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坦白说,我原本对“儒学发展前景”这类题材抱持着一丝警惕,总怕内容会落入空泛的口号式赞美或过于保守的复古主义泥潭。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它不是在为过去的神圣化做辩护,而是在认真探讨一个活的传统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其合理的坐标和有效的实践路径。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是如此强烈,他讨论的每一个问题,似乎都紧密围绕着当下社会结构、青年思潮乃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等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既尊重历史根基,又敢于直面现代挑战的中间道路,为思考如何让古老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保持其生命力和解释力,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方法论和案例支撑。它让人重新审视儒家思想在构建现代精神家园中的潜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时代限制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细细咀嚼某些段落,思考作者对未来趋势的预判。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许多关于文化传承和现代转型的阵痛,其实在多年前就已经被作者以一种近乎预言的方式精准地描绘了出来。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不是对现状的抱怨,而是一种带着深厚学养的对未来的主动建构。特别是对于“答疑和讨论”环节的梳理,更是体现出作者极强的思辨能力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高屋建瓴的见解,还细致地剖析了那些看似尖锐的质疑,并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这种胸襟和气度,实在令人钦佩。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确实很有格调,那种沉稳的米黄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浮躁之作。拿到手里分量十足,感觉像捧着一块温润的玉石,而不是随便印印的纸张。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的气质,没有花哨的插图或夸张的标题,完全靠内容的厚度来吸引人。书页的纸张触感也很不错,墨色浓淡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即使是经常翻阅,书脊也不会轻易松散,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学术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完全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可以取阅,光是这份仪式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感觉到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精妙。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将复杂的概念堆砌在一起,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似乎是按照一个极其清晰的逻辑导轨,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儒学“第三期发展”这个宏大命题的核心。开篇的几章像是在铺设地基,将背景和关键术语界定得非常扎实,为后续深入的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大陆讲学”这个具体的实践场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讨论瞬间变得鲜活和可感。整个行文节奏的把握极为老道,松弛有度,张弛有致。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跳回去重读某一段来理解上下文,这说明作者在段落间的过渡和论证的衔接上,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严肃的学术专著,不如说是在聆听一场顶级的、高密度的思想讲座。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文人的典雅沉静,又不失现代知识分子那种直击本质的犀利与坦诚。他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用极为精准和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哲学命题阐释得清晰透彻。在一些关键的论辩处,甚至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出的那种澎湃的学术激情,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与听众进行思想碰撞时的神采飞扬。对于我这种希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积极参与到文化前沿思辨的激励。
评分从修身到齐家,不知道各位对齐家怎么理解?家庭是一个复杂的体系,complexs system。现在有的家庭是三个人,有的是五个人;人的差异又很大,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身份差异、资源差异、地位差异。那么大的差异性,要“和”很难。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特别注重“和”。
评分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7个) · · · · · ·
评分就是这留下来的四十四人,也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我们曾在冬天去探访过“五月花”号靠岸的地点。据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这已经是一个几十年不遇的“暖冬”。可是,当我们站在岸边,在大西洋上刮来的刺骨寒风面前,还是转眼就失去了几乎全部的游兴和耐心。尽管裹着厚厚的现代羽绒衣,还是迫不及待地奔向一家叫做“明朝”的中国饭店。在暖气中喝下整整一壶热茶,才突然明白过来,我们逃离的是什么。我们所逃离的,就是当年这一船移民在目送“五月花”号开走之后,面对的饥饿和寒冷。可是他们无处可逃。就是与死神眼看着就要面对面相撞,他们依然无路可逃。
评分在开发最初阶段的这种状况下,移民而来的各色人等,他们原来的背景都被无情地抹去了。有一些人带来了钱,可是,他们的钱也买不到可以容身的最简陋的房子,他们可以买到的,就是当时最缺乏,所以也最珍贵的奴隶劳力。因为一切都必须用双手和体力去创造出来。
评分丛书信息
评分杜维明对儒学精神的现代认同与显扬,做了大量艰苦而又颇具开拓性的工作。这集中体现在以《人性与自我修养》,《儒学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中与庸:论儒家思想的宗教性》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包容的人文主义”。因此,杜维明极力倡导的儒学第三期发展决非一种出自个人喜欢的非理性意愿,而是其学术理性在深思熟虑之后自觉创造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绝响30年后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和杜维明的讲学和宣传活动是分不开的。与此相应,80年代也正是新加坡在高中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学,日本文部省支援大专院校从事探讨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关系十年计划,韩国退溪学会全面展开儒学国际化活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开始组织儒学研究队伍的时期。作为现代新儒家新生代的一员,杜维明与其前辈相比,他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基点上和以更开放的胸襟来看待儒学在当今世界中所起到的作用及所处的地位等问题的。杜维明对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的区分,对儒学精神与五四精神关系的分析,表明他对儒学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从研究方法来看,他采用了一种“进去——出来”的研究法。所谓“进去”,即内在于研究对象的逻辑来掌握它的真理性;所谓“出来”即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杜的这一方法既与牟宗三、唐君毅等人过分强调在传统文化研究中需要一种“敬意”与“同情”的主观情感的态度形成对照,也与西方汉学家将中国文化视为一个死物、一种古董的“客观”研究方法完全不同,这些都显示了杜维明的学术特质。
评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评分杜教授从台湾到美国到新加坡,再到北大,视角极为广阔,写来很深切。
评分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 下次还来京东,很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