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肾病名方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肾病名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南琳,高日阳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肾病
  • 名方
  • 经典
  • 养生
  • 健康
  • 中医药
  • 方剂
  • 传统医学
  • 疾病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611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99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肾病名方》系统介绍了治疗肾病的古今名方,每首方剂从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临床应用等方面来编写。《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肾病名方》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适合中医院校师生及各级中医师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肾系疾病在临床常见而多发,《肾病名方》收集了治疗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尿浊、血尿、耳鸣耳聋、关格、脱发、遗尿、虚劳、骨痹病证的古今名方。以病证名为其纲,以方剂为其目,编排顺序由远及近,先古后今,最后附以方剂笔画索引。全书所收方剂均是历代名医、中医典籍或近现代国家级名老中医的方剂,每首方剂包括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临床应用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本书由高日阳、傅南琳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水肿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真武汤(《伤寒论》)
五苓散(《伤寒论》)
十枣汤(《伤寒论》)
猪苓汤(《伤寒论》)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越婢汤(《金匮要略》)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疏凿饮子(《济生方》)
玉米须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舟车丸(《丹溪心法》)
天真丹(《医学发明》)
九龙(丹)汤(《六科准绳》)
枇杷叶煎方(《临证指南医案》)
通草海金沙方(《临证指南医案》)
黄芪粥(《冷庐医话》)
离明肾气汤(马骥方)
复元固本汤(马骥方)
六五地黄汤(马骥方)
泄洪饮(陈潮祖方)
加减败毒散(刘渡舟方)
肾一方(张琪方)
肾二方(张琪方)
肾三方(张琪方)
清解散水汤(杜雨茂方)
透表启化饮(杜雨茂方)
固表消水汤(杜雨茂方)
州都通利汤(杜雨茂方)
少阳疏达饮(杜雨茂方)
两解煎(杜雨茂方)
培土制水汤(杜雨茂方)
健脾滋肾汤(杜雨茂方)
补火行水汤(杜雨茂方)
滋阴益肾汤(杜雨茂方)
剂生肾气汤加味(杜雨茂方)
芪汁赤豆汤(陈可望方)

第二章 淋证
栝楼瞿麦丸(《金匮要略》)
生附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木香汤(《仁斋直指方论》)
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要略》)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火府丹(《普济方》)
琥珀散(《医方集解》)
益气解毒饮(张琪方)
……

第三章 癃闭
第四章 尿浊
第五章 血尿
第六章 遗尿
第七章 腰痛
第八章 耳鸣耳聋
第九章 关格
第十章 骨痹
第十一章 脱发
第十二章 虚劳

精彩书摘

  疏凿饮子
  【出处】《济生方》
  【组成】泽泻商陆赤小豆(炒)羌活(去节)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芦)茯苓皮槟榔各等份
  【用法】上十味茯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逐水消肿。
  【主治】水气,通身洪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
  【方解】方中商陆泻下逐水,通利二便;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利水泻湿,消退水肿;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滞,使气畅水行;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开泄腠理,使表之水湿从肌肤而泄。诸药合用,攻里疏表,内消外散,有如疏江凿河,分消泛溢之水势,故取“疏凿”之名。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以遍身浮肿,二便不利,脉滑为辨证要点。
  2.随症加减以清热利湿为主,可选加车前草、石韦、苦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利湿消肿可加猪苓、薏苡仁。伴血尿者加白茅根、茜草根、大小蓟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3.使用注意临床应用时水煎2次作2次服用,每天服用2剂。
  4.现代应用常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见水肿属湿热内蕴型。
  5.应用经验戴思恭,字元礼,明代医家,著《推求师意》。对于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认为此属阳水。轻宜四磨饮,重则疏凿饮子、万灵饮利之,以通为度。
  李士材,明末清初医家,著《医宗必读》。曾治徽州方太合,大怒之后复大醉,至明日,目下如卧蚕,居七日而肢体皆肿,不能转侧,二便不通。烦闷欲绝。脉沉且坚。当逐其水,用疏凿饮子,一服而二便快,再服而四肢宽。更以五加皮饮服三日随愈。
  邵朝弟,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水湿不去郁而化热,遍体浮肿,皮肤光亮而薄,胸脘痞满,烦热I--I渴,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干结或不畅,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者,用疏凿饮子清热利湿,大便不通可用己椒苈黄汤。
  杨霓芝辨证治疗肾病综合征属湿热内蕴型,症见浮肿明显,肌肤绷急,腹大胀满,胸闷烦热,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肿。方用疏凿饮子和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泽泻15g,茯苓皮18g,大腹皮12g,秦艽12g,车前草15g,石韦15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伴血尿者可加白茅根等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

前言/序言


肾病名方:开启健康新篇章 肾脏,作为人体至关重要的“过滤器”和“排毒器”,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全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命质量。然而,现代社会,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以及疾病的侵袭,使得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隐形杀手”。当肾脏不堪重负,出现各种不适甚至病变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是否能为我们指明一条康复之路? 《肾病名方》系列,正是怀揣着这样的疑问与探索,深入挖掘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从浩如烟海的经典医籍中,甄选出历经时间考验、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广受推崇的肾病治疗名方。本系列图书并非单纯的方剂汇编,更是一次对肾脏健康认知、疾病防治、以及传统医学疗法精髓的系统性梳理与阐释,旨在为广大肾病患者、医学爱好者以及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份权威、实用且富有深度的参考。 一、 严谨甄选,传承经典: 本系列图书的编写,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从历代名医论著、经典方剂学著作、以及现代中医肾病学的临床实践中,层层筛选,力求选取真正具有代表性和临床价值的肾病名方。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方剂的名称,更深入研究其配伍原则、药物的君臣佐使、以及每个药物在方剂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对于每一个名方,我们都追溯其源头,探究其历史渊源和在历代医家手中的应用与发展,力求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内涵。 二、 系统分类,条理清晰: 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治疗亦需因人、因证而异。《肾病名方》系列对所收录的名方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以便读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更快捷地找到相关的治疗方法。我们将名方大致按照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梳理: 按病种分类: 针对常见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尿路感染等,分别列举其代表性名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诊断,快速查阅相关章节。 按证型分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患者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证候。《肾病名方》系列将根据中医的“虚实、寒热、阴阳、表里”等辨证原则,将名方归入相应的证型,如湿热蕴结、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等,方便读者理解名方与证候之间的对应关系。 按治法分类: 针对肾脏疾病的不同治疗目标,如益肾、健脾、祛湿、清热、活血、滋阴、温阳等,我们也会对名方进行梳理,展示不同治法名方的应用。 按药物功效分类(辅助): 在介绍名方时,也会穿插介绍方中主要药物的功效、药性、归经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三、 深度解析,通俗易懂: 《肾病名方》系列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方剂罗列,而是致力于将深奥的中医理论和复杂的方剂知识,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对于每一个名方,我们都进行了详尽的解析: 原文出处与演变: 追溯方剂的原始出处,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经典著作,并简述其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发展。 方剂组成与释义: 详细列举方剂的组成药物,并逐一解释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用量以及在方剂中的作用。特别强调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如君臣佐使的运用,揭示方剂的精妙之处。 治法与主治: 明确该名方的核心治法,以及其主要针对的病症和证候。 临床应用与加减: 结合现代临床实践,介绍该名方在治疗相关肾脏疾病时的典型应用案例,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季节等因素,对原方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疗效。我们还会提供一些经验性的加减方,供临床参考。 现代药理研究(部分): 对于一些研究基础较好的名方,我们会适当地引入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从科学的角度解读名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增强其科学性和说服力。 注意事项与禁忌: 详细说明使用该名方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饮食禁忌、生活起居建议、以及不适宜人群等,确保读者安全用药。 四、 关注“治未病”,倡导健康生活: 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肾病名方》系列在介绍名方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治未病”的思想,将传统医学的养生保健智慧融入其中。我们不仅教导患者如何用名方治疗疾病,更引导读者认识到保持肾脏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切实可行的生活方式指导,包括: 饮食调养: 介绍适合肾病患者的饮食原则,如低盐、低脂、适量蛋白等,并结合中医食疗理论,推荐具有健脾益肾、清热利湿等功效的食疗方,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食材的药用价值。 起居作息: 强调规律作息、充足睡眠的重要性,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这些都对肾脏的康复至关重要。 运动锻炼: 提倡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辅助疾病的康复。 心理调适: 关注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缓解焦虑、抑郁的建议,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五、 献给谁? 肾脏疾病患者: 为广大肾脏疾病患者提供一份可靠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帮助患者更科学地认识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爱好者: 为对中医养生、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医肾病治疗的窗口,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 临床医务工作者: 为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护士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临床参考资料,助力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 《肾病名方》系列,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对生命健康的关怀,一种对传统医学智慧的传承,一次对现代健康理念的践行。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详实的介绍,能够点燃您对肾脏健康的重视,为您和您家人的健康之路,增添一抹亮色,开启健康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肾病名方》,我最惊喜的是它的内容编排方式。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那些古老而精妙的方剂“活”了起来。每一个方剂的介绍,都不仅仅是列出药材和剂量,更重要的是它会追溯这个方剂的起源,讲解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以及在不同病情下的加减变化。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个方剂的药理分析,它会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解释每味药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肾脏疾病的目的。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前看一些中医古籍,常常因为术语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做到了很好的过渡,既保留了中医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读者的理解能力。那些被誉为“名方”的背后,往往凝聚着医家的毕生心血和临床经验,能够通过这本书学习到这些宝贵的财富,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

作为一名在肾脏方面有些困扰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中医书籍。《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肾病名方》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方剂的细节,包括药物的炮制、服法、禁忌,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常见问题。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医案,这些真实的临床记录,让我看到了这些经典名方在实际运用中的神奇效果。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扶正固本”与“祛邪”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的阐述,以及如何根据病程的进展,调整方药的侧重点。这对于正在经历疾病折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能够让他们对中医治疗重新燃起希望。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被理解、被应用,甚至成为改善自己健康状况的有力武器。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辨证论治”这一中医核心理念的深入浅出解读。在阅读《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肾病名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治疗肾病,绝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地开药,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病情表现在不同阶段以及兼杂的症状,来灵活运用方剂。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脉象、舌苔的典型描述,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不同证型的直观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经典名方。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湿热”、“阴虚”、“阳虚”等几种常见肾病证型的论述,以及对应方剂的讲解,感觉自己对肾脏疾病在中医眼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千人一方,一人一策”的思路,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教会我,学习名方,更要学习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评分

最近在书店闲逛,偶然翻到了这本《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肾病名方》,虽然我本身不是中医专业人士,但一直对传统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方剂。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封面上那种沉静而富有历史感的字体,搭配上水墨晕染的背景,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中医古籍的向往。我尤其喜欢它“读经典学名方”的这个系列定位,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宝库的大门,能够深入了解那些经过无数医家验证、疗效显著的经典名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我对书中可能涵盖的那些古代医书中的记载、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以及如何辨证施治这些内容充满了期待。想象一下,能够对照着古人的智慧,去理解肾脏疾病的复杂性,并通过那些精妙的方剂来寻找解决之道,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启迪智慧的读物,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高深的经典中医理论,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和吸收的知识。在《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肾病名方》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中医的热爱与尊重,以及他们希望将这份宝贵遗产传承下去的决心。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强调“古方”,而是结合了现代医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对经典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更全面的解读,使得这些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在讲解某个方剂时,会提及一些现代药理学对其中某些成分的发现,以及其在改善肾功能方面的可能机制。这种中西医结合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更加凸显,也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它不仅让我学到了关于肾病的名方,更让我对中医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评分

好书

评分

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本,无需多说。

评分

好书!

评分

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本,无需多说。

评分

包装不错,内容不错,质量很好。

评分

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本,无需多说。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版图书,很好,活动时候,很划算

评分

书正品,没有撒毛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