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
评分《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写到,《中欧的价值——“欧洲精神”燃烧之地》;《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总理眼中的国家悲剧》;《赫鲁晓夫的1957》;《让“失败者”说话》;《1962:核战边缘》;《一道翻不过去的墙》;《谁是苏联的掘墓人?》;《南联邦解体二十周年祭——记一个“小帝国”的终结》……《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收录了这些作品。
评分。
评分姚大力:在现存文字材料里,“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铸成于西周前期的著名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在其中,周成王追溯他父亲武王的话说:“余其宅兹中国”(且让我安顿在中国这个地方)。成王口中的“中国”,原指洛阳及其邻近地区。它与古时候的华夏人群把今登封、洛阳一带视为“土中”(即天下中心)的观念有关。这说明至少是在西周初,用“中国”来称呼今河南的核心地区,已经很流行了。
评分“中国”的第二层涵义是指关东,即函谷关或者后来潼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平原。《荀子》说:战国之秦,“威动海内,彊殆中国”(秦之强能危殆中国);《韩非子》说:“夫越虽国富兵彊,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颜师古在注释《汉书》记载刘邦左股有黑子之事时写道:“今中国通呼为魇子;吴楚俗谓之誌,誌者记也。”你看,照这些说法,秦、越、吴、楚都不在“中国”的范围内。可见这个中国,仅指关东而言。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桑农,安徽郎溪人。现居芜湖,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家学会会员。著有《艺境无涯: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徐志摩与他生命中的女性》(天津人民出版社),主编和参编教材《文艺欣赏导论》(南方出版社)、《大学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多部,近年所作学术随笔,主要刊于《读书》、《书屋》、《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曾有朋友写的一篇《桑农印象》,现录于下面: 在本埠的书话界人士中我认识桑农较晚,也是从万卷书屋宋先生口中得知。有一次在万卷书屋买了一本桑农先生与汪裕雄先生合著的一本美学著作,于是就请宋先生请二位作者签名,这两位作者都在书上留下墨宝。像这样的签名本的确难得。坊间一般是独著,都是单人所署名。对桑农的名字就这样记住了。后来我写的一篇书话习作在本埠日报所登载,而桑农的大作赫然在首,有一次我在书店就与宋先生谈及,说桑农文章也在,言语间颇有借他自吹的嫌疑,说话间宋先生就提醒我桑农就在眼前,弄得我一阵心虚,幸亏没有口无遮拦,否则岂不是贻笑大方,这样就向他讨要了他的手机号码,与桑农先生就这样认识了。后来我时常买一些读书报刊,见到他的大作更多,这样我都搜罗来。见到他的名字总觉得亲切。桑农先生对书话研究十分精深,所研读的内容有一点书院气,但他的文字总是很工整,绝不拖泥带水,你读了总感到这样的文字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有张力”,文字丝丝入扣,说理逻辑井然,这也许如同他授课般行云流水。这样的文章我读了总感到熨帖,绝没有拖累,很少语言上的差池。而在阿滢、董宁文的书中时常见到他的文踪,这让我们芜湖的读书人很自豪,桑农就像他的名字所喻示的勤于耕耘,因此他的作品才耐读厚重。有一次我急匆匆走路,踩到一个人的脚后跟,忙向他道歉,一看是桑农君,赤日炎炎下,只见他顶着一方毛巾,俨然是一个躬耕垄亩的农人形象。桑农真是一个在学术书话上都有造诣的令人钦佩的学人。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