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成型实用手册

注塑成型实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朝福 著
图书标签:
  • 注塑成型
  • 塑料加工
  • 模具设计
  • 材料选择
  • 工艺参数
  • 故障排除
  • 生产管理
  • 注塑机
  • 塑料制品
  • 工程塑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724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69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1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注塑成型实用手册》手册根据注塑成型领域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系统讲述了注塑成型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塑料的成型性能、注塑成型的原理与技术重点、注塑机与注塑模具的结构与使用要点、注塑工艺的设置与调整技巧、常见注塑缺陷的解决方法、注塑成型CA巨技术及注塑生产管理等内容,并总结了多位生产一线工程师在注塑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技巧和经验,以供读者参考。本手册图文并茂、技术实用、内容全面、指导性强。
  《注塑成型实用手册》既适合从事塑料制品开发、注塑工艺设置与生产管理、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注塑机开发与维修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塑料与塑料制品
1.1 塑料的成分及配制
1.1.1 塑料的成分
1.1.2 塑料的配制
1.2 塑料中的高聚物
1.2.1 高聚物的分子结构与聚集态
1.2.2 高聚物在成型过程中的流动特性
1.2.3 高聚物成型过程中的取向
1.2.4 高聚物成型过程中的降解
1.2.5 高聚物成型过程中的交联反应
1.3 塑料的类别及性能
1.3.1 塑料的类别及命名
1.3.2 塑料的使用性能
1.3.3 热塑性塑料的结晶特性
1.3.4 热塑性塑料的成型性能
1.3.5 热固性塑料的成型性能
1.3.6 塑料受热时的三种状态
1.3.7 塑料的改性及性能
1.4 常用塑料及其性能
1.5 塑料的检测与选用
1.5.1 塑料熔体流动性能的检测
1.5.2 常用塑料的简易辨别方法
1.5.3 常用塑料的性能
1.5.4 塑料的选用
1.6 塑料制品
1.6.1 塑料制品的成型工艺性要求
1.6.2 壁厚
1.6.3 过渡圆角
1.6.4 加强筋
1.6.5 孔
1.6.6 螺纹
1.6.7 嵌件
1.6.8 压花
1.6.9 塑料制品自攻螺钉预留底孔直径
1.6.10 塑料制品尺寸公差值
第2章 注塑机及其周边设备
2.1 注塑机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2.1.1 注塑机的基本结构
2.1.2 注塑机的工作过程
2.1.3 注塑机的类型与规格
2.2 注塑机的注射装置
2.2.1 注射装置的技术参数
2.2.2 塑化机构的类型
2.2.3 螺杆
2.2.4 螺杆头
2.2.5 料筒
2.2.6 喷嘴
2.2.7 注射装置的典型结构
2.3 注塑机的合模装置
2.3.1 合模装置的功能与类型
2.3.2 合模装置的技术参数
2.3.3 曲肘连杆式合模装置
2.4 新型注塑机
2.4.1 全电驱动注塑机
2.4.2 微型精密注塑机
2.5 注塑机的选择
2.5.1 常见注塑机品牌
2.5.2 注塑机的选型要点
2.6 注塑机周边设备
2.6.1 热风循环烘箱
2.6.2 远红外线干燥箱
2.6.3 热风料斗干燥器
2.6.4 除湿干燥机
2.6.5 自动供料机
2.6.6 模具温度控制机
2.6.7 破碎机
2.6.8 取件机械手
2.7 注塑机的调试
2.7.1 注塑前的准备与检查
2.7.2 模具的安装
2.7.3 注塑机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7.4 注塑机的停机操作
2.7.5 模具的拆卸
2.8 注塑机的操作与使用(以克劳斯玛菲牌注塑机为例)
2.8.1 克劳斯玛菲牌注塑机简介
2.8.2 注塑机的操作系统
2.8.3 注塑机的参数设置
2.8.4 注塑机的维护
2.9 注塑机的保养与维护(以海天牌注塑机为例)
2.9.1 保养与维护计划
2.9.2 日常检查
2.9.3 螺杆和料筒的保养
2.9.4 合模装置的保养
2.9.5 液压系统的保养
2.9.6 润滑系统的保养
2.9.7 电控系统的维护
2.9.8 滑脚(减振垫铁)的调整
2.9.9 管路检测
2.9.10 保养和维护时的注意事项
第3章 注塑模具的结构与使用
3.1 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3.1.1 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
3.1.2 注塑模具的类型
3.2 注塑模具的模架
3.2.1 模架的结构
3.2.2 标准模架的类别
3.2.3 富得巴模架与龙记模架对照
3.3 注塑模具的型腔排列
3.3.1 平衡式排列
3.3.2 非平衡式排列
3.3.3 型腔排列的注意事项
3.4 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
3.4.1 浇注系统的组成
3.4.2 浇注系统的总体要求
3.4.3 主流道
3.4.4 冷料井
3.4.5 分流道
3.4.6 浇口
3.4.7 浇口的位置
3.4.8 浇注系统的流动平衡
3.4.9 一模多腔流动平衡示例
3.4.10 单型腔流动平衡实例
3.5 注塑模具的导向与定位机构
3.5.1 导柱导套导向机构
3.5.2 锥面对合导向机构
3.5.3 斜面对合精确定位机构
3.5.4 HASCO定位块示例
3.5.5 HASCO定位锁示例
3.6 控制三板模开模顺序的定距机构
3.6.1 弹簧-拉杆式定距机构
3.6.2 弹簧-滚柱式定距机构
3.6.3 弹簧-摆钩式定距机构
3.6.4 压块-摆钩式定距机构
3.6.5 拨杆-摆钩式定距机构
3.6.6 拨板-摆钩式定距机构
3.6.7 滚轮-摆钩式定距机构
3.6.8 胶套摩擦式定距机构
3.6.9 滑块式定距机构
3.6.10 三板模拉杆长度的计算
3.6.11 HASCO标准定距机构组件示例
3.7 注塑模具的侧向抽芯机构
3.7.1 侧向抽芯机构的类型
3.7.2 抽芯过程中脱模力的计算
3.7.3 抽芯距离的计算
3.7.4 斜导柱侧向抽芯机构(行位机构)
3.7.5 侧向抽芯过程中的干涉现象及对策
3.7.6 弯销侧向抽芯机构
3.7.7 斜滑槽侧向抽芯机构
3.7.8 瓣合模(哈呋模)的结构
3.7.9 齿轮齿条水平侧向抽芯机构
3.7.10 齿轮齿条倾斜侧向抽芯机构
3.7.11 齿轮齿条圆弧抽芯机构
3.8 行位机构的应用经验
3.8.1 行位机构的名称来源
3.8.2 前模行位机构应用经验
3.8.3 后模行位机构应用经验
3.8.4 内模行位机构应用经验
3.8.5 防止行位机构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方法
3.8.6 提高行位机构可靠性的方法
3.9 注塑模具的斜顶杆机构
3.9.1 斜顶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9.2 斜顶杆机构的类型与结构
3.9.3 斜顶杆机构的主要参数
3.9.4 斜顶杆无法脱模或者无法退出的原因
3.10 注塑模具的脱模机构 (推出机构)
3.10.1 脱模机构的总体要求
3.10.2 推杆的结构形式
3.10.3 推杆的布置
3.10.4 推杆的固定与配合
3.10.5 推杆、扁推杆脱模注意事项
3.10.6 推管脱模机构
3.10.7 推管的结构
3.10.8 推管的固定与配合
3.10.9 推块脱模机构
3.10.10 推件板脱模机构
3.10.11 推出机构的导向
3.10.12 多元件联合脱模机构
3.11 注塑模具的二次脱模机构
3.11.1 弹簧式二次脱模机构
3.11.2 八字形摆杆二次脱模机构
3.11.3 斜楔滑块式二次脱模机构
3.11.4 二次脱模注意事项
3.11.5 二次脱模机构示例
3.11.6 双脱模机构
3.12 螺纹塑件的脱模机构
3.12.1 强制脱模
3.12.2 瓣合式脱模
3.12.3 齿轮齿条脱螺纹机构
3.13 水口料脱出机构
3.13.1 利用拉料杆拉断水口料机构
3.13.2 利用斜窝拉断水口料机构
3.13.3 利用推板切断水口料机构
3.13.4 潜伏式浇口凝料脱出机构
3.14 复位与先复位机构
3.14.1 复位杆复位机构
3.14.2 弹簧复位机构
3.14.3 弹簧式先复位机构
3.14.4 连杆式先复位机构
3.14.5 楔形杆——三角滑块式先复位机构
3.15 注塑模具的冷却
3.15.1 模具型腔壁上的温差
3.15.2 塑件质量与注塑时间的关系
3.15.3 塑料的热扩散系数及对应模具温度
3.15.4 塑件壁厚与冷却时间的关系
3.15.5 常用塑料的热扩散系数、传热系数、比热容和密度
3.15.6 冷却水道在稳定紊流下的流速与流量
3.15.7 水孔中心位置与型腔压力
3.15.8 冷却水道的布置形式
3.15.9 常用模具材料的热导率
3.15.10 冷却介质体积流量的计算
3.15.11 冷却回路传热面积的计算
3.15.12 冷却回路总长度的计算
3.15.13 冷却系统的结构要点
3.15.14 型腔的冷却回路
3.15.15 普通型芯的冷却回路
3.15.16 特殊型芯的冷却回路
3.15.17 冷却水道的连接与密封
3.15.18 冷却系统实例
3.16 注塑模具的排气
3.16.1 排气系统的重要性
3.16.2 排气槽排气
3.16.3 利用分型面排气
3.16.4 利用顶针排气
3.16.5 利用镶拼间隙排气
3.16.6 透气钢排气
3.17 热流道注塑模具
3.17.1 热流道注塑成型的原理及特点
3.17.2 热流道注塑成型对塑料原料的要求
3.17.3 热流道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
3.17.4 绝热流道注塑模结构示例
3.17.5 热流道注塑模的使用要点
3.17.6 热流道注塑模的浇口套
3.17.7 热喷嘴和热流道板示例
3.18 新模具的试模
3.18.1 试模的准备工作
3.18.2 试模流程及参数调试
3.18.3 试模注意事项
3.18.4 模具的验收
3.19 模具的安装、使用与维护
3.19.1 模具的安装
3.19.2 模具的使用与维护
第4章 注塑成型工艺的设置与调整
4.1 注塑成型的原理与工艺流程
4.1.1 注塑成型的原理
4.1.2 注塑成型的工艺流程
4.1.3 塑料在注塑成型过程中的变化
4.2 注塑成型的工艺条件
4.2.1 影响工艺条件的因素
4.2.2 注射压力
4.2.3 保压压力
4.2.4 螺杆背压
4.2.5 锁模力
4.2.6 料筒温度
4.2.7 喷嘴温度
4.2.8 模具温度
4.2.9 注射速率
4.2.10 注射量
4.2.11 螺杆的射出位置
4.2.12 注射时间
4.2.13 冷却时间
4.2.14 螺杆转速
4.2.15 防涎量 (螺杆松退量)
4.2.16 残料量
4.2.17 注塑过程模腔压力的变化
4.2.18 注塑成型过程时间、温度、压力分布
4.2.19 速度-压力(v -p)的切换
4.2.20 结晶性塑料与非结晶性塑料注塑工艺对比
4.2.21 设定工艺参数的一般流程与要点
4.3 注塑成型的准备工作
4.3.1 塑料的配色
4.3.2 塑料的干燥
4.3.3 嵌件的预热
4.3.4 脱模剂的选用
4.3.5 料筒和螺杆的清洗
4.4 多级注射成型的注塑工艺
4.4.1 注射速度对熔体充模的影响
4.4.2 多级注射成型的工艺原理
4.4.3 多级注射成型的优点
4.4.4 多级注射成型的工艺设置
4.5 透明塑料的注塑工艺
4.5.1 透明塑料的品种及性能
4.5.2 透明塑料注塑前的准备工作
4.5.3 三种常用透明塑料的注塑工艺
4.6 精密注塑成型工艺
4.6.1 精密注塑的工艺特点
4.6.2 精密注塑成型的塑料材料
4.6.3 精密注塑成型的收缩问题
4.6.4 精密注塑的模具
4.6.5 精密注塑的注塑机
4.7 气体辅助注塑成型
4.7.1 工艺原理与特点
4.7.2 气辅成型的三种方式
4.7.3 关键工艺环节——气体充填
4.7.4 气辅工艺涉及的主要参数
4.7.5 气辅设备
4.8 塑件的后期处理
4.8.1 退火处理
4.8.2 调湿处理
第5章 注塑成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5.1 注塑过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5.1.1 下料不顺畅
5.1.2 塑化噪声
5.1.3 螺杆打滑
5.1.4 喷嘴堵塞
5.1.5 喷嘴流涎
5.1.6 喷嘴漏胶
5.1.7 压模
5.1.8 制品粘前模
5.1.9 水口料 (流道凝料) 粘模
5.1.10 水口 (主流道前端部) 拉丝
5.1.11 开模困难
5.1.12 其他异常现象
5.2 塑件常见缺陷及解决方法
5.2.1 欠注 (缺料)
5.2.2 缩水
5.2.3 鼓包
5.2.4 缩孔 (真空泡)
5.2.5 溢边 (飞边、披锋)
5.2.6 熔接痕
5.2.7 气泡 (气穴)
5.2.8 翘曲 (变形)
5.2.9 收缩痕
5.2.10 银纹 (料花)
5.2.11 水波纹
5.2.12 喷射纹 (蛇形纹)
5.2.13 气纹 (阴影)
5.2.14 黑条 (黑纹)
5.2.15 裂纹 (龟裂)
5.2.16 烧焦 (碳化)
5.2.17 黑点
5.2.18 顶白 (顶爆)
5.2.19 拉伤 (拖花)
5.2.20 色差 (光泽差别)
5.2.21 混色
5.2.22 表面无光泽或光泽不均匀
5.2.23 透明度不足
5.2.24 表面浮纤
5.2.25 尺寸超差
5.2.26 起皮
5.2.27 冷料斑
5.2.28 塑件强度不足 (脆性大)
5.2.29 金属嵌件不良
5.2.30 通孔变盲孔
5.2.31 内应力过大
5.2.32 白点
5.3 制品缺陷的分析与处理
5.3.1 注塑成型简介
5.3.2 制品缺陷的调查与了解
5.3.3 处理制品缺陷的DAMIC流程
5.3.4 系统性验证与分析方法
5.3.5 影响制品质量的因素
第6章 注塑成型实践经验
6.1 提高注塑质量的关键零件与工艺
6.1.1 几种常用塑料注塑时的螺杆选用
6.1.2 注意与塑料原料相关的三个关键因素
6.1.3 注意几个影响注塑质量的工艺条件
6.1.4 注意区分注射和保压条件的设置
6.2 调机方法与技巧
6.2.1 注塑件混色严重时的解决措施与调机技巧
6.2.2 注射量占机器额定注射量的比例越大越易产生混色
6.2.3 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生产中注塑件的颜色
6.2.4 生产中造成颜色不稳定的影响因素
6.2.5 紫色PVC件在校色和生产时的注意事项
6.2.6 一些配色颜料对注塑件强度的影响
6.2.7 提高塑件尺寸精度的注塑工艺
6.2.8 厚壁塑件缩水难题的解决技巧——表面缩凹
6.2.9 缩水问题难解决时需留意的三个工艺条件
6.2.10 硬质塑件缩水问题相对软质塑料件难解决的原因
6.2.11 大平面塑件变形问题的解决技术与技巧
6.2.12 注塑件外表面在柱位缩凹严重时的解决措施
6.2.13 POM塑件 (赛钢件) 的尺寸与控制问题
6.2.14 透明的厚壁塑件注塑成型应注意的问题
6.2.15 如何通过调机来控制注塑件的装拆力
6.2.16 影响注塑件强度的几个关键工艺参数
6.2.17 镜面标识 (Logo) 出现熔体冲击痕的改善方法
6.2.18 浅色PVC件存放几天后出现许多麻点的原因
6.2.19 保证注塑件表面光洁的重要工艺条件
6.2.20 易造成溢边顶白而又不易引起注意的事项
6.2.21 注塑件溢边顶白严重时的多级调机方法
6.2.22 光亮塑件的表面出现许多细小麻点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6.2.23 需要快速充填时防止产生气纹的多级调机技巧
6.2.24 预防透明塑件和浅色塑件黑点多的方法
6.2.25 POM塑件 (赛钢件) 生产时经常缺边少角的原因
6.2.26 浇口处容易产生气纹或射纹的条件
6.2.27 塑件的小凸台旁产生气纹的原因及调机技巧
6.2.28 PC料注塑件产生浇口气纹难题的解决措施
6.2.29 PC料塑件产生缩孔问题却很难解决的原因及其措施
6.2.30 延长横流道可减轻PC料注塑件的射纹和震纹
6.2.31 PC料的注塑件变脆和起白雾的原因及其工艺问题
6.2.32 PC件的浇口气纹成为注塑难题的原因分析
6.2.33 厚大PVC注塑件水波纹和熔接痕难解决的原因分析
6.2.34 从模具角度解决厚大注塑件水波纹难题的有效措施
6.2.35 厚大PVC注塑件水波纹和熔接痕难题的调机技巧 (一)
6.2.36 厚大PVC注塑件水波纹和熔接痕难题的调机技巧 (二)
6.2.37 提高塑化时螺杆的转速也可改善PVC的气纹缺陷
6.2.38 PVC注塑件熔接痕和水波纹问题的改善措施 (一)
6.2.39 PVC注塑件熔接痕和水波纹难题的改善措施 (二)
6.2.40 PVC注塑件熔接痕和水波纹难题的改善措施 (三)
6.2.41 PVC注塑件熔接痕和水波纹难题的改善措施与技巧 (四)
6.2.42 PVC注塑件熔接痕和水波纹难题的改善措施与技巧 (五)
6.2.43 PVC注塑件表面哑色严重时的改善措施
6.2.44 注塑成型时容易产生困气问题的两个重要原因
6.2.45 关于困气的几个问题及其改善措施
6.2.46 解决熔体逆流造成的“回包”困气难题的调机方法
6.2.47 解决“死角”困气的调机方法
6.2.48 快速估算锁模力的三种方法
6.2.49 注塑模具采用小浇口的优点
6.2.50 各模腔充填严重不均衡时的调机方法
6.2.51 K料注塑成型时顶针容易折断的应对措施
6.2.52 拆装大型模具后导柱与导套容易咬合的原因
6.2.53 电镀过的模具在注塑时制品出现拖花现象的解决方法
6.2.54 哑光面注塑件出现光斑时的现场处理办法
6.2.55 不利于注塑生产的两种滑块(行位)结构
6.2.56 调整各型腔充填速度的应用与技巧
6.2.57 将浇口和流道改大的好处
6.2.58 老旧注塑机生产POM和PVC料经常出现烧焦现象的原因
6.2.59 用小型注塑机搭配大型模具进行注塑生产的危害
6.2.60 使用长型喷嘴引发的问题及其补救措施
6.2.61 注塑生产中防止注塑件喷油、电镀不良的控制措施
6.2.62 解决低硬度软质塑件喷油后掉油的有效措施
6.2.63 注塑件生产与喷油模具的配合问题及解决方法
6.2.64 需要喷银色油漆的注塑件必须配合调机的方法
6.2.65 试模时快速设置工艺参数的方法
6.2.66 判断塑料分解程度的方法
6.2.67 调机技巧一:模具透明法
6.2.68 调机技巧二:定位注射法
6.2.69 调机技巧三:先慢后快注射法及其应用
6.2.70 调机技巧四:先快后慢注射法及其应用
6.2.71 调机技巧五:压力、速度微调法
第7章 注塑成型CAE技术
7.1 CAE技术与Moldflow软件
7.1.1 注塑成型的CAE技术
7.1.2 Moldflow软件
7.2 Moldflow的操作实例
7.2.1 分析方案的选择
7.2.2 网格划分
7.2.3 网格缺陷的处理
7.2.4 分析类型与材料选择
7.2.5 浇注系统的创建
7.2.6 充填分析
7.3 实际注塑工艺在Moldflow中的设定方法
7.3.1 定义注塑机的参数
7.3.2 注塑工艺的设定
7.3.3 分析结果的优化
7.4 Moldflow应用案例
7.4.1 制品及所用塑料
7.4.2 注塑工艺条件
7.4.3 分析结果
第8章 注塑成型的生产管理
8.1 注塑生产的管理目标与模式
8.1.1 注塑生产管理的特点
8.1.2 注塑生产管理的目标
8.1.3 注塑生产先进的管理体系和模式
8.1.4 注塑部门的组织架构
8.2 注塑生产的流程管理
8.2.1 注塑生产的流程
8.2.2 试模管理
8.2.3 开机投产管理
8.2.4 开机投产流程图
8.2.5 不合格品处理
8.2.6 模具维修管理
8.2.7 配料和配色管理
8.2.8 上料和加料管理
8.2.9 洗机(清洗料筒)管理
8.2.10 上模(安装模具)管理
8.2.11 碎料(粉碎回收料)管理
8.2.12 落模(拆除模具)管理
8.2.13 注塑机维修管理
8.3 注塑部门各岗位职责 (范例)
8.3.1 注塑部门主管(经理)岗位职责
8.3.2 注塑部门生产工程师(PE)岗位职责
8.3.3 注塑部门领班/组长岗位职责
8.3.4 注塑部门试模人员岗位职责
8.3.5 注塑部门文员岗位职责
8.3.6 注塑部门计划员/统计员岗位职责
8.3.7 注塑部门配料员岗位职责
8.3.8 注塑部门班长岗位职责
8.3.9 注塑部门碎料员岗位职责
8.3.10 注塑部门加料员岗位职责
8.3.11 注塑部门上落模人员岗位职责
8.3.12 注塑部门作业员岗位职责
8.4 注塑生产的信息化管理
8.4.1 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8.4.2 注塑生产信息化管理的要点
附录1 常用塑料中英文名称及其收缩率
附录2 注塑成型常用术语中文、英文及俗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注塑成型实用手册》的主题完全无关: --- 《星际航行与超光速理论:人类迈向银河系的里程碑》 作者: 阿瑞斯·维克多(Ares Victor) 出版社: 寰宇科学出版社 页数: 890页 装帧: 精装典藏版 内容提要 《星际航行与超光速理论》并非一部简单的科幻小说选集,而是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严谨科学研究综述,详尽剖析了人类文明从依赖化学火箭到实现稳定、可控的星际旅行所必须跨越的物理学、工程学和哲学障碍。本书的核心聚焦于“阿卡西诺夫-黎曼度规的工程应用”,这是实现有效曲率驱动(Warp Drive)的关键理论基础。 本书的撰写者,阿瑞斯·维克多博士,是“深空探索倡议”的创始成员,他集合了过去五十年中全球顶尖理论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和推进系统工程师的尖端成果,构建了一个可操作的、符合当前已知物理学框架的星际航行蓝图。全书以严密的数学推导和大量的实验数据模拟为支撑,为读者揭示了如何绕过狭义相对论的速度限制,实现对时空本身的操控。 结构解析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系统地引导读者从基础理论走向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传统推进的终点与维度超越的必要性 (第1页 - 第150页)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中叶的化学、核聚变推进技术所面临的熵增极限和资源枯竭问题。重点论述了“光速壁垒”在行星际尺度外的无力性。随后,引入了高维空间理论(M-Theory的工程化解读),论证了只有通过对引力场和时空结构进行精确调控,才能实现对宏观尺度上的有效“跃迁”。 核心议题: 论证从欧几里得几何到非欧几何在航天工程中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章节: 《熵增与卡尔达舍夫等级的修正评估》。 第二部分:阿卡西诺夫场方程的重构与曲率引擎的数学模型 (第151页 - 第350页)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理论基础部分。维克多博士详尽阐述了阿卡西诺夫(Akasinov)在2045年提出的引力场调制方程组。该方程组不再将引力视为一种作用力,而是描述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负能量密度区域(Exotic Matter)的分布,在航天器周围形成一个“曲率泡”(Warp Bubble)。 本书首次公开了曲率泡稳定性的完整数学推导过程,详细解析了如何利用量子真空的零点能提取技术来维持负质量等效场的存在,以防止曲率泡在穿越过程中瞬间坍塌。章节中包含大量的张量分析和微分几何图解,力求在数学严谨性上无可指摘。 关键公式解析: 详细剖析了“$Omega$-稳定系数”对超光速旅行持续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负能量物质的生成、储存与安全管理 (第351页 - 第500页) 理论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物质基础。本部分转向了材料科学和高能物理学的交叉领域。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卡西米尔效应的受控放大来“缝合”和稳定所需的负能量等效物质(通常被称为“幽灵物质”)。 书中详细描述了“零点能捕获阵列”(ZPCA)的结构设计,包括其超导结构、温度控制系统(必须维持在绝对零度以上0.001开尔文)以及辐射屏蔽措施。此外,还深入探讨了在极端引力梯度下,如何安全地将这些高度不稳定的物质存储于船载反应堆中,避免灾难性的时空反噬。 实践案例分析: “赫尔墨斯一号”原型机在短程测试中因ZPCA失控导致的局部时空扭曲事件分析。 第四部分:星际导航、时空畸变补偿与引力潮汐 (第501页 - 第650页) 一旦实现超光速航行,传统的惯性导航系统将完全失效。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实时感知和补偿曲率泡边缘产生的“引力潮汐”效应,以及如何避免在目标星系附近因曲率坍缩而产生的时空剪切损伤。 本书介绍了一种革命性的“背景辐射导航系统”(BRNS),该系统通过分析宇宙微波背景(CMB)的微小各向异性变化,结合内置的精确恒星演化模型,为飞船提供亚光速以下的精确三维定位。同时,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恒星系统(如双星、中子星环绕系统)附近的曲率驱动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第五部分:长期星际飞行的生命支持与社会学影响 (第651页 - 第780页)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本身。在跨越数十光年的航行中,船员将面对比单纯的生理适应更复杂的挑战。 生理学: 深入探讨了长期待在稳定曲率泡内部对人体细胞分裂、DNA修复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低频引力脉冲疗法”以维持生理机能。 社会学与心理学: 详细分析了“时间相对性偏差”(即船员与地球时间流逝的巨大差异)对长期任务团队心理状态的冲击。书中包含了对模拟星际任务中,代际社会结构的演变、领导权交接制度以及“地球归属感丧失”综合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案。 第六部分:未来展望与费米悖论的新解读 (第781页 - 第890页) 在总结了所有工程学难题的解决方案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到了哲学与宇宙学的交汇点。维克多博士利用已实现的星际航行技术,对费米悖论提出了基于“曲率信号耗散模型”的新解释:即智慧文明可能并非隐藏起来,而是其发出的信号在穿越数万光年的曲率场时,其信息熵被过度稀释,以至于无法被低级文明(如地球)的接收器识别。 本书最后以对“银河系生态学”的设想作结,呼吁未来星际探险者在航行中应秉持的最低限度干预原则。 --- 目标读者群: 理论物理学专业人士、航空航天工程研究生、深空探索机构的决策层、以及对严谨的未来科技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科学爱好者。本书阅读需要具备扎实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入门指南,但事实证明,即使是像我这样已经有几年经验的技术人员,也能从中挖掘出宝藏。特别是关于“模具冷却系统优化”的那部分内容,它详细对比了不同冷却介质、流道设计对产品周期和均匀收缩率的影响。我记得前段时间我们一款大尺寸外壳的注塑件总是出现翘曲问题,换了供应商的料子都没用。翻到这本书里,我立刻对照着书中的“翘曲分析模型”进行反推,结果发现是冷却时间设置上的一个微小失衡导致的。按照书中的建议微调了冷却介质的流速和温度控制曲线后,问题迎刃而解。这种能直接指导实践、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能力,是很多其他技术书籍所不具备的。它的价值,就在于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

这本《注塑成型实用手册》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从事模具设计工作快十年了,一直觉得自己对工艺流程掌握得七七八八,但总觉得在实际生产中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书本上的知识点总是难以串联起来。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公式的枯燥读物,而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层层递进地讲解了从原料选择到模具设计,再到注塑工艺参数设定的全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熔体流动性与模具填充”那一章节,作者用非常直观的图例和案例,深入剖析了剪切速率、粘度变化与制品缺陷之间的关系。我过去总是凭经验去调整压力和速度,现在对照书中的分析,才真正明白了背后的物理原理。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真的让人激动不已。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避免那些常见的“坑”,对于我们这些追求效率和质量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宝典。

评分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谨,脉络清晰,就像一张高清的地图,指引你穿越复杂多变的注塑工艺迷宫。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常见问题与排查清单”。这个部分简直是救急的神器!当生产线出现波动,比如“缩痕”、“飞边”、“困气”等经典问题时,我不再需要翻阅厚厚的历史记录或到处打电话求助。直接对照清单,根据我的观察到的现象(比如缩痕出现在浇口附近还是中间区域),就能迅速锁定可能的工艺参数偏差点,并提供相应的修正建议。这种结构化的故障排除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问题解决效率。可以说,这本书已经从我的案头工具,升级为了我日常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标准操作指南”。

评分

对于车间的技术员和操作工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好,这一点值得点赞。很多专业书籍动辄就是一堆看不懂的希腊字母和复杂的微分方程,让人望而生畏。但《注塑成型实用手册》的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力求用最朴实的语言去解释最精密的工艺。比如说,讲到“排气设计”时,它没有直接抛出流体动力学公式,而是通过对比“真空抽气”和“自然排气”在不同厚度产品上的实际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气孔产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我让车间里几位看了五年机器的老师傅去翻阅了相关章节,他们反馈说,以前凭感觉做的事情,现在有了理论依据支撑,操作起来更自信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真正具备了广泛的适用性,上到研发工程师,下到一线班组长,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特殊材料与工艺”的关注,这一点在市面上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现在高分子材料更新迭代非常快,特别是高性能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详细介绍了玻纤增强材料的取向问题、LCP(液晶聚合物)的成型特点以及双色注塑的工艺控制要点。这对我目前负责的高端电子产品外壳开发项目至关重要。比如书中对“玻纤桥接效应”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产品强度测试不达标,往往不是原料配比有问题,而是注塑过程把纤维打断或过度排列了。这种对前沿技术点的把握,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层面,更是具备了面向未来的指导意义,确保我们的生产技术不落伍。

评分

可以当辅助资料看看,不错的

评分

专业书籍,值得学习

评分

为什么一定要写满十个字?只是想给个简单的好评。

评分

还没看,看着做工很不错!

评分

正版

评分

产品纸张都褶皱了。

评分

还行,排版有点不舒服

评分

不错的书,书中內容都是比较实用的案例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