑造完成。
姚雪垠(1910—2003),河南邓州人,现当代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李自成》等曾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李自成》,不仅填补了“五四”以来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空白,而且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开创性贡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巨著。《李自成》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创研部副部长,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等职。
我通常阅读速度很快,但读到这套书时,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磅礴大气,如同大江东去,描绘宏大的历史场景;时而又细腻婉转,捕捉人物内心最微妙的情绪波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环境的描写,无论是关中平原的萧瑟,还是北京城内的繁华与恐慌,都通过极其精准的笔触呈现在脑海里。这让整个故事的沉浸感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让我开始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某一个参与者,面对那种绝境,我会如何选择?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历史题材作品所不具备的。这套书不仅是对李自成个人命运的追溯,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所有参与者的挣扎与幻灭。它做到了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刻的反思,实属难得的文学精品,绝对是书架上值得珍藏的一套。
评分我是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平时也会看一些关于明末清初的学术著作,但说实话,那些读起来总是干巴巴的。直到我遇到了这套书,它完美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研究当时的军事制度、官僚体系乃至民间习俗的。比如,书中对“闯营”内部的组织架构和军纪的描述,就非常贴合史实,让人感受到一支草根军队是如何从无到有,又如何在快速膨胀中埋下隐患的。读到后期,那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无力感愈发强烈,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崩溃在个体命运上的投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通过文学的手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历史概念和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以一种极其流畅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两册书的体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铺陈人物的成长弧线和历史的必然走向,读完后感觉收获巨大,远超一般的小说体验。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到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你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明末清初,亲眼见证了李自成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衰落。尤其是对战役场面的描写,那种金戈铁马、旌旗蔽日的景象,简直是跃然纸上,让人热血沸腾。而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李自成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复杂个体。他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如何在权力与道义之间抉择,这些都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和时代洪流的深刻探讨。对于任何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全套两册的篇幅,也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深度,让你能够沉浸其中,享受这场荡气回肠的阅读盛宴。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书的时候,厚厚的两册让我有点望而生畏,但一旦翻开第一页,那种阅读的惯性就很难停下来了。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人”的刻画入木三分。李自成的身边,无论是那些忠诚的部下,还是那些心怀鬼胎的投诚者,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比如,书中对某些重要幕僚的心理描写,那种在信仰与生存之间的摇摆不定,看得人唏嘘不已。这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几个名字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在历史的巨轮下被碾压的个体。我对历史小说一直抱着一种挑剔的态度,总怕遇到那种为了情节服务而胡编乱造的作品。但这部作品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而精妙的艺术加工,成功地让历史“活”了起来。这两册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充满了宿命般的悲凉感,尤其是结局的处理,更是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我得说,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读这套书的,一开始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李自成”这个主题已经被无数次书写。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却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重视角,穿插着不同的历史侧面,构建了一个极其丰满的世界观。你可以在庙堂之上的权谋斗争中看到腐朽的根源,也能在田间地头的疾苦中理解起义的必然。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文笔老辣,那种饱经沧桑的历史沧桑感,不是一般作者能驾驭的。读到那些关于城池攻防、计谋博弈的部分,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氛围。而且,这本书对历史资料的考据也非常扎实,虽然是小说,但其历史的真实感却丝毫不打折扣。这套书,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发现新亮点的佳作。它挑战了我对李自成这个人物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具悲剧色彩的形象。
评分很好!非常好!非常非常好!
评分好!!!!!!!!!!
评分纸屑很多 还有底部切的不均衡
评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终于收齐李自成了,装帧很不错,如果是精装的就更好了
评分与大多数炼油不同,俺因为智力早熟,导致俺10岁左右时就跟现在水平差不多,二十多年一直木有什么大的进步……杯具……所以俺10岁左右时就通读了水浒三国金庸李自成等小说……是看完小说再看连环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评分老爸爱看的书,三十年前买的不全了重新买一套,质量尚可价格稍贵
评分正在这时,堂倌送来一盘葱爆羊肉和一碗用海参、鱿鱼和鸡丝做的三鲜汤,使尚
评分还差一步了
评分《李自成》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为主线,描写了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秋李自成和农民军在陕西潼关南原大战中,经过殊死战斗,几乎全军覆没,潜入深山,惨淡经营,重整旗鼓。后入河南,占洛阳,攻开封,克襄阳,破潼关,入西安,陷太原,所向披靡,于十七年春进入北京,崇祯自尽,明朝灭亡。在李自成走向辉煌胜利的同时,由于战略、政策上的失误等原因,导致山海关之战惨败,回到北京,匆匆登极,退出北京,一路节节溃败,以至撤离西安,败退豫鄂,最后单人独骑牺牲于湖北九宫山,成为我国历史上一大悲剧英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