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6年前,我一次去见林洙先生,提出想做梁思成先生的书,我的想法只有一个,想做一本让年轻人都能读懂、爱读的关于中国古建的书,这本书就是《大拙至美:梁思成文字建筑》,这6年里,这本书不断加印,我也收获了很多的肯定,从我内心,虽然之后又做了很多关于梁思成先生的书,这本书永远是我喜爱的一本。6年了,我想该为它做一本精装本了,这次做精装本的同时,我特地选取了16幅营造学社在30年代测绘的故宫测绘图做成笔记本送给读者,这16幅图我看见原图的时候,心情非常难言,它们巨大而且美丽,那一笔一划的精妙和准确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它们又是伤痕累累,它们经历过水灾、各种运动,不可避免地留下难以修复的损伤。因为战争的原因,故宫没有测绘完成,这是“未完成的测绘图”,凝结了营造学社中国早的一批建筑师的心血,这次原封不动收录进笔记本,也是我们对营造学社表达的一份敬意。
内容简介
6年前,我次去见林洙先生,提出想做梁思成先生的书,我的想法只有一个,想做一本让年轻人都能读懂、爱读的关于古建的书,这本书就是本书,这6年里,这本书不断加印,我也收获了很多的肯定,从我内心,虽然之后又做了很多关于梁思成先生的书,这本书永远是我喜爱的一本。6年了,我想该为它做一本精装本了,这次做精装本的同时,我特地选取了16幅营造学社在30年代测绘的故宫测绘图做成笔记本送给读者,这16幅图我看见原图的时候,心情非常难言,它们巨大而且美丽,那一笔一划的精妙和准确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它们又是伤痕累累,它们经历过水灾、各种运动,不可避免地留下难以修复的损伤。因为战争的原因,故宫没有测绘完成,这是“未完成的测绘图”,凝结了营造学社早的一批建筑师的心血,这次原封不动收录进笔记本,也是我们对营造学社表达的一份敬意。
作者简介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一书平装本已经印了6次,是梁思成先生一本经典的通俗的建筑著作。梁先生的历史、文学、文化方面造诣极深,他有许多关于建筑和建筑人生的文字是非常易读和有教育意义,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这是一本能给众多热爱文化的读者,尤其是青年人读的书。本书请梁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编辑梁先生最美最通俗的建筑文字,还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历史资料,是一本具有很强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书。此次推出精装版本,值得一提的是随精装本会赠送一本《故宫测绘图笔记本》,这本笔记本里收录了营造学社当年测绘的故宫建筑图16幅,完全原汁原味呈现历经时光磨难的图纸原样。
大拙至美五部分内容简介:
部分: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第二部分:
我们的旅途本身同样是心情沉浮不可期的探险。身体的苦楚被视做当然,我们常在无比迷人而快乐的难忘经历中锐感快意。旅途常像古怪的、拖长了的野餐,遇到滑稽而惨痛的麻烦时,既惶急无比,又乐不可支。
第三部分: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第四部分: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第五部分:
我所惟一可以奉献给祖国的只有我的知识。所以我毫无保留地把我的全部知识献给新未来的主人,我的学生。
故宫测绘图笔记本简介: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对北京故宫进行测绘,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故宫整体并没有测绘完成,只完成了一部分建筑的测绘,这部分珍贵的图纸被保存在天津英资麦加利银行的地下保险库里,可是由于遭遇水灾,图纸受到浸泡,被严重的损毁。此次,正值《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精装本上市之时,特地选取了16幅故宫的测绘图纸制成这本《故宫测绘图笔记本》,随书附赠。为了展现出这些图纸真实状态样子,此次收录未对图纸做任何修饰,完整展现它们历经沧桑的容颜。它们是“未完成的测绘图”,但也凝聚了营造学社所有成员的心血,借此向营造学社致以敬意。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梁思成的简介
第一部分:
1. 建筑是什么
2.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3. 建筑的民族形式
4.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5. Art and Architecture(中国的艺术与建筑的英文原文)
6. 中国建筑的特征
7. 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8. 中国建筑师
9. 中国建筑之两本文法课本
第二部分:
1. 我们的“旅行”(原题目:华北古建筑调查报告)
2. In search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north china(华北古建筑调查报告的英文原文)
3. 如何才能安居(原题目:市镇的体系秩序)
4. 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
5. 北平文物不是化石(原题目: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
6. 北京的城墙应该留着吗(原题目:关于北京城墙废存问题的讨论)
7. 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原题目:闲话文物建筑的维修与维护)
第三部分:
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问题――与彭真信
2. 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问题――与朱德信
3. 湖光阁设计方案的建议――与车金铭信
第四部分:
1. 谈“博”而“精”
2. 建筑∈ (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
3. 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4.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5. 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
6.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第五部分:
1.东北大学第一班毕业生
2.建筑是有民族性的――与郑孝燮的谈话
3.不要轻视聊天――与李道增的谈话
4.张翔忆梁公
5.张驭寰忆梁公
6.以建筑来隐喻建筑――与乐民成的谈话
7.研究建筑史所需要的人才
8.要讲真话要有自己的观点
9.建筑创作要有激情
10.聪明的人只是不再重犯自己的错误
11.要学会尊重人
12.与建61班学生的美学讲座
13.城市是一门科学
14.永远诚恳永远进步――与黄汇的临别赠言
15.我奉献给祖国什么――与林洙的谈话
精彩书摘
1.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2. 我们的旅途本身同样是心情沉浮不可期的探险。身体的苦楚被视做当然,我们常在无比迷人而快乐的难忘经历中锐感快意。旅途常像古怪的、拖长了的野餐,遇到滑稽而惨痛的麻烦时,既惶急无比,又乐不可支
3.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4. 梁公“以建筑来隐喻建筑”,这个原则,我过了三十年方才领悟——建筑设计中只能用建筑来比喻建筑
5. 世界上绝对聪明的人是没有的,绝对正确的人也是没有的,重要的是你能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6.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7. 我所惟一可以奉献给祖国的只有我的知识。所以我毫无保留地把我的全部知识献给新中国未来的主人,我的学生。
……
前言/序言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一、 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沉思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悠久深厚的底蕴,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建筑,作为物质文明的凝结,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承载民族记忆、展现时代精神的实体史书。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裹挟下,一些承载着古老智慧与美学的建筑,正面临着被遗忘或破坏的危险。 幸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敬畏,肩负起拯救和记录的使命。梁思成,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星。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位充满诗人气质的文字记录者。他用相机捕捉古建筑的瞬间之美,更用他那饱含深情的文字,将那些冰冷的砖瓦石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诉说了它们穿越千年的故事。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一书,便是对梁思成先生这一独特贡献的集中展现。它并非简单的建筑图纸或学术论文的堆砌,而是从梁思成先生浩如烟海的著作、手稿、书信中,精选出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文字片段。这些文字,或描绘出古建筑宏伟壮丽的轮廓,或勾勒出斗拱飞檐精致绝伦的细节,或抒发着对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殷切期盼。它们如同一扇扇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梁思成先生在寻访古建筑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体味他对中国古建筑那份深沉的爱与执着。 二、 文字中的建筑:从理性到感性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他深知,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他的文字,也绝不仅仅是对建筑结构的客观描述,更蕴含着他对建筑背后历史、人文、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当他描绘故宫的红墙黄瓦时,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色彩的搭配,更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是王朝更迭的无声见证。当他赞叹唐代木构建筑的宏伟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结构的精妙,更是盛唐时代开放包容、气象万千的时代精神。他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古建筑之中,仿佛与那些古老的梁柱、飞檐对话,从中汲取智慧,感受历史的温度。 这本书的“精装”之处,正体现在它对梁思成先生文字的精心编排与呈现。它将梁思成先生的文字,与他亲手绘制或拍摄的珍贵图片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读者仿佛可以跟随梁思成先生的脚步,穿梭于古老的宫殿、寺庙、园林之中,近距离地欣赏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 比如,书中可能会出现对北京中轴线上的宏伟建筑群的描述。梁思成先生的文字,不会止步于对太和殿、保和殿等单体建筑的尺寸和构造的罗列。他会细致地描绘出它们的朝向、布局,以及它们如何与天空、大地、城市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意境。他会分析屋顶上那些形态各异的脊兽,不仅仅是装饰,更是镇宅辟邪、象征等级的符号。他会讲述明清两代皇家建筑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折射出的政治、社会、文化思潮。 又或者,当他谈及山西的古建瑰宝时,他可能会对一座不起眼的唐代佛光寺大殿赞不绝口。他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它那简朴而庄严的造型,梁柱的粗壮,屋顶的曲线,以及那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挺立的身姿。他会追溯寺庙的历史,考证其建造年代,挖掘出隐藏在断壁残垣中的故事。他会感慨,正是这些看似“拙朴”的建筑,才最能体现中国古建筑的灵魂与精髓。 “大拙至美”这个书名,本身就凝练了梁思成先生对建筑美学的独特见解。他反对那些流于表面、追求奢华的浮华之美,而更推崇那些源于生活、体现自然、蕴含智慧的“拙朴”之美。他认为,真正的美,往往隐藏在最朴实无华的形态之中,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这本书,正是要带领读者一同去发现和品味这份“大拙至美”。 三、 故宫测绘图笔记本:一份穿越时空的馈赠 随书附赠的《故宫测绘图笔记本》,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份珍贵的赠予。故宫,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及其团队,曾耗费大量心血,对故宫进行系统而科学的测绘。这些测绘图,不仅是研究故宫建筑结构、形制、工艺的宝贵资料,更是承载着他们严谨治学态度和深厚家国情怀的结晶。 笔记本的设计,定然会力求还原当年的测绘图的精髓。它可能包含故宫不同区域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一些关键构件的节点详图。这些图纸,虽然是建筑的“骨架”,但经过梁思成先生及其团队的细致描绘,却也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美感。直线与曲线的交织,空间的分割与连接,都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对空间的精准把握。 这份笔记本,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图纸集。它更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走进故宫的建筑肌理,去理解那些宏伟背后精密的计算和巧妙的设计。当读者翻阅笔记本时,可以对照书中梁思成先生的文字,去体会他所描绘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当梁思成先生描述故宫屋顶的曲线时,笔记本中的图纸会清晰地展示出它的起翘角度和过渡方式;当他谈论斗拱的复杂结构时,笔记本中的节点图会一一解析其层层叠叠的组合。 这份笔记本,也是对梁思成先生“测绘”这一行为本身的致敬。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他凭借着一双眼睛,一把卷尺,一颗赤诚之心,踏遍祖国的山河,用纸笔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的文明印记。这份笔记本,让现代读者得以窥见这份艰辛而伟大的历程,感受那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学术的严谨。 笔记本的设计,也会考虑到实用性。或许会在每一页的空白处留出空间,供读者在阅读梁思成先生的文字时,进行自己的笔记、感悟,或是临摹一些建筑的局部。这不仅能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读者自身的创造力,将这份文化传承的火种,延续下去。 四、 跨越时空的对话:古建筑的当代回响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一书,并不仅仅是一本追忆历史的书籍,它更是试图在当代社会,引发关于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无意识地丢弃着宝贵的文化遗产?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古建筑,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梁思成先生的文字,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视角。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古建筑的深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他对建筑“活化”而非“僵化”的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古建筑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经济价值或旅游价值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源,就是守护我们的民族认同。 同时,梁思成先生的文字,也以其独特的审美力量,给予我们新的启示。他所追求的“大拙至美”,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审美追求。那些源于自然、顺应天地的传统建筑智慧,或许能为我们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新的灵感,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可持续、更具人文关怀的发展道路。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一书,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邀请我们跟随梁思成先生的脚步,去倾听古建筑的心声,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思考我们在快速发展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唤醒,一份启迪,一份对民族文化未来的深切期盼。而那份附赠的《故宫测绘图笔记本》,则更是将这份传承与感悟,具象化为一份可以触摸、可以实践的珍贵馈赠。它鼓励着我们,用梁思成先生的精神,去细致地观察,去深入地理解,去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它所孕育的辉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