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正在逝去的中国式家庭生活,以及所有无法释怀的恩怨情仇。
《金山》《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海外华裔作家张翎较新力作。写尽半个世纪的家国风云变迁,五十多载的命运浮沉飘零。
《流年物语》带你走进一个贫穷与恐惧、假像与真相、欲望与道义、坚持与妥协、追求与幻灭之间的险境。
海报:
流年中的故事,小城里的故事,伴着瓯江水,日夜不息。你好像都看在了眼里,又好像什么也没看见。
《流年物语》是关于贫穷和恐惧的,同时也是关于假像和真相,欲望和道义,坚持和妥协,追求和幻灭的。这部头绪纷多的小说里独独匮乏的是爱情——那种我们在十八岁时憧憬的纯净的爱情。书里相遇的每一对男女,都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私心。
张翎,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就职于煤炭部某机关任英文翻译。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现定居于多伦多市,曾为美国和加拿大注册听力康复师。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代表作有《阵痛》《余震》《金山》《雁过藻溪》等。小说曾多次获得包括中国华语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委会大奖、台湾时报开卷好书奖、香港《红楼梦》全球海外华文长篇小说专家推荐奖等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六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其长篇新作《阵痛》领衔新浪网2014年3月中国好书总榜。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多个奖项。根据其小说《空巢》改编的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表彰奖。多部小说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发表。
张翎的小说大气、从容、深情,而且有一种沉实而安静的品质。她以自己的专注和柔韧,守护传统价值的光辉,敬畏一切人性的美德,也为它的裂变、劫难作证,并从个人和民族的创伤记忆中领悟生命之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辞
第一章 河流物语(2009年9月)
第二章 瓶子物语(2009年8月)
第三章 麻雀物语(1958-1969)
第四章 老鼠物语(1968-1969)
第五章 钱包物语(1972-1986)
第六章 手表物语(1953-1966)
第七章 苍鹰物语(1996-2001)
第八章 猫魂物语(1987-2001)
第九章 戒指物语(2004-2009)
第十章 铅笔盒物语(1969)
后记流年印记
《流年物语》:
跑到那个带灰色围墙的院子时,她已经刹不住脚,身子朝前一倾,就头重脚轻地跌进了那扇大开着的院门。她扶着一根柱子气喘吁吁地站住了,才发现院子里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地站了黑压压的一群人。
她在厚实的人墙里拱开一个洞,一头钻了进去,就看见一个五六十岁模样的老太太站在院子中间,手舞足蹈地指着一扇紧关着的门说:“男人劳改了,不老实接受教训,还腐蚀革命干部。”
后面的人听不清,就有好事者把话一层一层往后传。老太太的话里本来只有盐,传到第二层就加了味精。再传到第三层,又有人往里添了胡椒粉。传到最后,那话就成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浓汤。饥荒的年代已经过去,肚腹渐渐饱实起来的人,重新对口味有了追求。
“砸门?”有人轻轻地嘟囔了一声。
这话开始时只是一声试探。这声试探怯怯地丢在人群中,没想到竟砸出了一波巨大的回音。
“砸门!砸门!!”
人群开始亢奋起来,圈子越围越紧,静芬觉得头被箍在了一只木桶里,太阳穴一蹦一蹦地敲着锣鼓。突然间脑子回来了,她一下子清醒了:她的一辈子,她孩子的一辈子,甚至她孩子的孩子的一辈子,全都系在这扇门上了。她得赶在所有人之前,牢牢地捏住那只门把手。
……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考究的,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字的雕塑艺术。它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反而是在最精炼的词句中蕴含着巨大的张力。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使得整部作品的格调瞬间拔高。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措辞的精妙之处,体会那种恰到好处的顿挫感和音乐性。它让我想起了一些老派的文学大家,那种对文字本体的敬畏与热爱,在当今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掉的消遣品,它更像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工具书,一本关于如何用文字构建世界的教科书。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那些初读时可能忽略的隐喻和象征,在沉淀之后变得清晰可见,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叙事结构的完美掌控。
评分从主题挖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是令人敬佩的。它没有满足于讲述一个单纯的故事,而是将触角伸向了人性中最本质的困境:孤独、选择的代价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的一致性。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社会对个体施加的种种束缚和虚伪的期望,迫使读者直面那些我们平日里选择逃避的“阴暗面”。但奇妙的是,这种直面并非带来绝望,反而导向了一种清醒的、带有悲悯情怀的释然。它探讨的议题宏大而深刻,却又巧妙地将它们植根于最微小的生活场景中,使得那些形而上的思考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读了一个故事,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那些关于“我是谁,我为何在此”的问题,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呼应。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它不像传统的时间线叙事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碎片化、记忆闪回和未来预示交错的复杂结构。起初,这种跳跃感可能会让习惯了直接叙事的人感到一丝困惑,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构建的这种非线性逻辑,你会发现,这恰恰是捕捉人类真实记忆和情感流动的最佳方式。每一个片段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映照、相互渗透,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且多维度的世界观。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成功地避开了平铺直叙的枯燥,反而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略带迷幻色彩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梳理线索,但随之而来的豁然开朗,那种拼图完成后的满足感,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工艺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在拿起它的那一刻,我就被那种触感和视觉效果所吸引了。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粝感却又质地温润的触感,与书中的某种怀旧情绪形成了绝妙的呼应。印刷的色彩控制得极其到位,无论是内页的排版留白,还是那些偶尔穿插的插图(如果有的话,我会假设有),都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绝不流于俗套。这种对实体书美学的坚持,在这个数字阅读日益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仅是一个内容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被珍藏的物品。每一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放在阳光下翻看,都像是在进行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行为,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愉悦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描绘得如同珍宝般闪闪发光。我尤其欣赏它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的那种细腻入微,那些潜藏在日常对话和微小动作之下的情感暗流,被挖掘得淋漓尽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心理探险,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那些迷茫、挣扎与最终的和解。它不急不躁,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到了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那种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温暖的壁炉旁,听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慢悠悠地讲述着一段尘封已久却又无比真实的故事。读完之后,心里留下的是一种久违的平静和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被温柔地提醒了什么重要的道理,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留白的空间足够让人细细回味。
评分还可以吧,手机的人很开心
评分朋友推荐买的,还没看,但是看了一些书评说很不错。
评分还好吧
评分张翎的小说,都非常的接地气
评分此书不错,值得仔
评分很不错 值得推荐
评分买了一箱书,好好来拜读
评分快好
评分这本书原本也不在预算之中,也是为了凑单才买的,这个名字不好,感觉像小日本的那边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