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來得及看,書籍質量沒問題!
評分雞皮鶴發的地方不講理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值得仔細閱讀。
評分通過以上刻工的係聯及版麵新舊程度的分析,我們可以基本判明撫州本經書的各次補版時間。撫州公使庫在孝宗淳熙四年(1177)前後刊刻“六經三傳”,之後又在光宗紹熙四年癸醜(1193)、寜宗嘉泰二年壬戌(1202)、開禧元年乙醜(1205)、嘉定五年壬申(1212)、嘉定六年癸酉(1213)、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理宗紹定四年辛卯(1231)、淳佑二年壬寅(1242)、淳佑八年戊申(1248)、寅佑五年丁巳(1257),前後不下十次,統一進行瞭各經書闆的修補工作。就是說,在原刻書闆刻成十六年後,第一次進行修補;以後漸次刷印,壞版日益齣現,每隔十幾年甚至每隔幾年,就又進行一次修整書闆的工作。至鹹淳九年(1273),黃震知撫州的時候,書闆績有新的損壞,黃震遂委托友人將仕郎餘姚高夢璞,又一次進行書闆修整的工作。此次修整,除將損壞嚴重的重刻新版,殘損較輕的因舊闆修補,計“換新闆再刊者一百一十二,計字五萬六韆一十八;因舊闆整刊者九百六十二,計字一十一萬五韆七百五十二”外,還因舊本屢經修繕,文字多訛,又“為正其訛七百六十九字”。同時又新刻瞭《孝經》、《論語》、《孟子》三經,以足九經之數。
評分《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通過對宋刻經書注疏傳本的全麵考察,結閤文獻記載與書目著錄,力圖釐清今存宋刻經書版本的類型、源流,各版本刊刻時地、體例演變,從而呈現齣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的全貌,揭示經書文本在宋代由經注本、單疏本嚮經注附釋文本、纂圖互注重言重意本、注 疏閤刻本演變的歷程。儒傢經書的雕版印刷始於五代後唐國子監刊刻《九經》,從此儒傢經書的傳播方式由手抄、石刻進入雕版印刷的時代,大大促進瞭經典的傳播和普及。有宋一代,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繁榮發展,儒傢經書文本逐漸規範統一,十三經作為儒傢經典核心的文本形式得到確立:從經注本、單疏本,到附釋文本、注疏閤刻本,從而形成後代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文本,這個演變正是在宋代完成的。應該說宋代是儒傢經典十三經文本確立並多樣化發展的的時期,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的研究,對於經學、版本學及齣版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研究的範圍,限於傳統的十三經注疏。宋代經書注疏的刊刻,與其他文獻的刊刻相比,有不同的特點,就是儒傢經書常常是作為一個整體來齣版發行。雖然有所謂五經、六經、九經、十一經等不同的經數,但數種經典以同樣的麵貌同時齣版發行,卻是宋代經書注疏刊刻中一個常見的現象。由於是在相同時間、相同地點、相同的刻書者所刊刻的同一套經書版本,這些版本之間具有相同的版刻特點和內容特點。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現存的版本實物瞭解今已不存的同一套書中的其他各經的大概麵貌,也可以通過版本風格特點將散存的零星版本劃分為各成係統的版本。由此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宋刻經書版本的全貌,也有助於對現存宋刻經書版本的深入認識。基於此種考慮,本文根據宋代經書版本的內容類型,分為白文本、單經注本、經注附釋音本、單疏本、注疏閤刻本等數章,各章下分述該類型的曆次重要刻書。 本文通過全麵考察現存宋刻經書版本的傳本,及各種宋刻經書版本的翻刻本、影刻本,結閤文獻記載及前代書目著錄,對宋代儒傢經書的曆次刊刻源流、流傳遞藏情況進行瞭全麵梳理與考證,對各類型版本的不同體例特點、文獻價值進行瞭分析與論述。對於重要的版本,還通過部分內容的比勘,來考察各版本間的相互關係。力圖做到將現存版本實物與文獻記載相結閤,將外在版本的考察與內在文本的比勘相結閤,希望反映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的全貌,及經書文本在宋代的演變曆程。同時,通過對各類型版本的綜閤分析和深入探討,發掘現存宋刻經書版本的內在價值,為儒傢經典的整理工作提供全麵準確的版本信息。
評分 評分好評
評分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鞦。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評分這也就是說,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閤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誌”的詩歌鑒賞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