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原理篇
第1章 绪论
1.1 数字宽带通信需求
1.2 OFDM发展历程
1.3 OFDM标准的演进
1.3.1 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演进
1.3.2 WLAN标准的演进
1.3.3 移动通信标准的演进
1.3.4 电力线通信标准的演进
1.4 本书内容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通信信道特征与调制技术的演进
2.1 无线传输信道的特征
2.1.1 信道大尺度效应
2.1.2 信道小尺度效应
2.1.3 实际信道模型
2.2 传统调制方案
2.2.1 模拟调制
2.2.2 脉冲编码调制
2.2.3 单载波数字调制
2.2.4 CDMA
2.3 块传输技术
2.2.5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
2.2.6 单载波频域均衡系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FDM调制关键技术
3.1 信号模型
3.2 保护间隔
3.2.1 零符号填充
3.2.2 循环前缀填充
3.2.3 训练序列填充
3.2.4 保护间隔与帧体参数设计
3.3 导频设计
3.3.1 块状导频
3.3.2 梳状导频
3.3.3 离散导频
3.3.4 导频图案参数设计
3.4 频谱成型
3.4.1 虚拟子载波成型
3.4.2 时域加窗
3.4.3 频谱成型滤波器
3.5 峰均比抑制技术
3.5.1 时域削峰
3.5.2 压扩变换法
3.5.3 子载波预留法
3.5.4 动态星座扩展法
3.5.5 扰码和交织
3.5.6 选择映射法
3.5.7 部分传输序列法
3.5.8 编码法
3.5.9 矩阵变换法
3.6 OFDM多址接入
3.2.1 OFDM-FDMA
3.6.2 OFDM-TDMA
3.6.3 OFDM-CDMA
3.6.4 FH-OFDMA
3.7 自适应调制
3.7.1 注水原理
3.7.2 贪婪算法
3.7.3 性能余量最大化算法
3.7.4 误码率最小化分配算法
3.8 MIMO-OFDM
3.8.1 空间分集
3.8.2 空间复用
3.8.3 波束赋形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OFDM接收机关键技术
4.1 同步技术
4.1.1 同步偏差
4.1.2 符号定时同步
4.1.3 载波同步
4.1.4 采样时钟同步
4.2 信道估计技术
4.2.1 LS算法
4.2.2 MMSE算法
4.2.3 L-MMSE算法
4.2.4 判决反馈的信道估计
4.2.5 插值
4.3 均衡技术
4.3.1 时域均衡与频域均衡
4.3.2 线性均衡与非线性均衡
4.3.3 TDS-OFDM迭代干扰消除
4.4 MIMO-OFDM解调
4.4.1 分层空时码的译码
4.4.2 空时分组码的译码
4.4.3 LS准则下的MIMO-OFDM信道估计方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OFDM扩展技术
5.1 Flash-OFDM
5.1.1 Flash-OFDM的物理层
5.1.2 Flash-OFDM的MAC/LLC层
5.1.3 Flash-OFDM的网络层
5.2 V-OFDM
5.2.1 V-OFDM的主要模块
5.2.2 V-OFDM的系统模型
5.3 W-OFDM
5.4 TDS-OFDM
5.5 MB-OFDM
5.6 多载波CDMA
5.6.1 MC-CDMA
5.6.2 MC-DS-CDMA
5.6.3 MT-CDMA
5.7 Wavelet-OFDM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标准篇
第6章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6.1 系统设计需求
6.2 DVB-T
6.2.1 帧结构
6.2.2 同步设计
6.2.3 参考信号设计
6.2.4 控制信号设计
6.2.5 资源分配与传输
6.2.6 DVB-H对DVB-T的拓展
6.3 ISDB-T
6.3.1 帧结构
6.3.2 同步设计
6.3.3 参考信号设计
6.3.4 控制信号设计
6.3.5 资源分配与传输
6.4 DTMB
6.4.1 帧结构
6.4.2 同步设计
6.4.3 参考信号设计
6.4.4 控制信号设计
6.4.5 资源分配与传输
6.4.6 针对移动系统优化
6.5 DVB-T2
6.5.1 帧结构
6.5.2 同步设计
6.5.3 参考信号设计
6.5.4 控制信号设计
6.5.5 资源分配与传输
6.5.6 抑制PAPR技术
6.5.7 多天线发射分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移动通信系统
7.1 系统设计需求
7.2 LTE
7.2.1 帧结构
7.2.2 同步设计
7.2.3 参考信号设计
7.2.4 控制信号设计
7.2.5 资源分配
7.2.6 多天线技术
7.3 LTE-Advanced
7.3.1 参考信号优化
7.3.2 MIMO增强
7.3.3 载波聚合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线局域网
8.1 系统设计需求
8.2 IEEE 802.11a
8.2.1 帧结构
8.2.2 同步设计
8.2.3 参考信号
8.2.4 控制信号设计
8.2.5 资源分配
8.2.6 时域加窗
8.3 IEEE 802.11n
8.3.1 帧结构参数优化
8.3.2 同步信号设计
8.3.3 参考信号设计
8.3.4 控制信号设计
8.3.5 多天线传输
8.3.6 40MHz带宽增强
8.4 IEEE 802.11ac增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电力线通信系统
9.1 电力线通信系统设计需求
9.2 G.hn
9.2.1 帧结构
9.2.2 同步设计
9.2.3 参考信号
9.2.4 控制信号设计
9.2.5 资源分配
9.3 IEEE 1901
9.3.1 帧结构
9.3.2 同步设计
9.3.3 参考信号
9.3.4 控制信号设计
9.3.5 资源分配
9.4 G3-PLC
9.4.1 帧结构
9.4.2 同步设计
9.4.3 参考信号
9.4.4 控制信号设计
9.4.5 资源分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我购买《OFDM原理与标准:通信技术的演进》这本书,是出于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好奇,而这本书也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介绍OFDM的“how”,更是深入挖掘了OFDM背后的“why”。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OFDM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让我对这个曾经觉得神秘莫测的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于OFDM关键技术点的解释,例如FFT/IFFT的数学原理,通过图示和详细的推导,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OFDM系统架构的描述,从调制解调,到信道编码,再到同步机制,每一个环节都描绘得非常清晰。书中还花了相当篇幅介绍OFDM在各种通信标准中的具体实现,包括LTE、5G NR等,这让我对OFDM在这些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乏工程的广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关于《OFDM原理与标准:通信技术的演进》,我只能说,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技术书籍”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绝非那种干巴巴、晦涩难懂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与通信行业资深专家的深度对话。作者在描述OFDM的设计理念时,没有使用过多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极其清晰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OFDM的世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OFDM与早期的单载波调制方式进行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正反两面”的阐述,OFDM的优势立刻凸显出来。书中关于符号间干扰(ISI)和多载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解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之前一直对ISI感到困惑,但读完这部分,我脑海中瞬间明朗了许多。此外,作者在讲解循环前缀(CP)的作用时,也花了不少笔墨,详细解释了CP如何有效地消除符号间的干扰,以及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各种参数选择的讨论,例如子载波数、子载波间隔等,作者都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和权衡,这对于工程师在实际设计中非常有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技术深度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OFDM原理与标准:通信技术的演进》读起来真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OFDM这个复杂的技术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开篇时,没有直接陷入技术细节,而是先宏观地勾勒出通信技术发展的脉络,让我们理解OFDM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它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大局观”的铺垫,为后续深入理解OFDM的原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我读到关于多径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的部分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图示,将抽象的电磁波传播问题具象化,仿佛亲眼看到信号在空气中“舞蹈”。即使是对通信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凭借这些生动的讲解,领略到OFDM为何如此重要。书中对OFDM核心思想的阐述,即“化繁为简”,将一个大带宽的信道分解成多个窄带宽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独立的数据,这种思路本身就充满了智慧。作者还详细介绍了IFFT/FFT在OFDM系统中的作用,尽管数学公式不少,但结合上下文和解释,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整本书在讲解原理时,紧密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感受到OFDM在现代通信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讲,《OFDM原理与标准:通信技术的演进》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多方面的。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仅限于理论推导的书籍,但事实证明,作者在理论讲解的同时,非常注重实际工程的应用。书中关于OFDM的功率效率问题、峰均功率比(PAPR)以及相关的抑制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分析了OFDM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PAPR时,作者详细介绍了限幅、编码等多种抑制方法,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种注重细节和实用性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能教我“是什么”,更能教我“怎么做”。此外,书中对OFDM与MIMO(多输入多输出)等其他先进技术的结合,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让我对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合理,从宏观概述到微观细节,层层递进,让我能够系统地掌握OFDM的技术精髓。
评分《OFDM原理与标准:通信技术的演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书籍,不如说是一部关于通信技术革新的编年史,而OFDM则是贯穿其中的璀璨明珠。作者没有止步于OFDM的基本原理,而是将其置于整个通信技术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从早期的AM、FM,到QAM,再到OFDM,每一种技术的演进都紧密连接着当时的技术瓶颈和市场需求。这本书为我揭示了OFDM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决了困扰通信领域多年的难题。作者在介绍OFDM如何应对信道衰落时,其描述的精妙之处让我拍案叫绝。它将原本需要复杂均衡器的单载波系统,转化为多个独立的窄带子信道,大大简化了均衡器的设计。书中对“同步”这个关键概念的阐述也相当到位,无论是载波同步还是符号同步,作者都对其重要性以及OFDM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同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OFDM在不同通信标准(如Wi-Fi, LTE)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这让我清晰地看到了OFDM技术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并成为现代无线通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很好的书,质量很好
评分内容不错,印刷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还没有读完,不错,有帮助
评分做项目用的参考书,还不错
评分东西还不错,送货很及时。。。
评分做活动时买的,还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做活动时买的,还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好,推荐一个
评分不错,就是纸张不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