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典时代幸存下来的建筑全书,也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学著作。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维特鲁威的接受史,两千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对于维特鲁威的认识和评价,折射出建筑观念的流变,也决定了西方城市与乡村的景观。除了建筑史的价值外,它还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造型艺术等诸多领域,它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已无法寻觅,为科技史、文献学与语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本中译本根据剑桥大学1999年的英译评注本译出,此版本是的英文评注本,也是所有现代语言版本中插图最丰富的版本,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古典学与艺术史研究的成果。
1.本书是一部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建筑学经典著作。
2.本中译本根据剑桥大学1999年的英译评注本译出,此版本是的英文评注本,也是所有现代语言版本中插图最丰富的版本,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古典学与艺术史研究的成果。
3.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造型艺术等诸多领域,它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已无法寻觅,为科技史、文献学与语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内容简介
《建筑十书》一书是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的艺术史上必读的经典文献,自产生以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本以系统的方法论述建筑的著作,次为建筑提出了评价标准和审美规范,同时为后世建筑师做出了榜样,极大地推进了建筑理论的繁荣。全书分为十卷,内容丰富,资料全面,无处不透露着作者的哲学观。其中提出了建筑的三大要素:美观、实用和坚固,涉及的比例与均衡原则是艺术史上讨论的基本内容,首次谈到将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丈量中,并总结出结构的比例规律。不仅为专业必备的经典文献,而且是广大读者了解建筑学的入门之作。
作者简介
维特鲁威(Vitruvius),古罗马的御用建筑师和工程师,他编写的《建筑十书》是欧洲中世纪以前遗留下来的的建筑学专著,这本书后来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建筑界的经典,并且至今仍对建筑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目录
中译者前言
致谢
插图目录英译者前言
插图作者前言
导论
所见稿本清单
《建筑十书》译文
第1书 建筑的基本原理与城市布局
第2书 建筑材料
第3书 神庙
第4书 科林斯型、多立克型与托斯卡纳型神庙
第5书 公共建筑
第6书 私人建筑
第7书 建筑装修
第8书 水
第9书 日晷与时针
第10书 机械
评注
索引
精彩书摘
8.如果这些事物真如我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可以凭感官觉察出动物身体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进而断定若某个元素或另一元素过了量或出了差错,它们便会生出毛病并分解,那么,我便可以确定无疑地说,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有益健康的环境来筑城,便要尽全力选择气温适中的纬度。9.因此,我要强调以下这个观点:应重新找回古老的选址原则并付诸实施(图12)。我们的祖先在想要建城镇或兵营的地方,就用放养于该地的羊做牺牲,检查它们的肝脏(图13)。若肝脏变了色或有毛病,就再杀些羊,看看原先杀的那些羊是否因染上了疾病或食物中毒而遭到伤害。一旦他们对若干羊进行彻底检查,认定当地的水与饲料对肝脏有利,便在那里构筑要塞;若发现羊的肝脏有毛病,便认定这种地方出产的食物和水对人体是致命的,就要继续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寻找各方面都有益健康的环境。10.以下这个结论是站得住的,即土地可为人们带来健康的种种特性,是可以通过饲料和食物看出来的。也可以注意并记取克里特岛乡村的情况。沿波特里乌斯河(Pothereus)两岸分布着两个克里特人的群落,克诺索斯(cnossus)和戈提纳(Gortyna)。羊群在河两岸吃草,但靠近克诺索斯那一边放养的羊群,由于土地贫瘠而脾脏肿大。相反,戈提纳这边的羊群则很正常。因此医生们便来研究这一现象,他们在这些地区发现了一种草,羊群吃了之后它们的脾脏会缩小。他们便收集这种草,将其制成药来医治羊群的脾病。克里特人称这种药为asplenon,即“消脾药”。因此从食物或水来看,便可以确定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是健康的还是有害的。11.如果城墙筑在靠近海边的湿地,朝向北方或西北方,而湿地又高于海岸,那就证明这城墙是根据合理的原理构筑的。挖掘水沟可以形成沿海岸的出水口,当暴风雨降临时,海水高涨,掀起巨浪涌入周围湿地,致使湿地的水翻腾起来,便不能维持正常的湿地生命。于是,所有从深水处游向海边的生物,都会被含盐度极高的海水杀死。位于山南高卢地区的湿地,的确可以作为这一现象的实例,如阿尔蒂诺(Altinum)、拉韦纳(Ravenna)、阿奎莱亚(Aquileia)周围的湿地,以及处于同类沼泽地区的其他城镇,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是十分有益于健康的。
前言/序言
序言
维特鲁威生活在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期,他在文化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人文价值观和建筑理想。他在书中所强调建筑师的教育、知识的统一性、建筑的意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筑与社会伦理、人类健康与环境等问题,至今仍然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他的这些主张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人文主义的传统,这个传统源于荷马史诗,经柏拉图奠定其基础,由西塞罗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核心便是强调公民的美德与教化;重视知识、理性与规则的价值。
建筑师作为人类房屋和诸神在人间居所的建设者,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维特鲁威提出的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来并没有得到解决,它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建筑领域(以及其他实践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维特鲁威的同时代人瓦罗(TerentiusVarro)最早将建筑列入自由艺术之列,但维特鲁威则更进了一步,他开列出建筑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具体科目。要想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建筑师,就必须掌握宇宙万物的物性,精通本行业的技术与技能。在维特鲁威的课程表中,有绘图、几何学、算术、光学、历史学、哲学、音乐学、医学、法律、天文学,而从他书中所涉及内容来看,还包括了古典语文学、写作和古文献学。一个人当然不可能成为所有这些学科的专家,但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大多有实际用途,比如绘图和几何学是建筑视觉传达的基本手段,音乐学有助于剧场设计,对调校弩炮弹索也有用;法律有助于妥善处理界墙、采光等方面的问题,防止法律纠纷;医学有助于建筑选址,天文学有助于制造日晷,如此等等。
对于建筑师和建筑史家来说,《建筑十书》的重要性或许首先就在于它是两千多年前唯一幸存下来的建筑全书。可以这么说,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维特鲁威的接受史。两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对于维特鲁威的认识和评价,折射出建筑观念的流变,也决定了西方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对人类本身的关注和研究是设计的前提,这一信念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建筑十书》之中。维特鲁威将建筑的起源追溯到火的发明,有了火,人类便开始告别动物的生存状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导致了语言的产生;辛勤的劳作与探求,使构建技术不断改良,建筑从原始棚屋逐渐走向舒适的居所。气候与水土影响了各个地区族群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影响到人的发音,如温暖地区的人发音很高,而潮湿地区则发音低沉;赤道线上的人们因气候炎热而思维活跃,北方人则相反,思维迟缓;南方人胆小,因为太阳的热量削弱了他们的勇气,而北方人则打起仗来毫不畏惧。由此维特鲁威要证明,罗马人生活在地球上最适宜的地区,气候温和,不冷不热,在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方面,集中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长处,从而成为了世界的统治者。这些观点,令人联想到温克尔曼将气候条件作为希腊艺术成因的论点,以及丹纳的环境决定论,虽然与现代科学不尽吻合,但读来依然有趣。
《建筑十论:空间、形式与文明的对话》 内容梗概: 《建筑十论》并非一部单纯的建筑图集或技术手册,它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思辨,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本书以“十论”为框架,并非拘泥于十个独立的章节,而是通过十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核心议题,探究建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根源性意义、演变轨迹及其对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塑造力量。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个体体验相结合,从物质的砌筑上升至精神的构建,试图揭示建筑如何从最初遮风避雨的功能性需求,逐渐演化为承载文化、信仰、权力、情感乃至身份认同的复杂载体。 全书的核心在于“建筑”二字的双重含义:既是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建造,更是精神世界的构建与表达。作者不局限于西方古典或现代建筑的范式,而是博采众长,将不同文明、不同时代、不同尺度下的建筑现象纳入视野,从史前洞穴的温暖,到古埃及金字塔的永恒;从古希腊神庙的理性秩序,到罗马斗兽场的宏伟实用;从哥特式教堂的向上飞扬,到文艺复兴的均衡和谐;从巴洛克的热烈奔放,到现代主义的纯粹理性;再到后现代的解构与反思,乃至当代对生态、技术与人文的新探索。每一段历史,每一次风格的更迭,都被视为人类思想、技术、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观的折射。 本书的结构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辩证关系。十个“论”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切入,但又紧密呼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论:存在之始——建筑的原始冲动与宇宙秩序 此论追溯建筑的源头,探讨人类最初为何需要创造“空间”,并将其与对宇宙的原始认知联系起来。从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到对神圣力量的敬畏,建筑如何成为人类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第一个介质。作者在此论中,将建筑的出现视为人类摆脱自然混沌,确立自我存在,并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求秩序与安宁的本能驱动。 第二论:形态之语——象征、隐喻与物质的转化 此论深入探究建筑的“形式”语言。建筑的造型、比例、材料如何超越纯粹的功能,承载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隐喻?作者将通过对不同文化中标志性建筑的解读,展示建筑如何通过其形态向后人传递信息、表达观念,甚至构建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 第三论:尺度之衡——人、建筑与宇宙的和谐 此论关注建筑的“尺度”问题。从人体比例出发,建筑如何与人的身体、感知产生关联?从社会群体到国家象征,建筑又如何在宏大尺度上体现权力、信仰与集体认同?作者将探讨人作为衡量建筑的重要尺度,以及建筑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体验。 第四论:材料之魂——物质的记忆与技术的演进 此论聚焦于建筑的“材料”。不同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建筑的物理属性,更蕴含着历史的痕迹、技术的智慧和地域的特色。从泥土、石块到钢铁、玻璃,材料的演进不仅是技术的进步,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体现。作者将揭示材料如何成为建筑的“灵魂”,承载着建造者的情感与时代的温度。 第五论:空间之韵——流动的体验与静止的秩序 此论将建筑的核心——“空间”——置于首位。作者将分析建筑如何组织和定义空间,如何引导人的 movement(运动)和 perception(感知)。从封闭的私密空间到开放的公共广场,从直线型的通道到曲折的回廊,建筑空间的设计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生活方式乃至精神状态。 第六论:光影之舞——知觉的维度与精神的渗透 此论探讨“光影”在建筑中的作用。自然光与人造光的巧妙运用,如何塑造建筑的氛围,影响人的情绪,甚至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刻的共鸣?从神圣空间中的神秘光晕,到现代建筑中的通透视野,光影是建筑感知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维度。 第七论:时间之痕——历史的叠加与记忆的载体 此论将建筑置于“时间”的长河中考察。每一座建筑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时间的印记,经历风雨的洗礼,承载历史的变迁。建筑如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如何通过其物质形态记录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作者将探讨建筑与历史记忆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对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来传承文明。 第八论:文明之镜——社会、政治与建筑的互动 此论将建筑视为“社会”和“政治”的反映。建筑如何体现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从宫殿、庙宇到住宅、监狱,建筑的设计往往与统治者的意志、社会的价值观紧密相连。作者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建筑作为一种社会工程,如何塑造和巩固社会秩序。 第九论:人居之本——伦理、情感与意义的栖息 此论将视线拉回到“人”本身,探讨建筑的终极意义在于“人居”。建筑如何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提供归属感、安全感和个性表达的空间?作者将强调建筑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更是一种伦理的关怀,一种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和回应。 第十论:未来之形——生态、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此论展望“未来”的建筑。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技术爆炸等,建筑将走向何方?作者将探讨可持续性、智能化、以及如何将日益复杂的技术与最根本的人文关怀相融合,创造出既能满足生存需求,又能滋养精神的未来建筑。 《建筑十论》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它鼓励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建筑,去理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雅致而不失力量,叙述流畅而富于启发性,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更为诗意和哲学的笔触,描绘出建筑与人类文明之间错综复杂、却又息息相关的宏大图景。它适合所有对建筑、对历史、对人类文明感兴趣的读者,无论其专业背景如何。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不再仅仅将建筑视为冰冷的砖石结构,而是会看到其中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其中流淌的智慧,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