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评分
印刷很精美,正版书籍,价格有折扣惠,送货快,买书还来京东。本书里
评分他内心立刻感到一种颤栗般得激动!
评分很好,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生活啊!什么是生活?
评分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评分海外新儒家杜维明的代表作,内容值得反复研读,印刷精美。
评分五四以来的“工具理性”使儒家精神价值、传统中国文化、东方文明顿然成为糟粕,弃之惟恐不及。因此,重新揭示蕴含在儒家传统中的心性传统的意义与价值,就成为杜维明著作的中心论题之一;另一方面,“要想从价值根源处寻求扭转此一状况的途径,我们必须深沉反思代表现代西方精神的启蒙心态并从其基本的生命取向掌握其论据的来龙去脉”。这是杜维明为新儒学的出路所设计的方向。因此,杜维明的儒学研究,实际上都是这样的一种回应。
评分作为现代新儒家新生代的一员,杜维明与其前辈相比不同的第二点就是,在其以前的现代新儒家学者,大都是试图说明儒家的内圣之学应该而且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民主与科学的形上基础,认为科学与民主是儒家哲学本身的应有之意,因此这些人一般都致力于说明儒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同近代的科学民主精神是相融合的,所以,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比附”大于“论证”的倾向。而杜维明则抓住七、八十年代以来,“东亚工业”社会出现的解释,则部分地将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生,归于儒家文化导致的“不期而遇”的结果,体现出一种从儒学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的倾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